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诗词功能的分合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宋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谈谈宋初三体。

(1)“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们僧人,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3)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全集70个诗题中,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

二是咏物。

咏物诗本是闭门觅句的诗人最喜爱的题材,即使缺乏诗情也能从周围事物中找到无穷的诗题,所以西昆集中此类题目甚多。

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由于馆阁生活比较单调。

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

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简述西昆体衰歇的真正原因。

(1)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带有这些缺点的诗风虽然也能风行一时,但它所取得的成就肯定难以超越前人的藩篱,所以绝不能承担起在唐诗之外另辟艺术新境的历史任务。

(2)尽管西昆体的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宋代诗词流派及其风格特点

宋代诗词流派及其风格特点

宋代诗词流派及其风格特点1. 概述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高峰之一。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多个不同的诗词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2. 赋、骈文与律诗在宋代,除了继承了唐代艺术传统的律诗外,《赋》和《骈文》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学形式。

其中,《赋》是用散文形式以辞章生动地描写人物、山水景色或历史事件;《骈文》则是用对仗工整、语言华丽的方式书写故事或议论。

这些文体在宋代得到广泛运用,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3. 宋辽元三传统宋代形成了三大主要传统流派:北方辽宁地区的辽传统、南方江淮地区的江传统以及中原河南地区的元传统。

每个传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当时地域之间文化交流与碰撞。

3.1 辽传统辽传统主要以诗歌为主,其特点是豪迈、雄浑和激昂。

辽传统的代表作家有岳飞、李煜等人。

他们用直接明快的语言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歌颂英雄气概和报国精神。

3.2 江传统江传统主要以词为主,其特点是婉约、细腻和柔美。

江传统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陆游等人。

他们通过描绘感情世界、抒发个人情感来表现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3.3 元传统元传统是宋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刚健、豪爽和富有创新性。

元传统的代表作家有辛弃疾、陆希声等人。

他们以自由奔放的创作态度,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个人感受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深厚感情和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4. 乐府而归宋代还出现了一种与前几个流派不同的风格——乐府风格。

乐府古体诗是以曲调悠扬、节奏明快为特点,在宋代得到大力发展在文人圈内广泛流传。

乐府诗的内容多涉及社会民生,常以婉转的音乐节奏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情感。

5. 总结综上所述,宋代诗词流派丰富多样,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北方的辽传统豪迈雄浑,南方的江传统细腻婉约,中原地区的元传统则刚健豪爽。

乐府风格则以其曲调悠扬和表达社会民生的能力而脱颖而出。

这些不同风格的交融与碰撞,丰富了宋代诗词创作的艺术成果,也为后来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文学宋代诗歌的发展

宋代文学宋代诗歌的发展

宋代文学宋代诗歌的发展、演变与特点1一.北宋诗的发展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

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

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

清代吴之振《宋诗钞》称其诗“独开有宋风气”,可见他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

宋代馆阁之臣酬唱的风气到真宗朝达到极盛,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一批馆阁诗人,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得这种风气流行起来。

作品题材较狭窄,内容较单薄,有的咏帝王故事,有的咏宫廷生活,更多的是如《梨》、《柳絮》一类咏物诗。

西昆体诗人最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诗歌词藻华美,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因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

”(欧阳修《六一诗话》)但西昆体对晚唐至北宋开国初的诗风是有一定冲击力的,元人方回认为“西昆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

”(《瀛奎律髓》),这是很有见地的公允之论。

西昆体的致命不足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另外,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也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合,西昆体具有明显的娱乐倾向,也和道统文学观日趋强化相抵触。

论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及其历史地位

论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及其历史地位

论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及其历史地位欧阳修是宋代诗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歌艺术以其复合式结构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著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及其历史地位。

1.欧阳修的诗歌风格和复合式结构欧阳修的诗歌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复合式结构的特点,即既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诗篇,也有寓意深刻的议论性文学作品。

这种复合结构既是对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反映,展现了欧阳修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思想内涵。

2.欧阳修诗歌的历史地位欧阳修生活在宋代中期,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就备受推崇,成为诗坛的佼佼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在文学批评和文重要的影响。

