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叙事表现手法
浅谈《肖申克的救赎》结构

浅谈《肖申克的救赎》叙事结构08广电张小杰2008012544 拍摄于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在第二年输给了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的《阿甘正传》。
虽然它没有征服评委,很遗憾地与奖项擦肩而过,但是它却征服了广大的影迷,更是在后续的系列评选中牢牢地占据着榜单前列的位子。
不禁让人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不过既然能够与获奖的《阿甘正传》一决高下,这本身就说明了《肖申克的救赎》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亮点。
在我看来他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他的普通戏剧性结构的不普通运用戏剧性结构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叙事结构。
这种源于小说剧情发展模式的叙事结构已经为太多的影片所采用。
它对时间因素的高度重视使得受众更为轻易的接受、理解影片的情节,进而明白导演试图表现的主题。
因为这种结构在大量小说、影片的运用,较之非戏剧性结构,它就显得更为的普通甚至说“老土”。
正所谓“不管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戏剧性结构方式虽然更为陈旧,但是单单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这一点就会让它永远不被淘汰。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用这种方式,以老犯人瑞德的口吻,描述了主角安迪入狱前、狱中情况、逃狱、出狱后美好生活四个过程的点点滴滴。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时间的线性和动作的连贯性来组接镜头。
那么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叙事结构为什么又说它不普通呢。
A:影片开头的插叙表现手法影片以安迪发现妻子“出轨”,坐在车上拿出手枪伤心地在纠结着要不要杀死她们开头。
紧接着画面转为安迪在法庭上接受法官、律师的审问。
再而画面又转回安迪往自己的左轮手枪里嵌入子弹(此时的画外音为安迪陈诉自己喝醉了,自己也不确定停下来等她们的原因)。
如此镜头画面多次反复切换,既营造了紧张、惊悚的氛围,还给观众设置了一个悬念:安迪酒醉不清醒后究竟有没有杀人?法庭受审这一过程的线性时间被数次打乱,直到安迪闭上绝望的眼镜,审判长决定他人命运的一锤定音,安迪最终进了监狱。
时间顺序才得以扭转。
B:独特而又经典的第三人称视点前面再说整部影片的戏剧性结构就提到,影片是以瑞德这一故事参与者的回忆为线索的。
电影的叙事艺术探究(上)

电影的叙事艺术探究(上)一、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影片叙事的骨架,是影片故事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在叙事结构中,剧情的开端、发展和高潮是影片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叙事结构的设计与表现需符合影片的题材和情感内核,以便将观众引入故事情节,激发其情感共鸣。
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中,叙事结构的设计非常精巧,通过主角安迪从监狱里脱逃的故事线,让观众对于安迪的命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保持悬念感。
这种叙事结构的设计使得影片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叙事手法则是电影叙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包括对白、镜头语言、音乐配乐等。
在叙事手法中,对白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通过人物对话和情感交流,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具体。
在《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通过自己的口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让影片更加吸引人和感人。
除了对白外,镜头语言也是叙事手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镜头的运用可以将故事情节呈现在观众眼前,加强情节的节奏和张力。
在《阿凡达》这部影片中,导演通过高科技的视觉效果,将迷人的潘多拉星球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沉浸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中。
音乐配乐也是电影叙事中的关键元素。
音乐可以调动观众的情感和情绪,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加深力量。
在《泰坦尼克号》中,音乐的温柔悠扬与浩大壮丽,与电影中爱情故事的发展相得益彰,使得故事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
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是影片叙事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影的叙事艺术至关重要。
二、叙事观点与叙事逻辑电影叙事观点是指影片故事的视角或立场,包括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
主观叙述是指故事情节从某一个角色或者视角出发,观众通过该角色的视角看待整个故事,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叙述,让观众深入了解两位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而客观叙述则是对于故事情节的客观表现,如《极速风流》利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地展现了一个男子在极限飙车中的一系列行动与情感体验。
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特点

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特点作者:姚蔚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1期[摘要]电影《肖中克的救赎》于1994年在好莱坞发行,讲述的是一个前途大好的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20年之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尽管在当时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角逐中输给了竞争对手《阿甘正传》,但仍不失为一部人人称颂的励志好片。
《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然而其独有的叙述视角和大量隐喻方式的使用成就了这部伟大不朽的经典。
[关键词]叙述视角叙述者隐喻一、电影简介故事发生在1946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被误判谋杀自己的妻子,因而被送往美国肖申克监狱终生监禁。
在狱中,他认识了“万事通”瑞德,而且还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监狱里总会有这样的人,他能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包括一些违禁品。
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和监狱的腐败黑暗,外表看似柔弱的安迪内心十分坚强。
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坚信自己是无罪的他从入狱那天起就决定总有一天会离开这里。
他创办了监狱图书馆,帮助年轻的囚犯重塑目标,甚至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出色的理财知识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做假账。
