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

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
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

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摘要:本文以应用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例,提出建立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为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考虑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实际操作环节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体系;应用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大学的地位

大学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大环节。实验教学是以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各种硬件与软件为媒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各种能力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实验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实验教学为理论知识的应用提供了模拟环境,使理论教学中的抽象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检验与印证。其次,实验教学补充了理论教学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其能更快适应社会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可谓一举三得。因此,在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应用型大学中,实验教学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 则探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3.学科知识 大学的课程内容是从现代科学技术中依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开始由单项联系向多项联系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纵横交叉、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体系。面对学科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依据学科知识的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扩大知识的范畴,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有步骤的教学要求,系统地组织学科知识序列。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_大学英语_教学改革的必要性_陈丽兰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10309)。 [作者简介]陈丽兰(1979-),女,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陈丽兰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800) [摘要]在大学英语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培养既能够服务地方,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大学应 着力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4)10-0128-02[收稿日期]2014-05-28 为了改变“大学英语” 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做出了很大努力,开 展了一系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制定了改革纲要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了众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 学研究。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1] 。但是,随着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断增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怎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与企业都需要的专业好、英语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所有大学英语教师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长期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2013年8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刚刚对CET -4进行了改革,复旦大学等高校提议取 消或大幅度减少“大学英语”课程;最近江苏、北京、山东等地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是从英语入手, 减少了英语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针对这些改革,有人支持,也有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不少专家认为,现实的情况不是大学生的英语学得很好,而是学习的英语知识不够实用,正如不少大学生反映“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毕业后基本都忘了,在工作需要时好像都不会讲!”所以,现实的矛盾是一方面大家都觉得英语课枯燥乏味,书本内容未与现实需要相接轨,另一方面,大家在实际生活中又迫切需要实用的英语知识进 行交流。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 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而面临的就业压力使得掌握实用的英语知识对学生尤为必要和紧迫!因此,需 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形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都是全校统一设置,是一种通识教育,以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教学目 标。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实际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以学生将来在职场上的语言应用为目标,进行职业英语教育,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做出新的改革和调整。 (一)根据不同院系的需求,开设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 在强调实用性、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开展英语通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大学的学生语言需求,学院应该根据不同院系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实行订单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时,可以让英语老师深入各个院系,学习各个院系的专业知识,运用英语讲授专业课。 (二)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开设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 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听、说、读、写的分别训练,尤其注重听力和阅读的输入,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输入才能进行有效的输出。在经过大学一年级大量的输入和输出练习后,学生的英语基本功提高了,学院可以在大二年级以及此后的学习中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就业需求,开设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和职业英语课程;如果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学院可以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听、说、 第30卷第10期Vol.30No.10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10月Oct.2014

