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3说明书
医学知识之维生素K

维生素K维生素K(vitamin K)的基本结构为甲萘醌。
存在于植物中的为K1,由肠道细菌合成或得自腐败鱼粉者为K2,均为脂溶性。
人工合成的K3为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enadione sodium bisulfate),K4为乙酰甲萘醌(menadione diacetate),均为水溶性。
【药理作用】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这些因子上的谷氨酸残基必须在肝微粒体酶系统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9~12个γ-羧谷氨酸,才能使这些因子具有与Ca2+结合的能力,并连接磷脂表面和调节蛋白,从而使这些因子具有凝血活性。
在羧化反应中,氨醌型维生素K被转为环氧型维生素K,后者在NADH作用下还原为氢醌型,继续参与羧化反应。
维生素K缺乏或环氧化物还原反应受阻(被香豆素类),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停留于前体状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引起出血。
【临床应用】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出血。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应作适当补充,以免维生素K缺乏。
【不良反应】维生素K1静脉注射太快可产生潮红、呼吸困难、胸痛、虚脱。
较大剂量维生素K3对新生儿、早产儿可发生溶血及高铁血红蛋白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病人也可诱发溶血。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维生素k3工艺

维生素k3工艺一、维生素K3简介维生素K3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称为亚硫酸钠维生素K3,化学名为2-甲基-1,4-萘醌亚硫酸钠。
它是一种黄色的晶体粉末,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和抗菌作用。
由于其良好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维生素K3在医药、食品、兽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维生素K3工艺流程1. 原料准备制备维生素K3的原料主要包括甲基萘醌、亚硫酸钠、氢氧化钠等。
其中甲基萘醌是制备维生素K3的关键原料,其纯度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
2. 反应制备将甲基萘醌与亚硫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反应釜中,加入适量水并进行搅拌混合。
然后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控制反应温度在60℃左右进行。
反应过程中应注意控制pH值,一般控制在9~10之间。
反应时间约为3~4小时。
3. 湿法分离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倒入分离漏斗中进行湿法分离。
将上层的维生素K3沉淀取出并用水进行洗涤,去除杂质和余氯等。
4. 干燥包装将洗净的维生素K3沉淀放置于通风干燥室中进行干燥处理。
待其含水量降至2%以下后,即可进行包装和存储。
三、工艺参数及注意事项1. 反应温度:60℃;2. pH值:9~10;3. 反应时间:3~4小时;4. 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速率:1~2滴/秒;5. 维生素K3沉淀的含水量不得超过2%;6. 制备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避免产生副产物和不纯品。
四、工艺优化及改进1. 原料选择:选择高纯度的甲基萘醌作为原料,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率。
2. 反应条件优化:通过调整反应温度、pH值、氢氧化钠滴加速率等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率。
3. 分离技术改进:采用高效的分离技术,如离心分离、膜分离等,可以提高产品纯度和产率。
4. 洗涤方法改进:采用多次反复洗涤的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杂质和余氯等,提高产品质量。
五、结语维生素K3是一种重要的医药、食品、兽药添加剂,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和改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率,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维生素K1和维生素K3临床应用比较

:(!):(%, . %. 陈. 斌,孙纪萍, 维生素 &’ 穴位注射治疗癌性腹痛 "% 例, 中西
医结合杂志,!++4,!4(%):’:;, . :. 陈冠容, 老药新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 张小平, 维生素 &’ 和消炎痛保留灌肠治疗秋季腹泻 %+ 例, 实用
致细胞死亡。还可能使维生素 ! 在体内被体酶还原而产生 半醌型自由基,阻止细胞的增殖。并能提高对放射线的敏感
性,可为肿瘤放疗的增敏剂使用。%肠炎。治疗机制是维生 素 !# 除能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外,还能增加胃肠粘膜细胞 中 ,C4 的含量,增强肠粘膜的主动吸收,还可延缓糖皮质激 素在肝脏中的分解,同时具有类氢化可的松的作用,而减轻肠
·/&’·
$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E 7FGHB 5B@AI 5FI> JK=@LI> 5F>>K;K %’’# 6KMH* ,/(/)
维生素 !" 和维生素 !# 临床应用比较
魏宝琛$ 倪维举!
