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经典手术入路总结
创伤科年度个人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尾声。
在这一年里,我作为创伤科的一员,经历了无数挑战与成长。
在此,我对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二、工作回顾1. 临床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主要负责创伤科的临床工作,包括急诊接诊、住院治疗、术后护理等。
以下是我在临床工作中的主要表现:(1)提高诊疗水平: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我熟练掌握了创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提高了诊疗水平。
(2)急诊接诊:在急诊工作中,我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住院治疗: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我严格执行医嘱,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康复。
(4)术后护理:在术后护理方面,我注重患者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生活,提高患者满意度。
2. 科研工作在科研方面,我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参与课题研究:我参与了多项创伤科相关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2)撰写论文: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一篇已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3. 教学与带教在教学与带教方面,我认真履行带教职责,为实习医生、进修医生提供指导:(1)教学查房:在查房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习医生、进修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疑难病例讨论:积极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分享临床经验,提高团队整体诊疗水平。
(3)带教工作:在带教工作中,我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实习医生、进修医生的医德、医术。
三、工作反思1. 临床工作方面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1)对部分罕见病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2)在急诊接诊过程中,有时对病情的判断不够准确,需要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
2. 科研工作方面在科研方面,我认为自己需要:(1)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争取在更高层次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2)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创伤科科研发展。
后踝骨折的腓骨截骨入路手术经验总结

后踝骨折的腓骨截骨入路手术经验总结本文为作者原创翻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Work From Home Fifth Harmony;Ty Dolla $ign - 7/27 (Deluxe)原文标题:Transfibular Approach to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 Fixation: Technique Tip原文作者:Gonzalez TA,Watkins C,Drummond R,Wolf JC,Toomey EP,DiGiovanni CW原文出处:Foot Ankle Int. 2016Apr;37(4):440-5.后踝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较为常见,占7%-44%,对于累及关节面25%-30%以上或伴距骨半脱位患者建议手术治疗,其中前-后(AP)螺钉固定最为常用。
但最佳的入路方式一直存在争议,文献报道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但易损伤相邻于神经血管束,通常需要其他切口辅助复位,且仰卧位时螺钉置入困难。
本文总结了作者20年的临床经验,介绍腓骨截骨治疗内踝骨折伴腓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技巧。
