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题研究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孙逊《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探讨得最多、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或谓爱情主题,或云政治主题,或说反封建主题,或曰衰亡史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可谓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正是由于这种胶着状态,使很多研究者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已感觉厌烦,怀疑这样的探讨究竟有多少价值。
现在看来,对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依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一套老的狭隘的观照和理解模式。
即如对《红楼梦》的主题,以上所作的单一化的、排它性的归纳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它不可能圆满解决有关《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事实上,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就如同那些丰富复杂的交响乐一样,完全有可能有两个以上而不是单一的主题。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三重主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答案还得从作品本身去寻找《红楼梦》是我国最能体现文人经运匠心和作家独特个性的长篇小说。
有关作品的寓意和作家的底蕴都被曹雪芹巧妙地隐伏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其中特别是前五回,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也不仅是全书悲剧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作者全部旨义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红楼梦》的主题全都埋伏在这五回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一把钥匙,是一部书的总纲之所在。
但是,由于前五回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一个时期内,视第四回为总纲的说法曾风行一时,具体说,就是这回“护官符”上写的四句“俗谚口碑”乃是小说总纲之所在。
在这前后,又有过第五回或第一回为小说总纲之说,即:或谓第五回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为小说之总纲,或谓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为小说之总纲。
这期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推崇此一说,或贬斥彼一说,彼此之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一定要否定掉谁,而只能选择和肯定其中的一说,并且往往把这种选择赋予某种政治色彩。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研究一、期刊论文1.《红楼梦》的佛道主题与酒文化的深层关系2.《红楼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借鉴与超越——从大团圆结局到“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识3.《红楼梦》对水、石意象的拓展4.《红楼梦》研究的主题学视角从比较文学主题学角度分析阐释《红楼梦》的主题,即通过对《红楼梦》题材的提炼、形象的总括之后得出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则是一个‚失乐园‛的永恒主题。
5.《红楼梦》——作为“寓言”文本的解读《红楼梦》表面上讲述的是‚石头‛下凡经历19 个春秋的红尘生涯最后回归为‚石头‛的神奇故事, 而其充满哲学智慧的深层寓意则是表达作者深重的人世沧桑,并由此指向人类的生命悲剧, 因此《红楼梦》既是表现作者独特的人世沧桑的人生寓言, 也是表现人类共通的生命悲剧的文化寓言。
6.《红楼梦》“真”、“假”命意的探析对《红楼梦》中的甄家与贾家的关系、风月宝鉴的哲理意蕴以及‚真假‛对联的形而上思索做一番梳理,意图从这些故事情节中来阐述《红楼梦》中‚真‛与‚假‛的具体命意,对于《红楼梦》来讲,‚真‛和‚假‛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中的虚实问题,透过对相关思想领域的梳理,我们分明看到这一对传统的思想概念在文本中有着别样的传达思路,即对于悲剧精神和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
7.《红楼梦》中的绘画8.以“通灵宝玉”看《红楼梦》玉文化9.《红楼梦》与清代服饰文化10.在天人合一之境中敞开——《红楼梦》的诗意叙事开场艺术11.《红楼梦》中礼貌现象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人物对话极为丰富,占全书的百分之四十,且极富艺术魅力,每句话都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本文以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理论和顾曰国教授的礼貌准则为理论基础,对从《红楼梦》中所选取的两段文字中的礼貌现象进行分析解读,观察不同社会身份之间礼貌是如何在交际中达成的,并且分析中国文化中独有的礼貌方式。
12.《安娜·卡列宁娜》和《红楼梦》人物形象之类型学比较初探13.“后历史”与“事隙”的时空残缺化建构———浅看《红楼梦》的结构残缺美14.比兴思维与《红楼梦》叙事的诗化《红楼梦》的‚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诗性建构机制。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800字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800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的宏大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三位主角,通过描绘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和家族衰败的历程,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荒唐和悲剧。
它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悲剧。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的权力斗争、婚姻的束缚、女性的地位低下等。
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悲剧。
他深爱着黛玉,但却被迫与宝钗结婚;他渴望自由,却不得不遵守家族的规矩。
整个家族也因为贾母的偏爱、贾政的荒唐行为和贾宝玉的游手好闲而走向衰败。
小说通过这一家族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唐,以及个体在这种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剧。
它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史诗。
小说中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复杂爱情关系。
