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程考研课件 王静爱共40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一章中国地理PPT课件

第一章中国地理PPT课件
42
43
呼伦贝尔草原
44
小知识: 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树木宝库”,
保留有一批古老和稀有的孓遗树种,如 被列为世界三大“活化石”的水杉、鹅 掌楸、银杏,以及特有的金钱松、台湾 松、银杉、珙桐、金钱楠等。
45
第四节
生物景观
d
46
银杏
47

帝 手 植 柏 , 被 称 为 世 界 柏 树 之 父 。
政区域歌 讲授课时: 1课时
63
一、历史沿革 着重掌握: 宗法制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64
行域任 政进何 区行国 。管家
理都 ,要 这将 些国 区土 域分 就为 是层 各级 级区
65
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 《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 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体国经野”与 “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 类型。冬冷夏热,冬干夏雨,雨热同 季。(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中国大致以冈底斯山脉、巴颜喀拉 山脉、阴山、大兴安岭为界,以东的 大片地区是季风区,以西的区域是非 季风区。
18
地区
齐齐哈 尔 巴黎
齐齐哈 尔 比巴 黎
纬度
47°23′ 48。55 ′
处尽
,,
不山
知寺
转桃
入花
——
此始
山盛
来开 白 。, 居

24
25
26
四、水文 (一)海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
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 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 四大海(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三大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三大海湾:北部湾、辽东湾、杭州湾。 三大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中国面积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 中国最东的岛屿 和最南的岛屿 浙江省是中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主编)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主编)

9.湖北省与山西省
? 答:区位,湖北九省通衢,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悠久。山西省位于一二阶梯交界处和黄河中
游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位,全国最大的产煤地,湖北是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自然环境,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文河流众多,无冰期,流域面积广。山西,河流稀少,含沙量大,冰期长。人文环境:湖北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农业占比重大,人口众多,米食为主。山西经济依托煤炭资源,农业比重小,人口众多,一面食为主。
2. 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中国的水热格局有何特点?
答:(1)气温与温度带:①冬寒冷夏暖热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④6个温度带(2)降水与干湿地带:①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④4个干湿地带(3)水热组合与气候地带:①雨热同期②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气候地带分异
3. 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征和驱动力?
5. 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
6. 简述中国水污染状况和主要成因.
答:成因:向水体排放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施用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水冲刷而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而进入水体等。状况:中国水污染的总体情况相当严重,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而且随着人口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分担率上升。与此同时,农村以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为主要组成的面源污染迅速上升,并且难以控制。
7.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
答:长三角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起镇江,东到海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区域内交通方便,以轻工业为主,发展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地理课件(215张ppt)

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地理课件(215张ppt)

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1.山脉众多 (1)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 (2)广义的山地占全国总面积65%
2.网格状镶嵌构造突出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地 南岭 (2)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
(3)北东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 长白山~千山~鲁中低山丘陵~武夷山 台湾山脉
4.贵金属及稀土金属 (1)贵金属:金、银、铂 (2)稀土金属:指镧族元素组成的金属矿物
5.非金属矿藏 磷、硫、石墨、菱镁矿、滑石、重晶石、 石膏、萤石、高岭土、石棉
第三章 气候水热结构
第一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的一般表现 (1)广义的季风: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 有明显转换的现象。 (2)狭义的季风:仅指海陆季风。
二.降水
1.降水量分布
(1)一般规律 A.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B.山地比平原多,迎风坡比背风坡多 C.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 也有所增多
(2)极端值 A.最多:台湾火烧寮,6557.8mm/年 B.最少:吐鲁番西侧的托克逊,5.9mm/年
2.降水季节分配
(1)夏雨集中区:华北、东北南部、内蒙古东部 (2)夏秋雨区:东北北部、云南和四川西部 (3)春冬阴雨区:长江中下游 (4)夏半年多雨区:华南、四川中部 (5)夏雨区:青藏高原中南部 (6)全年多雨区:鄂西川东、贵州 (7)全年干旱区:西北、青藏高原西北部、内蒙
(3)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
(4)丘陵:东南丘陵、胶辽丘陵
2.多种特殊地貌并存
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 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
第二节 地表组成物质
一.沉积岩分布广泛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中国地理(第二版)赵济王静爱

中国地理(第二版)赵济王静爱

《中国地理》第一章绪论1.中国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季风影响显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历史发展独特、人类影响活动深刻,资源丰富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迅速地域差异显著。

