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近义词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沐猴而冠,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猴子戴上了人类的帽子,以为自己变得了高贵,却不知道自己还是一只猴子的故事。

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指某些人自以为了不起,自命不凡的状态,实际上却毫无真才实学,自欺欺人的现象。

据史书记载,沐猴而冠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

那时候,有一只猴子在山上捡到了一个人类的帽子,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猴子觉得自己戴上了这个帽子就变得与众不同,于是开始在兽群中昂首阔步,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成了了众生之长。

其他的动物们看到了这个情景,都纷纷感到不可思议,但也不敢得罪这只自命不凡的猴子。

故事的结局是十分讽刺的。

有一天,一阵狂风吹来,猴子的帽子被风吹落了下来。

其他的动物们看到猴子原来只是一只普通的猴子,都纷纷发出嘲笑的声音。

猴子感到十分羞愧,懊悔不已。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寓言,揭示了那些自命不凡,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沐猴而冠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首先,它告诫我们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以为自己了不起,却不知道自己的成就只是沐猴而冠,虚有其表。

其次,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看清事物的本质。

有时候,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表面所呈现的那样,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沐猴而冠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激励着我们要保持谦逊、真诚的品格,不要自欺欺人,更不要自命不凡。

这个故事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国际上通行的谚语,警示着人们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要保持谦逊和真实。

所以,沐猴而冠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教育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自欺欺人,更不要自命不凡。

只有真正的实力和真诚的品格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希望我们都能以谦逊的心态面对世界,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的成语典故以及造句

沐猴而冠的成语典故以及造句

沐猴而冠的成语典故以及造句自从他上任后,他身边那些小人不也一个个沐猴而冠,成了单位主管了吗?知道有哪些成语典故的可以值得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沐猴而冠成语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沐猴而冠含义沐猴而冠,成语,拼音: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出自《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原意为韩生讥讽项羽。

《汉书.卷四十五.伍被传》:「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亦作「木猴而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

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二、沐猴而冠典故项羽据关中后,韩生献计于羽曰:“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

”羽见宫悉已烧残,又心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生窃曰:“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

”项羽闻知,便将之烹死。

项羽性格,沽名钓誉,残忍野蛮,贪婪,目光短浅,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原因。

三、沐猴而冠造句1.让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当研究所所长,沐猴而冠,不把学术搞垮才是怪事!2.袁世凯在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沐猴而冠,妄想登基做皇帝,结果在人民的声讨中,忧惧而死,遗臭万年。

3.我妈妈从小就教育我,长大後千万不能做一个沐猴而冠的坏人。

4.小明最近行為反常,我們都覺得他是在沐猴而冠。

5.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沐猴而冠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6.不顾别人感受的行为就是沐猴而冠,无耻的行为。

7.他是沐猴而冠,要好好地坐在这裡听一个小时的演讲,根本是不可能的。

8.不顧別人感受的行為就是沐猴而冠,無恥的行為。

9.沐猴而冠:这些沐猴而冠的人,毕竟会受到唾弃的。

10.现在大多数的官员都是沐猴而冠,狼子野心。

与猴有关的常考成语

与猴有关的常考成语

与猴有关的常考成语一、猴年马月这可不是说真的猴年和马月哦,它是用来形容遥遥无期的意思。

比如说,“你要等他还钱啊,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二、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可有趣啦。

读音是mù hóu ér guàn。

它的出处是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就是猴子穿衣戴帽,装扮得像人,常用来讽刺虚有其表的人。

