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形式
阿奎那在很多人谈论了美的形式因素,如大小、比例 等的基础上,将美的形式因素既融入他的神学思想中,使 之具有超验的实质,又将它们放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 论中加以解释,使之具有经验的特征。
第二节 阿奎那
(一)美的三个条件
1、整一或者说完善;
2、比例或者说和谐;
3、鲜亮或者说明晰。
第二节 阿奎那
(四)评价
阿奎那的释经四义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一方 面,坚守了他的神学立场——精神义高于字面义,神的智 慧高于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文本本身的强调影响了16 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对《圣经》文本的关注。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
(一)阿奎那的艺术观
1、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 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2、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 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 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 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 理论。
第一节 奥古斯丁
3、奥古斯丁之象征理论
(1)地位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象征理论 1、重要性
象征理论是中世纪神学,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 (托名)狄奥尼修斯认为其重要的原因是: (1)人们缺乏被直接提升至概念性玄观的能力; (2)《圣经》里理性的神圣和隐秘的真理隐藏了起来,有 必要“为无形式者创造形式与给予实际上无形状者以形 状”,“启示的工作首先是自然地从神圣的形象开始进行 的”。
欧美文学史: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圣经》 第三节《神曲》
第一节 概述
一、中世纪社会文化语境 1、社会状况 2、文化特点
二、中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
1、宗教文学 2、英雄史诗和民谣 (1)英雄史诗 《贝奥武甫》(英) 《尼伯龙根之歌》(德) 《罗兰之歌》(法) 《熙德》(西班牙) 《伊戈尔远征记》(古罗斯) (2)民谣 “罗宾汉谣曲”
四、艺术特征 1、结构严整 2、运用梦幻象征的表现手法 3、人物形象丰富多姿 4、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中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
3、骑士文学 (1)骑士抒情诗 (2)骑士叙事诗 “亚瑟王之死” 4、城市文学 (1)《列那狐故事》 (2)《坎特伯雷故事集》(英:乔叟)
第二节 圣经
一、《圣经》的生成 1、《旧约》的产生 2、《新约》的产生 二、主要内容 1、《旧约》:39卷929篇 (1)律法书:“摩西五经” (2)历史书 (3)诗歌智慧书 (4)先知书 2、《新约》:共27卷 “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 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第二节 圣经
三、思想文化内涵 1、上帝说 2、原罪、救赎说 3、禁欲主义 4、博爱主义 四、《圣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神曲
一、但丁(1265-1321) 二、主要内容 (1)“地狱” (2)“净界(炼狱) (3)“天堂” 三、思想文化内涵 1、《神曲》的主题 2、《神曲》思想的两重性
第三节 神曲
02中世纪文学1概述

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 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 • 目的是用较通俗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普及推广
基督教教义。教会文学的创作者主要是教士、修士, 也有少量民间诗人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 和斯拉夫文,主要体裁有基督故事、宗教叙事诗、宗 教戏剧等,题材大多取自《圣经》。 • 《德奥菲勒》 • 《阿列克西斯行传》
• 骑士传奇是以叙事形式出现的,也叫骑士叙事诗。这种长
篇叙事体诗歌大多写骑士的冒险和爱情,虚构性成分很大。
• 不列颠的“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文学中
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
• 骑士文学为后世西方文学提供了冒险、爱情和宗教三大主
题,骑士传奇中的一些故事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素 材。
• 4.城市文学(市民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世纪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基本特征
• 1.分期
• 欧洲的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 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终结。
• 该时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初期(5世纪~11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中期(12世纪~14or15世纪,封建社会全盛时期) • 晚期(15or16世纪~17世纪中叶,封建社会衰亡、封建
• 另一类是后期英雄史诗,是欧洲各民族封建化时期的产 物。在这类史诗中,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已经超出了 狭小的部落范围,为保卫国家而战。史诗的中心是爱国 主义,诗中的英雄勇敢善战,忠于祖国、君主,体现出 理想中的爱国英雄形象。在这些史诗中,多神教的神话 因素相对减少,具有不同程度而贵族的、基督教的色彩, 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时期)。 • 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阶段的文
5.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5.第⼆章中世纪⽂学第⼆章中世纪⽂学第⼀节概述⼀、中世纪⽂学的历史背景(⼀)中世纪的阶段划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起,⾄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它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时期。
⼀般认为,公元5⾄11世纪是中世纪的初期,12⾄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
在欧洲⽂化和⽂学史上,中世纪⼀般指前两个时期,⽽后期⼀般称为⽂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的时代特点(1)开端标志:奴⾪制的终结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①奴⾪制的终结奴⾪制的西罗马帝国,在奴⾪起义和北⽅外族⼊侵的打击下,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
