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之——正解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考复习之——正解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1. 比喻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 能构成比喻。 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 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小路上 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 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 一 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 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 棉花上似的。
修辞训练——比拟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A.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 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 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 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容易误解为把话语比喻成“棉球”不恰 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就医务人 员来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特定的场合 中是合适的。
修辞格介绍
1. 比喻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 本体同喻体并列 来的都是血。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同喻体同位
这里是花的海洋。
本体修饰喻体
书籍——人类的朋友。殊形式。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 的互相沟通。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 的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雪在下,像小夜曲,又像交响乐; (宋 · 秦观《浣溪沙》) 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像二胡奏出的悲怆哀婉的老歌,又像钢琴弹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出的激昂有力的新曲。 作者把荷花的似有似无的清香比作“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嗅觉才能 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荷香似有 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 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 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 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 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 奏鲜明,长于抒情。
[微积累]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 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 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 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 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 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 张。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 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 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 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 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修辞格

修辞格
3. 互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 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 交错,意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 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 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 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 相交通。
2. 衬托(烘托)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 《长恨歌》 用“六宫粉黛”来突出杨贵妃的 美,用“悬崖白丈冰”来衬托花枝的“俏”, 从事物的反面来衬托,这种方法叫“反衬”。 1. 1.反衬 反衬 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 子 · 咏梅》
2. 衬托(烘托) 对比 反衬
.语意双关
1. 双关 风来花底鸟语香 鸟抛软语丸丸落 背诵《荷塘月色》中使用通感的语句。
2. 通感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 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 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彼 此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 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 的形象。 十一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北国名城 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 (音仿)
2. 衬托(烘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写景,写凄凉的 月光,写月下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 没有半点暖意。但是,如果我们把全诗连贯 起来,我们就会知道,这些气氛制造、环境 描写,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服务的。 1. 1.正衬 正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 《赤壁赋 》 用“幽壑”来衬托“潜蛟”,用 “孤舟”来衬托“嫠妇” ,加强悲凉、哀 怨的气氛,与上文联系起来,更能起到表现 箫声和歌声的凄婉与动人。 1. 1.正衬 正衬

专题十五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案1 比喻和比拟 排

专题十五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案1 比喻和比拟 排

例 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 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分析:例 3 出现了喻体 “一片翠蓝的水” 和比喻词 “像” , 例 4 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 3 是比喻,例 4 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 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绘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 3 和例 4 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例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 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分析:例 2 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 3 是对偶,属于 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 要求。 命题率:★★★
例 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分析:例 1 把“东西长安街”比喻成“喧腾的大海”, 两者有相似点;例 2 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 者融为一体。所以,例 1 是比喻,例 2 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 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可成为一体,本体必 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3)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 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 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排比 (1)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排比的种类 ①句子成分排比。 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 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 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 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 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16正确应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16正确应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

考点16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括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该考点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题型来看,多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等;三是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而是常常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考点(如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等)结合在一路进行考查;四是从取材来看,主要选择那些描述、记叙或抒情性语段;五是从考查目的来看,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请在“思念”和“家园”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

要求每一个句子都利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且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咱们上前去。

【答案】示例一思念像一株刚萌生的幼苗,对外界探头探脑。

思念像一株小树,亭亭玉立的,生长着,伸展着。

思念像一棵枝丫横生的老槐树,狂舞着,张扬着,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

示例二家园像幼年时的摇篮,摇着我童年的梦,要我快快长大。

家园像青年时的屋舍,随时等我,随时欢迎我,任我逍遥,任我奔走。

家园像老年时的古宅,纵然有些残缺,也让人心安,让人心有依托。

【解析】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做到句式一致,还应特别注意每一个句子都要用到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2.按照以下两种情境,以“微笑”为重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别离扩展成很多于30个字的语段。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林下潼心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和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辨 识,二是灵活运用。
• 一、比喻 • 1.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 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 2.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 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 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 刻的印象。 • 3.构成: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七、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 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2.作用: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 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内容);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 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形式)。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 语间隔。如: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 革命……革命……革命……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 子。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 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 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补充: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 二、比拟
• 1.含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
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 2.作用:比拟可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赋予某事物,使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
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进而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2、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3、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 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 豪杰怕熊罴(pí )。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 下笔以前的构思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 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 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 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 现思念之切。
知己,是一把伞,晴朗时轻轻收起,阴 雨时豁然张启。 母亲,是一港湾,风雨时紧紧庇护,天晴 时敞开怀抱。
亲人,是一盏灯,天明时静静隐去,黑暗 中骤然亮起。
(2011年新课标)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 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命题规律: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体现在高考 试卷中,通常为: 1、根据表达语义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 用修辞方法; 2、能够理解修辞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效 果; 3、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考查方式:多与扩展语句、仿写句式和 阅读鉴赏结合起来考查。
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 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 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在洪水季节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
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 流的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 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 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一年一度的倾诉。
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 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 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 你们之中, 没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淳朴的 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近年来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语言 运用能力,也考思维能力。考生要回答得出,回答得正确, 首先要想得出,想得正确。有些考生想不出恰当的比喻,不 是因为不懂得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 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也不知表达怎样一个主题。
因此,考生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 尤其是联想和想象能力。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
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个个的半岛,山呢,把 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
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
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
1.熟悉比喻与比拟等修辞格的特点。虽说单独考查修辞
格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及易混修辞格 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2.掌握比喻与比拟修辞格的意义与用法。掌握修辞手法
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修辞手法更 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3.提高联想、 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4.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作答。解答修辞类试题,除
了要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的赏析, 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 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 的特点。不仅要分析辞格对表现描述对象的作用,还要体会 命题人的思想意图。
同步突击】
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 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1)比拟是仿照“拟体” (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
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本体必须出现, “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 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比喻)圣马克堂热情地
迎接着八方游客。 (拟人)
两个拟人句。 (不超过60字)
示例: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
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 经笑脸迎人。
答:
5.仔细阅读下面的介绍,请按要求写广告词。
日前,某传媒公司出版了 《桂林的山水――世界的桂林》
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桂林的山水以及桂林的山水文化, 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视觉美于一体,是一本不可 多得的通俗旅游工具书。
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3.下面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
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
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
烁着光华。
4.仿照下面的例句,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
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像、似、仿佛、 犹如”等联结。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喻词 “是、 成了、变成”等联结, 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博喻。
(5)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打皱的脸
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 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
用比喻句(不超过30字):
6.请以“都市”“高楼”“灯火”“人群”为描述对象,用
拟人、比喻的手法写一段话,表现都市的扩张、繁华以及个 人的渺小、孤独。 (不少于60字)
答:
7.用拟人和描写的手法将下面的文字补充完整。
虽然狂风暴雨,打得小草东倒西歪,可是雨过天晴,
8.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的手法特点和表达效果。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
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
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却 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
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
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惋惜。
二)考查角度 是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二是修辞作用的正确理解,
三是修辞类型的准确判断。
三)考查内容
从取材来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的,主要是那些叙述或
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主,而尤以比喻、比拟、排比三种最为突 出。
四)考查形式 般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常与仿用句式、扩展
语句、语言表达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
手法。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M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 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
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 ,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 或“把甲物乙物化” 。
(2)作用: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3.两者的区别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只要你勤奋地挤, 总会有所收获; 时间,是掌缝中的沙, 如果你不太在意, 就会全都漏光。
答: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
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 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
解题技巧】
、考点梳理 一)考点知识
1.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
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
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 词语)组成。
(3)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