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艾灸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和好处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和好处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主要包括神阙、身柱、大椎、风门和三阴交等。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温经散寒:艾叶性温,燃烧后还会产生热量,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作用。
儿
童艾灸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或寒凝引起的感冒、咳嗽、头痛、腹痛以及腹泻等病症。
2.温阳补脾:艾灸具有温补、温通的功效,通过艾灸中脘穴、天枢穴可起到温阳补脾
的作用,可用于调理儿童脾虚或受凉出现的消化不良。
3.防病保健: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儿童的
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4.促进发育:灸身柱可强身除病,这也是小孩子在幼儿期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灸大椎加强免疫,儿童常灸大椎,可培补阳气、强健身躯,提高免疫力,对外感人群及体质虚弱者尤为适宜;灸风门可祛风固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一切风疾,像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必灸风门;灸三阴交促进发育,儿童常灸三阴交,可调节肝脾肾三脏,有助生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尤能促进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还可防治遗尿。
总的来说,儿童日常艾灸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温阳补脾、防病保健、促进发育等作用。
但是,儿童进行艾灸时需要注意艾灸的时间和位置,防止烫伤。
此外,如果儿童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应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家庭常见病艾灸穴位对照表

鸠尾,风府,筋缩,内关,歉隆
风干性枢纽炎
直池,足三里,血海,肝腧
类风干枢纽炎
直池,足三里,八风,八邪
妇科艾灸篇
月经没有调
中极,关元,太溪
月经后期
关元,三阳接,气海
痛经
三阳接,关元,中极,合谷
关经
三阳接,关元,足三里,血海
经期头痛
百会,凤池,太阳,合谷,血海,三阳接
戴下病
黑环俞,气海,三阳接,戴脉
缓性盆腔炎
关元,子宫,三阳接,足三里,归去,肾俞,关元俞
乳腺删死病
乳根,阳陵泉,膺窗,膻中
乳腺炎
肩井,少泽,膻中,乳根,期门
功能性子宫出血
神阙,隐黑
子宫脱垂
子宫,气海,足三里,关元,三阳接
子宫肌瘤
气海,关元,子宫
子宫位子非常十分
三阳接,关元,足三里,子宫
性浓漠
大巨,膻中,乳根,气海,命门
没有孕症
关元,气海,三阳接,足三里
肺腧,太渊,三阳接,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
肺腧,内关,期门,阳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
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慢性胃肠炎
天枢,中脘,气海,上巨实
背痛
气海,中脘,内庭,脾腧
胃下垂
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
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
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
足三里,天枢,收沟,下巨实
家庭罕睹病艾灸穴位对于照表之阳早格格创做
艾灸证明
1、艾灸总的准则是哪里没有惬意便灸何处,再协同灸一些时常使用的穴位.
2、艾灸无需粗确的穴位定位,艾灸中只消知讲大概的位子即可
艾灸要领
艾灸常见疾病的穴位及位置

艾灸常见疾病的穴位及位置
☆:治疗冠心病艾灸:
心俞穴、厥阴俞、膻中、内关、足三里。
心俞穴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
(中指食指并拢宽度为1.5寸。
)厥阴俞穴位置:第四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内关穴位置:手臂的内侧中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并拢的宽度,手和腕交界处。
足三里穴: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处。
(3寸,除大拇指外4个手指并拢的宽度)
☆:艾灸下面三个穴位对心脑血管疾病起预防作用:
足三里、关元、内关。
关元穴位置:在肚脐下三寸处。
☆:艾灸治疗咳嗽:
大椎、肺腧、天突、膻中、中脘、神阙(肚脐)、关元、足三里。
肺腧穴位置: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天突穴位置: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中脘穴位置:在肚脐上4寸。
(五指并拢宽度为4寸。
)
☆:经常艾灸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提高免疫力、不肯感冒。
气海穴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艾灸胃肠疾病:中脘、神阙、足三里。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确方法介绍]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确方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c9868b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a.png)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确方法介绍]1、大椎穴大椎穴属于督脉,如果有感冒或者过敏性及病以及颈椎不舒服等都可以艾灸大椎的。