这⼀年标志着奴⾪制在欧洲历史中画上了⼀个句号。
②蛮族(指⽇⽿曼⼈和斯拉夫⼈)登上历史舞台侵⼊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曼⼈和斯拉夫⼈,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曼⼈。
⽇⽿曼⼈原来是些⽒族部落,正处于⽒族社会解体阶段。
他们在征服罗马各地以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量⼟地,成为⼤地主阶级。
原来的奴⾪从新主⼈⼿中领得份地耕种,向主⼈缴纳赋税并服劳役。
从这些先前的奴⾪和⾪农以及贫困破产的⾃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
因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曼⼈在帝国废墟上建⽴起来的那些王国,通过⼟地的⼤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过程经过了⼏百年的时间。
在中世纪初期,各外族王国为了争夺⼟地不断发⽣战争,它们的疆域也不断发⽣变化。
中世纪的最初⼏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
(2)封建社会⽣产关系及其导致的新⽭盾封建社会的建⽴使原有⽣产关系发⽣了变化,农奴劳动代替了奴⾪劳动,农奴有了⼈⾝⾃由,可以占有部分⽣产⼯具和⽣活资料,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产⽔平⽐奴⾪社会有发很⼤提⾼。
整个社会⽣产⼒的了很⼤发展。
但农民仍担负着繁重的劳动以及名⽬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徭役等杂活,所以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盾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主要⽭盾。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文学

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 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状,在《 神曲》中也获得了真切、广泛的描绘。难 能可贵的是,但丁对新兴市民阶级的贪图 私利,追逐金钱,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 对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罪恶,也 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并予以严厉的谴责 。他指出,市民阶级暴发户充满了“骄狂 傲慢和放荡无度之风”,田园式的宁静生 活已一去不复返,因为骄傲、嫉妒和贪婪 是三颗星火,使人心燃烧起来。
2、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 现实后,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 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 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他进一步发挥在 《帝制论》中阐述的政教分离的原则,并 针对中世纪神学宣扬的“日月说”,在《 神曲》里把自己的政教平等的观点形象地 概括为“两个太阳说”: 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 分别照明两条路径, 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
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 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 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 征之一。这种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生 活价值的观念,同中世纪一切归于神 的思想,同宗教神学宣扬的来世主义 ,都是针锋相对的。 《神曲》还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 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 思想。
英雄史诗
早期英雄史诗 盎格鲁· 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 冰岛《埃达》 中期英雄史诗 法国《罗兰之歌》 西班牙《熙德之歌》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
城市文学
市民文学,反映市民思想事情的世俗文学 内容: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 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 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 艺术上:讽刺,风格生动活泼。 体裁: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 戏剧。 作品:《列那狐传奇》
中世纪文学

总结———————————————— • 恩格斯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 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 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 • 由于欧洲的封建国家和古代奴隶制国家是由完 全不同的民族所建成,迁徙的日耳曼部落又摧 毁了古代文化,所以中世纪的文学在发展初期 无历史传统可以继承,又加上基督教思想的控 制,发展很慢,成就很底,只是到了十四世纪, 才出现了像但丁这样的大诗人。
4、城市的兴起——————————————
• 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市民的壮大分不开的。 城市本来是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兴起,有些城市是在领主 的直接参与下建成的,因而依附于领主。但是由于领 主对城市的横征暴敛,城市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国王、 教会的怂恿,很多城市取得了自治或半自治权,从而 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新兴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 这样欧洲的社会政治结构便由四部分组成: 国王——贵族——教会僧侣——市民。这样的多元的政 治结构不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也使民主制 度能够很容易建立。
骑士文学的意义———————————— • 为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黑格尔称之为“浪 漫型艺术”,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 • 恩格斯说:“人和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 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性爱特别是 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 这个时期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20页。