此方法采用微创入路,直视下复位和固定后踝骨折块。
手术方法55岁女性患者,闭合踝关节骨折(图1),首先采用闭合复位夹板固定,CT扫描清楚显示距骨移位和后踝骨折(图2),建议手术治疗。
由于需要同时复位和稳定后踝和腓骨,最终采用腓骨截骨入路。
图1 术前X线示后踝骨折图2 CT扫描可见后踝骨折和同水平腓骨骨折患者仰卧位,传统方式中外侧入路,暴露腓骨、骨折边缘(图3),避免损伤骨膜,在对应于后踝骨折水平的腓骨骨折处置入椎板撑开器,通过骨折平面仔细分离,暴露后脱位的距骨、后踝及骨折边缘(图4)。
图3 前外侧入路图4 术中可直视距骨顶、后踝骨折。
短实线箭头示距骨关节软骨,长实线箭头示腓骨骨折块,虚线箭头示后踝骨折块Cobb装置保护骨膜,避免进一步破坏骨折块。
骨科基础经典骨科手术入路汇总

骨科基础经典骨科手术入路汇总上肢部分1、肩关节前方入路(Henry 入路):三种切口的选择、头静脉、胸大肌的止点处理、肱二头肌长头腱的确认、大小结节的区分、肩胛下肌止点的特点、邻近臂丛及旋肱前动脉的保护、三边孔、四边孔、小三边孔。
2、肩关节后方入路:切口、三角肌的处理、冈下肌与小圆肌分界、肩胛上神经血管、后方辨认三边孔、四边孔,旋肩胛动脉、腋神经、旋肱后动脉。
3、肩关节外侧入路:切口的选择、三角肌的界分、三角肌起点的处理、腋神经的走行、第二肩关节、肩袖间隙、大结节的处理、髓内针的入点。
4、肱骨干前外侧入路(Henry 入路):肱二头肌外侧、纵劈肱肌、桡神经的显露、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与肘前入路的延续。
5、肘关节前方入路(Henry 入路):切口、肘横纹、桡神经的显露、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肱肌与肱桡肌间隙、肱肌对关节囊的遮盖、前方神经血管(V A N 顺序)。
6、肘关节内侧入路:切口、旋前圆肌与桡侧屈腕肌间隙、肱骨内上髁截骨、尺骨冠突的显露、滑车内侧的显露。
7、肘关节后方入路:切口避开鹰嘴、尺神经的显露及保护、伸肘装置的四种处理方式、必要时打通鹰嘴窝、肘肌的特点及处理、近端延伸桡神经的保护、臂外侧下皮神经对桡神经的指引。
8、肘关节外侧入路(Kocher 入路):肌间隙:三头肌及肘肌与肱桡肌及尺侧腕伸肌间、远近端桡神经的保护或显露。
9、桡骨头颈背侧入路(Boyd 入路):切口:外髁后方至鹰嘴下3~5cm、肘肌与尺侧伸腕肌间、深方下部可见旋后肌纤维、环状韧带的切开、桡骨头安全区、桡神经深支位置10、桡骨前方入路(Henry 入路):肱桡肌内侧切口、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间进入、桡神经外牵桡动脉内牵、桡侧返动脉及肌支、近段旋后肌的处理及桡神经深支、中段旋前圆肌的处理、远段旋前方肌的处理。
11、桡骨背侧入路(Thompson 入路):切口、桡侧腕伸肌与指总伸肌间(自远端找肌间隙)、桡神经深支的显露(体表投影)、近端及远端的解剖学限制。
『8分钟创伤』胫腓骨主要手术入路的技巧详解,基础必备!

『8分钟创伤』胫腓骨主要手术入路的技巧详解,基础必备!本文为作者整理胫骨和腓骨长度大致相当,但其结构及功能并不相同。
胫骨较大,承受行走时的大部分应力;腓骨较细,在踝关节的稳定上起重要作用。
今天,就来介绍胫骨和腓骨的主要手术入路。
一、胫骨前侧入路前侧入路可很容易地安全到达胫骨内侧(皮下)和外侧(伸肌)面,它用于以下手术:1、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2、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植骨治疗。
3、电刺激仪的植入。
4、骨髓炎患者切除死骨或碟形手术。
5、肿瘤的切除和活检。
6、截骨。
胫骨皮下面置入钢板时,钢板应正确地置于骨的内侧(张力侧),在该位置钢板也更容易塑形。
但一些医生更喜欢在外侧面使用钢板以避免皮下置放钢板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胫骨推荐使用前侧入路,除非皮肤有瘢痕或有引流窦道存在。
患者体位•将患者仰卧置于手术台上,可以使用止血带,但在这一入路应用于开放切口同时还要探查时不应使用止血带。
•如果使用止血带,可抬高患肢3~5min来驱血,然后将止血带充气。
▲ 胫骨前侧入路患者的体位体表标志•胫骨干在横切面上大致呈三角形,它有3个缘--前缘、内侧缘和骨间(后外侧)缘。
•这些边界确定了3个独特的表面:前缘和内侧缘之间的内侧皮下面;前缘和骨间缘之间的外侧(伸肌)面;内侧缘和骨间(后外侧)缘之间的后(屈肌)面。
•前缘和内侧缘及皮下面很容易触摸到。
切口•在小腿前面平行于胫骨前缘并在其外侧1cm作一纵行切口,此处皮肤血运较差,切口的长度取决于所采用技术的要求。
•相对于强力牵开皮缘来说,采用一个长的切口反而更安全。
胫骨可沿其整个长度来显露。
▲在小腿前面作一纵行切口神经间平面•该入路无神经间平面,事实上是在骨膜下分离,并不影响伸肌筋膜室的神经支配。
浅层显露•掀起皮瓣,显露胫骨的皮下面,大隐静脉位于小腿的内侧,在掀起内侧皮瓣时一定要保护好大隐静脉。
▲ 掀起覆盖胫骨前肌内侧部分和胫骨内侧皮下面上的皮瓣,在显露胫骨的外侧面时于胫骨前肌的内侧缘切开深筋膜深层显露•通过这一切口可达胫骨的两个面。
『8分钟创伤』胫骨前、后外侧手术入路技巧详解,值得一读!