造句的话,“他这种没什么真本事,就靠着包装自己的人,真是沐猴而冠。

”近义词有衣冠禽兽,反义词可以是正人君子。

三、猴头猴脑形容一个人行动浮躁,像猴子那样不稳重。

比如“这孩子整天猴头猴脑的,没有个安静的时候。

”四、尖嘴猴腮读起来是jiān zuǐ hóu sāi。

它形容人的容貌丑陋粗俗。

出处是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你可以说“那个人长得尖嘴猴腮的,看着就不太舒服。

”近义词是丑态毕露,反义词是风流潇洒。

五、杀鸡儆猴读音是shā jī jǐng hóu。

这是个很常用的成语呢,意思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出处是易经·师。

比如说“老板开除了那个经常迟到的员工,这就是在杀鸡儆猴,让大家都遵守公司的规定。

”六、弄鬼掉猴意思是搞鬼花样,耍猴把戏。

形容调皮捣蛋,不驯顺。

比如“那几个小孩子整天弄鬼掉猴的,可让人头疼了。

”七、轩鹤冠猴这个成语比较生僻啦。

它的意思是乘轩之鹤,戴帽之猴。

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八、土龙沐猴意思是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就像有些人空有一个头衔,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近义词成语故事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近义词成语故事

成语,出⾃《史记·项⽻本纪》、《汉书·伍被传》。

沐猴:猕猴;冠:戴帽⼦。

猴⼦穿⾐戴帽,究竟不是真⼈。

⽐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来讽刺投靠恶势⼒窃据权位的⼈。

1成语资料注⾳ 沐猴⽽冠:mù hóu ér guàn 成语出处 《史记·项⽻本纪》:“⼈⾔楚⼈沐猴⽽冠,果然。

”详细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沐猴(猕猴)戴帽⼦,装成⼈的样⼦。

⽐喻装扮得像个⼈物,⽽实际并不像。

这⾥直接将“沐猴”解释为“猕猴”,并没有阐述原因。

段⽟裁《说⽂解字注》“猴”下云:“母猴乃此兽名,⾮谓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

”这⾥提到“⼀声之转”,段认为“沐”、“猕”、“母”声母相同,义相同,不同写法只是字的错讹。

⽽“愚”字下云:“许书“夒”下,“为”下,“玃”下皆⽈母猴。

即沐猴,猕猴⼀语之转。

⽽“甶”部“禺”下⽈母猴属。

此即⽤彼语。

”看“禺”字,《说⽂》:“禺,母猴属,头似⿁。

”《正字通》:“禺似猕猴⽽⼤,⾚⽬长尾,⼭中多有之。

说⽂专指为母猴属,误。

”《说⽂》指出禺就是母猴那类的东西,⽽《正字通》强调禺和猕猴的区别,“似猕猴⽽⼤”,更指出《说⽂》将禺限定为母猴那⼀类,是不对的。

《⼭海经》:“有兽焉,其状如禺⽽⽩⽿,伏⾏⼈⾛,其名⽈狌狌,⾷之善⾛。

”此“狌狌”,即“猩猩”。

郭璞注:“禺似猕猴⽽⼤,⾚⽬长尾。

”徐灏《说⽂笺注》引此⽂,并说:“此⾔猩猩状如禺,⽽郭云禺似猕猴,则禺⾮猴明矣。

盖⼈形之兽通名⽇禺,猴亦似⼈形,故或谓之禺,以其通名也。

”徐灏给出了更明晰的解释,禺是通称,⼈形之兽都可以称“禺”。

再看“貜”字,《尔雅义疏》云:“貜,当作玃。

”引《尔雅》云:“玃⽗,善顾。

”《释⽂》引《说⽂》:⼤母猴也。

释云:“善攫持⼈,好顾盼也。

”《⼴雅·释兽》也说:“猱,猕猴也。

”⽽陆机《⽑诗草⽊鸟兽⾍鱼疏》说:“猱,猕猴也,楚⼈谓之沐猴,⽼者为玃,长臂者为猿。

沐猴而冠的意思|沐猴而冠的解释|沐猴而冠接龙

沐猴而冠的意思|沐猴而冠的解释|沐猴而冠接龙

沐猴而冠的意思|沐猴而冠的解释|沐猴而冠接龙
成语名字:
沐猴而冠
成语发音:
mùhóuér guàn
成语解释: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猕猴装扮成人样。

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ān”。

近义词:
衣冠禽兽查看更多沐猴而冠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
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沐猴而冠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沐猴而冠典故出处

沐猴而冠典故出处

沐猴而冠典故出处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则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末楚汉之争的时期,当时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两人势力相当。