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黛玉对宝玉的深爱,以及宝钗对宝玉的默默付出,都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复杂。
然而,由于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束缚,他们的爱情最终都没有得到实现,只能以悲剧收场。
小说通过这一爱情故事,展示了封建社会对于爱情的压抑和摧毁,以及个体在这种社会中的无奈和痛苦。
它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的纨绔子弟形象、林黛玉的忧郁美丽形象、薛宝钗的聪明善良形象等。
这些人物形象各有特点,但都被封建社会的规则和道德所束缚。
他们的命运都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限制和扭曲,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悲剧,它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荒唐和悲剧。
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史诗,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复杂。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封建道德对于人性的扭曲。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成长”主题研究评析

《红楼梦》"成长”主题研究评析79《红楼梦》“成长”主题研究评析张平仁【提要】在西方成长小说的启发下,中外学者对《红楼梦》的成长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研究。
初试云雨情、悟缘识分定等被认为是贾宝玉成长过程中的几大事件,但实际上并未对其价值观、性格、心理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儿童性格具有早熟与稳定的特点,小说的悟道模式不以具体真切的成长过程为前提,而是将《红楼梦》的主题归结为成长不利于对其真正主旨的把握与阐释。
【关键词】红楼梦主题成长一般来说,主题是对小说中心思想内容和表现领域的总结提炼。
“多重主题交织”已经成为人们对《红楼梦》主题探讨的基本共识。
“多重”有横向的并列和纵向的层次 之分,其中横向并列是探讨的重点。
哪些主题有资格处于第一层级,直接关系到对《红楼梦》整体把握的高度和深度。
在传统主题之外,《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等人处于少年时期,贾宝玉不遵父师教诲、反叛伦理规范,最后抛却尘缘、回归大荒,看 起来符合西方“成长小说”的相关要素,故一些论者将其主题归结为成长,或者在成长 视角下审视人物变迁。
用成长小说理论来概括《红楼梦》的主题是否恰当,尚需进一步 探讨。
—《红楼梦》成长问题的现有研究(一)成长小说的内涵及特征成长小说是西方十八世纪末兴起的小说母题和流派,一般认为歌德《威廉•迈斯特 的学年时代》(1796)是开山之作和经典作品,后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得到大力发展,至今仍是重要的小说主题。
关于成长小说的定义,美国学者莫迪凯•马科斯《什么是成长80 《曹霄芹研究》2020年第4期小说》(I960) —文综合诸多定义后理解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 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在 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 影响。
红楼梦研究综述【可编辑范本】

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
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
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
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一.研究热点综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
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
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723。
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
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
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
20世纪《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

自《红楼 梦》问世 以来 ,它 的 主 题 就 引起 了众 多 红学家 的 兴 趣 ,其 见 解 可 以说 是 聚 讼 纷 纭 ,见 仁 见 智 。现把 主要 观点 归纳 如下 。
索隐派 的 主题说 1.明珠 家事 说 。清代 梁恭 辰在 《北 东园笔 录》中 说 :“《红楼梦 》一 书 ,诲 淫 之甚 者 也 。乾 隆 五 十年 以 后 ,其 书始 出 。相传 为演 说故 相 明珠 家事 ,以宝 玉隐 明珠之 名 ,以甄 (真 )宝玉 贾 (假 )宝 玉乱 其绪 ,以 开卷 之 秦 氏 为 人 情 之 始 ,以 卷 终 之 小 青 为 点 睛 之 笔 。”[1](P59)清代俞 樾 、许 叶 芬 、姚 鹏 图 、钱 静 方 、孙 桐 生 、陈康 祺 等也力 主此 说 。 2.清康熙 朝政 治小 说 。蔡 元 培 在《石 头记 索 隐》 (上海 商 务 印 书馆 1917年 版 )一 文 中 说 :“《石 头 记》 者 ,清康 熙朝 政治小 说也 。作 者持 民族 主义甚挚 。书 中本事 ,在 吊明之亡 ,揭清之失 ,而尤 于汉族 名士仕 清
早期 的索 隐诸 说还 有无 名 氏提 出 的“和 坤 家事 ” 说 、周 春 的“张侯 家 事 ”说 、舒 敦 的“傅 恒家 事 ”说 、孙 静庵 的“宫 闱秘 事 ”说 、张新之 的 “演 义 理”说等 。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凝聚了作者曹雪芹多年的思考和创作,呈现出瑰丽、绚丽、丰富、深奥的艺术形态。
本文从《红楼梦》的主题入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一、“沉醉于情”是《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主题是它传达的核心意义。
研究这部小说的主题,我们不禁会想到它的标题——“红楼”。
红色象征着热烈、浪漫、欢乐、快乐,而楼则代表着一种高贵、壮丽、气派,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浓郁、丰富、生动的情感。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沉醉于情”。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构建一个复杂精致的亲友团体,把人物个性、性格、行为、风格等多个方面集中到一个总体中,从而传达出一种丰富鲜活、无所不包的感情。
这些感情的种类和分量,让读者不得不感叹作者对情深境深的掌控力。
作者内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他从一个对世事观察清醒、冷静、理性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受感情驱使、沉浸于情感境界中的观众。
他的情感通过用巧妙的笔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湛的语言技巧等多种手法,传达到读者心底,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红楼梦》的情感描写《红楼梦》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呈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境界和深刻的人性针砭。