『8分钟创伤』胫骨前、后外侧手术入路技巧详解,值得一读!本文为作者整理胫骨主要有3种入路,相对前侧入路,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很少应用。
但在面对皮肤破损无法应用前侧入路来进行植骨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病例时,这两种入路可以挽救患肢。
一、胫骨前外侧入路当覆盖胫骨皮下面的皮肤不适宜直接采用前侧入路时、可选用前外侧入路来显露胫骨中2/3,该入路最常用于治疗感染性胫骨不愈合,其应用包括:1、胫骨的前外侧植骨。
2、胫骨腓骨前植骨(交叉胫腓植骨)。
这一入路技术上比较简单,因为它仅能有限地显露胫骨,对于骨折内固定来说这一入路通常是不够的。
患者体位•患者侧卧,患侧在上,保护下方肢体的骨性突起,以免发生压疮。
•可以通过抬高患肢5 min或使用压力绷带来进行驱血,然后将止血带充气。
体表标志•在肢体的远端1/3触摸到腓骨的皮下面,同时也可触摸到近端的腓骨头。
切口•以胫骨的病变处为中心,沿腓骨干作一纵行切口。
切口的长度取决于所要显露的胫骨的长度。
•注意所显露的胫骨的长度明显短于腓骨切口的长度。
▲以骨折区为中心作一纵行切口神经间平面•在浅层,神经间平面位于腓骨短肌(腓浅神经支配)和趾长伸肌(腓深神经支配)之间。
•在深层,神经间平面位于胫骨后肌(胫神经支配)和踝及足的伸肌(腓深神经支配)之间。
骨间膜将这些肌肉分隔开。
浅层显露•将切口向深层显露,注意不要损伤可能出现在伤口后面的小隐静脉。
•顺皮肤切口方向切开筋膜,找到下面的腓骨肌。
A:找到腓骨肌和小隐静脉B:找到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平面•扩展腓骨短肌前面和趾长伸肌之间的平面进入到腓骨的前外侧面。
A:由远端向近端方向扩展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平面B:注意腓浅神经位于腓骨短肌表面•保护好腓浅神经,它位于腓骨短肌表面。
深层显露•用钝性器械将伸肌群轻轻地从骨问膜的前面分离开、顺着骨间膜的前面到达胫骨的外侧缘。
▲ 将伸肌群从骨间膜的前面分离开,以显露胫骨的后外侧角•由于该入路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于创伤患者,因此这一平面常常难于显露。
骨科医生创伤骨科工作总结

骨科医生创伤骨科工作总结《篇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在创伤骨科的工作已经过去一年。
回顾这一年,我深感时光的宝贵和工作的充实。
在此,我想对自己在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以此回顾自己的成长,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今后的工作制定合理的目标。
一、基本情况过去的一年,我担任创伤骨科医生,主要负责骨折、关节损伤、骨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医疗法规,秉持着“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原则,全力以赴地为每一位患者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重点1.骨折的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骨折,我认真分析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力求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2.关节损伤的修复:对于关节损伤的患者,我注重手术技巧,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
3.骨病的诊断与治疗:针对骨病患者,我认真进行病情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4.急救处理:在紧急情况下,我迅速作出判断,采取有效措施,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5.患者沟通: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需求,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给予心理支持。
三、取得成绩和做法1.严谨的诊疗态度: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我严谨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患者安全。