在一次会战中,项羽的军队取得了胜利,俘获了刘邦的将领韩信。

项羽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决定给韩信一个下马威。

他让韩信剃去头发,穿上破旧的斗篷,然后骑着驴子押解回楚国。

当时楚国有个官职叫做"沐猴而冠",是指给猴子戴上帽子,让它们装成人的样子。

项羽就是用这个典故来羞辱韩信的,让他以沐猴而冠的方式押解回楚国。

这个典故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它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以沐猴而冠这个典故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对于虚假的外表的嘲讽和警示。

沐猴而冠的寓意是指人们不能只看表面,更应该注重内在的素质。

虽然韩信被项羽羞辱,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在楚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为刘邦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只看外表,也不能被他人的评价所束缚。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平凡普通,但内在却有很高的智慧和能力;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内在却空洞无物。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心去观察和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的光鲜和虚假。

以沐猴而冠的典故也告诉我们,要真实地对待自己。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为了面子或利益而做出一些虚假的表现,但这样只会欺骗别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只有真实地对待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社交媒体时代,虚假和表面功夫更加猖獗。

人们通过美颜相机和滤镜来美化自己的照片,通过炫耀财富和社交圈来掩饰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然而,这种虚假只是一时的,真实的自己迟早会暴露出来。

所以,我们要学会真实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要为了追求虚幻的形象而放弃真实的自我。

以沐猴而冠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真实和内在的力量才是最有价值的。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典故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典故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典故》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叫“沐猴而冠”,这可是和十二生肖有关的哟!从前呀,有一只猴子,它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有一天,它看到人类戴着漂亮的帽子,就想:“我要是也戴上帽子,肯定比人类还威风!”于是,它找了一顶大大的帽子,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它得意洋洋地在森林里走来走去,看到其他动物就炫耀:“看我,看我,我戴上帽子多帅气!”可是呢,其他动物们都笑话它,说:“你就算戴上帽子,也还是一只猴子呀!”这只猴子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不觉得它威风。

其实呀,它只是表面上戴上了帽子,像个人似的,可它的内心和行为还是猴子的样子,没有真正的改变。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就是“沐猴而冠”。

在十二生肖里,猴子是很聪明机灵的,但这只猴子却只做表面功夫,没有真正的内涵。

我们可不能像这只猴子一样,只注重外表的装饰,而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哟!《沐猴而冠十二生肖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沐猴而冠”的故事。

你们想想,那只猴子戴着帽子,在森林里大摇大摆的样子。

它以为自己变得很厉害,很了不起。

有一只小兔子看到了,就对它说:“你就算戴了帽子,也不会像人类一样聪明能干呀!”猴子生气地说:“你懂什么!”然后,猴子又碰到了一只大象。

大象笑着说:“你这顶帽子不错,可你还是只会上蹿下跳的猴子。

”猴子听了,心里很不服气。

可是后来,当它遇到困难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因为它只是外表装得像个人,却没有学到人类的智慧和能力。

小朋友们,在十二生肖中,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猴子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是只做表面的样子。

我们也要记住,要做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不能像这只猴子一样哟!《沐猴而冠十二生肖典故》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沐猴而冠”。

比如说,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不好好学习,却总是穿着漂亮的衣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厉害。

这就有点像那只戴帽子的猴子啦。

还有啊,在班级活动中,有的小朋友只是嘴上说得好听,说自己会做这个会做那个,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什么都做不好。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近义词成语故事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近义词成语故事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近义词成语故事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书·伍被传》。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1成语资料注音沐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详细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这里直接将“沐猴”解释为“猕猴”,并没有阐述原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猴”下云:“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