可以用单孔或者双孔灸盒配合长的艾条,每次艾灸半个小时左右。
刚开始艾灸的话可以少艾灸一会,之后逐渐延长艾灸的时间。
2、神阙穴3、足三里可以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肤质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肤质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获得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三阴交可以灸5~15分钟艾灸没有固定的时间什么时间都可以灸饭前饭后都可以,饭前只要不是太饿就行,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以灸,太饱太饿都不能灸。
4、涌泉穴1、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2、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5、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6、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中医艾灸7穴位

中医艾灸7穴位,从内而外美容养颜
好气色往往反映出健康的身体状况,中医针灸科医生指出,只有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才能保持青春、容光焕发。
出现黑眼圈、眼袋和面部皱纹时往往需要滋阴补肾、清降虚火、化瘀通络,艾灸以下这些穴位,有助从内而外调出好气色。
合谷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
《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背部腧穴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艾灸这些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艾灸此穴,可滋阴益肾。
水分脐上1寸处。
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
穴位艾灸中医治疗

穴位艾灸中医治疗引言穴位艾灸是中医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手段,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行艾灸疗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穴位艾灸的原理、适应症、常用穴位及注意事项。
原理穴位艾灸是利用艾绒的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进而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这些经络上的特定穴位与内脏、器官之间有密切联系。
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调整经络的运行,使气血得以和谐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应症穴位艾灸适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 风寒湿痹:穴位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2. 内脏疾病:穴位艾灸可以调节局部经络和内脏之间的关系,改善内脏功能,如调节胃肠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等。
3. 神经功能障碍:穴位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方面的问题。
常用穴位在穴位艾灸中,有一些常用的穴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穴位的介绍:1. 风池穴:位于颈部后方,两侧正中线上,是治疗头痛、颈椎病等疾病的重要穴位。
2. 三阴交穴:位于脚背内侧,当第一、二跖骨之间凹陷处,是调节内分泌、改善睡眠等问题的重要穴位。
3.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中央,是调理身体气血、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穴位。
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穴位:不同的疾病需要刺激不同的穴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
2. 控制温度和时间:艾灸时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刺激和损伤。
3. 注意卫生和消毒:穴位艾灸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结论穴位艾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然而,穴位艾灸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控制温度、时间。
艾灸常见穴位和先后顺序

艾灸的常用穴位(穴道)很多但是最常用的穴位(穴道)就是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
肾运化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神阙: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
此穴多用隔物灸。
《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具体方法是: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
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膏肓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此穴对于网状内皮系统、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有重要作用,具有益阴扶阳之功。
