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一、引言人们常说的网络,实际上是指互联网(Internet, 又译英特网,网际网路)。
互联网本义指“网络的网络”,也就是“网际网”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国际网”。
媒体学认为,技术造就了传播和沟通,而传播和沟通的改变促使了我们生活方式的质变。
互联网这一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兴起的以高效迅捷著称的第四媒体,它的发展如同报纸、收音机、电视的发展一样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由传者到受者的线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改而用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的传播方式,强化了参与者的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将人类的文字、口语以及所有的视听语言整合到一个沟通系统中,打破了因媒介材料不同、传播手段不同而在不同媒介之间形成的传播壁垒,同时打破了人类感觉的界限。
将人类知觉的不同向度结合起来,这样,互联网以现实生活为摹本,塑造了一个与之对应的虚拟空间。
这个空间彻底打破了现实生活中地域的限制,把全体网民①整合到一起,大家按照同一种网络逻辑行事,遵守同一种网络运行规则。
”(孟建,祁林,2002)在这个强调互动的虚拟空间里,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得到了延伸,人们的语言行为和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
人们用于网上交流的、所谓网络语言到底该怎么定义?网络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种语言的认识。
但是,“我们并非如其所然地观察现实,而是见到现实在我们语言里的样态。
我们的语言便是我们的媒介。
我们的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曼纽尔.卡斯特,2001)一方面,我们通过观察语言的状态来获得对现实的感知;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的媒介,构成了文化的内容。
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的研究将为我们构建起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其体现的网络文化的桥梁,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加深认识,这也正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任务。
浅谈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其规范化问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0 年 7 月发布的《第 26 次中国互联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6 月, 中 国 网 民 规 模 达 到 4.2 亿, 较 2009 年底增加 3 600 万人;互联网普及 率 攀 升 至 31.8%, 较 2009 年 底 提 高 2.9 个百分点。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等 文化传播与发展,建构了新的互联网文 化,网络语言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那么网络语言到底是什么?它带来了哪 些影响呢? 1 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 上使用的语言。但有人提出疑问,难道 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与我们日常使用的 语言不一样吗?其实不然,起初主要是 网虫们为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满足某 种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在现代社会 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网络用语层出不穷, 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而广大网友 也恰恰偏爱这种快速又明了的网络用语。 因此,网络语言在社会上越来越普遍。 2 网络语言的特点 如今的网络语言已经进入社会大众 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2.1 简单明了,易于传播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创造出来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运而 生的,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反应体, 符合社会大众的交际需求,更加贴近生 活。因此,传播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不
▲
浅谈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其规范化问题
余忆文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校)
管在新闻报道中,还是在娱乐活动中, 通俗易懂的语言更为大众所接受。无论 接受者的知识是否渊博,社会地位如何, 只要接触到网络的大众,都会被其通俗 易懂的语言影响。 2.2 词类庞大,范围极广 网络词语层出不穷,涉及范围、跨 越的领域也十分广阔。从平民百姓到社 会精英,只要接触过网络的人就可能会 被影响。而且,通过这种网络传播,各 种词类的衍生词更是层出不穷。 例如, “xx 式” 的 范 跑 跑、566、399;“xx 族” 的 裸婚族、闪婚族、蹦蹦族。这些新词不 断更新,数不胜数。正是通过传播,这 些网络语言才得以繁衍且快速发展。 2.3 词语杂乱,规范不当 网络语言是社会反映的一种体现。 当它大量出现时,某些错误、不规范的 语言已经脱离了语言规范和标准,甚至 会影响社会大众,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 风气。像“TMD(他妈的)、P(屁)、 SHIET(狗屎)”等不好的文化语言现象 随处可见。 3 网络语言的必要性 在快速发展的当前社会,网络语言 是人们交流的产物,只有运用好网络语 言,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中。这 类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当今时代, 很多青少年们甚至许多父母长辈也越来 越跟随潮流,开始大量使用网络语言, 不仅在网络上使用,更贯穿于生活的方 方面面。网络是虚拟的世界,所以,网
互联网时代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及其应用现状探研

互联网时代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及其应用现状探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即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
这种语言将中文和英文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的特点、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的特点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是指在中文中夹杂着大量的英文单词和短语,或者在英文中插入一些中文词汇和成语。
这种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表达方式新颖多样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充分结合了中文和英文的特点,表达方式新颖多样。
人们可以在表达中灵活运用中英混合的方式,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具有个性化。
2. 趣味性强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在表达中注重趣味性,常常运用幽默、讽刺等元素。
这种语言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交流的趣味性。
3. 时尚潮流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是时尚潮流的一种体现,人们在使用这种语言时往往能够表达时尚、前卫的态度,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应用现状如下:1. 网络社交在社交媒体和社交软件中,人们经常使用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进行交流。
例如在微信、微博、Facebook等平台上,人们常常使用中英混合的表达方式来分享自己的生活、交流感情。
2. 广告营销许多广告营销活动也在使用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
通过运用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广告营销活动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提高宣传效果。
3. 文化娱乐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在文化娱乐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电影、音乐、综艺节目中,人们常常使用中英混合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趣味性。
4. 跨境交流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在跨境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中英混合的方式更加轻松地进行交流,消除语言障碍,促进交流互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也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和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标准化建设随着中英混合式网络语言的不断应用,人们开始关注其标准化建设。