”这里提到“一声之转”,段认为“沐”、“猕”、“母”声母相同,义相同,不同写法仅仅字的错讹。

而“愚”字下云:“许书“夒”下,“为”下,“玃”下皆曰母猴。

即沐猴,猕猴一语之转。

而“甶”部“禺”下曰母猴属。

此即用彼语。

”看“禺”字,《说文》:“禺,母猴属,头似鬼。

”《正字通》:“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山中多有之。

说文专指为母猴属,误。

”《说文》指出禺就是母猴那类的东西,而《正字通》强调禺和猕猴的区别,“似猕猴而大”,更指出《说文》将禺限定为母猴那一类,是不对的。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此“狌狌”,即“猩猩”。

郭璞注:“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

”徐灏《说文笺注》引此文,并说:“此言猩猩状如禺,而郭云禺似猕猴,则禺非猴明矣。

盖人形之兽通名日禺,猴亦似人形,故或谓之禺,以其通名也。

”徐灏给出了更明晰的解释,禺是通称,人形之兽都能够称“禺”。

再看“貜”字,《尔雅义疏》云:“貜,当作玃。

”引《尔雅》云:“玃父,善顾。

”《释文》引《说文》:大母猴也。

释云:“善攫持人,好顾盼也。

”《广雅·释兽》也说:“猱,猕猴也。

”而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长臂者为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成语】释义|出处|近义词|成语故事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书·伍被传》。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1成语资料注音沐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详细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这里直接将“沐猴”解释为“猕猴”,并没有阐述原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猴”下云:“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

”这里提到“一声之转”,段认为“沐”、“猕”、“母”声母相同,义相同,不同写法只是字的错讹。

而“愚”字下云:“许书“夒”下,“为”下,“玃”下皆曰母猴。

即沐猴,猕猴一语之转。

而“甶”部“禺”下曰母猴属。

此即用彼语。

”看“禺”字,《说文》:“禺,母猴属,头似鬼。

”《正字通》:“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山中多有之。

说文专指为母猴属,误。

”《说文》指出禺就是母猴那类的东西,而《正字通》强调禺和猕猴的区别,“似猕猴而大”,更指出《说文》将禺限定为母猴那一类,是不对的。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此“狌狌”,即“猩猩”。

郭璞注:“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

”徐灏《说文笺注》引此文,并说:“此言猩猩状如禺,而郭云禺似猕猴,则禺非猴明矣。

盖人形之兽通名日禺,猴亦似人形,故或谓之禺,以其通名也。

”徐灏给出了更明晰的解释,禺是通称,人形之兽都可以称“禺”。

再看“貜”字,《尔雅义疏》云:“貜,当作玃。

”引《尔雅》云:“玃父,善顾。

”《释文》引《说文》:大母猴也。

释云:“善攫持人,好顾盼也。

”《广雅·释兽》也说:“猱,猕猴也。

”而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长臂者为猿。

”可知,玃就是猕猴。

又知“沐猴”是楚人对猕猴的特殊称呼,有材料为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项羽是楚人,人说项羽是“沐猴而冠”,“沐猴”正与“楚人”相对,可以相信“沐猴”最初是楚人对“猕猴”的称呼。

综上,禺是人形之兽的通称,猕猴有多种叫法,如马猴、母猴、沐猴、猱等,“沐猴而冠”的“沐猴”就是猕猴。

王念孙《广雅疏证》:“(猕)声转而为母……又转而为沐。

”章炳麟在《新方言·释动物》中也说:“沐猴母猴,母猴弥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

”2成语示例近义词衣冠禽兽、道貌岸然[1]、沐猴衣冠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人志士[1]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指人面兽心的人。

3词目示例《晋书·张载传》:“丰私家之积,此~尔,尚焉足道哉!”语见《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班固·汉书·卷四十五·伍被传第十五》:“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沐猴而冠’耳。

”4相关人物刘邦,项羽,伍被,刘安5相关故事项羽据关中后,韩生献计于羽曰:“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

”羽见秦沐猴而冠-刘邦宫悉已烧残,又心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生窃曰:“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

”项羽闻知,便将之烹死。

亦作“沐猴冠冕”。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亦作“沐猴衣冠”。

《明·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亦作“沐猴而冠”。

《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三出》:“项王乃是‘沐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亦作“衣冠沐猴”。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归山袖。

