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精选6篇)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学习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二、学习本文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设想一、这是一篇小说,但根据初一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仍按记叙文教学。
因此不必象分析小说那样重点放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而应着重放在对有关事物具体生动的描写,反映几个人物的精神面貌方面。
二、预习时要求学生事先完成课后习题一,填好表格以熟悉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在立意、构思、写景、标题等方面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具准备:幻灯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文章线索,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揭示文章主题,明确写景的作用及标题设立的巧妙。
一、检查习过程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幻灯展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到黑板上注音)⑴ A 驿路() B 荆棘() C 陡峭()⑵ A 竹篾() B 简陋() C 恍惚()⑶ A 麂子() B 修葺() C 讴歌()2.解释下列词语,(本题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讲解,由学生回答)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子。
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修长:长。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悠闲:闲适自得。
二、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上新课第二十一课《驿路梨花》。
板书课题:二一. 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们到一座深山去玩或到荒无人烟的野外去玩,就在我们玩得十分开心而肚子开始饿起来、腿开始酸起来时,天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这个时候你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有个落脚点,哪怕是一座破旧的小茅屋供休息也好。
)要是没有怎么办?(只好露宿山林或野外了。
《驿路梨花》省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省级公开课教学设计003010通过讲述哀牢山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优秀品质,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本网站* *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驿路梨花》省级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03010省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 *班:简介《驿路梨花》中,作者用不沾泥的荷花来象征不想名利,过着清净生活的情操。
《驿路梨花》在诗中,诗人用以霜雪为荣的松树作为力量和纯洁的象征。
如果要给不迷人、色彩斑斓、洁白如雪的梨花赋予象征意义,那应该是什么呢?研究完彭景峰的小说《爱莲说》,也许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品味文字:(一)想象梨林的“美”1.作者用美丽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对美丽的场景、事物和人,快速自由地阅读文字,发现了文章的美,并用“这里——美,你看(想)-”的句式来描述2.梨林的风景真的很美。
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自由地阅读和说话。
听着学生们的演讲,我们面前似乎有一幅美丽的画面。
谢谢你,美的发现者。
李林的美在于安静的环境,女孩的美,导演的温暖体贴,路人的相互关怀。
(二)理解小屋的“爱”1.在这个梨花掩映的小屋里,虽然孤独,却给路人带来了方便和快乐。
这篇文章中谁得到了这种便利?“我”与老余、姚老人们2.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遇到小屋的?小屋的情况如何?他们感觉如何?(同地记者采访)3.房子虽然简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给人一种“家”的温暖感觉。
他们享受着便利。
他们只是走开了,再也没有回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这样做很辛苦也很累,但是他们快乐吗?感恩是幸福,帮助别人是幸福。
小结:小屋虽小,却充满了爱。
享受过它的便利的人会尽力为它做些什么。
(三)评论文章的“* *”1.让这么多人一个个受益。
小屋的主人是谁?“我”和老余在判断小屋主人时有多少次误会?她是(梨花姐姐)吗?他是姚老爷子吗?)都不是。
2.让我们看看谁为小屋做出了贡献。
解放军盖了一间小屋,照顾梨花和梨花的妹妹,给瑶族老人送饭,修了小屋。
《驿路梨花》省公开课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省公开课教学设计《驿路梨花》是韩翃创作的一篇唐诗。
其内容描写的是一条驿路上盛开的梨花,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同时,该诗还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次省公开课教学以《驿路梨花》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驿路梨花》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感受诗歌艺术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达到诗意流畅、语言准确的目标。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培养其关注自然、珍爱生命、怀念家乡的情感品质。
二、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春天中盛开的梨花,让学生先欣赏梨花的美丽,同时介绍《驿路梨花》的背景和作者。
2.初步阅读阶段(15分钟)教师将诗歌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跟读3遍。
首遍:只读一遍,带着一些关键词注入学生的意识,如:驿路、梨花、飞絮、香、春天印象等。
第二遍:讲解生词或语言难点,如:驿路(古代传递信息、驿站)、盈(充满)、游人(旅客)等。
第三遍:分析诗歌的形式特点,如:五言绝句、韵律优美、句式简洁、意象生动等。