2.良好的团队协作:与同事积极沟通,共同探讨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果。
3.持续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了解行业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关注患者感受:注重患者体验,关心患者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四、经验教训及处理办法1.经验教训:在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的重要性。
这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处理办法:加强病史询问和查体训练,提高诊断准确性。
2.经验教训:在急救处理中,我认识到快速、果断地采取措施的重要性。
处理办法:加强急救技能训练,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经验教训:在与患者沟通中,我意识到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疑问的重要性。
处理办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高沟通效果。
骨科创伤总结

一、骨折的愈合过程及愈合标准?(外科学901页)答:骨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骨折最终能够被新骨完全替代,恢复骨的原有结构和功能,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以下1、血肿机化期:骨折后,在骨折断端周围形成血肿。
并由于血液循环的破坏,断端的骨质有数毫米的坏死。
于伤后六小时血肿即可凝固。
血凝块内的血细胞及坏死组织分解破坏后,产生局部的化学刺激,使局部充血及细胞浸润,新生的毛细血管逐渐长入血凝块内,成纤维细胞也开始活跃,形成肉芽组织,经1-2周后两骨折端为纤维组织所连结。
2、骨痂形成期:骨折后48小时左右,骨膜的成骨细胞即开始分裂增殖,与新生的毛细血管一起长入血肿内,产生骨样组织。
这种骨和纤维相混合的组织称为纤维性骨痂。
经过不断的钙化和骨化,新骨组织逐渐增多,骨折间隙为骨痂所填充。
此期约需2-3周。
3、骨痂朔型期:在不断的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中,新生的骨组织,根据生理上的需要,重新进行改造与朔型。
承力的部份,由成骨细胞不断加强,对功能不需要的部分,由破骨细胞将其清除,骨髓腔逐渐通畅,骨的结构也完全恢复。
此期约需2-4年。
愈合标准1局部标准;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2.影像学标准: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3.功能标准: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分钟,下肢能在不扶拐的情况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不变形。
功能标准的测定需要谨慎,以不损伤骨痂再发生骨折为原则。
二.骨松质的愈合与皮质骨愈合的区别?(实用骨科学462页)答:骨松质结构不同于骨皮质,骨松质的骨小梁较细,骨小梁间隙较大,血运丰富,因此,可以借助扩散作用获得营养,而皮质骨主要靠髓腔的血管供给血供,约占骨皮质内的2/3,仅外部的1/3靠骨外膜血管营养,骨松质骨折无包绕的血肿形成,因此不公通过血肿机化和骨痂形成,通过骨小梁的直接接触,骨愈合。
三.骨折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的区别?(外科学904页)答: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当骨折端紧密接触,血运损害较少,骨质无吸收时,骨折一端的毛细血管及哈弗斯系统直接跨过骨折线进入另一骨折端,新骨沿哈弗斯系统的长轴方向逐渐沉积而进行修复的过程叫做一期愈合,这种愈合X线片上见不到骨痂。
早读创伤骨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大汇总,图示操作记忆更牢靠!

