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现代审美观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素养。

这些观念和素养在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分别从中国传统美学观和审美素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美学观1.协调与和谐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观强调协调与和谐,追求整体的统一和谐。

这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追求,以及古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中。

中国人倡导生活的和谐与平衡,这种美学观念也体现在服饰、饮食、音乐等方面。

例如,中国旗袍的设计注重体现女性曲线之美,而传统音乐也追求调和的旋律和和谐的韵律。

2.天人合一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追求天人合一的美。

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广泛体现,诗人常常以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融入自然的意象中。

而中国传统绘画也注重观察自然之美,力求运用笔触和色彩准确地表现自然景物的形态和神韵。

3.内在与精神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体现在人物塑造、文学创作和音乐表演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注重塑造人物的精神风貌,注重人物的品德与文化修养。

古代文学创作追求内涵的表达,通过间接的语言表达和隐喻的手法来展现情感和境界。

而中国古代音乐强调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和思想,提倡音乐的善良和博爱。

二、中国传统审美素养1.对自然的敏感与赏识中国人有着对自然的独特敏感,重视自然景观的欣赏与利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游历山水名胜,欣赏山水的壮丽和悠远,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

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的变化和细微之处,以及自然界的色彩和形态,从而培养了独特的视觉和心灵的敏感性。

2.审美意识的培养与品味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养与内涵,注重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中国人通过学习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和古代典籍,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古代文人通过探讨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并将这种品味传承给后代。

李辉-人类进化-现代审美观与东亚人类体质的演变讨论稿

李辉-人类进化-现代审美观与东亚人类体质的演变讨论稿
对于人类审美观的形成,我们认为遗传层面的基因是决定性因素。基因使得人类具有不同的性状,呈现出面容、形体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评判美丑的根本。同时审美观也受到许多重要因素的影响:1、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方式因素:古时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弱。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多表现出敬畏和顺从,崇尚收敛、中庸、扁平的艺术文化。传统男女在生产劳动方面的分工——男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女性则从事较轻的精细劳动,使得男性多以健壮为美,而女性相对以柔弱为美的审美观产生;2、经济发展程度: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占有较多财富的富裕阶层将引领或控制着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如唐朝国力昌盛,盛唐气象使得皇室以宽额丰腴为美,这样的审美风尚也成为了全体国民的追求;3、文化因素:传统社会封建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对女性进行压抑和束缚,导致女性缠足,以“三寸金莲”的畸形小脚为美;当今影视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外来文化也传入我国。文化作品、影视明星等也对社会审美观起到了导向作用,引发了人们对明星形象的模仿,明星成为了时尚的风向标和大众审美所趋。
而对于“审美观对人类形态特征的演化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本小组在讨论时出现了意见分歧:一部分组员认为,审美观对人类形态特征的影响仅限于特定的时段,并不会造成基因层面上的可遗传,如:古时女子缠足,非洲摩尔西族女性以嘴唇上装泥盘为美,都是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区的现象。即审美观能够影响人类形态特征,但不会影响到形态特征的“演化”;另一部分组员认为,审美追求会影响人们的择偶。拥有美丽面容和形体的人更有机会在择偶竞争中胜利,并在繁衍中将影响美的基因遗传下来,使之在社群基因中占优势地位,从而影响了人类形态特征的演化。并由此推断,未来人长相将会越来越相似和越来越美。而我的观点是支持前者,审美观对婚配的影响并不必然造成控制“美”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相对美的人的确可能有更大的“婚姻市场”,但是相对不美的人也有特定的相适应的婚配对象,基因都将正常延续下去。而婚姻中还涉及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因素。因此用美的基因频率来证实审美观对人类体态特征演化有影响的理由并不充分。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多元、多样,审美观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为当下,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怎样的呢?从各个方面来说,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着多元化的特点。

如今,当代中国人对社会文化审美观的接受越来越开放,更多的元素融入到民间文化中,从而形成现在的中国新审美。

首先,当代中国人对“新”的概念很重视,时刻关注新的潮流,不惧怕大胆尝试。

早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人们开始了解外来的文化。

在八十年代,中国的音乐改革和新音乐风格的出现,如流行乐、中国风乐等在中国文化中传播。

在21世纪,新兴文化也跃跃欲试,快乐歌谣、影视等文化元素也被大量涌入中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被普及到民间。