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语用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因此对网络语言的语体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现状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语言,包括拼音、汉字、数字、符号等多种形式。
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简短、快捷、形象生动,能够满足人们在网络交流中的需求。
目前,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网络语言的起源、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探讨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语言之间的关系。
2、网络语言的语法特点:研究网络语言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和语句结构,分析网络语言与传统语法之间的差异。
3、网络语言的语用功能:研究网络语言的交际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探讨网络语言在人们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二、网络语言语体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语体学将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网络语言语体学将与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推动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应用。
2、动态研究:网络语言的发展是动态的,因此对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研究也将是持续的。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网络语言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实证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规模语料库建设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网络语言语体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网络语言语体学面临的挑战网络语言语体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挑战:1、标准化问题:由于网络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其标准化难度较大。
未来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标准规范,以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2、保护与传承:网络语言的发展使得一些传统语言面临消亡的威胁。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3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1九成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语言美不美要看是否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
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
对此你怎么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xx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
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
93.4%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
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网络用语,别人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的受访者完全不用。
“我在看直播或者发弹幕时会用网络用语,平时面对面交流一般不用。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梁杰认为,流行词是一种创造,“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
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
”“使用流行语就是为了好玩,大家对于一些词语会心照不宣地笑一下。
”丁歆觉得,网络语言会让语言异化,“我们会把一些传统词语进行解构,重新放到现在的聊天环境下,本质上来说是污染了汉语原本的语义的,但这可能也是流行文化的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
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
随着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新的热点,语言界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阐释了国内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争议,并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完善网络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也为国内学者今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标签: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学一、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社会意义:流行语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符号表征,它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代变迁。
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阐释语言发展与变迁的原因,进而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语言内部结构、语言发展动态以及语言变迁规律,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2.学术意义: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有助于开拓新的分支学科,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综述研究,不但有社会语言学意义,还有汉语词汇学价值,可以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其研究成果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语言规划、语言战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3.现实意义: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我们能够及时敏锐地了解社会现实以及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从而有助于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新潮流。
4.文化意义:随着网络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与发展,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特点,探究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相互影响,进而可以准确地了解校园文化以及及时敏锐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从而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此,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新热点。
网络语言的现状与规范研究

网络语言的现状与规范研究第一章:引言网络语言已经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
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社交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对语言的规范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流行已经使得一些句子简洁,表达直接,但是也给人带来了一些不便,比如难以理解、封闭群体话语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网络语言的现状,并判断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网络语言的历史和特点网络语言,从概念的时间点上,被认为其诞生于网络的早期。
它最早起源于网络社区中为方便交流、缩短时间的工具,其发展历程也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的普及息息相关。
网络语言的发展同样主要受到群体文化、娱乐、游戏等等方面的影响。
