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空间分析实习报告基于ARCGIS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

合集下载

arcgis实习报告

arcgis实习报告

arcgis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X公司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2021年8月31日摘要:本实习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在XXX公司的ArcGIS实习经历。

报告主要包括实习单位介绍、实习目标与计划、实习过程与经验总结以及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启示等内容。

一、实习单位介绍XXX公司是一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的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地图制图和空间分析等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丰富的GIS项目经验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在行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

二、实习目标与计划1. 熟悉ArcGIS软件:通过实习,了解Arc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其进行地图制图、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等工作。

2. 参与实际项目:积极参与公司正在进行的GIS项目,学习并应用实际的工作技能,提升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

3. 掌握GIS应用场景: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了解GIS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例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三、实习过程与经验总结1. 熟悉软件环境:首先,我了解并熟悉了ArcGIS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熟悉了软件界面和基本操作,学会了如何创建新的地图文档和图层。

2. 地图制图与编辑: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城市地图制作项目。

我通过收集和整理地理空间数据,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图层叠加、符号化和标注等操作,最终生成了一份精美的城市地图。

3. 空间分析与模型构建:在实习的后期,我参与了一个环境评估项目。

通过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我成功进行了环境脆弱性评估,并构建了相应的空间模型,为项目团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4. 学习与交流:在实习期间,我积极与实习导师和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向他们请教和学习,从他们身上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

四、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启示通过这次ArcGIS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的前景。

我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并提高了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

GIS实验报告.Model Builder 土壤侵蚀危险性建模分析

GIS实验报告.Model Builder 土壤侵蚀危险性建模分析
实验八、Model 实验八、Model Builder 土壤 侵蚀危险性建模分析
<地信0901> <靳苑莺>
实验目的
通 过 对 此 次 练 习 , 认 识 如 何 在 Model Builder 环境下通过绘制数据处理流程 图的方式实现空间分析过程的自动化。 加深对数据建模过程的认识,对各种GIS 分析工具的用途有深入的了解。
步骤一 确定目标,加载数据 确定目标,
在AcpMap中新建文档, 加载数据 打开Arctoolbox激活 “空间分析模 块”“3D分析” 设置植被图层符号和 土壤类型栅格[唯一值 渲染]以及Study area 的边界填充
步骤二 创建模型
指定[我的工具箱] 位置 新建工具箱,将其 命名为[geosptial] 新建模型
步骤三 编辑模型
设置模型属性中名称及标注
设置分析范围为研究区范围 设置输出范围为“studyarea”
②拖放[vegetaion][soilsgrid] [DEM to raster]到[ModelBuilder] 设置[DEM to raster] 输入文件为[elevation.dem]
①[图解模型]
③拖放[slope] 添加与[DEM到栅格]的连接]
⑦拖放[加权叠加] 将其结果数 据图框改名[土壤aster] 添加与[vegetation]的连接
④拖放[重分类] 添加与坡度图的连接
⑤将坡度重分类
添加因子[soilsgrid][植被栅格][重分类坡度图] 到加权叠加分析过程 设置权值分别为25%、25%、50%
设置因子权值 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植被类、不同的坡度 对土壤侵蚀危险性影响力均不同
得到最终模型
步骤四 执行模型,查看结果 执行模型,