翻转课堂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14T17:45:30.6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作者:尹强 [导读] 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因其较强的实用价值已成为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 黑龙江工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翻转课堂是运用当前最先进的互联网为基础创建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受到了广大教育教学领域的高度关注。本文简述翻转课堂的概念,分析翻转课堂在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应用型高校,教学 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因其较强的实用价值已成为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既要求高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也要求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教学资源的共享,更需要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高效学习的“自我赋权”。因此,翻转课堂在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分配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而是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观看视频教学资源(微课、慕课)等,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讨论,和教师共同研究和解决课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主要组织学习活动和制作精美的教学视频资源,同时教学和及时答疑。2翻转课堂在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设计课前课程 教师要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对微课进行提前设计和录制,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一个精简的课堂视频,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闲暇时间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而且教师设计的教学视频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如果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反复学习。待教学视频内容学习完成后,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建立互动交流平台,这样,学生的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全面提升。 2.2 课中课堂翻转 课堂活动环节是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的关键,通过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必须在事前认真备课,便于答疑解惑。具体如下:(1)首先创建和谐的交流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在课前自我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疑难问题,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深入沟通,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指导和帮助,完成知识内化。(2)对于难度较大的重点和难点,应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化的讲授和总结。(3)根据大纲和内容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利用学生课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要求实名制登录ERP软件,独立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完成业务软件操作并逐步完善和重构知识体系。(4)合作探究学习和深入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辅导者、引导者,学生在ERP业务的软件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首先小组内的学生先研究解决,若无法解决,教师会及时地纠正错误认知并答疑解惑,对遇到的共性问题在班级共享。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更有利于综合判断、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3 课后探讨 课后探讨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课堂内容进行课后探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及时发现学习中遗留的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3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置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改革考试方式,将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修改,策划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必要时候开发多种学习环境,例如让学生通过慕课或者微课学习视频,课堂上设置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通过问题进行讨论。在视频资料的制作中放一些和生活相接近的故事案例,通过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一些操作课程完全可以将课堂搬到工厂去,在工厂学生边做边学理论,有时候需要理论学习,集中起来老师给讲理论,需要实践马上就可以实践。这样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本技能。 3.2打造优秀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好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不但种类要多,而且内容要丰富,学起来应该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例如视频教学资源不能说录制了视频资源就行,那么视频资源能不能很快让热掌握,这涉及到视频的幽默感及视频的质量。学习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教学资源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应该以小知识点为基准,进行展开,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学习。防止学生造成学习疲劳,知识点完整,并时不时的有幽默动画,或者问题出现,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防止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视频资料的制作完全依靠学生的特点来,主要根据学生的习惯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例如学生喜欢玩手机,那我们就可以在手机上做文章,将教学资源和手机联系起来。学生喜欢故事,那么我们就打造具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总之要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兴趣分析透彻,这样教学资源学生才能喜欢,才能学得会。 3.3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放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与学,以教师为主,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监控下进行,学生的如何教师肯定了如指掌。那么完全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往往很不放心,那么我们应该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组织好学习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吧。想办法动员学生课堂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思路进课堂。教师应该放开让学生发挥作用,教师课后的工作量很大,不再是以前写好教案就可以了,还要制作精美的视频资源,同时教师想办法提高知识的广度,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4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制定可行的任务清单 良好的监督机制可有利于学生学习,防止学生因惰性思想而偷懒,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加上监督机制,如果问题回答的较好,则进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申报指南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申报指南 一、建设目标 推动学校和专业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着力实施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工程,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要求和市场需求,切实推动高校把办学方向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转变,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向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转变,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要求 1.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全面体现创新应用型发展理念; 2.思路清晰,改革创新意识强; 3.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4.预期成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引领、推广价值; 5.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 三、建设基础 1.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学校在顶层设计上体现创新应用型的办学思路,体现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办学追求。 2.专业结构优化度高。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形成辽宁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

专业集群。 3.教学资源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度高。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创新需要,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实践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满足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4.体制机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将关于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规定作为大学章程的重要内容,以制度建设推动改革创新。组织体系健全,有完善的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运行良好。管理体系健全,有一整套适应创新应用型建设需要的管理办法,并在运行中取得显著效果。 四、申报材料及要求 1.学校申报公文; 2.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方案。 请于10月15日前,将以上材料纸质版(加盖学校公章)和电子版(pdf)报送至省教育厅工业高等教育处。

深化内涵式发展 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7687042.html, 深化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 作者:丁兆明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10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一流建设备受关注。第二届全国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论坛聚焦“深化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开展深入探讨和交流,取得广泛共识。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 争创一流是应用型大学建设之大势 1.国家发展大势之要求 应用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其群体数量庞大、地位举足轻重。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是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教育部高教司综合处副处长江河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高校都要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更需要地方高校的一流发展,地方高校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多元、更有品质的高等教育需求的主力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缐联平认为,要从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高度和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相适应的角度,提升对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认识。 2.地方发展大势之需求 应用型大学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与其所在地方,特别是城市的关系非常紧密。应用型大学要主动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以真诚热情融入地方,以比较优势服务地方,以实干奉献赢得地方,以满足其所在地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缐联平认为,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更新办学理念,坚定办“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认为,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可以更好构建更加公平、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公平、多样、便捷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北京转型发展需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支撑,服务北京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北京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根本价值和历史使命。 3.大学发展大势之追求