相较于传统语言,网络语言特色鲜明,首要表现在网络语言的表意性和拼写规则方面。
网络语言通常采用缩略语、文字输入法编辑、直接音译、发音相近字代替等形式快速表意;同时网络语言在拼写上则通常采用错别字、拼音错用、繁体字代替简体字、英语单词替代汉字甚至其他国家文字等形式表达。
第三章:网络语言的现状与使用网络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在网络环境中被使用。
它的简洁、易懂、便利等特性使得网络语言广泛流行于现代社会的网络环境中,并获得了部分人群的广泛认可。
但是,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容易被误解、容易产生歧义、需要共同所属共同体的认可等等。
网络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这使得它更需要一些规范化的制度能够加强其在网络世界明确准确的传达。
第四章: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对于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规范化可以促进对话的互通。
在网络语言世界中,一些列的新词汇的产生可能导致一些人不理解,这将对网络交流产生不利影响。
2、网络语言也与传统文化相关,规范化能够强化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有些民族文化有一些特定的语言使用和规范需要被遵守,规范化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和遵守这些规范。
3、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可以更好地解决网络语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国际化、多语种、多习惯等等。
略论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及趋向

有两本研究网络语言的专著已正式 出版。 本是于根元的 < 网络语 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一 定局限性。尽管 大家对常 用的网络 语言 比较 了解 , 言概说》 中国经 济出版社 20 年 1 月出版 ) 这 是我 国时络语言研 究 也 有网络 语言词典可参考 , ( 01 0 。 但网络语言相 对来说具有不稳定性 , 处在动 的第一本专著。 书主要探 讨的内容有 : 该 互联 网的历史和 网络 语言的发 态变化之 中, 因此仅举 出个 别静 态的例子进行分析 不足以描绘 网络语言 展 网络语体 ;网络语言 、词汇的特点 ;网络语 言的优缺 点及 对待网络 的全貌。三是缺 乏多角度、跨学科 的研 究。网络语言 不仅是语言现象 , 语言的态度 ; 网络语言规范等问题。该 书内容详尽 , 特色 之一 是对比研 还涉及到社会、心理 、技术 、文化等领域 。网络语 言的性质、词汇、修 究了大陆和港澳台的网络 用语。 另一本是刘海燕编著的 < 网络语言> 中 ( 辞特征等语言学特征 固然重要 , 但对网络语言如 果仅限于语言学本体 的 国广播 电视 出版社 20 年 6 02 月出版 ) 。该书主要探讨 网络 语言的性 质、 研究而不 从社会学 、心理学 、信息 技术 、文 化学等 角度去研 究是不够 谱境、语体 、风格、规范化等内容。 在论文方面 , 据笔者登陆 C K 数字图书馆通过 “ 名”检索方式 N I 篇 的 ,对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也是没 有解释力的。 2 研究趋向 ・
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表现出了
极大的兴趣。 本文初步探讨 当前 我国网络语言 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 向。 1 研究现状 . 11 .研究成果
占 定比例。在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方面,归纳一下主要有下面四种 :
完全肯定 ;完全 否定 :承认 其合理性 ,提倡 宽容对 待 ,柔性 规范 的原 则 承认其合理性 , 不强 调规范 , 更相信 网络 语言 自身的 自我调 节能力 和排污能力。在 网络语言 的规 范问题上 ,存在四种主张。它们是 ” 纯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9期 山东社会科学 No.9 总第157期 S HANDONG S OCI A L S CI E NCES General No.157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刘春丹(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 250023) [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近十年来,网络语言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收集整理网络语言,分析其特点、类型、成因,认识其表现形式,提出规范的对策建议等方面收获较大。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探讨,以便更为有效地指导网民利用网络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进行网络人际交流,从而提高网民的网络文化意识与素质。
[关键词] 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研究;现状;意义;研究态势[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8]09—0155—04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现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同时,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尤其在网络语言的收集、构成、特点、产生原因及规范等方面探讨颇多。
仅以目前查见的资料统计,就有于根元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网络语言概说》等研究专著和词典,以及大量研究论文。
本文拟对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作一个综析,以观照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与进展,评析其意义,揭示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语言研究缘起及发展众所周知,网络最早产生于美国。
因此,最早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也源自美国。
由于当时网络远未普及,最初关注并研究网络语言现象的学者,绝大多数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
他们曾对计算机的语言交际功能进行过研究。
虽然他们对网络语言现象的探讨与分析还不具备语言学家的专业眼光,但他们开创性的研究为后来的网络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语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不仅语言学界关注网络语言,其他领域的学者也纷纷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将新的研究方法与新的语言实践结合起来,研究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
国内在研究网络语言方面具有开拓意义的代表文章有周保国的《有趣的Cyber s peech新词汇》、徐仲翰的《信息时代最活跃的英语前缀“cyber-”》、刘凯芳的《关于当代英语中以-friendly构成的复合形容词》、金筑云的《从“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词语谈起》、康言午的《电脑专家为什么惊呼象形文字卷土又重来》等,这些文章紧跟时代发展,关注网络时尚,并注意从网络文化的实践中收集鲜活的语言材料,从语言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文化,开国内网络语言研究之先河。
此外,国内还有文章从语法学、修辞学、语境学、语体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等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现象。
二、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说,一般是指“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主要用于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等”。
①网络语言不是一种新兴语言,而是网络技术环境下传统语言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
近十年来,人们对网络语言现象已经由漠视到关注,由陌生到熟悉,由简单的斥之为“语言垃圾”到理解、宽容,到理性地对其进行研究。
具体而言,可以将我国近十年来网络语言研究的状况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成绩显著。
为了了解网络交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对传统语言的影响,更好地、深入地理解网络文化的本质,研究者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研究网络交际中的种种语言现象,对于新兴的网络语言进行着创造性的探索和建设性的研究”。
②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关于网络语言的专著、词典有近10种,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人们进行网络交际,了解网络文化和阅读已经出版的纸质网络文章,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辞书类如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和《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刘海燕的《网络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李康、张阳的《网络流行风———网上聊天词语妙551①收稿日期:2008-06-20作者简介:刘春丹,山东莱阳人,山东交通学院副教授。
