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合集下载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第三章分合的标准引言: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山如此,我们看中国历史,往往也是如此。

一何为统一为什么以上计算出来的统一时间要比传统的说法短得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统一的解释标准不同,或者说对统一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统一”的本义统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不妨追根寻源作一番讨论。

统,原来是指丝的关绪。

《淮南子.泰族训》中有这样一段话“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茧子是丝构成的,但如果不是由缫丝的妇女把它们放在热水抽出头绪来,就不能成为丝。

)由此派生出把种种分散的事物集中到一起,归于一致,将各个部分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意义的“统一(壹)”一词。

“统一”的原意并不是专指某一事物。

如《汉书.董仲舒传》的赞中说“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那是指学说、学术思想。

《汉书.西域传》赞中“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不相统一”;以及《后汉书.隗嚣传》中“帝知嚣欲持两端,不愿天下统一”;则专指国家和“天下”,实质上是就政权而言的。

毫无疑问,我们所要讨论的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化、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思想、宗教、血统甚至地理环境等等的一致性或整体性。

说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人所指的统一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

当然,我并不认为其他方面的统一与国家的统一毫无关系,或者认为政治上的统一可以孤立于其他方面的统一之外,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正统僭伪之争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一)、嘉兴戴加平朱能推荐书目A:著作部分通史:[美]费正清[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郝侠君等主编:《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出版;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金观涛著:《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现代史: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出版;[美]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世界近代现代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宗绪黄安年著:《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专题史: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日]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日本史);王鸿生著:《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从远古到1990)》(科技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华庆昭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国际关系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陈越光陈小雅著:《摇篮与墓地----严复的思想和道路》(思想类),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晗著:《朱元璋传》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出版;[台湾]庄练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出版;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教育与历史教学:[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赞可夫编:《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苏]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美]B·S·布卢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寿桐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徐锡祺主编:《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出版;[美]沃尔特·波克著:《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三联书店出版。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老师统计的中国历史实际统一时间为九百五十二年,占中国历史(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算起【公元前841年】,到2018年结束)的33.29%。

中国最大的统一疆域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实现的,维持至至1840年,持续时间为八十一年,占中国历史(同上)的2.83%。

公元5世纪,高句丽由丸都城(今吉林吉安市)迁都平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906年交州土豪曲承美驱逐唐朝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开始独立于中原王朝,尽管之后的五代南汉以及大明曾恢复对交州的统治,但时间过短,均被当地人逐走。

越南自九世纪初开始逐步成为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治状态,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到此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华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九百多年的时间,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政权;但自治政权始终存在。

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八十一年。

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

但在元朝之前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上是统一的。

这本书里提到,统治者会通过移民实边和内聚移民等方式对新扩张的土地进行占有或舍弃,移民有助于民族融合。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同时统治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只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最高统治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比如汉人的皇帝,游牧民族的可汗,政教合一地区的或佛或菩萨转世,这些身份有利于他们对不同地区的整合。

★行政制度的种类:汉①郡(国)、县(侯国、邑、道)制,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②初郡(用于南方和西南新开发地区):两项特殊政策:一、无赋税,全部或部分免除百姓应负担的赋税。

二、“因其故俗”,即保持当地原来的传统统治和风俗习惯。

不过东汉后就未再见到相关记录。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一、书目信息:二、评分要求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

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

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魏帅朋摘要: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关键字:分裂统一启示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课件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课件

