专题---小说情节(情节概括、情节的作用、结尾的特点) (2)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第一讲+概括梳理题

2024届高考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第一讲+概括梳理题
小说阅读 之 故事情节 第一讲
情节概括梳理题
-2-
导语
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 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3种常考题型 ①情节梳理、概括题 ②情节安排、手法题 ③情节及其技巧作用分析题
情节梳理
什么是情节梳理? “情节梳理”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 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 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清题意,明确方向 此题是小说情节的“间接考查型”,表面是“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 过程”,实质是从“先行者”的角度概括哪些情节引起了其情感怎样的变化。 第二步:寻找线索,理清结构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概括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应依照时间这 一线索。 第三步:紧扣事件,抓住场面
示例
《故乡》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描绘 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后的生活图景。 《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天的活动行踪为线索,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贾府的人物和环境. 《变色龙》以描述一个警官偶然审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为线索,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 一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在先。后来又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 警官马上又变了嘴脸,又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警官的脸色随着狗的身份像变色龙似的变来换去。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 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 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 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08 小说情节之分析情节作用(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小说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08 小说情节之分析情节作用(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小说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小说阅读之分析情节作用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情节概括题、情节作用题、情节手法题。

情节作用分析题和情节手法鉴赏题常综合在一起考查。

【训练1】——开头一、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读者)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情节)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环境)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人物)【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题干已经明确“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组织答案,要注意根据要求分出条目,按“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层次作答。

二、①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儿子抗雪灾不能回家的事,为下文接到儿子信的情节作铺垫;②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③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描写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三、1、B 解析“目的是揭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不对。

2、 C 解析运用白描手法错误,应该是描写细致入微,如“已有几颗淡淡老人斑的手”。

3、①小说开头描写妹妹的婚礼,直接点题,表现老爸是个有福之人。

②通过妹妹婚礼中人们的议论,引出老爸的教育方式,即“学习是自己的事”和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言传身教。

③描写婚礼的情景,渲染一种欢快喜悦的氛围,奠定了文章温馨幸福的基调。

4、①老爸有福,指亲朋好友对老爸的羡慕,老爸的两个女儿都很有出息,读了名校博士。

②老爸有福,指老爸命好,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投入几乎是事半功倍。

③老爸有福,指妹妹恋家、孝顺理解老爸。

④老爸有福,老爸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用的巧劲,让我们自由茁壮成长,是我们的福气。

【训练2】——中间一、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小说阅读最全知识点,典藏!

小说阅读最全知识点,典藏!

小说阅读(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学考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复习ppt

学考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复习ppt

第二部分 题型剖析
命题角度一:情节
小说的情节: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 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知识储备: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情节作用题 常见提问方式: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
起到什么作用?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 么作用?
典型例题:2012年江西卷《报复》 12.小说开头写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 用?(2分)
4.情节叙述顺序
•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 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 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使主题更加鲜明)
•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一)概括小说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
主观简答题,分值为25分。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论点力求深刻,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点深入。
命 3.考题特点。(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 系。
3、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二、概括作品主题的途径:

第二讲 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国通用)

第二讲 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国通用)
• (一)技巧的分类
• 大体可以分为制造波澜技巧和情节严密技巧两 大类。
1、制造波澜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
抑扬
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1、分析线索方法与技巧
• 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 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出 “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 ⑤时空缀“线”。 •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 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 第二步:定角度,析运用。
• 分析情节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找准切入角度,根 据不同角度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分析时,言之 有据是关键,要善于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逐层 进行阐释,不蔓不枝,力求分析到位,如有必要, 可列举条目。
• 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
• 对情节手法的分析要扣住效果,主要分析对小 说主题、人物、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分析时概括 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要学会根据采分点作答。
•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 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二可巧妙安排 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 物形象。
• 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形象、深 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 分析线索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与叙事特征的主 要思考方向。
练习:小说线索
(二)情节(结构)模式
模式

第5讲-现代文阅读之小说三要素及情节作用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高频考点精讲(第二辑)

第5讲-现代文阅读之小说三要素及情节作用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高频考点精讲(第二辑)

与主题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
承上启下
方法小结
小说情节作用——结尾
经典例题
绝盗 冯骥才 ①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 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 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②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 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 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批注:长短句结合,极富表现力,简洁传神地写 出了人物的形象。)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 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我曾经几次问过父亲,为什么要把这个无用的东西挂在房里。父亲 的回答永远是这样的一句话:“你不懂。”但是我的好奇心反而更强了。 我想我一定要把这只三角琴弄下来看看,或者想法使它发出声音。但是 我知道父亲不许我这样做。
——《哑了的三角琴》
牛刀小试1
问题:分析文章开头对“三角琴”描写的作用?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
人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物 形象、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并且通过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主题。
情 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贵在曲折、情节跌宕。 节
小说三要素
社会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
环境 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 环 描写 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境

