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可也

合集下载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1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他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18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19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2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人德、仰望它愈益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愈益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独立站立.虽然想象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入手了.”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2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周彡也.”【译文】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2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做.”2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2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讲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的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人与附和而不是和谐.”27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28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不随便说话的人接近于仁.”29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31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译文】孔子说:“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不与他交谈,这是失掉了人;不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与他交谈了,这是失掉了语言.明智的人即不失掉人,也不失掉语言.”32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33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34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35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3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3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38 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教育人不分任何类别.”39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4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41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42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43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44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4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46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4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48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论语笔记015 贫而乐者需有道

论语笔记015 贫而乐者需有道

论语笔记015----贫而乐者需有道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谄:卑屈,因当时的社会结构,这里的谄和后世皇权社会里的谄媚行为有一定区别,指态度上的卑屈。

后面的“骄”也指态度上的,前后对应。

何如:怎么样。

可:可以了,不错。

古语中有些可是指完成,这里是比较意义上的,还有不足。

乐:单从字面上看,指生活乐观。

皇侃本等古本在“乐”下都有“道”字。

指向就比较具体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后世的注释中对这句的考据比较多,一种说法是:切指的是制作骨器,磋指制作牙器,琢指制作玉器,磨指制作石器。

就是指切磋琢磨都是同一等级的,都是把天然之物进一步加工成器物。

还有就是切磋指制作骨角牙器,磋是进一步精细加工,而琢磨是制作玉石器,磨相对于琢是进一步精细加工。

还有就是把磋考据为错,切磋都是粗加工,琢磨是精加工等等。

其实《淇奥》的诗文只是讲一个青年女子对一个男子的爱慕,切磋琢磨等句和诗文后面的“如金如锡,如圭如壁”都是用来描述男子的风度品格。

而子贡在这里引用并没有涉及原诗文的意思,仅从字面上比喻追求学问修养要进一步深化。

赐:子贡的名字。

在《论语》中,孔子对学生都称名。

诸:从前文看,孔子在这里指的是子贡因为上面的一个道理而能领悟内涵,因此不解释为“几个、一些”这样的概数词。

在这里是虚助词,与“之”同义。

往:过去的事,这里引申为已知的事;下面的“来”,未来的事,同样引申为未知的事,即内涵。

而皇本中。

来者后面还有个“也”字,“者也”和前面的“富而好礼者也”一样都是虚助词。

没有这个“也”字,者就可以视为代词。

这段对话的精髓在于子贡的问题与孔子的回答中间的差异。

从心理学的定义来看,动机、意愿、态度、行为是不同的概念。

并且逐级支配,即动机支配意愿,意愿支配态度、态度支配行为,但这些支配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还要受性格、认知、文化、环境等影响。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高考《论语》《诗经》名句及翻译《论语》名句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

”“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

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选段——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选段——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阅读下列二个论语语段回问以下问题:之阳早格格创做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已若贫而乐,富而佳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取?子曰:赐也,初可取止诗已矣,告诸往而知去者.子曰:“饭疏食,饮火,直肱而枕之,乐亦正在其中矣.没有义而富且贵,于尔如浮云.”1、对付上头二个语段明黑没有精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佳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地步更下.那种思维对付即日仍有一定的指挥意思,社会上无论贫或者富皆能干到各安其位,即不妨脆持社会的安靖了.B正在第一段对付话中不妨瞅出,孔子对付子贡比较谦意,子贡能没有懂便问,而没有是没有懂拆懂.孔子期视他严肃教习《诗》,有问题便取教授探讨.注沉《诗》的教养功能,那是孔子培养中的一个隐着特性.C孔子尽力提议“安贫乐道”,认为有理念,有志背的君子,没有会经常为的吃脱而奔忙的,吃细粮,喝黑启火,直着胳膊当枕头,对付于有理念的人去道,不妨道是乐正在其中.D孔子提出,没有切合于道的繁华枯华,他是脆定没有予交受的,对付他去道那些物品,如天上的浮云普遍,没有值得沉视.那种思维深深做用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普遍老百姓所交受.2、道道您对付那二段所表示的孔子思维的明黑参照问案:1、B⒈文段体现了孔子将礼战义视为公德的下标.⒉、他期视人们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佳礼的理念地步.⒊他强调,只消切合道义,那么浑苦的死计也是洋溢着快乐的.⒋、那一思维的提出,对付后世知识分子有少近的做用.复习时抓住孔孟的主要思维为突破心,如,孔子的“仁”(最下公德尺度: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止为规则:克己复礼)“中庸”(处世规则:中庸之道、过犹没有及、执用二中)“培养”(有志于教,有教无类、教思分离、果材施教、教教相少)等思维.孟子的“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沉)“王道”(以品止政者王)“仁政”(养民\教民)“性擅”(人皆有怜悯、羞恶、辞让、利害之心)等思维,体验深刻含意,教会比较,通联现真死计加以举一反三.。