中国历史上的分合大势及其特点 夏、商、周三代,虽小邦林立,史称“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 汤而三千余国”[1](《用民》);周初分封,“凡一千八百国, 布列于五千里内”[2](p410),但所有这些小邦或封国都先后 统属或臣服于相继而起的夏、商、周三个中央王朝,显示出中 国最早的大一统初步格局。此后,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前期,中 国又先后经历了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历程:第一次 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大统一,第二次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走 向隋唐大统一,第三次是从五代十国、宋、辽、金走向元、明、 清(前期)持续三朝的大统一。总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 始终呈现出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夏、商时的统一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西周则扩展至长江以南。 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 山至辽东” 汉通西域。唐朝周边进一步扩大,“其地东极海, 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 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元代虽享国不足百年,却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其疆域“北逾阴山,西 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 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统治范围北至贝加尔湖;西南地 区的西藏、云南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又在彭湖设巡检司,以 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统辖。明、清两代,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规 模,尤其是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稳固更是做出 了杰出贡献,其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 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奠定了今天 中国的版图。
其二,分裂割据有时会为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某种有利契机,但 常常是破坏多于建设,摧残多于繁荣,秦统一后的历史就是如此。
事实上,在烽火遍地、战祸连年的情况下,学者的生存都成问题, 不能谋食焉能谋道!像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初期, 攻城掠地犹恐不及,是不可能顾及思想文化的建设与繁荣的。 其三,分裂时期虽然也不排除对峙政权之间和平交流的可能,但 交流是极其有限的,总体而言,分裂则更多的表现为阻隔、对抗 和冲突,阻隔是对天各一方的人们灵魂的煎熬,对抗是对对立双 方财富的无谓耗损,军事冲突则是对对立双方芸芸众生的血腥屠 戮。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统一状态下的各地区、各民族间 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谐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清华大学所列的大学生应读的书籍

清华大学所列的大学生应读的书籍
周策纵
《呼兰河传》
萧红
《新疆探险八年》
斯文.赫定
《边城》
沈从文
《中国的新生》
詹姆斯.贝尔登
《白鹿原》
陈忠实
《鲍威尔对华回忆录》
知识出版社
《傅雷家书》
1995年版
《逆风沙—一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芭芭拉.塔奇程
《燕山夜话》
邓拓
《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一、二卷
《秘密的中国》
基希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本尼迪克特
《巨人传》
拉伯雷
《坎特伯雷故事》
乔史
《顾准文集》
《1957年的夏天: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朱正
《秘鲁传说》
帕尔马
《少年维持的烦恼》》
哥德著,杨武能译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
戴煌
《瓦尔登湖》
索罗著,徐迟译
《卡拉玛佐夫兄弟》
陀思安耶夫斯基
《唐横》拜伦
拜伦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
《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静静的顿河》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布罗代尔
《经济学》
萨安尔森
《晚斯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明信
《性心理学》
蔼理士
《美国文化批评集》
赵一凡
《灵与肉的剖白》
D.H.劳伦斯
《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
柯恩编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李银河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
《美国人》
丹尼尔.布尔斯廷
《在国际舞台上-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浅说》
沈祖荣
《中国古典小说导论》
夏志清
《中国大历史》

小议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小议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小议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古代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有统一,也有分裂,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是如此。

自春秋战国至清朝前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三次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过程: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统一,第二次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走向隋唐统一,第三次是从五代十国、宋辽金走向元、明、清持续三朝的大统一。

正是在这种几千年的分合治乱中,形成了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以形成和加强。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分裂与割据,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只是历史发展的支流:1、从时间上看,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越千年,分裂时间不过几百年,相对短暂,并且统一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2、从影响上看,统一王朝如秦汉隋唐元明清及其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超过了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巨大。

虽说分裂时期也是发展的,如经济文化交流、生活地域扩展、民族融合。

但分裂更多带来的是危害,那时往往是社会动荡,战祸连连,经济萧条,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困苦。

3、从发展趋势上看,分裂时期始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表现有人心思定,百姓渴望统一,文化交流加强,经常出现局部统一与民族大融合,部分统治者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以求统一,如曹操,元宏,赵匡胤等等。

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统一是主流。

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古代形成了如此的统一格局?根据初步了解和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和地区联系密切,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较强,促进较大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使国家的发展具有趋同性;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又是农耕民族,其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并由于要建设大型的水利和交通工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民族因素。

中国历史统一格局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民族的多次迁移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长期融合有着密切关系,如此发展,民族关系日益密切,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有利于后来的统一,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1. 专题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 专题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 11.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形成到巩固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期间各个民族相 互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3分) 材料一 中国农业区的统一是由汉族完成的,但中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统一都是 由牧业民族完成的,牧业民族的三次南下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更大的贡献。第一次南下 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魏晋时都未停止,以拓跋鲜卑的南下建立北魏为高潮……第二次 南下从唐朝后期开始,唐朝后期的一些藩镇就是南下的少数民族的首领,五代中的三代 都是沙陀人建立的,以后从契丹、女真一直到蒙古灭南宋,建立元帝国。第三次南下是 满族南下建立清朝,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
(3)(历史解释)历史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件历史 文物,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满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 献。(6分)
伊犁将军府,(1分)设置伊犁将军,(1分)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 新疆的管辖;(1分)班禅金印,(1分)确立册封制度(有“册封”即可),(1分)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统治。(1分)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1)(家国情怀)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曹操的评价态度。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所学进行说明。(7分)
态度:持赞扬态度,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能严明法度,任 用人才,不念旧恶,运筹帷幄,军事能力强。(2分) 示例:观点:认同。(1分)理由:曹操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在官渡 之战中击败了袁绍,统一北方,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确称得上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4分,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3.(史料实证)“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
思想自由,言论不一……”材料中的“动机”是指( D )
A.树立皇帝绝对权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摘要】葛剑雄先生所著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有关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现象这一问题的难得佳作。