《千金方》说:"膏肓俞无不治,主羸瘦虚损。
艾灸对每个穴位的作用

艾灸对每个穴位的作用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穴开而百穴开的----海底穴(会阴穴)在人体密处有一个重要的穴道:海底。
此穴又称会阴穴、阴跷穴、生死窍、海底轮等。
经解剖,在球海绵体的中央,有会阴浅和深横肌;内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
除了解剖学提供的有关知识外,海底还蕴藏着人体的许多奥秘,历来为密宗和道家所重视。
海底——人体热能供应的源泉密宗认为,人体海底轮眠伏着一条威力巨大的灵蛇,成三蜷半之形,其头向下垂落。
一旦唤醒灵蛇,它就会喷发出一股强盛的‚灵热‛(又称拙火、灵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过人的精力,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各种功能。
故瑜珈云:‚如果领悟了这火的秘密,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觉者。
‛据李旺华先生介绍:内功修练能使这股能量不断增强。
在这股能量未被唤醒之前,内功修炼完全依赖每个人的努力和意志。
因此内功进展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一旦这股能量被唤醒后,内功的修炼就不同了,它将会为我们修炼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由此可见,海底轮乃基础轮,是人体热能供应之源泉。
它与性腺和肾功能有密切之关系。
海底——贯通全身气脉之要隘道家也对海底作了大量的研究。
张紫阳特别重视此穴的功效,他在《八脉经》云:‚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
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尻脉周流,一身贯通。
和气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得之者,身体康强,容颜返壮。
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
此乃天地逐日生气之根,产铅之地也。
‛道教龙门派千峰老人赵避尘所著《性命法诀明指》一书,则详细介绍了开通奇经八脉的十个步骤,其每一步骤都围绕海底为核心进行,使气沿八脉上下、前后运转,故称海底为八脉之总根。
道家还认为海底是一扇铁门,九箭难穿。
只要开启海底,展窍、开关也就不难了。
方法是:凝神入气穴,神光下照海底,忘形无我,使息息归根。
到一定阶段,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一气感通,自然而然也。
海底,放松形体的有效部位古今放松方法甚多,而松在海底,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海底一松,全身皆松。
禅密功传人刘汉文先生说:‚松在会阴。
古称‘体酥’,即放松会阴部,保持一种轻微的‘性感’;做到这一点,可以导引全身肌肉和关节松散,并可导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静和呼吸自然。
……海底——具有防漏纠偏的作用遗精,历来被丹家视为大忌,称作‚漏丹‛。
古代丹家‚采大药‛时要用状如馒头似的木座抵住谷道,以防漏丹。
如此强制手段失却自然,似非妙法。
若著意守海底片刻,阳物渐倒,何来漏丹?……海底——一穴开而百穴开笔者经长时间习炼道家养生功法,还加强对海底及中脉的修炼,进行了唤醒灵蛇的练功实践。
初期,海底产生像微风样的气流沿大腿下行。
随着练功的进展,海底逐渐出现一紧一松的开合感。
紧时,海底内吸;松时,气流下行伴有快感。
海底呈开合现象,是灵蛇初醒的前兆。
在一次练功中,海底产生强烈的内吸—抽痛—松弛的节律性反应,伴随温度升高,似熊熊烈火在燃烧,当达到难以忍受的炀感时,突然,一股猛烈的热能从海底喷射而出,沿中脉旋转而上,直冲头顶百会穴。
刹那间,头部产生裂痛,头骨‚啪啪‛作响,眼吐金光,全身震动扭摆,其势石破天惊!沉睡之灵蛇终于觉醒,巨大的能量正是来自海底!热能贯通中脉达百会后,沿任脉下行,过海底,向上一冲,势如破竹地攻下‚三关‛,循任督自然转数圈,此即道家所称的‚小周天‛,然后流向四肢百骸,实现了‚大周天‛。
据笔者亲身体验:海底不开,任督难通。
李时珍说:‚此脉才动,百脉俱通‛。
海底一开,百穴皆开;中脉一通,百脉俱通。
抓住海底的开启,无疑是提高练功层次之捷径,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神秘的会阴穴作者:善舞银蛇会阴穴,为人体长寿要穴。
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
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
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此穴又称为海地穴、阴跷穴、生死窍、海底轮等。
经解剖,在球海绵体的中央,有会阴浅和深横肌;内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
除了解剖学提供的有关知识外,海底轮(会阴穴)还蕴藏着人体的许多奥秘,历来为密宗和道家所重视。
也是六合门长生诀双修的重要穴道之一。
会阴穴(海底轮)——人体热能供应的源泉六合门气功点穴治疗认为:经常点揉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阳痿、早泄、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症。
会阴穴配神门穴治癫狂痫;配水沟穴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沟穴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配归来穴、百会穴治阴挺(中气下陷型);配承山穴治痔疮、脱肛;配支沟穴、上巨虚穴治便秘;配中极穴治遗尿、淋症;配关元穴治遗精。
自我保养法。
一是点穴法:睡前半卧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二是意守法: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
三是提肾缩穴法: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密宗认为,人体会阴穴(海底轮)眠伏着一条威力巨大的灵蛇,成三蜷半之形,其头向下垂落。