( 山东省苍山县大仲村中心卫生院$ 苍山$ %&&&’’;! 苍山县人民医院)
$ $ [ 关键词]$ 维生素 !;止血;解痉镇痛;止咳平喘 $ $ [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关于维生素K

关于维生素K显示抗出血活性的一组化合物,是2-甲基-1,4-萘醌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包括维生素K1、维生素K2、维生素K3。
萘醌的衍生物,耐热、耐酸,不溶于水,但易被阳光和碱所破。
VitK1为鲜黄色油状物,VitK2为鲜黄色结晶,可溶于甲醇、丙酮、苯、石油醚、氯仿等,VitK3为黄色结晶,溶于四氯化碳、氯仿、植物油、丙酮、苯和乙醇。
VitK 的衍生物如VitK3磷酸酯,琥珀酸酯或亚硫酸氢盐均为水溶性,而甲基荼氧醌乙酸酯对光不敏感。
酸酯对光不敏感。
一、 维生素K1分子量450.71,本品为黄色至橙黄色透明粘稠的液体。
无臭或几乎无臭;遇光易分解。
本品在氯仿、乙醚或植物油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水中不溶。
本品的折光率为1.525~1.528。
二、 维生素K2维生素K2 为系列化合物, 是淡黄色晶体, 主要由肠道细菌合成;根据C-3 上异戊二烯侧链的长短不同共有14种形式,以MK-n 表示,其中n 指侧链上异戊二烯单位的个数,n 最小值为2。
都有耐热性,但对光和碱敏感,对强碱和强氧化剂不稳定。
维生素K2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萘醌基团的衍生物,溶于丙酮、二乙醇、氯仿、乙醇、石油醚等。
MK-1分子量:240; MK-2分子量:308; MK-3分子量:376; MK-4分子量:444; MK-5分子量:512; MK-6分子量:580; MK-7分子量:648; MK-8分子量:716; MK-9分子量:784; MK-10分子量:852; MK-11分子量:920 MK-12分子量:988 MK-13分子量:1056;MK-14分子量:1124三、 维生素K3分子量:172.18为黄色结晶,溶于四氯化碳、氯仿、植物油、丙酮、苯和乙醇 四、 维生素K4分子量:258.2693维生素K 1O O CH 3CH 2CHCCH 2(CH 2CH 2CHCH 2)3H CH 3CH 3维生素K 2CH 2CH C CH 2( )nHCH 3O OCH 3OO CH 3维生素K 3。
维生素k3说明书

维生素k3说明书篇一:维生素K3注射液为什么说明书上没有写静滴用法维生素K3注射液为什么说明书上没有写静滴用法?【问题】我们医院的医生都用维生素K3注射液静滴治胆绞痛,可说明书上没有写静滴的用法,不明白。
请老师指点有人认为:维生素K3静点缓解痉挛性腹痛【分析】维生素K3,又称亚硫酸氢钠甲萘醌, 属脂溶性维生素。
C11H9NaO5S·3H2O 330.30本品为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和亚硫酸氢钠的混合物。
按干燥品计算含C11H9NaO5S·3H2O应为63.0~75.0%。
含NaHSO3应为30.0~38.0%。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臭;有引湿性;遇光易分解。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乙醚或苯中几乎不溶。
药理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注射液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须的物质。
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药物代谢动力学肌注吸收后,随β脂蛋白转运,约8-24小时作用才开始明显,并在肝内被利用,需数日才能使凝血酶原恢复至正常水平。
以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形式经肾及胆道排泄。
【适应症】:①止血:用于阻塞型黄疸、胆瘘、慢性腹泻、广泛肠切除所致吸收功能不良患者,早产儿、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香豆素类或水杨酸类过量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凝血酶原过低等引起的出血。
亦可用于预防长期口服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病。
②镇痛:用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
③解救杀鼠药“敌鼠钠”中毒:宜用大剂量。
④在动物肝脏内参与凝血酶的合成,促进凝血酶原的形成,加速凝血,维持正常的凝血时间。
作为动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性添加剂,在动物日粮中需要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K3。
【用法用量】:(1)止血:①肌注,肌注每次2~4mg,每日4~8mg。
防止新生儿出血可在产前1周给孕妇肌注,每日2~4mg。
②口服:每次2~4mg,每日6~20mg。
实验 维生素k3的制备

实验维生素k3的制备实验维生素K的制备 3【目的要求】1. 熟悉氧化反应、加成反应的原理2. 掌握本实验中氧化、加成反应的特点,熟悉操作过程。