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爱情的描写。
小说中的爱情具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表现,比如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表现出一种纯洁、高尚、深刻、执着的爱;而通过秦钟、袭人的爱情描写,则表达了一种细腻、温馨、甜美、感人的爱情;还有宝钗和探春之间的友谊,展示了一种淡薄、开明、豁达的情感。
这些情感反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生动丰富的人生图景。
三、《红楼梦》的意义《红楼梦》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构思精妙、语言华丽飘逸、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巨著。
而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思想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变迁性,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风貌和历史发展的场景。
红楼梦的主题探究

红楼梦的主题探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世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探究红楼梦的主题,深入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观察。
一、红楼梦的主题之一:贾府的衰落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作为故事的背景,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浮与腐朽。
贾府的前半部分以豪门荣华、家族繁盛为主线,而后半部分则以贾府的衰落和家族成员命运的逐渐崩溃为主旨。
作者通过贾府的兴衰勾勒出封建家族的没落命运,深刻揭示了权贵家族的虚荣和脆弱性。
二、红楼梦的主题之二:人生的无常在红楼梦中,作者多次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
无论是贾府的兴衰,还是人物的命运起伏,都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性的关照。
贾宝玉作为故事的主角,经历了亲情、爱情的破碎和生离死别,他的经历使他对世事早有认识和思考。
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作者寄托了对于生死和尘世间无常性的思考和警示。
三、红楼梦的主题之三:爱情的追求红楼梦中,爱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作者通过描写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中爱情追求的思考。
不论是贾宝玉与黛玉的情感之痛还是与宝钗之间的错综复杂,都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深度思考和对于爱情复杂性的洞悉。
四、红楼梦的主题之四:社会现实的揭示红楼梦虽然以贾府为背景,但却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故和名利场域的虚伪与现实。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虚伪。
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婚姻的商业化、女性的地位低下等问题都得以在小说中得以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弊病的思考。
五、红楼梦的主题之五:人性的多样性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极其丰富多样,每一个角色都展现了不同的人性特征和矛盾心理。
不仅有贾府众多家族成员的迥然不同,还有外来人物,如贾府中的丫鬟和后来的王熙凤等。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形象,深刻地刻画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主题研究作者:朱琪08040155院系:文传学院08级(1)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
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
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它以封建贵族青年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命运悲剧、爱情婚姻悲剧、家族悲剧、社会悲剧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1】。
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
【2】在大观园的虚拟舞台上演出的是看似家常、平常事,而实际上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不同寻常的人间悲剧。
《红楼梦》是一个理想的美学课堂,在这里,随着一个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几乎无事的悲剧所吞噬,“家”的毁灭,象征着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结构最基层的单位的解体,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荒芜,红楼一梦醒来之后,人们发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眼前却无路可走。
精神的悲剧是最为深刻的悲剧。
《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物的悲剧命运《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第一回中“好了歌”便道出了人生的哲学。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3】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
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4】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将这种悲剧意识赋予给书中人物。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小说的精神内涵与总体结构都是围绕这一人物而形成的。
从大荒山下的顽石到红尘中的宝玉,再回到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心灵的经历构成了这位贵公子性格世界主轴。
贾宝玉可称是“今古未有之一人”,是那个时代的“怪胎”。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锐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5】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
贾宝玉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
他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感情。
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
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