地 狱
炼狱
天堂
三界
通 往 天 堂 之 路
《神曲》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 进步性: 1、用惩恶扬善的方式,促使人性得到升华。 2、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安排每个人在三界的 位置。 3、人的得救不是凭借教会,而是凭借理智和信 仰。 4、提倡政教分离。 局限性:1、仍然用基督教的结构作品。 2、仍然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正因为但丁的思想矛盾性,其思想表现出新旧交 替的特点,所以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最 后一位诗人,也是新世纪最初一位诗人”。
中世纪文学概述

枝来象征和平。
教会文学的内容:
1、赞美诗:大部分赞美耶稣的诞生、显灵、 受难、复活。
关于耶稣:相传是上帝的独生子,是上帝 的化身,代表着上帝的意旨。他是圣母玛 利亚无孕而生。他生前到处传道,做善事 (五饼二鱼),后被门徒犹大出卖,被钉 在十字架上,死后复活。
英国卡德蒙的《圣歌》:
“让我们赞美天国的守护者,/赞美造物主 的能力和智慧,赞美光荣的天父,是他, 永恒的主,/起始了一切奇迹。/为了人类的 孩子,是他,那神圣的创造者,/先让天穹 成为屋顶,然后/那人类的眷顾者,永恒的 主,/全能的上帝,又为我们/造出中间的世 界和大地。”
教圣徒,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在新婚之夜逃 出了家门,表明自己战胜了情欲。离家出走之 后,他把身上所带的钱财散发给穷人,自己却 过着乞丐般的生活,风餐露宿过了20年,然后 他返回了家乡,为了考验自己是否已经战胜了 七情六欲。他的父母没有认出自己的儿子,只 是把他当作一个乞丐收留了,他住在家里,每 天都能听到父母思念儿子的叹息,听到自己20 年未谋面的妻子在房中哭泣,但他却没有任何 触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一名真正的 圣徒,最后他愉快地死去了。
另一方面,列那狐又肆意欺凌代表下层劳动 人民的弱小动物,许多鸡、兔、鸟类几乎成 了他的腹中之物。从这方面看,他又不是底 层市民的形象。综合看来,他应该是一个上 层市民形象。
列那狐既敢于向强大动物作斗争, 不畏强暴,又欺负小动物。是当时小 市民的象征。既反抗上层权势,又有 着狡诈圆滑的一面。
作品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
四、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多为民间创作, 没有具体的作者。
《列那狐的故事》:
故事主要描写动物的生活,以狐狸列 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 揭露了重重的社会矛盾,辛辣地嘲讽了专 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
(2)(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起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67年)终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
初期:公元5—11世纪中期:公元12—15世纪(中世纪文学)末期:公元15—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文学的状况:突出特征: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
主要包括:1 教会文学(正统文学取材《圣经》)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 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 兴盛地:法国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
主要体裁: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封建主、骑士骑士抒情诗内容: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中心主题: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破晓歌最为有名。
分为三个系统: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
著名的作品:《亚历山大传奇》骑士叙事诗《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
作品:《特里斯和伊瑟》拜占庭系统:《奥卡森和尼柯莱特》3 英雄史诗(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史诗)。
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中世纪初期) 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卡勒瓦拉》(又译《英雄国》)冰岛:《埃达》《萨迦》《贝奥武甫》:上篇《鹿厅》下篇《屠龙》中心主题: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诗中的英雄具有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的高尚情操。
后期英雄史诗法国:《罗兰之歌》(爱国主义的主题)(中世纪中期) 西班牙:《希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英雄史诗特点:(1) 民族遭难、民族英雄拯救民族,脱离苦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社会状况
中世纪是15世纪人文主义者首次提出的历史概念。
它是指欧洲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时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之间的历史阶段,大约是5世纪至15世纪,即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迄于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倾覆。
中世纪的历史、文化与基督教息息相关。
在中世纪开始的时候,基督教已经确立了它的地位。
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教会组织得到巨大发展。
西罗马帝国衰亡后日耳曼民族的君主们没有能力管理被他们夺到的国家,基督教教会担负起许多社会职责,在蛮族带来的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建立并维持了秩序。
教会在未开化的日耳曼民族中传播基督教文化,引导野蛮的民族走向文明。
2、思想特征:
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3、艺术特征:
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4、文学概况
中世纪的文学是从希腊罗马古典文学到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中世纪文学非常丰富,它所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
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基督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A、基督教文学基督教文学是指以基督教教会的文人学者为创作主体,以宣扬基督教教义为创作目的的文学。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欧洲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很早就产生了基督教文学。