3.深入了解阶段(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并分别探讨以下问题:第一,诗人通过对梨花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第二,诗歌中的“驿路”代表着什么?第三,诗歌的韵律、节奏对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有何作用?第四,怀念故乡的情感表达体现在诗中的哪些地方?4.个性化拓展阶段(3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心理、身世背景和阅读体验,表达对诗歌不同的情感态度,如新鲜、温馨、感人、感慨等。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总结评价阶段(10分钟)教师随机采访学生,让学生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总结,从而帮助他们理清诗歌的思路和故事情节。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价和反思,发挥个人优势和特长,大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6篇】-最新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6篇】主持词已成为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主持词的实用频率越来越高,一般我们都会做好相关准备的,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6篇《《驿路梨花》教案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 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 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 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设计

6
2024/1/28
02
CHAPTER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2024/1/28
开篇引入
情节展开
悬念设置与解答
结尾收束
01
02
03
04
通过描述驿路上的梨花,引发读者对故事背景和人物的好奇。
详细叙述“我”和老余在深山老林中的奇遇,以及与小茅屋主人的互动。
通过层层悬念的揭示,逐渐展现小茅屋背后的故事和“梨花”的真实身份。
《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设计
1
2024/1/28
目录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艺术手法鉴赏及运用技巧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2
2024/1/28
01
CHAPTER
课程介绍与背景
3
2024/1/28
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歌颂无私奉献精神
倡导民族团结
呼唤人性之美
作品展现了边疆地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景象,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作品通过描绘梨花姑娘等人物形象,呼唤人们追求真善美,坚守人性之光。
03
02
01
16
2024/1/28
作品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开发建设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边疆开发背景
作品倡导的民族团结主题与当时的国家政策相契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诗意的语言结束全文,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8
2024/1/28
03
“驿路梨花处处开”
点题之笔,既指自然界的梨花,也象征雷锋精神在处处绽放。
01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
象征纯洁与美好,为全文奠定基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驿路梨花》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驿路梨花》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梨花盛开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初中生阅读。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意境和寓意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美,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分析作品的意境和寓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情感教学:通过感受文章的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图片:展示梨花盛开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教学PPT:呈现课文内容,方便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
随后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随后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回答,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7篇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7篇【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小说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巧妙构思。
2.体会小说设题的精妙。
3.弘扬传承雷锋精神。
一、直接入题,明确目标二、精读课文,初识小屋及屋主人1.请同学们齐读8--11段,从文中提炼信息,说说这是一间怎样的房屋。
2.从小屋陈设可以看出屋主人的什么特点?三、略读课文,体味悬念和误会的妙处4.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四、细读课文,品味“梨花”之美5.跳读课文,勾画出和“梨花”相关的内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6.你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驿路梨花》?五、总结延读,一花引得百花开六、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处处开爱暖人间雷锋精神代代传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导入: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
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
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
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某某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2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23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花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掌握驿路梨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驿路梨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介绍。
2.驿路梨花的材料和工具介绍。
3.驿路梨花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4.学生们分组进行驿路梨花制作。
5.互相欣赏、评价和分享各自的作品。
三、教学重点1.掌握驿路梨花制作的基本步骤。
2.理解驿路梨花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3.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媒体资料、视频等方式介绍驿路梨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技巧。
2.演示法:老师示范制作驿路梨花,并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