因此,欧阳修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深远历史地位的诗人,他的诗歌艺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欧阳修的诗歌艺术具有复合式结构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形式上,也表现在他的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上。

在形式上,欧阳修的诗歌既有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也有散文诗、词等新型体裁。

在表现手法上,他既能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情感,也能通过议论和抒发感慨来反映社会、人生和历史。

在思想内涵上,他既注重个人感悟和心灵寄托,也关注社会风尚和历史沉淀。

这种复合式结构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既有情感的渲染,也有思想的启迪,既有个人表达,也有社会反思,展现了他文学才华的多重魅力。

4.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历史地位欧阳修的诗歌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复合式结构而著称,在当时就备受推崇,成为诗坛的佼佼者。

他的诗歌作品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再次,他的文学批评和文深远的影响。

因此,欧阳修可以说是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人,他的诗歌艺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_王兆鹏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_王兆鹏
它们都是齐言体 , 除合乐之外 , 与六言古诗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 词体一开始就呈现出诗混合的迹象 。 沈佺期之外 , 初唐很少有文人染指词体创作 ( 敦煌民间词 , 因无具体创作时代可考 , 只能 存而不论) , 这符合一种文体在萌芽初生时的状态 , 它本来是在无人关注的原生态环境中自然萌 芽生长 , 或生或灭 , 就看它未来的命运和走向了 。 盛唐半个世纪间 , 写词者仍然寥寥 , 只有李白传世之词受人关注 。 而关于李白词 , 自明清
① 孙康宜 《 晚唐五代北宋词演进与词人风格》 即认为 :“ 文人词的 发展基础首先便建立 于 ` 绝句' 这 种四 行诗的写法上 。 … …温氏之前的文人所宗尚的 词牌 , 一点 都不出 七言绝 句这种 形式 , 例如 《 杨柳 枝》 、 《 竹枝》 、 《 浪淘沙》 、 《 清平调》 或是 《 采 莲曲》 。 ” 又 说 :“ 早期的 ` 小令' 词 家喜欢 用 ` 绝句' 绝句' 填词 。 ” (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1994 年 , 第 36 、 38 页) ② ③ 据曾昭岷等编 《 全唐五代词》 统计 。 王灼 : 《 碧鸡漫志》 卷一 , 词话丛编本 , 中华书局 , 1986 年 , 第 77 页 。 或 `类
② 这说明刘白二人对长短句 首 。 刘氏现存词作 39 首 , 而齐言体占了 35 首 , 长短句词仅为 4 首 。
词的创作还不娴熟 , 只是模仿民间曲调写他们比较得心应手的齐言调 。 王灼 《碧鸡漫志》 卷一 早已指出 : “ 唐时古意亦未全丧 , 《竹枝》 、 《浪淘沙》 、 《 抛球乐》 、 《杨柳枝》 乃诗中绝句 。 ”③ 虽 然王灼的出发点是从词的立意上着眼 , 却同样说明了刘白创作的 《竹枝》 诸词是齐言绝句体这 一事实 。 值得注意的是 , 刘 、 白二人的 《浪淘沙》 调 , 与后来李煜的 《浪淘沙》 调 , 一齐言句 式 , 一长短句式 。 也许 《浪淘沙》 调本有两种唱法 , 而刘白二氏因只习惯于齐言诗 , 故写成齐 言体 , 而到李后主时代 , 长短句已成熟 , 故而他填的 《浪淘沙》 调是长短句体 。 从以上简略分析中可以看出 , 初唐到中唐的词作体制 , 与诗基本是处于混合状态 。 而在观 念上 , 诗客们也没有把这些后来认定为词的作品独立出来而视作词 。 刘 、 白二氏自编文集时 , 都是把这些作品与其他诗作编在一起 , 而没有别为一体独立出来另编成一卷 。 从初唐到中唐 , 不仅是体制和观念上诗词不分 , 词作的语言 、 题材取向也还没有形成一种 有别于诗的特质 。 语言还是诗中习用的语言风格 , 题材也是表现诗歌中常见的景与情 。 比较一 下白 、 刘二氏的 《杨柳枝》 词与其他唐人古乐府的 《折杨柳》 :