2021基于GIS技术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范文3

2021基于GIS技术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范文3

2021基于GIS技术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范文 土壤侵蚀引起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泥沙淤积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被视为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之一.它的产生包括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查轩等学者通过分析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及植被与土壤侵蚀关系,得出土壤侵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被因素,坡度坡向与高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3],邸利和王晗等学者通过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分析出土地利用变化及类型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4 -5].土壤侵蚀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过程,若气象条件相同,土地利用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等土地利用格局就成为土壤侵蚀的主控因子之一[6].土地利用/覆盖会引起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更加显着[7].文中选取地处亚热带山区,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粤北山区的乐昌市廊田镇南部山区作为研究对象,在 GIS 与 RS 技术支持下,对不同土地利用/覆盖背景下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更好的把握土地利用/覆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为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等提供依据,以便有效治理粤北山区的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和为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广东乐昌市东南部,三面临山,武江河一级支流廊田河贯穿北部,总面积为4748. 34hm²,东连仁化县,南接曲江区、与长来镇、乐城和五山镇相邻,是粤北地区两省五县九镇物质交流集散地之一( 图 1) .山地丘陵面积广,平原狭小,地势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地形破碎,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9. 6℃,降雨量 1500mm,降水量的年内变化也较大,降水年内分配呈现弱双峰式分布,降雨集中,降雨强度大.由于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为此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 1.2 数据来源 为了细致地反映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情况,文中选取分辨率为10m 的2010aSPOT 多光谱影像图作为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信息获取的基本资料,并以研究区 1:1万地形图为基础底图,利用 R2V 软件进行数字化并标高程值,以Arcgis9. 3 为依托,利用等高线生成 DEM 图,再进行提取坡度图、坡向图等地形因子,并且结合野外考察资料等为辅助分析资料. 1.3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是通过遥感影像图进行目视判读获取.在判读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图等辅助数据,并进行实地验证.根据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特征、野外实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分类的技术及二调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标准,确定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等8 类型,解译出的土地利用类型( 图 2) ,并对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进行统计( 表 1) . 1.4 土壤侵蚀信息提取 土壤侵蚀数据根据《全国土壤侵蚀调查技术规程》,并对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流域的土壤类型、降雨、利用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等相关资料,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建立研究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其中植被覆盖度先通过ERDASIMAGINE 9. 2 中的 NDVI( 归一化的植被指数) ,再进行建模生成植被覆盖度图,研究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为 58. 38%,属于中覆盖区,接近于高覆盖( 图 3) .土壤侵蚀图的提取,首先需要对土壤侵蚀进行分级,土壤侵蚀强度按照水利部制定的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土壤侵蚀分级标准( SL 190- 96) 划分为 6 个等级[8].依据水力侵蚀标准,将土地利用、坡度和植被覆盖度进行编码,生成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 图4) ,并对各类土壤侵蚀面积进行统计( 表 2) . 2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现状 从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图来看,土地利用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占总比例的60. 51% 和 30. 79%,其它用地仅仅 8. 7%.林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地区,而耕地集中分布于西北部地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具体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和比例状况( 表 1) . 2.2 土壤侵蚀程度 土壤侵蚀程度分为无明显侵蚀(微度侵蚀) 、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共六种.由于无明显侵蚀是属于可允许侵蚀范围之内,土壤侵蚀包括轻度侵蚀及以上的等级,土壤侵蚀面积达 1167. 24hm²,占总面积比重为 24. 58%,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 772. 43hm²,占总侵蚀面积比重为 66.17% ,中度侵蚀为 21. 11% ,强度及以上的为 12. 72% .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 表 2) . 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 利用ArcGis 9. 3 中 Arctoolbox 工具中的空间 overlay 分析功能,将土地利用图与土壤侵蚀图进行空间叠置,对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的土壤侵蚀进行统计分析( 表3) .从表 3 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绝对面积.除极强度侵蚀面积耕地最大外,林地的侵蚀面积均为最大,由林地本身所占的土地利用面积比例最大决定.从绝对面积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大小一定程度上与土壤侵蚀面积大小呈现正相关关系,林地和耕地面积最大,其土壤侵蚀绝对面积也最大. 但土壤侵蚀绝对面积只能反映量的大小,不能反映土壤侵蚀程度.为此,采用土壤侵蚀率(土壤侵蚀面积占该土地利用面积的百分数) 来反映土壤侵蚀程度大小.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率为 24. 58%,其中城镇村与工矿用地土壤侵蚀率高达 42. 21%,其次为其他土地( 主要为裸土地) 40. 11%.草地( 39. 85%) 、交通运输用地( 33. 93%) 与耕地( 28. 48%) 的土壤侵蚀率均高于平均土壤侵蚀率.林地( 20. 57%) 、园地( 24. 