3.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驿路梨花的制作,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4.评价和分享法:学生在制作完成后互相欣赏作品,进行评价和分享心得。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1.讲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
2.展示一些驿路梨花的照片和样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1.以PPT或视频的形式,介绍驿路梨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介绍制作驿路梨花的材料和工具。
3.讲解驿路梨花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第三步:演示1.讲师现场展示如何制作驿路梨花,同时讲解注意事项。
2.学生可以现场观看老师的制作过程,同时提出问题和疑惑。
第四步:合作制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4人。
2.分配材料和工具,并指导学生开始制作驿路梨花。
3.老师巡回指导,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第五步:评价和分享1.各小组完成制作后,可以在班内互相欣赏和评价制作的驿路梨花。
2.学生可以分享制作的心得和感想,以及互相提出改进的建议。
3.最后,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驿路梨花,并介绍他们的想法和创意。
六、教学反思本节公开课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和合作学习法,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诗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梨花、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一种答案。
二、品味课文:
(一) 想象梨林之“美”
1、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副美丽的景、物、人,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文章的美点,以“这里的--美,你看(想)--”的句式描述出来。
2、梨林风光真是美不胜收,在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品读,发言。
小结: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谢谢你们,美的发现者。
梨林美在环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任热情周到、美在过路人见的相互关爱。
(二) 理解茅屋之“爱”
1、在这梨花掩映丛中的小茅屋,它虽是孤单的,却给过路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
文中哪些人得到了这种方便?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
2、他们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遇着小茅屋?小茅屋条件如何?他们感受如何?
(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同位间进行)
3、屋虽简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不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温馨感觉。
他们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头?他们是如何做的?
他们这样做很是辛苦、劳累,但他们高兴吗?
报恩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小结:茅屋虽小,但它充满了爱,享受过它的方便的人,都尽力为它做点什么。
(三) 评读文章之“新”
1、让这么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断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余曾出现过几次误会?是她(梨花妹妹)?是他(瑶族老人?)
都不是。
2、那我们来看都是谁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
解放军建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瑶族老人送米、我们修葺茅屋。
3、解放军为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为何这样做?瑶族老人威吓?我们又为何这样做?
其实他们都是向雷锋学习。
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套,每个环节间都有一种因果关系。
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本文是先写果后写因,还是先写因后写果?
4、而从文章内容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可见本文是顺叙中套倒叙。
一次误会激起一层浪花,作者就一次次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悬念迭起构思新。
5、驿路梨花标题新文章标题是“驿路梨花”,稳重几次写到梨花,找出来,读一读。
然后判断举重梨花的含义。
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花似人,人似花,标题与主题,梨花的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6、雷锋精神立意新
雷锋精神是无数作品反映的陈旧的话题,要想写好,必须出“新”。
本文突出之处就在于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些闪闪发光的相对独立的事
件上,而是抓住了事例间十几年没有中断的本质上。
雷锋精神激励了解放军,解放军的行为又感染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为又应县风格了后来一系列的人。
尤其是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处处”远远超过了字面的含义。
既然梨花象征了雷锋精神,那么“驿路梨花处处开”可换成一句什么话呢?
雷锋精神大发扬。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雷锋精神大发扬呢?
可见,雷锋精神不断传递,不断发扬,在时间中穿行,在空间中辐射,引得“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大发扬”。
这就是本文的第三个特点:雷锋精神立意新。
小结:学习本文悟三新:悬念迭起构思新,驿路梨花标题新,雷锋精神立意新。
三、拓展探讨: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你怎么看?
我还曾经看到一副漫画:一个人在水中挣扎,喊着“救命”,岸边一人在悠闲地吐着烟卷,身边的牌子上写着“救人100元”。
漫画的题目是“见钱勇为”。
对这样的事件如何看待?
小结:小姑娘开起驿站本无可厚非,见钱救人就会为人们所不耻。
我们也从每体上尖刀了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故事。
鲁迅曾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了影戏哦内却不被重视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虽然显示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雷锋精神之花在新时期仍娇艳的开放在中华大地上,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走进了敬老院,活跃在了环保第一线,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响应党中央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号召,把青春献给了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