其次,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上更加重视细节,也更注重质量,不仅在模范外观的基础上,更偏重在实用性和富有精神内涵的审美。

在生活消费方面,每年涌现出大量具有时尚设计感的衣物、潮流饰品,大众也更加偏爱的新型的品牌,比如由时尚设计师推出的精品服装、高档精品礼品。

自2008年起,中国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新设计作品,为国人提供了更多新、有趣、创意的空间。

此外,当代中国人也更加重视大众文化和新媒体的发展,更大的注重新媒体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演艺界也多次推出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衍生品,大众也更加喜爱新奇的、创意有趣的文化元素,从而塑造出当下非常流行的大众文化审美观。

最后,当代中国人对艺术审美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艺术美,并发明出新的审美观重塑中国艺术体系。

比如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更加现代概念的山水画,以及新兴的国画艺术流派,如水墨抽象,书法绘画等,产生出新的审美形式,在国内外艺术界广受赞许。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多元化,壮大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融入更多的元素,努力创造新的审美观念,具有时尚、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受到国内外文化界的认可。

书法审美观

书法审美观

书法审美观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既表现了书法家的个人特色,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

在书法审美观方面,我的见解如下:首先,书法审美追求的是“神韵”。

这是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灵气和情感等东西。

这种“神韵”是由书法家的内心感受和对墨色的掌控力所造成的。

正因为如此,一次写字,在观感上会产生很大差异。

有时我们看到的字很统一、规整,给人以平和、和谐的感觉;有时则有意想不到的空灵,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种“神韵”显然是书法审美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次,书法审美注重“气韵生动”。

在书法中,字形的美丑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气韵生动”。

这种气息是由汉字本身的内涵及书法家的创作心情共同呈现出的,它形态各异,有激昂奔放的气势,也有细腻清幽的文人气韵。

一个好的作品往往会使人联想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它会在观者的心里激起共鸣,引发共情,因此“气韵生动”是书法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标准。

再者,书法审美重视“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所呈现出的形态和意义相统一的特点。

在传统书法中常常有“不学庄子,没法写好字”的说法。

庄子主张“自然而不为”,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书法中被诠释为“有墨必泼”.由此可知,写好一副书法作品,在形态上不仅要具体、丰满,写意上还要有所故意,有自己的作品主旨,蕴含有自己观照人生的独特见解。

只有这样,书法作品才会有灵魂,给观者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

最后,书法审美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宣扬精神。

在过去,书法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修养内容,他们认为书法是反映人的良知、修持与境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与心灵密切关联的艺术。

书法审美发扬了文人的重义轻利、自我墨宝、自觉自愿、随心所欲的精神。

在现代,人们对书法的理解也更为深入,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身份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所具有的审美观念,正是宣扬了文人‘凌波微步,罕言寡语'的精神,彰显出中国人的修养和睿智。

综上所述,书法审美观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体现,但是无论哪个时期、哪个阶层的人,书法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审美观念的解放。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逐渐将其发展出来,并运用在生活中,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潮流。

以“时间管理”为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比以往更有序更有目的。

这种审美观念的注重不仅仅体现在做事的计划和安排上,更体现在时间的“质量”和“美感”上。

在他们的安排和管理中,简洁,效率,规划,控制,创意,温暖,乐趣等要素,成为他们追求的新审美标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健康概念”。

除了在膳食和运动上强调健康,他们更加重视大脑的休息,认为只有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的工作或学习。

此外,他们还开始重视大自然的环境,如旅行、锻炼等,从而推动全民健康的发展。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可以在穿着形象上看出端倪。

越来越多的人把穿着形象,作为一种强调个性的表达方式,他们开始把时尚节奏与个性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加个性化、独特化。

他们喜欢选择更简单、更舒适的服饰,并通过精心搭配,使穿着形象变得更加时尚。

此外,当下中国人也把多样性作为一种新兴审美观念。

他们将多样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化、思想、审美、家庭、生活方式等。

而即使在一个集体当中,他们也开始主张多样性,认为多元化的文化是让个人发展更加完善的有效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环保、健康、安全、便捷和科技等方面,以实现更加优雅而完美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审美观念,也正在慢慢形成一种新的中国文化特质,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李辉-人类进化-现代审美观与东亚人类体质的演变讨论稿