宋初百年间词之功能的推移——宋代文化构建中的宋词(一)

宋初百年间词之功能的推移——宋代文化构建中的宋词(一)

宋初百年间词之功能的推移——宋代文化构建中的宋词(一)【内容提要】词作为一种颇有“亡国之音”嫌疑的娱乐性文体,由五代入宋。

但是它在宋初文化重建的背景下,经过百余年的演进,逐渐具备了多种功能:成为词谶,成为品鉴人物的手段,成为士大夫重要的交际娱乐方式和显示学养的途径。

词最终成为宋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宋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词的这一功能推移过程也不失为我们考察宋代文化构建的另一个窗口。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晚唐诗词之间的兴衰变化,陆游曾经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诗至晚唐五季,气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长短句独精巧高丽,后世莫及,此事之不可晓者。

”①但是不知他注意到没有,宋朝建国之初的50年间,词并没有继续它在唐末五代的盛况。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数量的统计比较加以说明:整个五代五十余年间,今存词的数量达800余首②;宋代最初五十年间,只存有约50余首词。

而再过五十年,词作已达1300余首③。

由此可见,最初五十年词的创作呈现间歇的状态,此后才再度兴盛,并终于成为有宋一代的代表文体④。

细究词的这一发展态势,实与其生存环境,即五代动乱及宋初文化重建这个大背景密切相关。

唐宋易代,以五代为桥梁,这其间,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也随之发生更替。

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酒席之上释石守信等人兵权时所说的一番话,已开始奠定日后宋代文化崇乐尚文的基调:“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

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⑤至建隆三年(962)二月,太祖又对近臣发愿:“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

”⑥稍后的宋初诸帝似乎都喜欢音乐,尤其是教坊乐,并且长于制曲作词,其作品甚至很流行,如太宗、真宗、仁宗的作品,《宋史·乐志》皆有收录,且数量颇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试论宋词词调与曲调的“重合”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试论宋词词调与曲调的“重合”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1]:何洁(1976~)女,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副教授。

[2]邓文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出版,第549页。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宋词由于其词调与曲调相结合而形成的多重美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上的瑰宝。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如梦令·赠歌者》便记述了其听词乐表演后的感受:“韵胜仙凤缥缈,的皪娇波宜笑。

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

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那么,词的表演何以“能使声振林木,响遏行云”?”[2]演唱词的佳人娇波鲜艳,串玉般的歌喉竟令人感到“仙风缥缈”!为什么唱词能使欣赏者达到这样如醉如痴的程度?这一系列的追问,使我不由将目光投向“词调”与“曲调”这对难舍难分的“同胞手足”。

由此,本文将从宋词词调与曲调的关系入手,探讨在当下促使二者“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曲词相依众所周知,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

其间,词调与曲调二为一体,形成了熠熠生辉的词乐文化。

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表现为词调对曲调的相对服从。

这种相对的服从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1.歌词与曲调在情调原则上应一致。

2.每首歌词的段落原则上同每支曲调的乐段相等。

3.每首歌词的每个段落中的句数大体与每支曲调的相应乐段中的乐句一致。

4.每句歌词的字数一般应与每个乐句的音数对应,即一字一音或数音。

5.歌词中尤为字的发音和声调原则上随曲调音符的音高而变化。

6.歌词的韵位和韵字的续音与曲中的基音位置与音高一般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宋词的艺术真缔在于其内含的曲词和合的素质。

其中,“曲”凭借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节奏元素表达作者的内心情[内容提要]词,产生于唐宋时期,是一种与音乐相结合,可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

宋词按内容和风格分为

宋词按内容和风格分为

宋词按内容和风格分为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
富的情感而著称。

在宋代,宋词经历了诸多风格和内容的变化,可以按照内容和风格进行分类。

首先,从内容上看,宋词可以分为山水田园、爱情婉约、壮怀激昂、抒情抒怀
等几种类型。

山水田园类宋词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为主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爱情婉约类宋词则以表达爱情之美、婉转含蓄的情感为主题,常常通过对花草树木、月明星稀的描绘来抒发爱情之情。