【实验原理】β-甲基萘因2位甲基超共轭效应,使甲基所在环的电子云密度较高,在温和的条件下,可被铬酸(一般用三氧化铬的醋酸水溶液或重铬酸盐的稀盐酸溶液)氧化,形成甲萘醌。
2,3位双键再与亚硫酸氢钠加成,即得维生素k。
3【仪器及原料】1、主要仪器:搅拌机、搅拌棒、恒温水浴锅(双孔)、三颈瓶(250ml/24mm×3)、三颈瓶(100ml/24mm×1/14mm×2)、球形冷凝管(290ml/24mm×2)、吸滤瓶(250ml)、布氏漏斗(40mm)、滴液漏斗(125ml/24mm×2))锥形瓶(100ml)2、原料规格及用量:β,甲基萘、重铬酸钠、浓硫酸、丙酮、亚硫酸氢钠、95%乙醇【实验方法】1、甲萘醌的制备:在附有搅拌机、恒温水浴锅、冷凝管、滴液漏斗的250ml三颈瓶中,加入β-甲基萘2.5g,丙酮7ml,搅拌至溶解。
将重铬酸钠12.5g溶于19ml水中,与浓硫酸15g或8mL混合后,于40?以下慢慢滴加至三颈瓶中,加毕,于40?反应30min,然后将水浴温度升至60?反应1h。
趁热将反应物倒入100ml水中,使甲萘醌完全析出,抽滤,结晶用水洗三次,压紧,抽干。
2、维生素K的制备:安装毕恒温水浴、搅拌装置、250ml三颈瓶、冷凝管后,3向反应瓶中加入2.5ml水和亚硫酸氢钠1.55g搅拌使其溶解。
加入湿的甲萘醌,于水浴38—40?搅拌均匀,再加入95%乙醇4-8ml,搅拌反应45min,待反应完全(这时取反应液少许滴加纯化水中能完全溶解),再加入4ml95%乙醇,搅拌30min,冷却10?以使结晶析出,过滤,结晶用少许冷乙醇洗涤,抽干,得维生素K 粗品。
33、精制:粗品放入锥形瓶中加4倍量95%乙醇及0.2g亚硫酸氢钠,在70?以下溶解,加入粗品量1.5%的活性炭。
维生素k3注射的功能主治

维生素K3注射的功能主治1. 简介维生素K3,也称为硫代喋血酮,是一种维生素K家族的化合物。
与维生素K1 (亦称为叶酸基活化硅酮、膘素) 和维生素K2 (亦称为甲基化硅酮、膘素,如MK-4、MK-7等)相比,维生素K3在体内活性较低,但其作为药物形式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疗效。
2. 功能主治维生素K3注射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2.1 凝血功能改善•维生素K3注射能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改善凝血功能。
在肝脏中,维生素K3能够促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的γ-羧基化,从而使其活化为凝血因子。
因此,维生素K3注射常被用于治疗某些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凝血因子缺乏症。
2.2 预防出血•维生素K3注射可预防因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由于维生素K 是凝血过程中必需的营养素,缺乏维生素K会导致凝血功能受损,容易发生出血。
通过补充维生素K3注射,可有效地预防或减轻出血症状,特别是适用于新生儿出血病和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2.3 降低败血症风险•维生素K3注射可降低败血症风险。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院内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维生素K3注射通过促进凝血因子合成,能够增强机体的抗菌和抗炎能力,从而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2.4 抗菌活性•维生素K3注射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研究发现,维生素K3能够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产生一定的杀菌效果。
因此,维生素K3注射可用于治疗某些与细菌或真菌感染相关的疾病。
3. 用法和剂量•维生素K3注射一般由医生进行给药,按照医嘱使用。
用法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调整。
4. 注意事项•使用维生素K3注射时,应注意以下事项:–在使用维生素K3注射前,应告知医生过敏史及所有已使用的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引起过敏反应。
–在使用维生素K3注射期间,应监测凝血指标,掌握用药效果和副作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维生素K3注射,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维生素K3注射剂应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以防误服。
维生素K3的选择和使用

维生素K3的选择和使用维生素K3的选择和使用一、维生素K的作用1.1、维生素K在血液凝固机制中的作用维生素K是参与血液凝固的一种重要物质。
动物血液的凝血系统,包括13个凝血因子。
这些因子需互相配合,共同作用才有效。
这些因子中有4个必须在维生素K参与下才能在肝脏合成,如果缺乏维生素K,就等于缺乏凝血因子,就容易出血,或出血难止。
1.2、维生素K为谷氨酸γ-羧基化酶系统中的必需因子谷氨酸γ-羧基化酶系统广泛分布于细胞微粒体内。
功能是对相应的肽链进行γ-羧基化,合成含γ-羧基谷氨酸(Gla )的蛋白质或功能肽。
