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上海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网络与通信》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四:网络路由实验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网络拓扑图,分别写出每台路由器上的静态路由表项。
并使用ping进行连通性测试的结果。
拓扑结构:
R1 路由表:
R3路由表:
R2 路由表:
PC1 ping PC2:
思考题2:(6分)得分:按照实验指导书,动态路由实验的要求,写出每台路由器上的RIP和OSPF路由表项。
并写出Ping的连通性测试结果。
RIP:
拓扑结构:
Router0 路由表:
Router2 路由表:
Router1 路由表:
PC0 ping PC2
OSPF:
拓扑结构:
Router 5 路由表:
Router 6 路由表: Router6 ping Router3
Router 3 路由表:Router3 ping Router6
Router 2路由表:
Router 1 路由表:
Router 0 路由表:
Router4 路由表:
指导教师评语:
日期:。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专业:信息安全学号:100410428姓名:谢宇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图1-1图1-2图1-3 -t 不停地向目标主机发送数据图1-4 -a 以IP地址格式来显示目标主机的网络地址图1-5 指定count=6次图1-6 -l 3 指定发送到目标主机的数据包的大小。
图1-7 Tracert命令的使用图1-8 Netstat命令图1-9 -s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
图1-10 -e 显示以太网统计。
此选项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图1-11 -r显示路由表。
图1-12 -e 显示以太网统计。
此选项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图1-13 -n 以数字形式显示地址和端口号。
图1-14 -t 显示当前连接卸载状态。
图1-15 -o显示拥有的与每个连接关联的进程 ID。
图1-16 -p proto 显示 proto 指定的协议的连接;proto 可以是下列任何一个: TCP、UDP、TCPv6 或 UDPv6。
图1-17 all 显示现时所有网络连接的设置图1-18释放某一个网络上的IP位置图1-19 renew 更新某一个网络上的IP位置图1-20 flushdns 把DNS解析器的暂存内容全数删除图1-21 -a[ InetAddr] [ -N IfaceAddr] 显示所有接口的当前 ARP 缓存表。
图1-22 使用arp -s IP MAC 命令来绑定物理地址图1-23 arp指令的帮助图1-24 route –n查看路由信息图1-25 查看本机路由表信息图1-26 route 添加路由表图1-27 删除路由表图1-28 打印Windows 路由表图2-1 到根名称服务器上查找能解析.com的顶级域的域名实验结果图2-2 到顶级域名称服务器上查找能解析的顶级域的子域域名图2-3 到顶级域名称服务器查找能解析权威名称服务器的域名图2-4 到权威名称服务器上查找的A类型(对应的IP)图2-5 验证的IP映射图2-6利用TELNET进行SMTP的邮件发送。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上海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上海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网络与通信》课程实验报告实验三:数据包结构分析常用的抓包工具1.SpyNetSniffer:SpyNetSniffer是个极好的网络监听工具,包含telnet,POP,ICQ,HTTP,login等等。
如果有人攻击你的系统,SpyNetSniffer可以攫取证据。
2.Ethereal:Ethereal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计算机网络调试和数据包嗅探软件。
Ethereal基本类似于tcpdump,但Ethereal还具有设计完美的GUI和众多分类信息及过滤选项。
用户通过Ethereal,同时将网卡插入混合模式,可以查看到网络中发送的所有通信流量,并根据流量进行测试从而发现网络问题并排除网络故障。
3.PRTG:PRTG全称为PaesslerRouterTrafficGrapher,他是另外一款功能强大的免费且可以通过路由器等设备上的SNMP协议取得流量资讯并产生图形报表的软件,他可以产生企业内部网络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员工计算机等多种设备的网络流量图形化报表,并能够对这些报表进行统计和绘制。
4.科来网络分析系统:科来网络分析系统是一个集数据包采集、解码、协议分析、统计、图表、报表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网络分析平台。
能通过应用分析方案实现精准分析,能更有效地帮助用户解决网络中发现的问题,实现精确定位和高效分析。
本次实验就是用的机房的该系统。
3.2目标地址:3.3源地址3.4封装协议类型0800表示封装的是IP协议的数据包。
4.IP协议4.1格式:4.2版本和头部长度4.3服务00:未使用4.4总长度017E:首部和数据的长度:382*1=382字节4.5标识数据分片和重组时使用4.6标志前三bit:010(MF=0,DF=1,表示是最后一个数据片,传输过程中不能分片)4.7片偏移和标志位共用16bit,占13位,不能分片,无意义。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STC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STC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STC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旨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提高对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性能优化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环境实验在USTC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使用了以下硬件和软件设备:1、计算机:若干台配置相同的台式计算机,具备以太网接口和无线网卡。
2、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3、操作系统:Windows 10 和 Linux(Ubuntu)。
4、网络模拟软件:Packet Tracer、Wireshark 等。
三、实验内容1、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与分析使用 Packet Tracer 软件搭建了星型、总线型、环形和树形等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对不同拓扑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包括可靠性、扩展性、传输效率等方面。
通过模拟数据传输,观察了网络拥塞、冲突等现象,并分析了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2、 IP 地址配置与子网划分在 Windows 和 Linux 操作系统中,手动配置了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 DNS 服务器。
学习了子网划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划分不同大小的子网,提高了网络地址的利用率。
使用 Ping 命令和网络扫描工具,测试了网络的连通性和可达性。
3、网络协议分析利用 Wireshark 软件捕获网络数据包,对 TCP、UDP、ICMP 等常见协议的数据包格式和字段进行了分析。
观察了协议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理解了连接建立和释放的机制。
分析了网络中的广播、组播和单播通信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优缺点。
4、网络性能优化调整了网络参数,如缓冲区大小、MTU 值等,观察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实施了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策略,如滑动窗口机制、慢启动算法等,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对网络中的丢包、延迟和带宽利用率等性能指标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四、实验步骤1、网络拓扑结构搭建打开 Packet Tracer 软件,选择所需的网络设备和线缆。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3以太网链路层帧格式分析