李辉-人类进化-现代审美观与东亚人类体质的演变讨论稿
而对于“审美观对人类形态特征的演化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本小组在讨论时出现了意见分歧:一部分组员认为,审美观对人类形态特征的影响仅限于特定的时段,并不会造成基因层面上的可遗传,如:古时女子缠足,非洲摩尔西族女性以嘴唇上装泥盘为美,都是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区的现象。即审美观能够影响人类形态特征,但不会影响到形态特征的“演化”;另一部分组员认为,审美追求会影响人们的择偶。拥有美丽面容和形体的人更有机会在择偶竞争中胜利,并在繁衍中将影响美的基因遗传下来,使之在社群基因中占优势地位,从而影响了人类形态特征的演化。并由此推断,未来人长相将会越来越相似和越来越美。而我的观点是支持前者,审美观对婚配的影响并不必然造成控制“美”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相对美的人的确可能有更大的“婚姻市场”,但是相对不美的人也有特定的相适应的婚配对象,基因都将正常延续下去。而婚姻中还涉及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因素。因此用美的基因频率来证实审美观对人类体态特征演化有影响的理由并不充分。
而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风尚逐步走向开放和自由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在逐渐消失两性都形成了各自的审美观不同的选择也造就了审美观的多元化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学生讨论发言稿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联系方式
讨论时间
4.22周六11-12节
主持人(助教)
讨论主题:现代审美观与东亚人类体质演变
总而言之,审美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是一种反映了社会实践和时代风貌的独特心理载体。通过研究审美观,我们可以对人类的发展进程和驱动因素进行探究,同时也帮助人类进一步完成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史波:《中国古代审美观初探》,《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8期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审美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审美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审美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美学审美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审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审美的关系作详细探讨,旨在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审美价值的认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源自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思想、释家禅宗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包括尊重、均衡、协调、和谐等,这些特征影响了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追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学审美的影响1. 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人们特定的审美观念,包括“以文修身”、“礼仪之邦”等。

这些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强调内在修养、外在礼仪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2. 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通过优美的表现方式传递情感和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形神兼备”,即对于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精神美的追求。

这种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3. 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如“天人合一”、“致良知”等,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对于美的感知和审美追求,以及对于自然美、精神美的关注。

三、美学审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 美学认识方法:美学审美提供了一种观察、分析和理解美的方法和途径,丰富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通过美学审美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的内涵和价值。

2. 艺术创作:美学审美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引导艺术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的元素,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中。

美学审美的视角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3. 文化传承:美学审美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美学审美的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标准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内在的美和自然的美。

与西方美学强调外在形式和技术的完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注重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在绘画中,中国人更注重画家通过笔墨和构图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不仅要具备技巧上的精湛,更要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内在美的追求也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技巧和节奏。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也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内在的自然之美。

在绘画中,中国人追求的是画作所传递的平和、宁静和内敛之美。

中国画作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和构图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传统音乐也追求的是和谐、平衡和内在的美。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绘画中,中国画作常常以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符号为题材,通过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中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古琴、古筝等乐器常常被用于演奏传统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统一。