壮怀激昂类宋词则以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理想的追求为主题,充满豪情壮志。

抒情抒怀类宋词则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感慨人生为主题,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其次,从风格上看,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洒脱、婉约含蓄、清新脱俗、豪情壮志
等几种类型。

豪放洒脱的宋词以豪放不羁、豪情壮志为主要特点,语言豪迈,气势磅礴,富有激情。

婉约含蓄的宋词则以婉约柔美、含蓄委婉为主要特点,语言细腻,情感含蓄,给人以温柔之感。

清新脱俗的宋词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为主要特点,语言清新,情感真挚,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豪情壮志的宋词则以豪情壮志、抒发壮怀为主要特点,语言豪迈慷慨,情感澎湃,给人以豪情壮志之感。

总的来说,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诗体,它以其精炼的语言、
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在宋代,宋词经历了诸多风格和内容的变化,可以按照内容和风格进行分类。

无论是山水田园、爱情婉约、壮怀激昂还是抒情抒怀,无论是豪放洒脱、婉约含蓄、清新脱俗还是豪情壮志,宋词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宋代诗词功能的分合[摘要]宋诗特殊风格的形成,应从诗歌创作的内部发展规律和诗人的创作实践来深入探索。

仅仅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必须走创新之路。

宋代文坛诗歌功能的分工,标志着诗歌抒情性由诗而向词的转移,而诗词由分工而合流则是中国文学注重社会功利性的民族特点所决定的。

关键词:宋诗;宋词;风格;功能唐诗、宋词在诗歌史上历来双峰并峙。

而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唐诗的宋诗,后人的评价却毁誉不一:明朝的前后七子标榜‚诗必盛唐‛,对宋诗采取了完全忽视的态度;而清朝却又一度出现了‚举世皆宋‛的局面。

对宋诗持贬抑观点的人,认为宋诗缺乏唐诗的情辞、风韵,是《沧浪诗话》所谓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1]。

肯定宋诗的人,则认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也并非是诗歌创作上的停滞。

钱钟书先生则在《谈艺录》中指出:‚唐诗、宋诗,并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

钱氏所论比较客观地概述了唐诗、宋诗的不同风格特点。

探究唐诗、宋诗的优劣,不是本文的目的。

但宋诗何以会‚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从而出现与唐诗不同的‚体格‛和‚性分‛?何以会从唐诗的‚以丰神情韵擅长‛而一变为‚以筋骨思理见胜‛?严羽首倡断代言诗,所谓‚尚理‛、‚尚意兴‛[1];钱钟书注重作者的气质禀赋,所谓‚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2],其实都是肯定了唐诗、宋诗风格上的不同首先是诗人因有不同的时代风貌而形成的。

这一点如今已为大家所公认。

从唐诗到宋诗,由浑融到精深,由重感悟到重理趣,与宋代文人好读书、好思辨、重学问、重探索的特点分不开。

而宋代文人的这些特点又恰与宋代政治、文化的特点相关联。

崇文抑武的宋王朝给了宋代文人的种种优渥,却给不了他们‚天朝‛的自信和骄傲。

大唐帝国的覆亡,更一去不复返地带走了诗歌中的恢宏气象和浑融境界。

但不能‚大‛可以‚精‛,没有‚恢宏‛却能‚深刻‛,宋诗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需要注意的是:对宋诗之所以能形成‚精‛‚深‛的特色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时代的不同、特点的不同去思考,还应从诗歌创作的内部发展规律和宋代诗人的创作实践来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首先,任何一种文体的发展,都有一个从原生到成熟,再走向衰落的过程。

作为狭义的诗歌体裁的发展同样如此,其创作经历了‚长‛、‚酿‛‚想‛‚做‛(启功先生曾有‚古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酿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清诗是做出来的‛生动概括)的过程。

就其整体水平而言,唐代应该是诗歌这一文体形式最具魅力的时代,这一点即便是偏爱宋诗的人也应无异议。

事实上,有宋之初,文人对‚高山仰止‛的唐诗,就是采取虔诚的继承、学习的态度的。

宋初的潘阆、魏野深受唐人贾岛的影响;王禹《前赋〈春居杂兴诗〉二首,间半岁不复省视,因长男嘉读杜工部集,见语意颇有类者,咨于余,且意予窃之也。

《予喜而作诗,聊以自贺》诗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3];杨亿、刘筠则专事模仿李商隐……宋诗经历了模仿阶段之后,宋代诗人中的有识之士最终意识到‚模仿‛是没有出路的。