南昌航空大学实验报告2019年 5月 2日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名称:以太网链路层帧格式分析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评定:签名:一.实验目的分析Ethernet V2标准规定的MAC层帧结构,了解IEEE802.3标准规定的MAC层帧结构和TCP/IP的主要协议和协议的层次结构。
二.实验内容1.在PC机上运行WireShark截获报文,在显示过滤器中输入ip.addr==(本机IP地址)。
2.使用cmd打开命令窗口,执行“ping 旁边机器的IP地址”。
3.对截获的报文进行分析:(1)列出截获报文的协议种类,各属于哪种网络?(2)找到发送消息的报文并进行分析,研究主窗口中的数据报文列表窗口和协议树窗口信息。
三.实验过程局域网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星形网、环形网、总线网和树形网,相应代表性的网络主要有以太网、令牌环形网、令牌总线网等。
局域网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快速以太网(100Mb/s)、吉比特以太网(1Gb/s)和10吉比特以太网(10Gb/s)的飞速发展,采用CSMA/CD(carrier sense,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接入方法的以太网已经在局域网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以太网几乎成为局域网的同义词。
因此,本章的局域网实验以以太网为主。
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802.3标准。
1. Ethernet V2标准的MAC帧格式DIX Ethernet V2标准是指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和Xerox公司在1982年联合公布的一个标准。
它是目前最常用的MAC帧格式,它比较简单,由5个字段组成。
第一、二字段分别是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字段,长度都是6字节;第三字段是类型字段,长度是2字节,标志上一层使用的协议类型;第四字段是数据字段,长度在46~1500字节之间;第五字段是帧检验序列FCS,长度是4字节。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3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网络通信原理、协议分析以及网络配置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工具包括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Cisco Packet Tracer 网络模拟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使用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构建一个包含多个子网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
在这个拓扑结构中,包括了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配置了相应的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
(二)网络协议分析启动 Wireshark 工具,捕获网络中的数据包。
通过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IP、UDP 等的格式和工作原理。
观察数据包中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等关键信息,并分析它们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三)网络配置与管理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对计算机的网络参数进行配置,包括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 服务器等。
通过命令行工具(如 Windows 中的 ipconfig 命令)查看和验证配置的正确性。
(四)网络故障排查与解决设置一些网络故障,如 IP 地址冲突、网络连接中断等,然后通过相关的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故障排查和解决。
学习使用 ping 命令、tracert 命令等网络诊断工具,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多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各个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
通过查看设备的状态指示灯和配置信息,验证了网络连接的正确性。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通过 Wireshark 捕获到的数据包,清晰地看到了 TCP 三次握手的过程,以及 IP 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是每个计算机相关课程中都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以下将列举三个案例,来阐述关于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的重要性。
案例一:网络通信实验报告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经常会遇到网络通信实验的任务。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了解各种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网络通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撰写实验报告时,需要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并结合实验数据和截图来展示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可以加深对网络通信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对报告撰写和演示技能的培养。
案例二:数据库实验报告数据库是计算机领域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学习数据库课程时,会进行很多数据库实验来加深对数据库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新建、查询、修改和删除数据库记录,同时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分析。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需要清晰地描述实验步骤,同时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可以巩固对数据库知识的学习,提高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能力。
案例三:操作系统实验报告操作系统是计算机领域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操作系统课程时,会进行很多操作系统实验来了解操作系统的各种基本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编写和调试操作系统的各项功能和算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需要清晰地描述实验流程和结果,并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可以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提高对操作系统的掌握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的撰写对学生的学习、写作和表达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交流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提高学习和交流能力外,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的撰写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戴妍实验一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分析一、实验设定: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 、[2]、[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