它在成书的那个年代给当时的思想界、学界甚至包括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引来了一些不小的争议,但也代表了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比较成熟、理性的思考,体现出独立、求实的精神品格。

而笔者试从本书的成书背景、理论渊源、观点创新以及方法论等几个方面予以评价,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统一分裂求实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而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家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更何况,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1。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无疑,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里,由于思想、学术上的一度开放自由,引发了一次次激烈的思想争论,使学术与思想在经历了“文革”浩劫之后迎来了一个恢复与发展的春天。

而关于“统一与分裂”的话题讨论,也开始打破以往的政治坚冰,摆脱思想政治控制,产生出了一些耳目一新的观点与理论。

作为与这一学术问题直接相关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在此社会背景下也担当起了应有的历史责任,作出了反响不小的理论探索,其中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先生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一书便是关于这一话题的代表之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至于今天,仍在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

关于本书的出版背景,葛剑雄先生在自序中已有交代。

正如上文所言,葛剑雄先生提到“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路线的贯彻和深入,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也开始打破以往的禁区,特别是在口头讨论中已经相当尖锐地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涉及不少敏感领域”2。

而在1988年由教育部主持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上,这本书的前身《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一文也作为历史学科入选的两篇论文之一。

而后经过作者二十多年的不断思考,在原文的基础上不断扩充而成此书。

此书不仅在中国大陆再版了两次(第1版:吉林教育出版社《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第2版:三联书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以及第3版:中华书局的2版增订本),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不小的反响,韩国某出版社曾全文翻译出版,日本刊物也摘译转载了大部分内容,台湾也有版本问世。

可见,关于这一问题葛剑雄先生的阐述确实得到了不小的回应,其观点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似乎在努力寻求学术创新与通俗普及之间的平衡点,既有学术与思想上的新见解、新思考,又能走出狭窄的学术圈子,让更多的民众能够看得明白,对这一常识问题尽量能做到更好的知识普及。

然而更要注意的是,尽管作者写得浅显易懂,但假如读者没有对此书成书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一了解,对“统一与分裂”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一个学术史上的认识,那么就难以充分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其字里行间的思想创新就很难深入体悟得到,这也是笔者在读完此书后所得到的一大体会。

也就是说,既能读得懂,也要读出新,更要读出实来,也许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所用心良苦的地方吧。

二如上文笔者所言,要对这本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就需要对“统一与分裂”这一问题作一个大致的学术史了解。

由于作者力求通俗,因此书里不仅较少直接呈现相关的原始史料(就算需要作者也会把它们直接翻译成白话文),而且与严谨的学术论著相比也省略掉了对这一问题的学术史综述,没有辟出专章对此予以阐述,只是在文中几句话带过。

或许这可以看作是本书的一大不足,但在作者通俗化的目标导引下其实也无可厚非。

为了弥补这一认识上的不足,笔者找到了一些近人对这一问题的直接相关论著(直接以“统一与分裂”这一历史现象作为论述对象),由于时间紧迫笔者所搜索阅读到的资料有限,因此只能例举极个别文章,从中大概得出个认识轮廓,其中肯定会有遗漏,也希望读者可以指出并共享,从而增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度与广度。

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曾提到“其实我的很多看法,我的老师、前辈早已形成”,笔者就此简单搜阅了一些相关论著,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的导师谭其骧先生在1981年所发表的一次演讲,后来又整理成《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历代疆域》一文,从中可看出作者师承其观念的渊源关系,可谓一脉相承。

谭其骧先生在演讲中就他所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怎么划定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范围展开了阐述。