第二章自然结构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二、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②山脉众多,起伏显著(南北,东西,北西,北东)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二、中国地貌格局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及其影响:三、中国水热结构的特征:1.气温:冬季西北风,极地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南北差异大夏季东南风,气温上升,暖湿气团控制,全国气温上升2.降水:①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②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其特点是:降水量越大变率越小;降水量越小变率越大(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和季节,降水变率小;湿润地区雨季;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山地迎风坡背风坡)四、几种天气变化及影响1.寒潮:①成因:北极地区冷空气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造成大风降温风速猛增,偶尔伴有雨雪天气②影响:在黄河以南地区冻雨给交通、通信、工业带来影响;很多地区出现冻害,有时的暴风雪甚至给牧区带来严重灾害2.梅雨:成因:初夏太平洋副高脊北移到北纬20度附近此时大陆低压强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盛行,而中纬度冷空气南下锋面发生波动造成江淮流域降雨3.台风:赤道辐合带和东风波,使大量湿热空气上升释放潜热五、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②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③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④土地利用强度大退化现象严重⑤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六、土地资源结构1.耕地数量与质量:①总体偏低,分布集中,经济发展区域与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复合②中部东部地区等别较高,西部东北地区等别较低耕地限制类型:受洪涝限制、盐碱限制、土质过黏过沙的限制、水分限制与温度限制2.后备耕地资源:①后备耕地资源数量与分布a.区域分布:以西北干旱地区最多,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较少且分布零散;b.社会经济: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开发历史短经济欠发达地区;c.水热条件:一年一热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②后备耕地资源质量:较差可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地(改良困难)七、中国水资源特征:1.总量大,类型多2.时空分布不均①空间分布:很不均匀,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时间分布:受季风环流影响,年际和年内变化都很大☆水资源总量: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中国地下水划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水、裂隙水、孔隙裂隙水和岩溶水。

5 水热结构特征

5 水热结构特征

水热结构特征水热结构特征•中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

•冬季,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

•与世界同纬度平均气温比较,中国7月平均气温偏高。

一、气温与温度带(一)冬寒冷、夏暖热中国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温度比较表(℃)23.811.328.417.1海口25.36.128.021.9全球平均20°N 16.125.128.73.6杭州20.412.927.314.4全球平均30°N12.230.726.5-4.2天津14.118.524.05.5全球平均40°N-14.043.119.2-23.9满洲里 5.825.117.9-7.2全球平均50°N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7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纬度(赵济,1995)•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纬度效应明显。

•平均每向北跨1个纬度,1月气温降低1.5℃。

•中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大,冬季南北极端温差超过70℃。

中国1月平均气温(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夏季全国南北温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28℃。

东部地区平均跨1纬度,气温差0.2℃左右。

•中国夏热的特点还反映在极端最高温上。

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

中国7月平均气温(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二)气温年较差大,但年平均气温偏低•中国由于冬季气温低,而夏季气温高,所以气温年较差大。

•气温的年变化幅度(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增加由南往北加大。

•与世界同纬度平均年较差相比较,中国各地年较差偏大。

中国气温年较差(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年较差由南往北加大⏹华南、云贵高原的年较差小,大致在10℃~20℃之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年较差约25℃;⏹黄河中下游地区30℃左右;⏹黑龙江和准噶尔盆地40℃以上。

⏹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出现在黑龙江嘉荫,达到49.2℃;最小的是在南海诸岛的西沙,仅6.1℃。

中国地理第二章

中国地理第二章

以北东到北北东占绝对优势。
较少,分布较稀。 除华北地区外,一般比较微弱, 因而地形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差都 不太大。
地貌类型
在秦岭 — 大别山以北,平原、高 原为主;以南,除云贵高原以外, 绝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和小型盆 地。
在昆仑山以北多为高山所夹持的大型盆地。 以南几乎全属大高原,高原上有极高山,高原 边缘地带有深切峡谷。
一、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宏观地貌格局:以内营力为主的常态地貌,在垂直方向上 的起伏与水平方向上的排列组合规律 主要受到地壳运动的控制和影响
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
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 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 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 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逻辑框架
大 气 环 流 季 风 气 候 青 藏 高 原 隆 起 产 业 化 水 热 格 局 地 貌 格 局 城 乡 格 局 土 地 覆 盖 格 局 景 观 地 带 景 观 格 局 演 变

中 国 景 观
形 成 基 础

构 造 运 动
自 然 景 观 分 异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中国东部与西部地质构造与宏观地貌特点的差异
特点
地壳厚度


西

由 东 向 西 大 致 从 3 0 km 增 加 到 50 km。
在昆仑山以南的西藏地壳厚度为50~70 km, 尤其在雅鲁藏布江一带,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 部分;昆仑山以北的西域断块上为55~60 km。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课件 王静爱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课件  王静爱

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复合的态势
由工业、城市生活中排放物和农业面源带来的水体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问题,以及大气二氧化硫、颗粒物污染等老环境问题还没 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例如: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土 壤污染问题、以及在社会消费转型过程中,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 电子废物与有害建筑材料等问题;从而形成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 复合的态势,增加了防治污染的难度。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三节 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被人体吸入后绝大部分阻留在鼻腔和咽喉部,只有很少 部分进入气管和肺内。 粒径0.01~1.0μm的细小粒子在肺泡的沉积率最高,成为肺癌的致病因子,许 多重金属化合物也会危害健康。 二氧化硫的危害较普遍又严重。SO2进入呼吸道后,因易溶于水,大部分被阻 滞在上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影响体内的代谢作用。SO2慢性中毒后,可能抑制 机体的免疫机能。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表6–1 中国土地退化分布、面积与变化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二、人为因素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环境中获 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也日益增加,同时,污 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复杂。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以及人口剧增等因 素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二)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人口环境容量——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在 保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 中,对人口最大的抚养或负荷能力。也是经济适度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