”沐猴:猕猴。

“沐猴而冠”。

原指猕猴性急,不能若人戴冠著带。

后讥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

或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

或言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常用此语。

6成语典故1、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集解张晏曰:“沐猴,猕猴也。

”○索隐言猕猴不任久著冠带,以喻楚人性躁暴。

果然,言果如人言也。

项王闻之,烹说者。

◇集解楚汉春秋、杨子法言云说者是蔡生,汉书云是韩生。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

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到了。

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项羽因此很不乐意。

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

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

”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那人听了这句话,觉得项羽要作为一位英雄,实在不够,心里不免对他鄙视。

于是在背后对人说:“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果然不错!”不料给项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

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2、《汉书·伍被传》也有此语:伍被曾在淮南王刘安手下做“淮南中郎”的官,刘安谋反,伍被多次谏劝,刘安不听,以轻蔑的口吻对伍被说:“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7相关古文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集解张晏曰:“沐猴,猕猴也。

”○索隐言猕猴不任久著冠带,以喻楚人性躁暴。

果然,言果如人言也。

项王闻之,烹说者。

◇集解楚汉春秋、杨子法言云说者是蔡生,汉书云是韩生。

8相关资料成都商报1月19日报道,该市青羊区一包工头彭建军临近春节,用1900元人民币买来7900元假钞发给工人。

民工发现后,顿时陷入绝望。

诗云:盼月亮,盼星星,民工最早拿“年薪”。

一年到头流血汗,望穿秋水盼发薪。

天各一方离骨肉,最思春节一家亲。

工钱到手开口笑,去购年货傻眼睛。

猴年未到,有人却玩起了沐猴而冠的把戏。

一是本想彰显人之富有创意,结果被人多方唾骂。

沈阳某动物园近日将猴子染成各种颜色,以招徕游客,当地有媒体盛赞其富有创意。

可如此一“染”,不但像糟蹋人格一样糟蹋了“猴格”,而且染料刺激了猴的皮肤,扰乱了猴群生理信息的传递,已引起诸多环保人士、动物保护主义者、动物学家的强烈反对。

那自以为能赢得游客如织的创意,只怕真的是人不像人,猴不像猴,实乃沐猴而冠了。

二是本想体现人之遵守规则,结果被人视为白痴。

成都附近某景区最近出台了一个专门针对顽猴的“礼貌山猴行为准则”,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整治那些爱耍流氓、爱骚扰漂亮女游客的猴子。

当地政府也许是受“法治精神”的启发,认为既然人要按规矩办事,猴子也得有个规矩。

可是,用断食和鞭抽的惩罚性方式来规范猴群的行为,算不算违背自然法则、人性法则呢?就算满山猴子真的被驯化成了马戏团里的猴样,游客还会喜欢吗?顽皮之于猴,恰如险峻之于山,而“山猴规则”之于人,实乃沐猴而冠了。

中国自古就有十二生肖,但很多人每到岁末,就开始戏耍生肖动物。

百虎生威,千牛角斗,万马奔腾,的确蔚为壮观。

可这种用强迫方式“组织”起来的壮观,不是对生肖的尊敬和保护,而是对生肖的亵渎和摧残!在这个物种灭绝极端加速的时代,生肖本该有了新的寓意,那就是提醒人们爱护动物,并且不仅是生肖中的动物。

龙是没有了,但我们绝不希望其他生肖也只剩下一个符号!是生命,都会有灵性。

可上述新闻中的主角,表面对猴的关注其实是无视猴的灵性,结果显得沐猴而冠。

《史记·项羽本纪》:“韩生劝项羽都关中,羽曰:‘吾闻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乃烧宫室都彭城。

韩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用“沐猴而冠”讽刺人类的装腔作势与自欺欺人。

后天就是猴年,一句轻松的祝愿:猴年也别沐猴而冠,十二生肖年都别沐猴而冠。

[2]9出处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人们称为“信史”。

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伟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国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汉以前各种史书的优点,建立了全新的体系。

司马迁作《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所用语言生动形象,繁简得当。

司马迁在运用口语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