节点[1]、[2]距离为200m,节点[3]、[4]距离为200m,节点[2]、[3]距离为370m。
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
[1]给[2]发,发包间隔为,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发包间隔为,发包大小为512bytes。
二、实验结果: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2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Fir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La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4975616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718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398078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4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First packet sent at [s]: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Last packet sent at [s]: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3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2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1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12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节点[2]无法收到数据。
由于节点[3]是节点[1]的一个隐终端,节点[1]无法通过物理载波检测侦听到节点[3]的发送,且节点[3]在节点[2]的传输范围外,节点[3]无法通过虚拟载波检测延迟发送,所以在节点[1]传输数据的过程中,节点[3]完成退避发送时将引起冲突。
三、课后思考1、RTS/CTS能完全解决隐终端问题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能。
对于隐发送终端问题,[2]和[3]使用控制报文进行握手(RTS-CTS),听到回应握手信号的[3]知道自己是隐终端,便能延迟发送;对于隐接受终端问题,在多信道的情况下,[3]给[4]回送CTS告诉[4]它是隐终端,现在不能发送报文,以避免[4]收不到[3]的应答而超时重发浪费带宽。
2、如何设计仿真场景来验证暴露终端问题答:只需更改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
[2]给[1]发,发包间隔为,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发包间隔为,发包大小为512bytes。
观察在[2]给[1]发送数据的同时,[3]给[4] 发送数据会不会被影响。
3、如何设计协议使暴露终端场景下的流实现并发答:至少要使用两个信道资源,在数据信道上进行RTS-CTS握手,在数据信道上发送数据报文。
在[2]给[1]发送数据报文时,[3]也想向[4]发送数据报文,通过控制信道向[4]发送RTS,[4]也从控制信道向[3]回送CTS,这样[3]就不会因为[2]的数据信号和[4]的回应信号产生碰撞而听不到[4]的回应了。
这样就可以实现并发了。
实验二无线局域网DCF协议饱和吞吐量验证一、实验设定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150x150节点数100。
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CBR,发包大小为512bytes,发包间隔为,分别测出5、 10、 15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 条流的吞吐量。
二、实验结果:5条: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Server address: 55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Fir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La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Server address: 54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Fir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La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Server address: 53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Fir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La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Server address: 52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Fir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La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51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Fir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Last packet sent at [s]: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02592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966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8219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Client address: 1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02592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966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8233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Client address: 1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3926016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7668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314112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Client address: 1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22016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43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1761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Client address: 1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22016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43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1761 10、15、20、25、30、35、40、45、50条省略各发送节点发包间隔较大,当网络中发送节点较少时,网络还未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