早读创伤骨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大汇总,图示操作记忆更牢靠!(1)肩部前方入路1)前侧入路(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1.切口:肩关节前方入路有两种切口。
•前方切口:沿三角肌胸大肌间隙10-15cm的切口,从喙突上方延长直达三角肌粗隆。
•腋路切口:起自腋前壁中点,朝后向腋后襞方向延长8-10cm,向上、外侧牵开皮瓣,显露三角肌胸大肌间沟。
2.神经界面:三角肌由腋神经支配;胸大肌由胸内、外神经支配。
3.注意事项:腋动脉由臂丛神经束包绕,位于胸小肌后方,喙突周围手术操作时,需内收上肢,以避免血管神经损伤。
肌皮神经在喙肱肌内侧,喙突下4-5cm进入并支配该肌,过度牵拉可引起肌皮神经麻痹。
显露并切开肩胛下肌时外旋手臂可增加肩胛下肌和腋神经距离,以保护腋神经。
2)肩锁关节和喙突入路(Roberts)切口:沿肩峰前上缘和锁骨外侧1/4作一弧形切口,再弯转向下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下3-4cm。
3)肩关节前内侧入路(Thompson,Henry)适应症:关节盂前缘骨折合并肩锁关节周围的骨折脱位。
体位及术前准备:同前。
切口:始于肩锁关节的前上方,沿锁骨外1/2前缘向内侧走形,随后沿三角肌前缘向远端延伸,到该肌起点至止点的2/3处。
4)单纯喙突骨折的前侧微创入路切口:喙突外侧1cm作垂直切口,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进入或直接劈开喙突表面的三角肌纤维(2)后方入路1)后方入路(Judet入路)1.切口:始于肩峰尖的外侧,沿肩峰边缘向内后方延伸,弧形向远端走至肩胛下角2.神经界面:小圆肌(腋神经支配);冈下肌(肩胛上神经支配)之间3.注意事项•牵拉翻转三角肌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经(经四边孔支配小圆肌和三角肌)。
•在冈下肌和小圆肌之间分离后,将冈下肌向上牵开,注意保护肩胛上神经(经肩胛上切迹从冈上窝进入冈下窝,在冈下肌深面走形,支配冈下肌)2)简化的后方入路(King入路)1.切口:肩关节外展90°,在肩峰后方做垂直切口,并向下延伸10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骨科手术入路
上肢部分
1、肩关节前方入路(Henry入路):
三种切口的选择、头静脉、胸大肌的止点处理、肱二头肌长头腱的确认、大小结节的区分、肩胛下肌止点的特点、邻近臂丛及旋肱前动脉的保护、三边孔、四边孔、小三边孔。
2、肩关节后方入路:
切口、三角肌的处理、冈下肌与小圆肌分界、肩胛上神经血管、后方辨认三边孔、四边孔,旋肩胛动脉、腋神经、旋肱后动脉。
3、肩关节外侧入路:
切口的选择、三角肌的界分、三角肌起点的处理、腋神经的走行、第二肩关节、肩袖间隙、大结节的处理、髓内针的入点。
4、肱骨干前外侧入路(Henry 入路):
肱二头肌外侧、纵劈肱肌、桡神经的显露、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与肘前入路的延续。
5、肘关节前方入路(Henry 入路):
切口、肘横纹、桡神经的显露、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肱肌与肱桡肌间隙、肱肌对关节囊的遮盖、前方神经血管(V A N 顺序)。
6、肘关节内侧入路:
切口、旋前圆肌与桡侧屈腕肌间隙、肱骨内上髁截骨、尺骨冠突的显露、滑车内侧的显露。
7、肘关节后方入路:
切口避开鹰嘴、尺神经的显露及保护、伸肘装置的四种处理方式、必要时打通鹰嘴窝、肘肌的特点及处理、近端延伸桡神经的保护、臂外侧下皮神经对桡神经的指引。
8、肘关节外侧入路(Kocher 入路):
肌间隙:三头肌及肘肌与肱桡肌及尺侧腕伸肌间、远近端桡神经的保护或显露。
9、桡骨头颈背侧入路(Boyd入路):
切口:外髁后方至鹰嘴下3~5cm、肘肌与尺侧伸腕肌间、深方下部可见旋后肌纤维、环状韧带的切开、桡骨头安全区、桡神经深支位置
10、桡骨前方入路(Henry入路):
肱桡肌内侧切口、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间进入、桡神经外牵桡动脉内牵、桡侧返动脉及肌支、近段旋后肌的处理及桡神经深支、中段旋前圆肌的处理、远段旋前方肌的处理。
11、桡骨背侧入路(Thompson 入路):
切口、桡侧腕伸肌与指总伸肌间(自远端找肌间隙)、桡神经深支的显露(体表投影)、近端及远端的解剖学限制。
12、桡骨远端掌侧入路:
切口及其延长、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间进入、桡神经已外行、桡动脉外牵、远端旋前方肌的处理、尽可能不破坏关节囊。
13、桡骨远端背侧入路:
纵或横切口、腕背六个鞘管、自第III、IV或IV、V鞘管间进入、深及骨面向外剥开、术后石膏的保护。