他提到了“新中国的历史学者,不能再学杨守敬的样儿仅仅以中原王朝的版图为历史上中国作范围。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

我们需要画出全中国即整个中国历史的地图来”3,最后通过一系列举例论述进而提出“我们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中所自然形成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4,“这个范围并不反映清朝用兵的结果,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自然形成的”5,而这也是谭其骧先生在本文中最为核心的观点。

因此,评判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都可以大概以此为前提框架,而这也正是葛剑雄先生在本书里所着重运用的理论前提。

除此之外,谭其骧先生也在演讲中强调了汉族、中国与中原王朝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三者不可混为一谈。

于是便在这两个方面的观念基础之上来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现象作出判定和分析。

而这些观念从葛书里也同样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中看出师生两人的理论继承关系。

另外,通观学界长期以来的观念,甚至包括老百姓的常识,都深深认为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支流,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大,而分裂则反之,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比如学界中著名的史学家戴逸先生就认为“从秦始皇统一以后的2200年,中国统一的时间大约占70%,分裂的时间约30%”,“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很长,甚至认为从秦以来二千多年时间都是分裂的,只有清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统一西北至鸦片战争之间不到100年时间是统一的。

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又告分裂。

这样估算过于绝对化。

所谓统一不是全国范围的铁板一块,完全一致,毫无分治分立现象。

如果作那样绝对化的估算,那么,乾隆以后的100年间,澳门仍为葡萄牙所占,仍有局部的分裂,但这无碍于当时中国的统一。

又如今天,澳门尚待回归,台湾尚未统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是一个统一的国家”6;赵毅也认为“中国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3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历代疆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4同上.5同上.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基础越来坚实以及统一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7,等等。

而在“文革”等特殊时期为了政治利益而刻意歪曲历史事实则更另当别论。

而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谭其骧、葛剑雄就这一话题联系到具体问题后就认为还必须具体分析对待,有必要纠正长期沿袭的常识误解。

而由这些探索所得来的思考也给长期以来似乎对这一问题已形成思维定势的学术界、思想界注以新鲜的血液,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又能有理有据,实事求是,而这正是本书在那个年代以至于今天所体现出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如著名学者许纪霖所说,“中国人太天真了,因而往往被常识所蒙骗。

而多少谬误正是躲在常识的背后被认作千古不变的真理!读完葛著之后,我不得不对自己说:我不再相信常识了,常识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只有自己的理智”8,而纠正常识中的谬误,摆脱思维定势与固有结论,相信自己独立的理智思考,正是葛书所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

三(一)排除人为政治干预,在学术上求真求实如笔者在本文的开头所言,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由于其本身的政治敏感性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干预、干扰甚至利用,成为难以进行正常学术研究的领域。

而葛剑雄先生在不同的文章中也反复强调了回避甚至歪曲这一历史事实的不利性,“长期以来我们有意无意地抹煞中因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有些地区曾长期不属于中原王朝或中央政仅的事实,甚至可以拼凑出一个从未存在过的极盛疆域来满足‘爱因主义’的需要,使民众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在历史上的实际地位,对早已丧失的领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尽管我们在理论上承认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的事实和今天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际上却没有摆脱封建时代的‘华夷之辨’,硬要把历史上的非汉族政权纳入王朝的版图,无视其他民族建立政权、创造历史的权利和事实。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长期是一块不能提、更不可研究的禁区。

好像只要我们把历史上的‘中国疆域’画得大一些,我们的国土就再也不会丧失;只要把历史上统一说得长一些、完整一些,我们的国家就会归于统一并长治久安了”9,并进而思考“从春秋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诗篇到‘文化大革命’中的语录和口号,我们为统一唱了几千年的颂歌,却很少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为这种统一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些代价是否太大了?进而再考虑一下:能不能在少付或不付不必要代价的条件下获得统一?”10,而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事实,冷峻、认真地检讨历史经验教训,摒除主观感情色彩还有人为政治干扰,便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梁启超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把“德、才、学、识”综合为“史家四长”,无疑,作者除了识见新颖外,其所体现的史7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J].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8许纪霖.常识的谬误[J].读书,1995年第6期.9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与现实[J].探索与争鸣,1989年第2期.德则更加突出重要,更何况这种批判性观念还会引起较大的社会争议甚至是政治风险,这也是本书所应该得到特别重视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