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020110 国际贸易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110)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企业经济统计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外刊经贸知识选读、外贸英语写作、国际市场营销学、涉外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外经贸经营与管理、世界市场行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国际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国际金融、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商法。 020208 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08) 主考学校:福建农林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实务、消费经济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品流通概论、国际商务谈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谈判与推销技巧。 020216 电子商务(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16)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实践)、网络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与策划(实践)、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互联网数据库、互联网数据库(实践)、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与金融(实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数量方法(二)、商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实)、毕业论文(答辩); 加考课程: 经济学(二)、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概论(实践)、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实践)、计算机网络管理。 020229 物流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29) 主考学校:集美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英语(二)、经济法概论(财经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二)、库存管理(二)、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运输管理(三)、仓储管理(二)、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软件操作、毕业论文(答辩)。 050201 英语本科段(专业代号050201) 主考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翻译、高级英语、口译与听力、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

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中国方案

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中国方案 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是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 一战略的实施,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更需要基于本土情境和现实问题建构 制度框架与策略措施,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中国方案。 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中国情境 应用型大学的出现与发展始于近代欧美国家。19世纪中期之前,由于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群主要是有闲阶级,大学的目的更多地集中于理智训练和道德养成,很少 关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19世纪中后期,为回应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兴阶级的教 育需求,城市大学、专科大学、赠地学院等欧美应用型大学才得以出现。20世纪 六七十年代,为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并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型,欧洲国家出现了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的新型应用型大学,即“应用技术大学”。 中国建设应用型大学,有与欧美国家发展应用型大学相似的原因,即解决人才培 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了跨越 式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可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市场却显示,众 多企业找不到所需的人才。这一矛盾的根源便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不适应,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失衡——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中国建设应用型大学,更有自身独特的情境: 情境之一,中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是在政府强力推动和市场相对乏力的环境中 开展的。事实上,欧美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也多是由政府推动的,如美国联邦政府 积极推进赠地学院的建设,英国政府主导了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德国、芬兰等 国家政府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积极推动的同时,市 场也发挥了调节作用,并助推了欧美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与欧美不同,由于行政 化的制约,中国绝大多数大学长期以来并没有积极获取市场需求的能力甚至意识,市场需求不能及时反映在其发展规划和行动上。 情境之二,中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是通过转型而非新建大学来推进的。欧美应用 型大学的建设,大致有新建、合并升格中等专业或职业学校两条路径。而中国应 用型大学的建设,则是通过“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来推进的。之所以选 择“转型普通本科高校”而非新建大学或“升格高职院校”的路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中国大学的数量已能满足公民的高等教育需求,无需再新建大学;二是 高职院校条件不成熟且容易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更名升格竞赛;三是政府希望通

浅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浅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 设 摘要:本文重点是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引言:近些年我国英语教育更多注重理论性教育,其应用能力相对较差,这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就需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提升我国英语人才的应用水平。在这个背景下,优化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就显得极为关键。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自身相对特殊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以及层次结构,这一点和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有着明显的区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多体现在目标、过程和途径以及质量监督等方面,要遵循和应用实践相关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核心就是将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来开展。因此针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

