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才优势及高校情况简介

合集下载

武汉轻工大学简介

武汉轻工大学简介

武汉轻工大学简介武汉轻工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创建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一所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

曾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是湖北省和国家粮食局重点支持建设的普通高校。

经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2013年5月,学校由武汉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轻工大学。

在62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现已形成了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格局。

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现有办学用地面积90余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

图书馆馆藏文献16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28个,是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湖北省自动化水平优秀级图书馆。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5亿元,建有教学实验室(中心)32个,其中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拥有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22个。

学校设有15个教学院(部),举办有继续教育学院。

现有本科专业60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5个,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

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16000余人。

有湖北省重点学科7个,其中省级优势学科1个、省级特色学科3个。

有教育部大宗粮油精深加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农产品加工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

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潜心治学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83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4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4%。

一日一校 华中科技大学(985)

一日一校 华中科技大学(985)

一日一校------华中科技大学(985)一、学校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合并成立。

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

二、学校特色及注意事项。

学校拥有一流的工科和医科,并且正在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文科、理科和管理学科。

学校的工科和医科相对来说是非常强势的,如工科中的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光学工程等学科排名都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医科继承原同济医科大学优势,享誉中外。

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华中科技大学正在推行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找到他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他们独特的自己,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高素质人才。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与业界共同创办“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启明学院秉承“开放办学、创新机制、学科交叉、拔尖示范”的办学思路,探索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新模式,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注重学生的团队学习、团队研究、团队合作,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

学校将启明学院各实验班列入招生目录,高分考生可在填报志愿时选报。

三、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分别是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分别是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血液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外科学(泌尿外)、妇产科学、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武汉简介

武汉简介

1、地理区位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中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2、四季气候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1℃;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长达135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最低-18℃.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240天。

3、行政区划武汉市辖江岸(07)、江汉(08)、硚口(09)、汉阳(10)、武昌(11)、青山(12)、洪山(06)、蔡甸(03)、江夏(05)、黄陂(01)、新洲(13)、东西湖(02)、汉南(04)13个区。

前7个为中心城区。

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群众组织3140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4、自然资源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在国内外大城市中不多见。

一是充足的水资源。

全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人才优势及高校情况简介

武汉人才优势及高校情况简介

武汉人才优势及高校情况简介武汉作为华中地区人才荟萃之地,高等院校集中,科研院所林立,拥有80多所普通高校,近百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是全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武汉又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专业门类齐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达150多万人。

中国武汉人才智力交流大会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昌理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理工大学华厦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80余所高校毕业生以及初、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进场洽谈。

武汉高校涉及专业主要包括理学、数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学、环境科学、统计学、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农业水利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地质类、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农学、作物学、果树学、园艺、园林学、水产养殖学、动物科学、农业资源利用、预防医学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中医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保险、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英语、其他外语、新闻学、网络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戏剧影视文学、音乐学、历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高等教育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业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工程类、指挥类、雷达、军事经济、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武术、田径、划船、篮球等主要专业。

二线城市人才流失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二线城市人才流失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二线城市人才流失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李 磊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一线城市尚不明显,二线城市相对比较突出,而武汉作为二线城市的代表,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本文以武汉市人才流失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是什么因素导致人才大量流出,同时对于应该怎样留住人才、维护本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等问题,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政策吸引;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043-02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的时代,而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人才资源在各个城市之间自由流动越来越频繁,造成了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趋势。

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落后于一线城市的二线城市也出现了人才流失的情况,且趋势不断扩大。

一、武汉市人才流失问题研究背景 我国二线城市不仅在人才总量上逊色于北上广深,同时在质量上也存在明显差别。

因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出,使得二线城市仅仅是作为一线城市的“跳板”或者“人才培训基地”这样的角色存在。

当然从全局的角度看,人才流动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人力资源从发展相对领先的地区流入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人才流动并不等同于人才流失,后者是一种不正常的人才流动,除了会造成经济水平下滑、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样的直接影响外,更重要的是所带来的间接影响。