08%) 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4. 42%) 土壤侵蚀率低于平均土壤侵蚀率( 表 4 和图5) . 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 利用ArcGis 9. 3 中 Arctoolbox 工具中的空间 overlay 分析功能,将土地利用图与土壤侵蚀图进行空间叠置,对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的土壤侵蚀进行统计分析( 表3) .从表 3 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绝对面积.除极强度侵蚀面积耕地最大外,林地的侵蚀面积均为最大,由林地本身所占的土地利用面积比例最大决定.从绝对面积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大小一定程度上与土壤侵蚀面积大小呈现正相关关系,林地和耕地面积最大,其土壤侵蚀绝对面积也最大. 但土壤侵蚀绝对面积只能反映量的大小,不能反映土壤侵蚀程度.为此,采用土壤侵蚀率(土壤侵蚀面积占该土地利用面积的百分数) 来反映土壤侵蚀程度大小.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率为 24. 58%,其中城镇村与工矿用地土壤侵蚀率高达 42. 21%,其次为其他土地( 主要为裸土地) 40. 11%.草地( 39. 85%) 、交通运输用地( 33. 93%) 与耕地( 28. 48%) 的土壤侵蚀率均高于平均土壤侵蚀率.林地( 20. 57%) 、园地( 24. 08%) 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4. 42%) 土壤侵蚀率低于平均土壤侵蚀率( 表 4 和图5) . 土壤侵蚀程度能反映土壤侵蚀比重,但不能反映土壤侵蚀的强烈程度,为此引入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来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是反映土壤侵蚀强度的一个综合指标,选用杨存建等[9]提出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该指标的大小反映土壤受侵蚀的严重程度,可用土壤侵蚀的综合指数(INDEX) 来表示,其计算如下: 式中:Wij代表第 i 类第 j 级的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值; Aij代表第 i 类第 j 级的土壤侵蚀强度的面积比重.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不同强度等级的分级值划分如下: 土壤侵蚀中的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的分级值分别为 2,4,6,8,10; 分级值越高表示对土壤侵蚀的综合指数的贡献越大. 依据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计算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综合强度指数(表 5 和图 6) . 式中:Wij代表第 i 类第 j 级的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值; Aij代表第 i 类第 j 级的土壤侵蚀强度的面积比重.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不同强度等级的分级值划分如下: 土壤侵蚀中的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的分级值分别为 2,4,6,8,10; 分级值越高表示对土壤侵蚀的综合指数的贡献越大. 依据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计算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综合强度指数(表 5 和图 6) .和 1. 08.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最小的的为林地,仅仅为 0. 58,与林地土壤侵蚀率及土壤侵蚀强度较低均相关.土壤侵蚀强度指数与土壤侵蚀率和强度存在相关关系.对图 5 和图 6 进行比较,也可以发现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大致相同,但部分存在差异,如城镇村与工矿用地的土壤侵蚀率最高,但土壤侵蚀强度指数仅仅排第三.土壤侵蚀强度更能反映土壤侵蚀状况及强度. 3讨论 基于亚热带山地的较高植被覆盖度(58. 38%) 和山地土地利用( 以林地为主 60. 51%) ,以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为研究切入点,从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率为 24. 58%,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率大小: 城镇村与工矿用地 > 其他土地 > 草地 > 交通运输用地 > 耕地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园地 > 林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面扰动不同,是造成植被覆盖度差异的重要因素,植被覆盖度是决定土壤侵蚀强弱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大小: 其他土地 > 草地 > 城镇村与工矿用地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耕地 > 交通运输用地 > 园地 > 林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更能反映土壤侵蚀的强烈程度.土壤侵蚀强度指数与土壤侵蚀率和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尽管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结合GIS 与 R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提取与统计,但在具体确定土壤侵蚀强度时,显得理由还不够充分,还是以定性为主.因此应增加定量检测土壤侵蚀方面的数据.因此建立适合亚热带山区不同尺度的土壤侵蚀模型,是实现土壤侵蚀定量化的前提和基础.野外勘查过程中,发现亚热带山区部分种植纯桉树等树种.纯桉林林下草灌退化,仅剩心土,形成"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空中绿化现象,虽植被覆盖度高,但林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空中绿化现象是分析土壤侵蚀时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亚热带山区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指数较高,提出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展以林业为基础的大农业,充分利于山区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开展多种经营,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4结论 以多种信息源为基础,利用GIS 和 RS 技术,了解土壤侵蚀强度及分布特征,并通过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与分布特征. (1) 土地利用以高覆度的林地为主,土壤侵蚀率 24. 58%,按照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占总侵蚀面积的 66. 17%.林地和耕地土壤侵蚀面积最大,这与其本身所占比重大相关,并不能反映有林地和耕地的土壤侵蚀强度. (2) 选用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指数作为土壤侵蚀强度大小的指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率: 城镇村与工矿用地 > 其他土地 > 草地 > 交通运输用地 > 耕地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园地 > 林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大小: 其他土地 > 草地 > 城镇村与工矿用地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耕地 > 交通运输用地 > 园地 > 林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与土壤侵蚀率和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更能反映土壤侵蚀的强烈程度. (3) 土地利用/覆被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壤侵蚀的治理的重要途径.针对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指数较大,应加强粤北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和治理强度,必须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发生,加大水土保持监督力度.。