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内容是宣传、阐释基督教教义。
它的基本倾向是宣扬来世思想,倡导禁欲主义,歌颂基督教美德。
后期作品吸收了一些异教或世俗的因素。
寓意、梦幻、象征是常用的手法,适于表现基督的崇高,天国的神秘。
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基督教文学是传播教义的重要媒介。
它所传播的基督教观念渗透在西方文化之中,影响了当时及后世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基督教精神也植根于西方文学之中,从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艾略特,基督教观念充溢于他们的作品。
基督教文学的表现形式既影响当时的世俗文学,也为后世西方文学不断借鉴和套用。
B、英雄史诗中世纪欧洲各国都存在着本民族口头传述的文学,这是各民族文学形成、发展的基础。
在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几个世纪中,各民族口述文学的几种体式日益丰满、完善,形成了记述本民族英雄人物神奇事迹的长篇叙事诗——英雄史诗。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英雄叙事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罗兰之歌》是法国英雄史诗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熙德》没有神话幻想的成份,也没有极度夸张的情节,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
《尼伯龙根之歌》取材于民族大迁徙后期匈奴和勃艮第人斗争的历史,其中有许多神话传说。
史诗反映13世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C、骑士文学骑士叙事诗(或称骑士传奇)是骑士文学的主要类型。
骑士叙事诗的内容主要描写骑士或为博得贵妇人欢心、或为骑士荣誉、或为保卫基督教而与妖魔、怪兽、魔法师、异教徒进行斗争的故事。
骑士之恋和骑士冒险经历相结合形成骑士叙事诗的基本特点。
大多数骑士叙事诗情节离奇,格调玄虚,缺乏现实生活基础。
这类作品着意表现骑士对英雄气概、个人荣誉、典雅风度和侠义品格的追求,反映了封建贵族的生活理想。
骑士文学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影响。
骑士文学中的浪漫情调、离奇故事、丰富想象被后世作家,尤其浪漫主义作家所吸收借鉴。
骑士叙事作品的故事结构形式、人物描写的手法对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D、市民文学市民文学兴起于12世纪,是市民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的反映。
市民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揭露教会僧侣的愚蠢、暴虐,歌颂市民的机智、狡黠,具有反对封建、批判教会的色彩,也有一些作品讽刺丁上层市民的贪婪与自私。
《列那狐传奇》产生、形成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共27篇,3万多行。
狮王诺勃勒代表最高封建统治者,伊桑格兰狼和勃仑熊代表封建贵族,鸡、兔、鸟代表下层民众,列那狐代表市民阶级。
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之间的斗争是故事中的主要情节线索。
故事中充满对愚昧无知的封建君主、横暴的贵族以及教会僧侣的讽刺。
主人公列那狐机警绝伦,诡计多端,凭着智力和谎言捉弄国王和贵族,同时也欺压山羊、公鸡等弱小的动物。
体现了市民阶级的特点。
市民文学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戏剧。
最著名的笑剧是法国的《巴特兰律师》。
中世纪文学并不是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片空白,欧洲各民族在民间文学基础上都出现过一些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中世纪文学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和欧洲近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中世纪文学的成就,很难想象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文学繁荣。
第二节但丁
1、生平和创作
早期文学创作(流亡以前)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抒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
《新生》体现了温柔的新体的最高成就,开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
创作后期(流亡期间),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愤,代表作《神曲》就是作于这一时期。
2、《神曲》
(1)主题: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2)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神曲》的进步性:
第一,《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第二,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后,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第三,但丁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现世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
第四,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
第五,《神曲》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
第六,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况,在《神曲》中也获得了真切、广泛的描绘。
《神曲》的局限性:
第一,《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
第二,《神曲》中奥德修斯召唤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识的话语,已成为了至理名言,可另一方面,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
第三,在《神曲》中,但丁对保罗和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的爱情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同情他们,另一方面,他根据中世纪的道德标准,将这对恋人作为贪色的罪人,放入了地狱接受惩戒。
第四,在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常常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对国王痛加鞭斥,另一方面,他又将国王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
(3)艺术成就:
①在描绘不同的境界时,但丁采用了不同的色彩。
②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③《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
④《神曲》是用俗语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