①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②马静:《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周宛润的《网络时代的48个关键词》(三联书店2000年),易文安的《网络时尚词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和《实用网络用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成蕾的《网络流行语》(学林出版社2004年),还有网友编辑的网络专用词典《金山鸟语通》(2003年6月)等。
其中,于根元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是由语言学界参编的第一本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共收录1300多条词语,内容颇为丰富,释义简明通俗,工具性强,便于网民上网和普通读者阅读网文查阅。
而易文安编著的《网络时尚词典》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网络语言词典,它分为网络时代的暗语、俗语、专业术语、机构与公司、数字语言等几大类。
这两部词典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辞书出版的一项空白,也标志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和研究对象已经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它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这些专著、词典的出版和大量研究论文的发表,对促进网络语言的研究和提高网民的网络文化意识与素质,更好地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为工作、学习、生活服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研究群体多样。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网络的普及,催生出一种新的人际交流形式,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还吸引了一大批研究者纷纷投入网络语言的研究。
不同的研究者,对网络语言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理解。
一方面,网络语言如同一个没有学科界限的学术论坛,不同的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角度阐述对网络语言的见解与观点。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视野和研究手段,研究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背景,分析和解决各自研究领域中同网络文化相关的问题。
这种学术上的自由和研究方法上的兼容并包,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学术背景和学术传统的研究者。
他们之中既有作为“正规军”的语言学专家———是以后网络语言研究的中流砥柱,又有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如计算机专家、网络专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学家等;既有教师、研究生、传媒工作者,又有数量众多的网络爱好者。
网络语言研究群体的多样性,为多角度、全方位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研究内容驳杂。
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从最初对网络语言的概念解释,收集整理网络词语,对网络语言进行分类和探讨其特点、成因等,到后来不仅从语言学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体、语境、语义、语用等角度进行研究,还从符号学、社会语言学、文化学等跨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内容呈现为一种无所不涉的驳杂性特征。
关于网络语言研究的内容,吴传飞教授曾概括为四方面:一是收集整理了中国网络用语,出版了3本网络语言词典;二是关于网络语言的概念探讨和网络语言的构成;三是关于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分析;四是对待网络语言的九种态度。
笔者认为,近十年来对网络语言研究的内容范围远不止这些。
据笔者查见,除上述四方面,其研究范围和内容还有: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探讨。
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历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研究者见仁见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论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规范》一文指出:“既要容纳其变异,注重其发展,又要进行规范,积极引导,”并提出了规范网络语言的四条措施①。
《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范》认为“网络语言的规范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
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应有一定前瞻性,适度超前”,并且要“相信语言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②。
《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认为“网络语言影响了对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继承,而且助长了年轻人浮躁的风气”。
主张“推行媒介素质教育,提高网民尤其是学生的素质和水准,使他们能够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传媒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③。
《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认为:对待网络语言,应当持一种开放的和建设性的态度。
既要相信汉语自身有能力去粗取精地改造和吸收网络语言,又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网络语言实行必要的干预④。
《网络语言研究》则认为:目前没有必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并分析了四方面的理由。
同时,还提出了在网络语言使用中应着重注意的四个问题⑤。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曾于2001年专门召集《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专题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专家的共识是:对网络语言应采取宽容理解、积极引导的态度,对其进行了解、记录、研究。
不能用一般词语规范的特点来要求新词语。
对待新词语要宽容,要有“词语保护”意识,也要有“品位”意识和“规范度”意识。
于根元教授认为:“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
语言在发展,语言也需要规范,但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不是规范。
”他强调“语言是用来交际用的,规范不能限制交际。
语言的多样化也是生活的需要。
‘网语’是鲜活的时代语言”。
认为对于网语的规范要尊重约定俗成,因为约定俗成是无法代替的客观规律,可以体现语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网络语言的特征分析。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语言现象,无论是形式还是读音,与传统语言都有着较大差别。
有关网络语言的特征,也是研究者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各家通过考察网络语言现象,结合具体的网络语言材料,分析概括了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一文将网络语言的特征归纳为“个性化、主观化、形象化、符号化、数字化和字母化”六个方面;《中国网络语言初探》将其归纳为“依存性、多元性和直观性”;谢芷欣在《网络语言的风格特征》中对网络语言的特征归结为“简约、具象性、新奇有趣、随意性、幽默诙谐”;陈光明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未来展望》指出网络语言的特点是“口语651①②③④⑤沈晓静:《论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规范》,《成都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李剑冲:《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沈艺虹:《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江南、庄园:《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刘彦超、宁方民:《网络语言研究》,《武警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化、简洁化、符号化、‘三明治’表达和奇特的句式”;刘彦超和宁方民在《网络语言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简洁实用、人情味浓、生动形象、调侃诙谐、格调低下”;张红镝在《谈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中也谈到了网络语言的“简洁口语化、生动形象化、娱乐游戏化、创造随机化”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