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实例和研究

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实例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87(2018)02-71-4
1 前言
本研究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在DTM数据的基础上,结 合遥感分析,采用ArcGIS制图和空间分析的方法,选取评 价因子,定量化地对该地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依据,为经济社会 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山西省垣曲县地处黄土高原南 部,北、东、西三面环山,属中条山支脉。特殊的自然地 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导致该地区存在或者发育独特环 境地质问题。垣曲县位于黄河北岸的盆地与中低山区,地 形地貌复杂。河流切割强烈,地层岩性较差,年降雨量 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特别是长期 大规模的中条山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致使局部的地质 环境发生改变,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发生,主要的地 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另外,山 西省垣曲县在黄河流域因小浪底水位的变幅和引发了大面 积的地面沉降等,使垣曲县成为山西省运城地区地质灾害 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
3.2 评价指标体系 以垣曲县1∶5万DEM数据、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
地质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本地区的自然 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综合分析,选取以下的基本评价指 标:地形坡度、坡高、坡形、河流水系、断层密度、地层 岩性、灾害点密度、年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共9个指标, 在ArcGIS下,分别做出全区的各个指标量化分级图,并对
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其河流、河谷及支沟比较发 育,呈树枝状展布。从西到东依次为五福涧河、板涧河、 亳清河、沇西河和西阳河五大水系。
垣曲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北部高峻,南部低 缓,西、北、东三面环山,南临黄河,中部为垣曲山间盆 地,呈北宽南窄的葫芦形展布,最高海拔2358米(舜王 坪),为晋南最高峰,最低海拔176.7米(马蹄窝)。垣曲 县地貌划分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Ⅰ)、剥蚀堆积盆地 地貌(Ⅱ)和堆积地貌(Ⅲ)。

浅析应用GIS进行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浅析应用GIS进行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2 地理信息系统与土壤侵蚀
2 . 1 地理信息系统 的特点
气候、 土壤、 地质、 地貌 、 植被和土地利用状况六大因子影响
了土壤侵蚀 的发生 , 根据作 用显著情 况得出 , 土壤侵蚀的发生 主
要受植被覆盖度 、 坡度和土地利用状况这 3个因子的影响 『 4 ] 。因
地理信 息系 统 (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或 G e o —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 , 简称 G I S ) , 又称为“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或“ 地 学信息系统” 。 它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 S p a t i a l I n f o ma r t i o n S y s t e m ) , 是借助 于计算机 软件 、 硬件 , 对 整个或部 分地 球表层空 间中的地理数 据进行采集 、 存储 、 管理、 模拟、 分析 、 显示和描述
需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能用于进行有效搜索 、 储存 、 更
新、 处理、 分析和显示所有形式之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硬件 、 软件 、 地理数据和有关人员 ( 用户) 的有机集合 [ 1 ] 。由此定义 , 可知地理
信息系统是一种工具 , 但不仅 仅是一个 制作 地图 的工具 , 而是以 数据为依据 , 用配件和人员有 机结合进行数 据处理 , 对 其产生结
第1 期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7 — 3 1
浅析应用 G I S进行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翟金 慧
( 山西华晋岩土工程勘察有 限公司 , 山西太原 , 0 3 0 0 2 1 )
摘பைடு நூலகம்

土壤侵蚀原理实习报告

土壤侵蚀原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土壤侵蚀原理实习报告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实习地点:XXXX地区实习内容:土壤侵蚀原理及其防治方法一、实习背景土壤侵蚀是地球表面土壤被水流和风力侵蚀、转移和损失的过程,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壤侵蚀不仅会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还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和防治方法,我们前往XXXX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土壤侵蚀原理实习。

二、实习内容1.土壤侵蚀原理在实习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土壤侵蚀的原理。

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和气候条件等。

在坡度大、土壤松散、植被覆盖度低的环境下,土壤侵蚀更容易发生。

土壤侵蚀的过程包括土壤的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两种形式。

水力侵蚀是指雨水冲刷土壤,将其携带到下游,形成河流泥沙的过程。

风力侵蚀是指风力将土壤颗粒吹起,并被带走的过程。

2.土壤侵蚀防治方法在实习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土壤侵蚀的防治方法。

防治土壤侵蚀的方法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建设水土保持设施等。

植被恢复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减少坡耕地和过度放牧等容易导致土壤侵蚀的活动。

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是通过建设梯田、水坝、护坡等工程设施,控制水流和土壤的运动,减少土壤侵蚀的程度。