下肢部分
1、髋臼及骨盆前方入路(髂腹股沟入路):
体位及铺单要求、切口、浅筋膜止血剥开、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切开腹股沟管前壁(精索下)、剥清腹股沟管后壁-腹股沟韧带上方1-2mm切开后壁、股外侧皮神经的寻找、注意髂外动脉的搏动、髂腰肌筋膜(髂耻筋膜)的显露与切开、三窗的概念、内侧窗:corona mortis,中间窗:主要复位及操作窗,显露四边体,可摸及后柱坐骨大切迹,外侧窗:髂骨滋养动脉、骶髂关节、L4、5神经根及闭孔神经的位置与保护。
骨的形态特点,钢板的预弯,前路对后柱的处理。
并发症:髂外动脉痉挛、血栓形成—髋离断。
2、髋臼及骨盆后方入路(Kocher-Langenbeck 入路):
俯卧位及侧卧位的利弊、切口、臀大肌纵劈、臀中肌后方进入、外旋肌群的处理、后柱及后壁的显露、三把撬的位置、坐骨结节肌起的处理、坐骨神经的保护、臀上动脉神经的保护。
骨的形态特点,钢板的预弯,后路对前柱的处理。
3、耻骨联合前方入路(Pfannenstiel 入路):
仰卧位、插导尿管(术中辨认尿道及膀胱)、横切口:耻骨上2cm、纵劈或止点处切开腹直肌,骨膜下剥开显露耻骨上、前、后面,可与髂腹股沟入路连接。
4、骶髂关节后方入路:
体位、纵切口或横切口:避开髂嵴等骨突、髂后上棘及之下臀大肌起点的处理、髂骨间骶棘肌的处理、两种截骨法以便骶髂关节的显露、与坐骨大切迹的相对关系、常见并发症。
5、髋关节前方入路(Smith-Petersen入路):
切口、股外侧皮神经的三处经行点、神经界面、缝匠肌与阔肌膜张肌间、股直肌起的处理、深方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入路的扩大:近端可剥开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肌起、远端可切开股外侧肌、行该入路Ganz截骨时闭孔外肌及旋股内侧动脉的处理。
6、髋关节前外侧入路(Watson-Jones入路):
适应症、切口、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进入(在大转子与髂前上棘中点找寻肌间隙)、臀上神经下支的显露与保护、臀中肌前方进入、关节的显露。
7、髋关节外侧入路(Hardinge入路):
体位、切口、臀大肌与阔筋膜张肌间进入、臀中肌中后1/3纵劈前方连同股外侧肌前1/2前掀进入、臀中肌可纵劈3-5cm、关节囊的显露、髋关节前脱位。
改良术式臀中肌前1/3纵劈,不得超过2cm。
不要切断臀中肌止点。
8、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体位、切口、臀大肌纵劈、臀中肌后方进入、外旋肌群的处理、坐骨神经的保护、关节囊的处理、髋关节松解需处理的结构。
9、股骨外侧入路:
近段:纵劈股外侧肌、注意止血。
远段:切口偏后自股外侧肌与外侧肌间隔间进入、注意骨形态特点。
10、膝关节前方入路:
切口:前正中、股直肌腱内侧-髌骨内侧-髌腱内侧-胫骨结节、外翻髌骨(可否内翻?Q角、操作方便、血运)
11、膝关节后方入路:
切口:注意膝横纹、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对深方结构的指引、半膜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内外侧头、神经血管的关系、血管神经向外侧牵开。
12、膝关节内侧入路:
切口、股内侧肌与缝匠肌间(股内侧肌斜行纤维后方)、MCL、隐神经、股动脉、骨形态特点。
13、膝关节外侧入路:
切口偏后、股外侧肌与外侧肌间隔间进入、注意骨形态特点。
14、膝关节后外侧入路:
“L”形或直切口、腓总神经的显露与保护、腓肠肌外侧头向内牵开、腘肌向内侧牵开、比目鱼肌向下外牵开、注意胫前动脉。
15、膝关节后内侧入路:
“L”形或直切口、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间进入、鹅足的处理、骨形态特点:胫骨平台内侧髁较大。
16、跟腱内侧入路:
切口选择内侧的理由、腓肠神经位置(跟腱止点上方9.8cm肌腱外缘)、皮下不做剥离、滑膜层的处理-完整化、跟腱的缝合技术、皮肤坏死感染。
17、踝前正中入路:
切口、伸肌支持带、足背动脉的显露与保护。
18、踝关节前外侧入路:
切口、腓浅神经、腓骨肌与第三腓骨肌间、腓骨的显露、胫骨远端外侧的显露、踝前方的显露、联合内侧应用 MIPPO 技术。
19、足背外侧入路(Ollier入路):
切口、足背动脉、趾短伸肌起点、三关节的显露、距下后关节面的显露、三关节融合术要点。
20、跟骨扩展外侧入路:
切口、腓肠神经的显露与保护、皮瓣连同腓骨肌腱鞘完整掀开、三枚克氏针阻挡皮瓣、跟骰关节的显露、跟骨形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