《论语》分类解读之为人篇

《论语》分类解读之为人篇

《论语》分类解读之为人篇《论语》分类解读之为人篇【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暴,庄严而安详。

【现代诠释】这是记载孔子学问修养表现在外的神态容貌,符合儒家的“中庸”,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讲的善于掌握分寸。

不仅是神态容貌,为人、做事、礼节,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化最讲究的,这种分寸感,完全来源于经验的历史积累。

它貌似玄虚,只是难于掌握和达到罢了。

【原文】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②奚③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①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知名贵族,在楚国政治生活中很有影响力,封地在叶(旧念shè)城(今河南省叶县南)。

叶公是叶城的邑宰,由于楚君称王,所以相应称公。

②女:通“汝”,你。

③奚(xī):为什么。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讲:他的为人,用功得连吃饭都会忘记,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现代诠释】当我们激情奋发、不知疲倦地探索人类未知时,常常完全忘记了吃饭,一当学有所得时,常常完全忘记了忧愁,甚至完全忘记自己的实际年龄,而丝毫没有意识到衰老已在渐渐地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寥寥几句话,刻划了孔子一生为学,活到老,学到老的情趣。

【原文】子钓而不纲①,弋③不射宿③。

【注释】①纲:鱼网上的总绳叫纲,此处作动词用。

②弋(yì):用带丝线的箭来射鸟。

③宿:过夜,这里指归巢过夜的鸟。

【译文】孔子钓鱼,不拉大网捕鱼;用带绳的箭射鸟,不射归宿的鸟。

【现代诠释】从孔子钓鱼不竭泽而渔,射鸟不射归巢之鸟,多少看出了孔子对自然界的生物也有一些同情之心,虽然谈不上是为了生态平衡,但可以说孔子对自然界生物亦具有爱心。

推而广之,对于一切人,也是一种仁爱之心。

【原文】子曰:“赐①也,女②以予为多学而识③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高考必背 《论语》82则(含译文)

高考必背  《论语》82则(含译文)

高考必背《论语》82则(附译文)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0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0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0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0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富有时也不骄纵,这种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可是比起能做到贫穷而仍能长保其乐,富有而能崇尚礼仪的人,就还差一点了。

06、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译文】子贡说:“诗经上说处理骨角玉石时,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是否正是老师现在的意思呢?”0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 “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

”0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思想纯正)。

”0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四十岁能不再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能听到忠言逆言都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都不会越出规矩。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高考《论语》《诗经》名句及翻译《论语》名句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

”“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

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贫而无谄全文注释

贫而无谄全文注释

《贫而无谄全文注释》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贫而无谄”这句话的全文注释。

“贫而无谄”出自《论语》,完整的句子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算可以了。

但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却好礼之人。

”咱们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有个穷孩子,他家里没什么钱,但是他从来不会去讨好那些有钱的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生活。

这就是“贫而无谄”。

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两个小伙伴,小明家里比较穷,小刚家里很富有。

小明从来不会因为小刚有钱就去巴结他,而是努力学习,靠自己的成绩赢得大家的尊重。

小刚呢,也不会因为家里有钱就骄傲自满,瞧不起别人。

再比如说,咱们班有的同学家庭条件不太好,但是他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不会因为穷就觉得低人一等。

而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也不会因此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不友好。

其实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一种很好的品德。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有正确的态度。

就像古代有个叫陶渊明的人,他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他喜欢田园生活,过得很快乐,这就是“贫而乐”。

还有一些有钱人,他们会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别人,做很多好事,这就是“富而好礼”。

同学们想想,如果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就去讨好别人,富有了就变得很嚣张,那大家会喜欢他吗?所以呀,咱们要记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好啦,关于“贫而无谄全文注释”咱们就说到这儿,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成为更好的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名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可也【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

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解释翻译】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这一章是子贡跟孔子的一段对话,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得的汇报,老师也是非常善巧的帮助学生提升。