在绘画中,中国画作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和构图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传统音乐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音乐作品传递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貂婵闭月 恬静与内强
玉环羞花 华贵与忧怨
二. 近代女性审美之变迁
在近代审美观中,普遍 存 在某种女性观,这主要与 审 美的话语者有关。女性自 觉 地参与审美创造,使审美 有 了不同的内涵。
1、多元的审美观念
古今中外对美丽的 标准,始终是因时代及 环境而流转改变。温柔 婉约是美, 个性张扬是 美,大胆性感是美,传 统乖巧是美。
美丽人物:杨步伟。这个早年留学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的女孩子,毕 业后在北京开私营的森仁医院, 收敛 的美丽、不凡的事业、惊人的独立,让 这个不媚不俗的素朴女子光彩照人。
1920-1929 美丽标准:有身段的才 女.
美丽人物:林徽因。因为与浪漫 诗人
徐志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 80年
后美丽高雅、多才多艺的林徽因 重新
(2) 选择适宜的发色 (1) 发 型 与 气 质
长发—— 盘发—— 短发——
4. 整理仪容的讲究
(1)不可当众化妆 (2)餐桌上禁忌整理头发
(3)禁当众抠耳、鼻、眼 (4)不可毫无顾及的剔牙
第二部分·现代审美特征与女性服饰穿着
审美观不会一成不变,它会 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不同的时 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 值取向;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 一件事物的审美观也不同。这就 是审美观的时代性。
中国人现代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 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 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 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1] 审美观是世界 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 的审美观。[2] 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 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 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 审美观。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3]
上海滩上的“婚纱热”。可是 真正
让这个女人的美丽大扬于天下 者,还是战争和政治。
对日抗战刚结束,宋美龄到美国为中国战后重建 争取支持,她以优雅的英文发表演说,风靡美国。
1950-1959 美丽标准:奉献青春
美丽人物:喀秋莎。这个梨花下唱 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 了5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喀秋 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 灿烂、健康、忠贞,成为50年代中国 的大众情人。
三、现代女性的审美特征——内外兼修
现代女性的审美特 征是,外在美与内在美 并重。尤其是一个人内 在的素质,在更大程度 上决定了她今后的发展 潜力。
1、自信端庄的容貌美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人的容貌处于备受瞩目的位置, 因此必须时刻不忘对自己的容貌进行必要的整理与修饰。 做到“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1) 德行与形貌 (2) 眼神与笑容
2. 个性分明的美丽形象
1900-1909 美丽标准: 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
美丽人物:赛金花。这个直到21世纪还能 为娱乐界“爆料”的奇女子,如果不是有
了早 年随夫出使西洋的资历,又怎能有日后十
里 洋场上海滩的艳帜高扬。 美丽是根本,“
西 化的美丽”则是催生剂,在那个年代格外
有 效。
1910-1919 美丽标准:“文明新装”。
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
1930-1939 美丽标准:中西合璧名女人。
美丽人物:胡蝶。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 准。脸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那个年代,有酒窝 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
1940-1949 美丽标准:政治之花
美丽人物:宋美龄。 虽然20 年
代她结婚时的一袭婚纱,引发 了
在中国古代,审美观主要是男性化的,无论男性的还 是女性的,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
1、中国古代美女的长相标准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
面 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注
重 装饰。
西施沉鱼 秀美与婉约
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丽特征
昭 君 落 雁
孤 寞 与 冷 艳
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丽特征
1990-1999 美丽标准:多变。
美丽人物:张曼玉。刚出道时俨 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 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 成了美丽。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 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 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可妖媚的 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
时至今日,美丽已经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美丽变得 多元化。正所谓:只要你是一个自信的人的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当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 在这一 浪潮的冲击下,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第一部分 ·古今女性容貌美之比较
审美观念和社会的其他观念形态一样,受到社会生 产 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它又对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产 生作 用。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观
1960-1969 美丽标准:比男人还男 人
美丽人物:邢燕子。短发,皮肤黝黑, 结实而强壮。 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 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
生 活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
字 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
子 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
为60 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1970-1979 美丽标准:禁忌。
2. 妆容修饰美
(1) 化妆原则 * 化妆应依时 * 化妆应依事 * 化妆应依对象
在正式场合与人交往,适当 地化妆不仅是美化容貌的一种手 段,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礼 貌行为。
(2) 重点强化 眉、眼 、唇
3、选择适宜发型、发色
发为人之冠。光彩照人的发型会使人整天都变得 美好起来。相反,要是头发打理的不能尽如人意,那么 自身的精神面貌就会大打折扣.
美丽人物:邓丽君。邓丽君的出现 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 邓丽
君 的“靡靡之音”,让多少青年甘愿
冒 “品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
还 没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实和她的曼 歌一样的甜,仅仅从她的歌声中, 他们感叹什么叫做女人。
1980-1989 美丽标准:张扬。
美丽人物:刘晓庆。她是那 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 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我 的个性魅力对改革开放刚开 始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 一种启蒙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