一部分人才的离开势必会对身边人产生影响,更好的发展前景的诱惑会促使更大范围的人才流失,从而造成二线城市人才流失的死循环。

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了广大二线城市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而本文所研究的人才流失特指从二线城市向一线城市的迁移,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流失存在差别,因而具有研究的意义。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武汉科技大学优势与特色学科

武汉科技大学优势与特色学科

凝炼钢铁方向,搭建钢铁平台开创“差异化发展,错位性竞争”的学科建设新局面——武汉科技大学一、优势与特色学科一览表二、学科简介1、材料学材料学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时也是湖北省“楚天学者”首批设点学科。

学科建有“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材料结构与性能基础实验室”、“湖北省材料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型企业共性技术冶金材料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耐火材料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站”、校级“材料表面与界面重点实验室”和“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点以耐火材料、金属材料的表面与界面为特色,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已成为我国从事材料类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科点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较为合理,学术思想活跃。

现有首席教授3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10余位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团体中任职。

在长期为冶金工业服务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学科点已经形成了包括耐火材料服役过程与仿真技术、先进耐火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金属材料表面与界面、钢铁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功能材料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学科点先后承担国家“六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其中,“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五年来承担了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25项,地方政府项目150余项,500余项厂企合作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1余项。

武汉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对策研究

武汉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对策研究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4), 3889-3899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rf https:///10.12677/orf.2023.134391武汉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对策研究刘淑靓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7日摘要武汉市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是武汉的核心优势,同时亦是未来创新发展的关键。

基于该背景下研究武汉市科教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的内在机制,并探讨适应武汉科教优势向创新发展优势转化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武汉市科教资源转化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武汉市科教资源进行详细阐述,从直观因素、深层成因、根本原因三个方面,剖析了科教资源未能完全转变为发展教育资源优势的主要成因,并深度探索出从适应武汉科教资源优势向创新发展教育资源优势转变的新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教资源,创新发展优势,转化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Transforming the Advantages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nto Advantages of Development in WuhanShuliang LiuSchool of Law and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Received: Jul. 4th , 2023; accepted: Aug. 10th , 2023; published: Aug. 17th, 2023AbstractThe advant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resources in Wuhan is the core advantage of Wuhan, and also the key to the fu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it is particu-刘淑靓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Wuhan’s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n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explore the path to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Wuhan’s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nto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n Wuhan City,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n Wuhan City in detail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intuitive factors, deep causes and root cau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failu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nto 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new ways from adapting to the advantages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n Wuhan to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Transformation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在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宏观背景下,国内各省(区)市也纷纷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为更好地掌握未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形成科技发展的竞争优势,最终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

【2018-2019】201X武汉二本文科大学排名-范文word版 (3页)

【2018-2019】201X武汉二本文科大学排名-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01X武汉二本文科大学排名武汉有哪些二本文科大学呢,好的文科大学的排名情况如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X武汉二本文科大学排名,希望大家喜欢!201X武汉二本文科大学排名湖北经济学院简介湖北经济学院于201X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是湖北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

学校位于武汉光谷核心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1740亩,校舍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建有省级现代服务业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5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近1.6万人。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省属高校前列。

201X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

学校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应用研究为重点。

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科研平台3个、湖北省委改革智库2个。

近几年,承担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7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30余份研究报告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

学校坚持引育并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872人,其中教授123人、副教授332人,主干学科博士教师占比54.3%。

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崭露头角。

今天的湖北经济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理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努力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学习经历,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协同、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着力推进内涵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强化党建保障,坚定不移地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目标迈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人才优势及高校情况简介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人才荟萃之地,高等院校集中,科研院所林立,拥有80多所普通高校,近百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是全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武汉又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专业门类齐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达150多万人。

中国武汉人才智力交流大会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昌理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理工大学华厦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80余所高校毕业生以及初、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进场洽谈。

武汉高校涉及专业主要包括理学、数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学、环境科学、统计学、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农业水利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地质类、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农学、作物学、果树学、园艺、园林学、水产养殖学、动物科学、农业资源利用、预防医学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中医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保险、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英语、其他外语、新闻学、网络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戏剧影视文学、音乐学、历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高等教育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业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工程类、指挥类、雷达、军事经济、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武术、田径、划船、篮球等主要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