从这里我们看到,师生之间那种学不厌,教不倦,师资道合这种情形。

我们来看朱子的解释,他讲到『贫而无谄』,谄就是卑屈的意思,我们讲谄媚巴结。

『富而无骄』这个骄,是矜肆的意思,矜是骄傲,肆是放肆。

朱子讲,「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

」常人就是平常人,一般普通人在贫或者富这两种境界当中都不知道去自守。

自守是守住自己的节操,我们讲操守。

在贫穷的地位上,往往会生起卑屈的心,自卑而又爱好谄媚巴结;在富贵的地位上,很容易就会生骄慢放肆,这两种都是病。

子贡在这里告诉他的老师,说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种病都去除掉,所谓无谄无骄,这是知道自守了。

可是这个地位,这个境界,并不算很高。

朱子讲,「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一个境界里头,心里还有贫富的分别。

虽然不生谄媚或者骄肆的这些烦恼,但是心中还离不开贫富二相,离圣人境界还是很远的。

子贡,我们想一定是达到这个境界了,他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他是富贵人,历记载他是大富,很会经营的,真的是富可敌国的。

他能够做到富而无骄,在富贵当中仍然能够谦虚好学,难能可贵。

他把自己的心得向老师汇报,问老师能做到这样的地步怎么样?『何如』,就是请问老师,讨老师一个评价。

那老师怎么回答?『子曰:可也。

』孔子告诉他,这个还算可以。

可以后头肯定还有未尽之辞,下面还有话说。

换句话讲,子贡这样的一个境界算不错了,比起凡人来讲已经高出很多,但是还不算高,还有很多要进步的空间。

所以『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所说的这个境界,就比子贡要高。

他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

这个乐是快乐,朱子讲,「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

在贫困的境界里头,依然保持心地宽广,身体舒泰。

体胖,这个不念胖,念盘,它是表身体的舒泰,那种从容安详的样子。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他还在追求着成圣成贤,他忘记贫困的忧恼,所以他乐。

就如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仍然是不改其乐,他是贫而乐。

所以颜回的境界就高过子贡。

「富而好礼」,在富裕的境界里头还能好礼。

这个好礼,朱子讲「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

虽然家境富贵,可是他绝不会有骄慢心,处处都能够遵礼而行,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好礼。

他不仅是知礼,知礼是好礼的基础。

《论语》里面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不仅知礼,而且好礼,在遵循礼的生活当中,乐而忘忧,所以他能够安处善,乐循理。

他安住在善法当中,他遵循天理而行,不亦悦乎,不改其乐,在富贵当中也不自知富贵。

换句话说,他将贫富都忘了,心中已经没有贫富的分别执着。

所以子贡的境界,我们看出他是个善人的境界,但是贫富二相未破,还有分别执着。

孔子这里讲到的「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忘其贫富,没有贫富二相的分别。

因此,子贡听到以后他也就更加的需要勉励了。

孔老夫子在这里给他这么一回答,首先是称许他现在的这个水平,但是勉励他继续提升,真的是叫循循善诱。

郑康成的批注里面讲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

「贫而乐」,为什么他乐?像颜回,他为什么乐于箪食瓢饮居陋巷?因为他志于道,他有崇高的志向,他没有想到贫困是忧苦。

所以,一个人专心致志求学求道的时候,他绝不以衣食贫困为苦。

郑康成自己也做到了,郑康成是东汉的大儒。

他先后游学十几年,曾经拜当时的经学大师马融为师。

后来学成以后,马融都自叹不如。

所以,郑玄(郑康成)一下子就成名了,远近向他拜师的弟子非常多。

朝廷听闻他的德行学问,也多次的聘请他入朝担任要职。

但是郑康成他不恋名利,看到当时东汉末年朝廷的黑暗,羞于跟那些追求名利者为伍,所以不愿涉足仕途。

屡次朝廷邀请,他屡次都拒绝,自己是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这个工作。

记载里面还讲到,汉灵帝的时期,当时执掌朝廷大权的是外戚大将军何进,他为了笼络人心,想要邀请郑康成入朝为官。

当时州郡的官吏胁迫郑康成,郑康成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

何进就为了表现礼贤下士的样子,所以对郑康成是礼敬有加,设大礼来迎接。

郑康成他为了保持自己名士的节操,拒不穿朝服,而是穿着普通儒者的便服,跟何进见面。

只是隔了一夜,还没等何进给他授予官职,他就逃走了。

后来,朝廷也是屡次征他入朝为官,他都拒绝了。

最后到汉献帝时期,献帝请郑康成做大司农。

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而且当时圣旨下来的时候,要迎接郑康成入朝,所过的州郡的这些郡县长都出来送迎。