三、实习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土壤侵蚀原理及其防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地观察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等对土壤侵蚀程度的影响,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土壤侵蚀的原理。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防治土壤侵蚀的方法,明白了如何利用植被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建设水土保持设施等手段来减少土壤侵蚀的程度。

这次实习让我们认识到了土壤侵蚀对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让我们明白了保护土地资源、防治土壤侵蚀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关注土壤侵蚀问题,积极参与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土壤侵蚀原理实习报告

土壤侵蚀原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土壤侵蚀的原理及其类型,掌握了土壤侵蚀的基本规律,并学习了相关防治措施。

实习旨在提高我对土壤侵蚀问题的认识,增强保护水土资源的责任感。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省XX市XX县三、实习内容1. 土壤侵蚀原理理论学习在实习前期,我们学习了土壤侵蚀的定义、分类、成因、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土壤侵蚀有了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实习奠定了基础。

2. 实地考察与观测实习期间,我们分组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观测。

主要内容包括:(1)水力侵蚀:观察了河流、沟壑等水力侵蚀现象,测量了土壤侵蚀程度,分析了水力侵蚀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风力侵蚀:考察了沙漠化、风蚀沟等风力侵蚀现象,测量了土壤侵蚀程度,分析了风力侵蚀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重力侵蚀:观察了崩塌、滑坡、蠕动等重力侵蚀现象,分析了重力侵蚀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土壤侵蚀防治措施研究通过对实地考察数据的分析,我们研究了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包括:(1)工程措施:如梯田、护坡、沟壑治理等。

(2)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

(3)农业技术措施:如合理轮作、免耕等。

四、实习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土壤侵蚀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土壤侵蚀的分类、成因、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等知识。

2. 实践操作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实地考察与观测,掌握了土壤侵蚀程度的测量方法。

3. 综合素质方面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习体会1. 土壤侵蚀问题严重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土壤侵蚀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土壤侵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2. 防治措施需多样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如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三维空间分析实习报告

三维空间分析实习报告

三维空间分析实习报告(ArcGIS 3D Analyst模块)一、实习内容简介在本次实习中,我利用ArcGIS Desktop软件,主要完成四个任务:1.在地形表面上叠加影像。

2.污染物在蓄水层中的可视化。

3.土壤污染及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可视化。

4.创建TIN表示地形。

通过四个具体的实习案例,学习如何在ArcCatalog中查找预览三维数据,在ArcScene 中添加并浏览数据,查看数据的三维属性,从二维要素与表面中创建新的三维要素,从点数据源中创建新的栅格表面,从现有的要素数据中创建TIN表面并进行视场分析。

二、实习成果及分析2.1.在地形表面上叠加影像将影像数据叠加至三维数据的结果如图1(高程值拉伸为原来的2倍)。

图1在地形表面上叠加影像将影像叠加到地形表面后,不仅能够看到影像本身的信息,同时也能够看到每一个像素点所在高程信息,这可以为影像判读人员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提高判读的准确性并且发现影像地图上不存在的信息。

2.2.污染物在蓄水层中的可视化在本练习中,根据二维要素的属性值,对二维要素进行挤出操作,生成三维要素,如根据水井点要素的深度属性,生成以直线表示的水井三维要素,直观的反应水井的分布和深度情况,根据公共设施的重要程度,将公共要素的面状要素生成三维体要素,直观的反应出公共设施的重要程度。

场景显示出污染的形状及强度、水井与污染物空间的关系,以及为阻止地下水进一步污染而需要进行清理的设施(如图2)2.3.土壤污染及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可视化在本练习中,同样根据二维要素的属性值对二维要素进行挤出操作,生成三维要素,表示某一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的多少;同时使用反距离加权内插的方法,根据采样点的土壤中污染物浓度,生成连续的整个地区的污染物浓度栅格表面,用来可视化(如图3)。

图2污染物在蓄水层中的可视化图3土壤污染及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可视化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深蓝色区域),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图中被高亮选中的蓝色长条即发病率高于0.5人/千人的地区),但也有污染物浓度较低的区域(如图中被红色圆圈圈住的蓝色长条)发病率特别高,分析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该点的统计数据存在问题,统计人员误将其他区域数据填到该区域或者说该采样区域的坐标输入错误,另一种情况是存在其他因素可能导致甲状腺癌发病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分析实习:基于ARCGIS软件的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
实习目的
(1)巩固多因子分析的主要流程,熟练掌握多种空间分析方法的综合
运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掌握SRTM DEM 数据的获取方法。