专题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题型总结-讲义

专题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题型总结-讲义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题型总结主讲教师:涂洁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主要考点梳理小小说阅读题目类型:形象题、情节题、环境题、主旨题、手法题、作用题、语言题。

一、形象题1.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1)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2)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3)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2.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角度(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

(3)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

(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骆驼祥子》: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要点: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朴实(憨厚老实,善良);真诚自然(不讨好卖俏);讲究干净。

注意:必须结合文中的描写。

《骆驼祥子》: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参考:祥子。

本文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刻画祥子。

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祥子勤劳、朴实、真诚的特点;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

或:刘四爷。

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这个形象。

其次,刘四爷贯穿全文,有了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严冬海猎》: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参考: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

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

《洗碑》: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专题2:小说复习情节结构-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复习专题课件

专题2:小说复习情节结构-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复习专题课件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对比
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突转
又叫“欧·亨利式结尾”,指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例《会明》:请按照时空转化梳理小说的脉络。
上前线前,会明预备好物资,谨慎带着小旗;驻到前线三天,会明期待着开战,但前线的和平光景让他感到不高兴;战事不紧张,在驻防处附近的小村落,会明和农民谈起三十三连的故事,得到了一只小母鸡;战争迟迟没有开始,会明渐渐忘却了战事,细心照料着母鸡孵出来的小鸡;和议局势成熟,军队撤退,会明微笑着带着装有一个鸡家庭的木箱撤退。
情节叙事手法之叙述方式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去掉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满足读者的心里期待;符合生活事理/实际;等。 去掉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5)平叙: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之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
1.第一人称“我” 。以“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故事中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是故事的参与者。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着重表现“我”对祥林嫂同情却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的窘境。(结合文本内容分析)2.作用: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现场感,利于描写和抒情议论,尤其利于写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2:表述式概括------这种方法一般在概括篇幅较短的小说 情节时采用。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特别是 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在考查中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
用简洁的、完整的句子。
二、概括小说情节的注意事项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 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
情节的作用
对点练(注意答题特点、规律)
•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 (创新方案174页) • 解析:本文开头即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情况,他活动的 时间、地点及身份,同时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因为是 开头段,因此可联系全文来作答,如引起下文作铺垫、 埋下线索,等等。 • 关键词:情节、开头(位置)、作用 • 答: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 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
• 看看这个情节传递了哪些信息,然后筛选信息, 然后组合信息。
小说情节

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实际上就是一些情 节)?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
概括小说情节,是小说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题型之一。 该考点是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力。概括小说 情节题,其考查主要从分析作品的结构入手。要求考 生既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又要注意各个部分和各 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
做何事”不能省)。 3.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与概括的顺序,做到有的放矢、先后 有序。
• 限时测《西北风呼啸的中午》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 节。(2分) • 参考答案:在一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我”莫名 地被人强行拖去见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将死的“朋友”, 并为已死的他守灵。
• 第五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 的脉络。 • 情节结构: • 一、林教头巧遇李小二(序幕、开端) • 二、林教头买刀寻仇人(发展) • 三、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 • 四、林教头怒杀陆虞候(高潮、结局)
沧州遇旧交
密谋害林冲
好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头
草场交接
出门沽酒
刺杀仇敌
概括小说情节的技巧
一、概括小说情节的主要方法 方法1:小标题式概括 这种方法一般在概括篇幅较长的小说情节时采用。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 《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分为:回故乡——在故 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 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 于勒;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概括可分为: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 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 (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 第一册《鸿门宴》第一题,熟读课文,讲述鸿门 宴的经过,并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 一、无伤告密 九、范增举玦 • 二、范增献计 十 、项庄舞剑 • 三、项伯夜访 十一、项伯翼蔽 • 四、张良献计 十二、樊哙闯营 • 五、刘项约婚 十三、樊哙闯帐 • 六、项伯游说 十四、樊哙力斥 • 七、刘邦谢罪 十五、沛公逃席 • 八、项王留饮 十六、诛杀无伤 • 设题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用精 炼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情节),可以按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等顺序进行。
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入理解故事, 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小说的情节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为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 笔、暗示或推动事件的发展等。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是小 说情节类题目的重点题型。 设问方式: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3.××内容对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 第四册《廉颇蔺相如列传》熟读课文和背诵最后五段。 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那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 蔺相如各有是么样的特点? • 参考答案: ①主要写了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个典型事件。 ②本文通过这三个典型事件在尖锐的 矛盾冲突中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 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 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这两个事件主要表 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蔺相如 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先国家而后私仇”的精神。 ③本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 荆请罪”中体现出来,那就是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 于改错。
小说情节的概括
• 第一册《荆轲刺秦王》第一题,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 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 •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 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 参考答案: • 情节概括: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 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 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 柱笑骂----遇难身亡。 • 荆轲的性格:深沉(准备信物时深谋远虑)、刚毅(迟 发见疑,他怒叱太子)、机智勇敢(秦廷搏击)。荆轲 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