Gla蛋白或功能肽可以在他生成场所发挥作用,也可以输出到相应靶器官中发挥作用。
Gla蛋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具有与钙及磷脂特异结合的特性,是钙平衡和维持细胞膜完整性的重要因子。
1.3、维生素K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系维生素K对于骨基质中多种Gla蛋白的合成必不可少。
骨基质有多种含Gla的蛋白,作用是促进骨的生长及维持骨骼的强度和韧性。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骨钙蛋白,骨钙蛋白是骨Gla 蛋白同Ca的结合物,占骨中总蛋白质1,2%,为非胶原蛋白的10,20% ,在骨细胞内合成,并能分泌到血液或组织。
作用是钙的动员及促进骨的生长。
1.4、维生素K的护肝与消炎作用维生素K 具有明确的护肝与消炎作用,对肝炎所致的黄疸和ALT升高者,能使胆红素水平下降,并达到降酶效果。
临床常用维生素K来治疗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这一点被经常应用于兽药产品中。
1.5、维生素K的其他作用……肾小管细胞有含Gla的蛋白质,为其总蛋白的0.2,0.7%。
他是与膜结合的蛋白,作用是维持膜稳定性,促进钙的重吸收。
其他组织如牙质、胎盘、睾丸、胰、脾、肺、乳腺等重要器官都含相应的Gla蛋白。
维生素K对于维持其相应的功能和生长非常重要。
二、维生素K的特点2.1动物维生素K的来源:食物中的维生素K,绿叶蔬菜含量最高,肉蛋奶类含量少、水果及谷类含量极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k3说明书篇一:维生素K3注射液为什么说明书上没有写静滴用法维生素K3注射液为什么说明书上没有写静滴用法?【问题】我们医院的医生都用维生素K3注射液静滴治胆绞痛,可说明书上没有写静滴的用法,不明白。
请老师指点有人认为:维生素K3静点缓解痉挛性腹痛【分析】维生素K3,又称亚硫酸氢钠甲萘醌, 属脂溶性维生素。
C11H9NaO5S·3H2O 330.30本品为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和亚硫酸氢钠的混合物。
按干燥品计算含C11H9NaO5S·3H2O应为63.0~75.0%。
含NaHSO3应为30.0~38.0%。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臭;有引湿性;遇光易分解。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乙醚或苯中几乎不溶。
药理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注射液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须的物质。
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药物代谢动力学肌注吸收后,随β脂蛋白转运,约8-24小时作用才开始明显,并在肝内被利用,需数日才能使凝血酶原恢复至正常水平。
以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形式经肾及胆道排泄。
【适应症】:①止血:用于阻塞型黄疸、胆瘘、慢性腹泻、广泛肠切除所致吸收功能不良患者,早产儿、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香豆素类或水杨酸类过量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凝血酶原过低等引起的出血。
亦可用于预防长期口服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病。
②镇痛:用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
③解救杀鼠药“敌鼠钠”中毒:宜用大剂量。
④在动物肝脏内参与凝血酶的合成,促进凝血酶原的形成,加速凝血,维持正常的凝血时间。
作为动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性添加剂,在动物日粮中需要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K3。
【用法用量】:(1)止血:①肌注,肌注每次2~4mg,每日4~8mg。
防止新生儿出血可在产前1周给孕妇肌注,每日2~4mg。
②口服:每次2~4mg,每日6~20mg。
(2)胆绞痛:肌注,每次8~6mg.【用药须知】:①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在红细胞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可诱发急性溶血症贫血。
②可致肝损害。
肝功能不全者可改用维生素K1。
肝硬化或晚期肝病患者出血使用本品无效。
【剂型规格】:(1).注射剂:1ml:4mg,1ml:2ml。
(2).片剂:2mg/片静脉滴注又称“输液”、“点滴”、“静滴”,俗称“挂水”。
通过输液管,将大量液体和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滴注部位一般在手背和上臂部浅表静脉,小儿以头部表皮静脉为安全,也可在足背部静脉.同一药品能用于静脉注射也就可以用来肌肉注射,但用途标明肌肉注射的就一定不能用于静脉注射。