郑康成他逼得没办法,在家拜受了朝廷的官职以后,乘着车到了许昌。

到了半路,就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所以仍然是没有到任就职。

因为他也在形式上拜受了这样的一个官位,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郑司农,他是大司农的官位。

据记载,当时郑康成接受了十四次的邀请,请他出来做官,但是他皆拒而不受。

这真的是名士的清高,不愿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官员为伍,而是一心一意在学术上去钻研,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真名士。

郑康成我们知道他的著作很多,《论语》实际上我们今天读到的版本也是最终由他会集而成,他也有对《论语》的批注,成为汉代最的经学大师。

而他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是真正在学术上有这样的成就,而且他的德行也跟他的学术成就相匹配,真正是有德有学。

他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正是他视名利如浮云,不恋功名,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统统放下,真做到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担当起颜子箪瓢陋巷家风,才有这样伟大的成就。

这是什么?贫而乐,这是因为他志于道。

所以郑康成他自己对《论语》这一句批注是「志于道」,他有真实的体会。

志向最重要,学贵立志。

朱子讲,读书「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我们读书求学,目的是在哪里?朱子讲读书,背诵很难背,没关系,熟读就能背。

读多几遍,人家十遍能背的,我百遍也能背了。

人能十之,我百之;人能百之,我千之,我总是能背下来。

对书里头的义理不能够精详的理解,细细的去思惟,去参考批注,也能够理解。

唯有志向不立起来,那就没有着力处,所以最重要的是志向!志向在哪?志于道,志在圣贤,我为道而求学的,不是为名利而求学。

有这样的志向,那就将贫富都放下,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有志向的君子,他才能做到真正的好学。

所以,「贫而乐」就比「贫而无谄」要好。

那「富而好礼」?好礼是自己能够内肃,待人能够恭敬,这就比「富而无骄」要好。

待人恭敬比不骄傲这又高一筹。

子贡听到夫子的讲解,他就悟了,真的是做到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他悟了孔子的意思之后,他就引用《诗经》的一句话来表达,子贡这言语是相当优秀。

夫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子贡学诗也学得很好,所以言语相当的漂亮。

你看他这里用《诗经》一句话来表达他的悟处。

《诗经》是引用《诗经·卫风·淇奥篇》,『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出自于《诗经》里。

他讲到的,他问夫子,说「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志于道,乐道。

「富而好礼」,乐道好礼这个意思是不是就是说《诗经》上讲的切磋琢磨?这是向夫子请教,同时也是汇报。

这个切磋、琢磨的意思,朱子的解释,他说这一句诗是讲到,「言治骨角者」,就是做骨角这样工艺品的人,「既切之而复磋之」。

你看他用骨角来做成工艺品,他有切的时候,有磋,来雕琢。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有雕刻玉石的,用一块玉石雕成一个人物这种形像,他琢和磨。

这都是雕刻时候的动作。

「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细细的去雕琢,精益求精。

这是讲到切磋、琢磨的意思,这是用做骨角玉石的工艺品这桩事情,比喻我们治学也要精益求精。

朱子讲,「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

」子贡他原来就以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个境界已经是的了,马上就来向夫子报告,好像要准备请夫子来给他印证他学成了。

可是他听到夫子这么一讲,说这个境界不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境界,他就明白了,知道义理无穷,学无止境,不能得少为足。

所以,他虽然得到了一点点水平,但是不可以自足,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所以他引用《诗经》这句话来表明他的这个悟处。

学生如此的好学,而且如此的聪颖,当然老师是非常的高兴,底下老师也表达他的欢喜之心,也是对学生的嘉许。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个赐就是子贡的名字,子贡姓端木名赐,端木赐。

老师称呼学生,直呼其名,就好像父母称呼儿女的名字一样,老师跟父母的地位过去是相同,而一般的朋友不能称他的名,要称他的字。

所以我们一般人称他子贡,不能称他端木赐,这样就很不礼貌。

只有谁才能称?只有老师和父母才能称名。

连皇上称人都要称字,这是礼,这是敬人。

夫子叫着子贡的名字说:「我现在开始可以跟你谈诗了。

」为什么?「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个诸,孔安国的批注说,之的意思,当之字讲。

就是告诉他一部分的内容,他马上就能够引申理解下面的内容。

朱子说,「往者,其所已言者」,夫子已经说的,这是往。

说了是什么?告诉他,「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是已经说了,这叫往。

「来者,其所未言者」,没有说出的话,结果子贡都能悟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