然而,他从来没有失去目标,失去斗志,在黑暗的监狱生活里。
他从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各种努力最终实现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然而其独有的叙述视角和大量隐喻方式的使用成就了这部伟大不朽的经典励志片。
二、叙述视角一部作品的叙事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由作品采用的人称来体现,一般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通常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的叙述,多数情况下叙述者如同全知全能的上帝,了解过去,预知未来。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采用的是以第二主人公瑞德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因此,影片没有局限于使用“全知全能”型视角。
而是一个被限定了的视角,时不时的将叙述视角交给瑞德,他的活动,思想对影片主要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创作者运用了瑞德的主观感受进行描述,从而不受“全知全能”视角的限制,这样使得叙事更加灵活,更具有真实感。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
上映于1994年后,这部电影在观众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影响。
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析和解读。
一、剧情梗概与人物角色《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弗兰在被错误指控谋杀并入狱后的经历。
在肖申克监狱里,他结识了红,一个懂得在狱内搞定各种事情的老犯人,两人逐渐成为了好友。
安迪利用自身金融背景帮助监狱官员洗黑钱,并在狱长诺顿的威胁下逃亡。
最终,他揭露了狱中腐败的实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并最终获得自由。
在电影中,安迪·杜弗兰以其智慧、耐心和坚韧的品质吸引着观众。
他通过学习、帮助他人和保持内心力量,成功地逆袭了逆境。
而红则是一个机智而深情的角色,替代了安迪成为了朋友和支持者。
这两个人的角色塑造使得观众对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二、主题与意义《肖申克的救赎》探讨了人性、希望和自由等一系列深层次的主题。
首先,人性是该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安迪和其他犯人的互动,电影体现了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恶劣,人的内心仍然有希望和美好的力量。
安迪为犯人们带来了新的追求、互相帮助和相信的信念,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
其次,希望是电影中的重要主题。
安迪在监狱中继续着他的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点燃了对自由的渴望。
他展示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追求美好的人生。
此外,自由也是《肖申克的救赎》所探讨的核心主题之一。
随着故事的发展,自由成为了安迪最大的追求。
他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和煎熬,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计划实现了自由的重获。
电影通过安迪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追逐。
三、影片哲学思考《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对人性、希望和自由的思考,传递出了一些深刻的哲学观点。
首先,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监狱内的犯人们代表着不同的人性:有些人堕落,有些人追求改变,有些人选择无视。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摘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原小说作者和影片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名声大振。
在这部影片的改编中,编导通过叙事交流和叙事结构的重构,使作品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本文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叙事重构,探讨影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增减和改动、人物的增减和命运的改变以及影片对小说主题的继承,以期能够更加透彻地掌握这部小说的叙事策略,提高笔者从小说到电影的解构能力,为制作影视作品探求更宽广的道路。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小说与电影;人物重构;情节重构;叙事重构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大部分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有很多人没有拜读过斯蒂芬·金的小说,却被他的电影深深吸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尽管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中篇小说,但是内容却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为改编电影提供了丰富而又精彩的元素。
影片以“寻找自由”贯穿始终,冲破改编的阻力,围绕小说中的故事主干,剔除细枝末节,甘畅淋漓地展现了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层解读和严谨思考。
由于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很多元素能够应用于电影,因此,电影业对小说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
小说与电影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讲故事,小说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电影强调影像的外部情境。
同时,电影不同于小说,其需要团队合作来共同完成,因此,在改编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力,这就需要进行叙事重构,以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原小说的基调和主题。
一、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叙事交流的重构小说文本中的独白在电影文本中得到具体化、可视化的重构,这些是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基础。
小说的叙事交流模式是作者向读者发出信息,读者通过作者给出的时间维度来自己创造空间维度。
而电影的叙事模式具有鲜明的可视性,其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完美地结合,观众可以毫无压力地徜徉在电影提供的这个空间维度中。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U型叙事结构解读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U型叙事结构解读2019-10-05[摘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部经典的励志⽚,1995年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年来⼀直以其独特的魅⼒感动着⼀代⼜⼀代观众。