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6】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7】,是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8】,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9】,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10】,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另外作者饱含深情,浓墨重彩表现的金陵十二钗,他们性格鲜明,个性各异却无一例外的归入“薄命司”,“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落得个香消玉殒的结局。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11】“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2】金陵十二钗之女子个个皆非凡,正如作者开头所言,“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识见皆出我之上,知我之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孝,使其泯灭也。
”【13】作者对这些女子是充满着深切的爱和同情的,他借贾宝玉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同时也是满含着血泪写出了这一个个如花般生命最后凋谢的结局。
即便是八面玲珑,巧言擅辩,心思狠绝如凤姐,最终也只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下场罢了。
作者之于人生悲欢离合所经历的痛苦忏悔以及解脱,都一并蕴含在书中。
书中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14】”前面几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便进入了佛性的自由王国,最后两句说,追求佛理的天国这一过程也是空的,一切皆空方是大彻大悟。
最后贾宝玉遁入空门便是这种悲剧世界观最好的诠释。
二、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线索,贯穿着小说始终。
“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15】这是贾宝玉梦游幻境时听到的曲子,演唱了宝玉与宝钗的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和对宝钗的冷漠,抒发对黛玉终生难以忘恩负义怀的眷恋之情,充满对封建社会造成他的不幸婚姻的忿懑之情,爱情与婚姻无法在现实中达到统一,造就了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宝、黛、钗就是生长在这种“末世”中的“末世人物”。
他们处在封建大家族的控制之中,又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因而自发地形成了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一方是以贾政、宝钗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作为正统思想的维护派,他们对封建礼教诚惶诚恐、深信不疑,因而对新的思潮深恶痛绝。
另一方是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民主思想派,作为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们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所处的阶层格格不入。
双方争夺的焦点归结在贾宝玉身上,宝玉是贾府当然的继承人,却与当时污浊世界的意外隔离,使他从大观园那一班涉世未深、纤尘不染的少女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完美的“人”的化身,并以此推论天下女儿。
只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那就是他的盟友林黛玉。
黛玉因“在人屋檐下”而要求人格得到尊重,与宝玉的民主思想意气相投。
他们混沌初开,坐卧不避,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经过长期的耳鬓厮磨,潜移默化,二人渐成知己。
他们共读《西厢》,被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所感动;他们共葬落花,为大自然的花开花落而唏嘘。
他们不避耳目,大胆表露,倾心相爱。
显然,这种悖逆传统道德观念和违背家长意志的爱情,使二人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宝、黛爱情面临危机,对视爱情为生命支柱的黛玉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宝钗本来就无可无不可,表现最为大度,因而“对黛玉的悒郁不愤,浑然不觉”;宝玉视黛、钗二人,一如纤柳有灵窍,一如娇花具仙姿,“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因而如置夹缝,左右为难。
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在无论哪方面都钗胜于黛的情况下,他却放弃了封建阵营的薛宝钗,选择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林黛玉。
然而在那可以纵容淫乱,却容不得真正爱情的时代,在表面上礼法森严,实质上庸俗龌龊的贾府中,宝黛之间光明正大的爱情,却被看成是荒唐的、不合时宜的。
宝、钗联姻,遂了封建卫道者们的心愿。
这个看来十分“合理”的结局,却因为忽视了“合情”的基础,使工于心计的宝钗弄假成真,自尝苦果,徒然作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
可见,双方争夺,两败俱伤,使处于两个不同阵营、代表新旧两种思想的宝、黛、钗同时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三、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一座摩天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
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了整部书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氛围,它预示了这样一个轨迹“家庭——社会——人”,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走上毁灭和消亡。
第六回起,作者便层层展开,步步推进,让悲剧的种子,萌发,生长,看似一幅繁华景象,实质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十六至三十九回,悲剧事件频频发生已露出那下世的光景。
直至八十回之后总爆发,在没有歌舞升平,只有险象环生,树倒猢狲散,达到了悲剧的顶峰。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16】贾府虽经百年,衰败之色虽隐隐显现,然那盛极一时的景象仍依稀可见。
小说第六回通过小人物刘姥姥之眼再现了贾府昔日的辉煌,“荣府大门”前的“石头狮子”无比威严,“簇簇轿马”,人来人往,“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家人在“说东谈西”,他们对刘姥姥赔笑的请求“都不理睬”。
钟鸣鼎食之家的气势、威严通过几个镜头便突现出来了。
而后几回写秦可卿之死,元春省亲更是将荣、宁二府的铺张浪费、穷奢极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棺木”、“买官”、“做好事”、“动用家人”、“吊丧”、“送殡”,一场丧事竟耗费了数以万计的银两。
盖造省亲别院大观园,同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一砖一瓦、一墙一院、一石一木,件件精细不凡,样样富贵不俗,而其耗费的代价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盛极必衰是不可躲避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