一旦唤醒灵蛇,它就会喷发出一股强盛的‚灵热‛(又称拙火、灵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过人的精力,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各种功能。
故瑜珈云:‚如果领悟了这火的秘密,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觉者。
‛内功修练能使这股能量不断增强。
在这股能量未被唤醒之前,内功修炼完全依赖每个人的努力和意志。
因此内功进展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一旦这股能量被唤醒后,内功的修炼就不同了,它将会为我们修炼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由此可见,海底轮(会阴穴)乃基础轮,是人体热能供应之源泉。
它与性腺和肾功能有密切之关系。
会阴穴(海底轮)——贯通全身气脉之要隘道家也对海底作了大量的研究。
张紫阳特别重视此穴的功效,他在《八脉经》云:‚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
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尻脉周流,一身贯通。
和气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得之者,身体康强,容颜返壮。
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
此乃天地逐日生气之根,产铅之地也。
‛道教龙门派千峰老人赵避尘所著《性命法诀明指》一书,则详细介绍了开通奇经八脉的十个步骤,其每一步骤都围绕会阴穴(海底轮)为核心进行,使气沿八脉上下、前后运转,故称会阴穴(海底轮)为八脉之总根。
道家还认为会阴穴(海底穴)是一扇铁门,九箭难穿。
只要开启海底,展窍、开关也就不难了。
方法是:凝神入气穴,神光下照海底,忘形无我,使息息归根。
到一定阶段,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一气感通,自然而然也。
海底,放松形体的有效穴位。
古今放松方法甚多,而松在海底轮,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会阴穴(海底轮)一松,全身皆松。
禅密功传人刘汉文先生说:‚松在会阴。
古称‘体酥’,即放松会阴部,保持一种轻微的‘性感’;做到这一点,可以导引全身肌肉和关节松散,并可导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静和呼吸自然。
……会阴穴(海底轮)——具有防漏纠偏的作用遗精,历来被丹家视为大忌,称作‚漏丹‛。
古代丹家‚采大药‛时要用状如馒头似的木座抵住谷道,以防漏丹。
如此强制手段失却自然,似非妙法。
若著意守海底穴片刻,阳物渐倒,何来漏丹?……会阴穴(海底轮)——一穴开而百穴开笔者经长时间习炼道家养生功法,还加强对海底及中脉的修炼,进行了唤醒灵蛇的练功实践。
初期,海底穴产生像微风样的气流沿大腿下行。
随着练功的进展,海底穴逐渐出现一紧一松的开合感。
紧时,海底穴内吸;松时,气流下行伴有快感。
海底穴呈开合现象,是灵蛇初醒的前兆。
在一次练功中,海底穴产生强烈的内吸—抽痛—松弛的节律性反应,伴随温度升高,似熊熊烈火在燃烧,当达到难以忍受的炀感时,突然,一股猛烈的热能从海底穴喷射而出,沿中脉旋转而上,直冲头顶百会穴。
刹那间,头部产生裂痛,头骨‚啪啪‛作响,眼吐金光,全身震动扭摆,其势石破天惊!沉睡之灵蛇终于觉醒,巨大的能量正是来自海底轮!热能贯通中脉达百会后,沿任脉下行,过海底,向上一冲,势如破竹地攻下‚三关‛,循任督自然转数圈,此即道家所称的‚小周天‛,然后流向四肢百骸,实现了‚大周天‛。
海底穴(会阴穴)不开,任督难通。
李时珍说:‚此脉才动,百脉俱通‛。
海底一开,百穴皆开;中脉一通,百脉俱通。
抓住海底穴的开启,无疑是提高练功层次之捷径,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艾‛就是这么简单1----益气固表灸从作用上看,艾灸首先有益气固表的作用,一些穴位是可以益气固表的,对于一般的人而言,可取风门穴、肺俞穴、大椎穴和合谷穴,对于体质比较差的人,尤其是老年人而言,还可以加上足三里。
大椎穴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功效,是具有清热作用,其实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好的振奋阳气的作用,在人体阳气虚衰、特别寒凉的时候,用这个穴位非常好。
因为大椎是督脉的一个穴位,它与六条阳经相交汇,所以这个穴位是人体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振奋阳气的穴位。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穴位,是一个原穴。
它无论对是针的刺激,还是艾灸的刺激,都能特别敏感,手掐一下都感到酸疼。
掐的时候得注意往指骨的方向推压一下,这样刺激性更强,原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很好地补本身经脉气血,合谷在大肠经这条经脉,与肺经相表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合谷穴是特别好的一个疏风解表、固护卫气的穴位。
如果自己取穴,不太方便取大椎穴、肺俞、风门的时候,足三里、合谷也可以。
对于益气固表,重点介绍隔姜灸的方法。
首先切姜,切0.3到0.4厘米的厚度,姜片的直径与艾柱的大小有关系,一般的话是两厘米左右。
第二步做艾柱。
把艾绒放在手中,按一个方向搓成一个椎体,或是用工具压成一个椎体,尽量压紧实一些,这样燃烧的速度能较慢,而且不容易掉灰。
第三步就是把姜片放在选好的穴位,搁上去之后再去点火。
一般要从柱尖点,让火自己往里边烧。
待被灸的穴位周围皮肤发红,患者能感觉到热力一点一点地渗透到组织深层即可。
作为保健,常规的艾灸的方法是每个穴位5到15分钟,每个人的敏感性不一样,对穴位刺激作用的反应性也不一样。
‚艾‛就是这么简单2----健脾和胃灸如何艾灸来调和脾胃?胃脘部堵塞、脾满的时候,总吃不下东西,吃完以后,总觉得胃口里边有水咣当咣当的响,这说明脾胃虚弱到一定程度了,阳气虚了之后,水不能够运化,积存在这个地方,如果单纯的用针健脾和胃还可以,但如果已经有振水声,说明有阴水在这儿蓄积,因此需要配合艾灸治疗。
对于胃脘部治疗,主要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这几个穴位。
如果有腹胀、大便异常症状,脾胃虚弱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以泄泻为主,也有少数情况是便秘,这种便秘的反应是排便无力,但是能排出软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