因为两者的质量标准要求不同,静注的除注射剂检查项外,还必须做“不溶性微粒、热原、无菌”检查,肌注的只做无菌检查,当然生产工艺也有所不同,静注的溶配液需三级过滤,滤膜孔径要求较高,肌注的可不用三级过滤,滤膜孔径要求也低一些。
肌肉注射,一般注射1-5ml,设计时需考虑产品刺激性,可以用油做溶剂,配制成混悬剂也可静脉给药,注射剂量较大,注射为10-50ml,滴注可以达到几千,必须是水为溶剂,乳剂也应是0/w型的。
注射比滴注应该就是进入体内药量的快慢关系,并且药动学上有差异。
肌肉注射起效不如静脉给药起效快,所以相对来说肌肉注射的安全性就比静脉给药的高,所以静脉给药的药品的标准比肌肉的高,如果静脉给药的药品所含杂质过多则最主要的引起不良反应多,所以如果以前是肌肉注射想改成静脉给药,则需做很多的试验,如小鼠的疼痛反应等。
静注用与肌注用两者的质量标准是不相同的,因此最好不要静滴。
链接;维生素K 为什么有K1、K2、K3、和K4 之分?有何区别?维生素K有天然和人工合成的两个来源,K1、 K2 来源于天然,K1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K2来源于细菌产物,如人体肠道寄生菌的合成产物。
K3 和K4 都是根据天然维生素K 的化学结构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药物。
因此,它们的来源是不同的,而且作用特点也有区别,主要是: (1)维生素K1 、K3 和K4都有止血的作用,但K1的作用较K3和K4 强,K3和K4 的作用弱,作用时间也短。
(2)K1用于注射,K4用于口服。
因K1 在肠道里必须有胆汁或胆盐的协助才能被吸收入血,因此口服K1必须与胆盐同时服用,K3、K4则不需要胆汁或胆盐的协助就可吸收。
K3也用于注射。
(3)K1的不良反应较少,仅在静脉注射时出现面红、出汗、胸闷等。
故常用于肌内注射。
人工合成的K3 、K4的不良反应较多,口服后可有恶心、呕吐,大剂量时可引起蛋白尿。
维生素k4是核酸的组成成分,在体内参与RNA(核糖核酸)和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
当白血球减少时,它能刺激白血球增生,一般用药2~4周后,白细胞数可以增加。
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特别对肿瘤病人因化疗或放疗以及苯中毒、抗甲状腺药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及较好的作用。
口服,每次10~20毫克,每天3 次。
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0~30毫克,注射时需将维生素k4溶于2毫升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中,缓慢注射,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
由于维生素k4是核酸的组成成分,核酸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而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核酸,故肿瘤病人进行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并用维生素k4时,应考虑它是否有促进肿瘤发展的可能。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是一回事吗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虽然都是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静脉注射是指自静脉注入少量药液(一般在40ml以下)的一种注射方法,由于需要人工或机械推动注射器,所以又叫“静脉推注”。
适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而又需要迅速发生药效以及做某些诊断性检查如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时由静脉注入药物;静脉滴注又称“输液”,俗称“挂水”。
是指需由静脉输入体内较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时所采用的一种给药方法。
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
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故名“静脉滴注),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
什么是输液剂?输液剂亦属注射剂,在生产工艺、生产环境上与普通的注射剂(小针剂)要求相近,但由于其为大容量供静脉滴注用的注射剂,因此,在生产上和质量控制上要求更高。
1、生产要求与特点输液剂应无菌、无热原,所以在制备中,从原料选择到轧盖各环节、工序都必须严格防止污染,避免将热原带入输液中。
输液的容器多用输液瓶,也有用塑料容器。
输液容器由玻璃瓶、橡胶塞、衬垫薄膜组成,其清洁、处理有别于小针剂,是保证无菌、无热原的关键工序之一。
输液的灌封、灭菌也不同于小针剂。
输液灌封好后要及时灭菌,从配液到灭菌一般不超过4小时。
多采用热压灭菌法灭菌。
2、质量要求与特点输液剂的要求更严格,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原辅料的质量要求(2)除应符合注射剂的一般要求外,输液还应要求做热原、不溶性微粒等检查。