实习准备
(1)软件准备:ARCGIS10、
(2)方法准备:多因子分析原理及方法(可参考相关书籍)
实习数据
✧TM 影像:用于派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土地利用类型
✧DEM 数据:用于派生坡度数据,根据研究区范围从网上获取()
✧降雨量数据:(大家在研究区均匀选择30 个离散点进行模拟)
实习主要步骤及要求
假设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有:坡度、植被覆盖率(可用NDVI 代替)、
土地利用类型、降雨量;根据多因子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在数据预处理
的基础上,运用叠加分析方法完成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并根据相关标
准进行危险性分级。

主要步骤:
①确定评价模型:本次评价用加权平均模型,表达式为:
②数据预处理:派生所需要的数据,重分类数据到统一的等级;
③确定各因子权重:假定坡度、降雨量、植被覆盖(NDVI);土地利用类型。

④叠加分析:通过叠加分析完成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
⑤制作危险性等级图。

详细操作步骤
1)多波段合成:实习数据给的2张TM影像均为3张单波段影像,
需要进行多波段合成处理
2)去除锯齿
多波段合成后的2张影像均可以看到明显的锯齿,所以要先去除锯齿1)使用特征提取工具去除锯齿:在这里我使用特征提取工具
2)输出去除锯齿后的影像
3)拼接影像
将2张影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影像,注意影像的位置,位于下方的的影像上方1)拼接影像
2)分别对2张影像设置参数,:
3)输出拼接后的完整影像:
4)拼接及假彩色合成后的影像如下:
4)提取NDVI
5)根据TM影像的坐标在网上下载DEM数据
6)DEM数据合成
1)在ArcMap中添加DEM数据
2)DEM数据的合成:网上下载的数据为4幅数据,在此需要进行dem数据的
合成,打开Arc Toolbox,< Arc Toolbox >-<Data Management Tools>-<Raster>
-< Raster Dataset>-<Mosaic To New Raster>,设置参数如下图:
7)环境设置:将研究区设置为landuse,主选项卡< Geoprocessing >
-<Environments >
8)将DEM数据的地图投影坐标系转换和TM影像一致
1)将TM影像输出为TIFF格式,并添加至ArcMap地图窗口中
2)进行投影转换,打开Arc Toolbox,< Arc Toolbox >-<Data Management Tools>
-<Raster>-< Project Raster>,设置参数如下:
导入地图窗口如下:
9)新建降雨量数据
1)ArcCatalog中新建点.shp文件,命名为rainfall,添加至地图窗口中
2)均匀添加30个点
3)打开属性表,添加降雨量值字段rainfall,类型设置为长整型
4)输入降雨量值(注意打开编辑),设置值如下:
10)对降雨量离散点数据空间差值:采用kriging差值法,打开Arc
Toolbox, < Arc Toolbox >-<Spatial Analyst Tools>-<Interpolation>-<Kriging>,结果如下:
11)提取坡度:由研究区的DEM数据提取坡度,打开Arc Toolbox,添
加工具,< Arc Toolbox >-<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Slope>双击工具,设置参数如下:
导入地图窗口如下:
12)对坡度重分类
重分类为6级,坡度最大危险性最高,赋值为6,依次坡度最小危险性最小赋值为1,打开Arc Toolbox, < Arc Toolbox >-<Spatial Analyst Tools>-<Reclass>-< Reclassify>添加工具,双击工具,根据以上要求设置参数如下:
13)对土地利用类型重分类
重分类为6级,危险性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赋值为6,依次危险性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赋值为1,打开Arc Toolbox, < Arc Toolbox >-<Spatial Analyst Tools>-<Reclass>-< Reclassify>添加工具,双击工具,根据以上要求设置参数如下:
14)对降雨量重分类
重分类为6级,降雨量最大危险性最高,赋值为6,依次降雨量最小危险性最小赋值为1,打开Arc Toolbox, < Arc Toolbox >-<Spatial Analyst Tools>-<Reclass>-< Reclassify>添加工具,双击工具,根据以上要求设置参数如下:
15)栅格叠加
权重设置如下:"slope_r" * + "rainfall_r" * + "" * + "landuse_r" *
16)分类渲染
分为6类,设置颜色和文字说明,如下:
17)专题图制作:添加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制图信息、文字
说明,输出为JPG格式
成果图(JPG)
专题图分析: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有:坡度、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降雨量4个因子,
综合考虑得出图中黑色区域为综合4个因子考虑后最危险的区域,依次分为较大、一般、较小、最小几个区域。

图中白色区域为土壤侵蚀危险性最小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