影⽚打动观众的元素有很多,本⽂从影⽚采⽤的加拿⼤⽂学评论家诺思洛普·弗莱提出的《圣经》的U型叙事结构⼊⼿,分析影⽚是如何采⽤U型叙事结构,讲述主⼈公安迪作为⼀位成功的银⾏家,蒙冤⼊狱,经历近20年漫长的⿊暗岁⽉,最终逃出升天,获得救赎,重新拥有⾃由和幸福的U形轨迹⼈⽣。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U型叙事结构;《圣经》;赎罪;救赎U型叙事结构是加拿⼤⽂学评论家诺思洛普·弗莱在《伟⼤的代码——圣经与⽂学》中提出的⼀种叙事结构。
弗莱谈到《圣经》中的《⼠师记》记述的以⾊列⼈反复背叛与回归的情节,其叙事⽅式为“背叛——落⼊灾难与奴役——悔悟——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次下降时的⾼度”,这种发展轨迹是⼀个接近于U的模式。
进⽽,作者⼜发现整个《圣经》“被包含在⼀个这样的U 型叙事结构之中”,即“创世纪之初,⼈类失去了⽣命之树和⽣命之⽔,到启⽰录结尾处重新获得了它们”。
也就是说,⼈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被逐出神圣的伊甸园,死亡、灾祸和苦难从此如影随形,相伴⼈类。
但借着上帝的慈爱和耶稣基督替⼈赎罪,在启⽰录中预⾔了⼀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的“新天新地”。
这种U型弧线被弗莱称之为“圣经的叙事”单位。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荣获7项奥斯卡提名,是1994年的票房⿊马,采⽤了U型叙事结构,讲述了主⼈公安迪U型的⼈⽣轨迹。
作为⼀名事业有成的银⾏家,他蒙冤⼊狱,从⼈⽣的巅峰⼀夜之间跌⼊深渊,在痛苦漫长的近20年⾥,他坚持隐忍,最终挖出⼀条通往⾃由的隧道,逃出升天。
正是这样的U型“圣经叙事结构”,使得电影情节波澜起伏,扣⼈⼼弦。
⼗⼏年的时光不但没有使电影的光彩有丝毫减退,相反,它的光芒在⼴袤的电影星空⾥显得愈加璀璨。
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解读

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解读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简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上映,由导演弗兰?达拉邦特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同名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
该片虽然在当年的奥斯卡角逐中败给了电影《阿甘正传》,但这部作品无论在叙述方式上还是艺术表达上都可以堪称是无冕之王。
《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要从1946年一年轻的银行家Andy(蒂姆?罗宾斯饰演)因被误判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其情人而被送往肖申克监狱终生服狱开始讲起。
如果当年的《阿甘正传》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的话,那么《肖申克的救赎》是现实残酷的生活。
在肖申克监狱中Andy遇到了摩根?弗里曼饰演的老囚犯Red等一些狱友和监狱长Norton,Andy分别与他们在监狱中展开了男人间的深厚友谊和残酷的战争。
《肖申克的救赎》不单单只是为了揭示美国监狱的腐败黑暗对人性的摧残。
更主要的是为了展示人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苦难命运的不屈《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说还是传统的监狱电影,但是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表达方式给影片带来了更多震撼的效果。
二、分层与叙述1.什么是叙事学及叙述分层?叙事学,也称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
“叙事学作为一种更偏重于研究叙事规律、功能乃至句法规则的理论学说,虽然极力追求理论框架上的抽象模式,但由于叙事规律与本文构建的特殊关系,又使叙事学的描述与本文读解的匠心独运关系密切。
”叙述分层是叙事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叙述研究方式。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杰拉尔?日奈特曾经给叙述分层下过这样的定义“一片叙事文所讲述的任何时间所处的虚构域层次都要高于产生该叙事文的叙述行为所处的层次。
”叙事文中的两个层次不是共生的关系,有高低,上下之分,一个叙述层产生于另一个叙述层。
只要一部电影作品带有叙事,就可以说不只是具有一个叙述层。
在杰拉尔?日奈特的《论叙事话语》中把居于叙事中心地位的叙述层定义为虚构域,在虚构域之外的叙述层叫做外虚构域。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5篇]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e4181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6.png)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5篇]第一篇:《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摘要:《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由于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历来为读者所欣赏。
主人公安迪由于被冤入狱,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本文以安迪在监狱中的生活为起点,论述他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也实现了自己不同方式的救赎。
关键词:安迪,肖申克的救赎,体制化,人性的思考《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所描写的故事发生于1947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婚外情的妻子,喝多酒后本想杀了妻子及其情人,但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没有这样做,但凑巧的是,他的妻子及其情人却在那一晚被杀,安迪以杀人罪被判入狱。
他入狱之后的人生,是与之前十分不同的,因而其故事主要是围绕他与监狱而展开的。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着教育意义的电影,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大银行副总裁安迪的人生故事,由于他的妻子有婚外情,而妻子及其情人被人杀害,他被冤入狱,因此被判了无期徒刑。
当他进入监狱之后,受尽了各种折磨,也因此结实了朋友瑞德,而对清白无望,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监狱长和狱警洗钱,让自己摆脱了做沉重的体力活的工作。
在这同时,他也为自己和狱友赢得了许多快乐和空间。
当得知自己有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时,监狱长却怕他出去之后揭发自己,而危害了证人让他此生无法走出监狱,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安迪对自己的人生做了重新调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生,于是他用十九年的时间,挖了一个地道,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安迪成功的越狱。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要故事经过,以下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对这部影片进行赏析,以期望对安迪及这部电影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一、从监狱看体制化《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监狱里,而肖申克这所监狱却是一座十分有名的监狱,他以管理的严苛而出名。
这所监狱就像一个人间地狱,狱警粗暴的对待犯人,他们十分严厉且没有人性,他们是那里的君王,对犯人非打即骂,动不动就以体罚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