(3)pH值和渗透压应尽可能调节至与血液相近。
(4)输液剂的安全性检查更严格,尤其是对异常毒性、溶血试验、血管刺激性试验、过敏试试验等项目的检查更严格篇二:维生素c说明书本品主要成份为维生素C,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药理作用】本品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转载自: 小草范文网:维生素k3说明书)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
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维生素C蛋白结合率低。
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
肝内代谢。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14u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适应症】适用于防治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于克山症,心源性休克时抢救。
亦可用于慢性铁中毒的治疗。
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治疗。
维生素类药。
适用于 1.防治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于克山症,心源性休克时抢救。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 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2血症的治疗。
4.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1)病人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感染、创伤、烧伤、手术等。
(2)因严格控制或选择饮食,接受肠道外营养的病人,因营养不良,体重骤降,以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
(3)应用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水杨酸类,或以维生素C作为泌尿系统酸化药时。
【用法用量】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次;小儿每日100-300mg ,分次注射。
救治克山闰可用大剂量,需遵医嘱。
据文献报道在人用药:晚期癌症每日用量10-20g.约0.3-0.5g/kg;肝火约每日2-3g;治疗胆道蛔虫性胆绞痛每次3g,6h一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0.2g(kg.d),每日一次;一般心脑血管、外科、消化道、骨外科、普外科等每次1g-2g,每次1-2次。
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0.1g~0.25g,每日1~3次;小儿每日0.1g~0.3g,分次注射。
救治克山病可用大剂量,需遵医嘱。
【药物相互作用】1 大剂量维生素C可干扰抗凝药的抗凝效果。
2 与巴比妥或扑米酮等合用,可促使维生素C的排泄增加。
3 纤维素磷酸钠可促使维生素C代谢为草酸盐。
4 长期或大量应用维生素C时,能干扰双硫仑对乙醇的作用。
5 水杨酸类能增加维生素C的排泄。
6 不宜与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碳酸氢钠、谷氨酸钠等)、核黄素、三氯叔丁篇三:维生素C说明书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兽用非处方主治:维生素C缺乏症,也用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和高热、外伤或烧伤及贫血、过敏性皮炎等的辅助治疗。
【兽药名称】通用名称:维生素C注射液商品名称:英文名称:Vitamin C Injection汉语拼音:Weishengsu C Zhusheye【主要成分】维生素C【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作用】维生素C在体内和脱氢维生素C形成可逆的氧化还原系统,此系统在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和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及神经递质、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促进铁在肠内吸收,增强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以及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等作用。
维生素C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血浆蛋白结合率约25%,在肝脏代谢,维生素C主要以原形从尿排泄,过量时被代谢为草酸(乙二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