宋代诗人要想在诗歌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成就,就必须走求‚新‛求‚变‛的路。

宋诗能够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的关键人物是欧阳修。

欧阳修的伟大就在于他所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矫正了北宋初年诗歌创作领域学白(居易)而流于浅俗平庸、学晚唐而流于破碎小巧、学李商隐而流于浮艳雕琢的时弊。

在学习韩愈‚以文为诗‛的基础上,他的诗歌避其险涩易之以平易,注重反映现实政治,讲究自然清新。

身体力行的诗歌创作实践和文坛领袖的创作主张将宋代的诗文创作引向了‚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道路,形成‚以筋骨思理见胜‛的‚想‛出来的风格特征。

应该说,欧阳修已经为宋诗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在学习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创新的道路。

但‚议论化‛、‚散文化‛既是宋代诗歌在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也是诗歌从此走上衰亡的原因之一。

因为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体,在向散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即意味着取消(至少是淡化)了她独有的‚诗‛的特性,兆示了她的生命的衰亡。

正如清人蒋土铨《诗辨》诗所言:‚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元明不能变,非仅气力衰。

能事有止境,极诣难角奇。

‛[4]。

所幸的是,宋代诗歌在欧阳修、苏轼等一大批天才作者的努力下,毕竟能够在唐诗的高峰之后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从而确定自身不容否认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但从此能事已尽。

狭义的诗体,尤其是律诗作为一种文体,她的发展过程已告基本结束。

其次,宋代文坛诗词功能分工的现象,标志着诗歌抒情特性由诗而向词的转移。

金刘祁《归潜志》说:‚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5](卷十三),大约即是从诗歌的抒情性着眼而言的。

文学的功能不外言志、达情、娱戏三种。

诗、词作为一种韵文,在广义上都可归之为诗歌。

这广义的诗歌在宋代文坛的表现即是:对言志、达情、娱戏的功能做了文体上的分工。

诗言志,词抒情、娱戏,可谓分工不分家。

这种分工,是符合中国文学的基本特性和诗歌的发展规律的。

格律诗体发展到宋代,早已因其正统文学身份的确立而失却了或基本失却了其达情、娱戏的功能。

伴随着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对于文学娱戏功能的需求迅速膨胀。

宋初,起源于民间,配乐而歌,悦耳动人的‚词‛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和欢迎。

词的影响不仅在宋王朝的疆域内风靡,甚至远播异域,叶梦得《避暑录话》‚万里羌人尽汉歌‛、‚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6]的记载足以为证。

当时的诗歌创作者们在困惑于诗体难以出新的同时,受到词体的新鲜活泼的诱惑,写作时自然而然开始向词倾斜。

于是,词很快便成为了‚文人竟写‛的文学作品。

兹以前面提到的潘阆为例。

潘阆苦心孤诣地模仿贾岛而成就甚微。

但他制作的《忆余杭》词10首,在当时却就受到人们极好的赞誉,甚而‚一时盛传‛,以至于大文豪苏轼‚书之玉堂屏风‛,石曼卿更‚使画工绘之作图‛[7]。

其实苏轼自己也颇以填词为得意。

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8]。

‚呵呵‛二字,自得、自赏之态,溢于言表。

更有趣的是,他在与幕客聚会时,把自己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当听到幕士‚柳中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品评比较时,竟‚为之绝倒‛[9](卷二十四)。

词坛盛传的关于宋仁宗令柳永‚且去填词‛,而柳永也自称‚奉旨填词‛的传说(尽管有学者对这一传说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传说所代表的当时社会取向价值应该是无须置疑的),表现的只是宋仁宗对于柳永人品的不满,他自己在宴会中命晏几道作词,闻其《鹧鸪天》一词,而‚喜不自胜‛正说明了仁宗自己对词其实是十分爱好的。

晏几道之父晏殊以宰相之尊被誉为‚北宋依声填词的初祖‛[10](例言),其门下俊杰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亦皆为当时填词名家,以至‚门下客及官属解声韵者悉与酬唱‛[11]。

上自帝王、宰相、达官、贵人,下至失意文人,在各种宴会、聚会中竞相填词的事例充分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是北宋时文人对于‚词‛这种新兴文体的喜爱正在蔚然成风;二是‚词‛在当时的主要功能是‚娱乐‛、‚游戏‛,即满足人们的审美的娱情乐性的需要。

广义的诗歌因词的兴起而完成了诗与词的功能划分。

宋代文人在讨论严肃的政治民生问题,亦即‚言志‛时,多采用诗体表达,即所谓‚诗庄词媚‛。

这种诗、词功能分工的情形,是使得宋诗因‚言志‛而‚议论化‛的特点日趋定型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宋词因‚娱情‛、‚娱乐‛而‚缘情绮靡‛的特征得到凸现形成的内在原因。

如素有词中当行大家之誉称的李清照坚持‚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实在亦是根基于对‚诗词分工‛的认识的执著。

她在诗词创作风格上的不同,尤能成为自己理论时间的明证。

其他如刘克庄《后村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功,要非本色‛[12]的批评;王灼《碧鸡漫志》‚(苏轼)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13]和刘辰翁‚词至东坡,坦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14](《辛稼轩词序》)的赞誉,其实都是看到了苏轼把词当作新的诗体来进行创作的特点,是从词开始具有了‚如诗、如文‛的政治教化功能的角度给予的肯定。

宋人呕心沥血的制词,归根到底,正是由于词这种文体给予了宋代诗人以宣泄感情的新天地、新方式,使得他们从唐诗已有成就的重负下解脱出来,从而在词的畛域中获得了创作的自由。

宋代诗人的创造性的努力,把词的创作推到了一个辉煌灿烂的高度,不仅在客观上强化了北宋中叶之前诗词在功能上的分工,更使承受着唐诗巨大压力的宋诗相形之下为之失色。

宋代关于婉约、豪放的风格之争,正宗、别体的地位之争,实际上就是对于当时文坛诗词功能分工的认可与不认可。

再次,诗词由分工而合流是中国文学注重社会功利性的民族特点所决定的。

词在北宋初年,对于大多数创作者而言,还是配乐而歌、愉情怡性的游戏之作。

流行于勾栏瓦肆而不登大雅之堂,不为一般作者视为‚正途主业‛。

所以,欧阳修晚年曾以其不雅而欲毁弃词作‚收而烧之‛。

晏殊亦有‚某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的自我辩白。

正如胡寅所言:‚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

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15](《向子湮〈酒边词〉序》)。

北宋中叶以后,经由苏轼、辛弃疾等人的努力实践,伴随着文人整体创作的熟练和词中‚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强化,词渐渐脱离了配乐而歌的音乐性而成为一种新鲜的、富有原创性生命力的案头文学。

这种‚雅化‛的过程就是词体的成熟过程,是文人对于民间新诗体的‚改造‛过程。

这种改造,因先秦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干政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学以‚载道‛、‚言志‛为根本目的的传统认识观念所决定,必然以‚载道‛、‚言志‛为旨归。

所以受着中国文学忧国忧民悠久传统熏陶的宋代文人,一旦他们熟练地掌握了一种文学体裁,便必然会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创作中溶入忧国忧民的内容和情感。

范仲淹在《渔家傲》词中因能‚使听者知边廷之苦‛而备受称赞[16],柳永以《雨霖铃》词善言羁旅离情而脍炙人口,秦观的词则‚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至苏轼之作出,则‚以诗为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15](《向子湮〈酒边词序〉》)。

胡寅的评价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词在苏轼之前主要是‚谑浪游戏‛之作;二是词从苏轼始走上了与诗合流的‚正途‛,成为了值得文人倾心而为之的‚伟业‛。

在苏轼手中,凡可入诗的题材都可入词,凡可入诗的情感皆可入词,凡可入诗的手法(如议论、用典)自然更皆可入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