养,就需要为本科学生提供一套完善的基于应用的大学英语课程,从而符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其中英语课程设置合理,体现出英语的应用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二、构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 (一)注重基础知识课程的建设。英语基础知识无疑是提升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重要基础,作为一种语言知识,其本身也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掌握英语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或者为了应付考试提升考试成绩,而是将语言运用到各个行业中,从而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实践应用。根据现代语言研究表明,语言输入是表达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厚实的语言输入,那么就很难有效表达自身的想法,从而造成语言运用的短板。另外缺乏语言知识必要的技能训练,那么语言学习就是空中楼阁,并不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上,要注重增加音、形和义的基础课程,并且组织相关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知识教材的编写,同时在教学上要加大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并且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深度。 (二)完善语言技能课程建设。在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方面,要强调语言基本功和应用基本功并重,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树立能力本位思想,充分意识到能力培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5-11-17 来源:教育部 教发[201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基本思路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不断完善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院校设置、招生计划、拨款制度、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适用性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适用性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19-05-21T10:00:10.5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韩明玉张超 [导读]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哈尔滨剑桥学院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企业需求及学生认知能力等多个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适用性”规范,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本科院校应用型适用性教材建设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并且受西方先进高等教育思潮的启发,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新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新型本科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新问题,其中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很难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应用型”的特色就难免流于形式,最终必将陷入发展困境。 2.我国大学“金字塔”式的分类模式 (1)研究型、学术型大学 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处于“金字塔”的塔尖。主要指一本院校(985、211),占我国高等院校的3%~5%。其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致力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原创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培养理论型、学术型和创新型的研究型人才。 “研究”二字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研究性大学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研究性人才,拥有卓越的师资队伍,产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担负起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杰出人才。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金字塔”的塔身。主要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指二本和三本院校。 “应用”二字,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高职、高专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处于金字塔的塔基。主要指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培养面向具体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教学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学术型人才培养,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的误区。地方型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大力学习和模仿985高校及211大学的“成熟”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在教材选择上易与这些研究型和学术型大学的所选用的“经典”教材一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国内教材中存在部分教材的内容陈旧滞后于科技进步,缺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匹配性和地方适用性,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评价标准。学校政策导向及教师晋升渠道的限制导致教材建设不受重视,教材数量急剧增长,教材内容千篇一律,质量普遍下降;学校教材管理不完善导致教材选择无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匹配。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这类“经典”权威教材吃力,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理论精髓,使学生的厌听、厌学情绪加重。同时,由于缺乏与应用型培养相一致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导致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学术性欠缺、技能性不强的局面,无法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4.专业教材适用性建设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通过第三部分的剖析,专业课教材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选用两个方面。因此,需从这两个方向入手,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材适用性评价规范。 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经典”教材大多由985或211高校的知名教授或学者编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模仿编写,且编写原则仍沿用这些研究性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层次,未能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导致教材无法更好地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材编写团队建设,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特色编写应用型教材。 建立专业教材选用和监控制度。在教材选用过程中,教材管理部门应对教材的质量和选用严格把关。每门专业教材的选用,需二级学院教材使用团队或教师进行调研、申请,由二级学院审核把关监控,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信息反馈,不断跟踪和优化教材的适用性,使其切合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 市场导向,优化教材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教材要适合区域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市场调节和优化教材建设,使其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5.结语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其“应用型”的特色就难免流于形式。应确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分类层次,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企业需求及学生认知能力等多个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适用性”规范。 参考文献: [1]郑殷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研究――教学管理的视角:以TZ学院材料物理专业为个案[D].2012:1-99.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015年11月16日 17:52教育部网站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以下为权威图解和全文大放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的思考

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3-18T16:42:20.557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6期作者:李发娟[导读]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正在飞速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各个高校也在努力给我国提供更多的人才。 李发娟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德阳 618500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社会正在飞速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各个高校也在努力给我国提供更多的人才。而在现代的高校的教学中,有很多方面也都改变了思维,成为备受大家关注的关键点,比如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的新方法和新思维。思政和英语分别都是在读高校生都要学习的两个科目,毫不夸张的来说,它们对于大学生的成绩十分重要。思政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明白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进而提升自己。英语则是新时代到来下,每个人都应该可以灵活掌握的外来语种,其将会在学校学习和毕业工作方面上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思政和英语相结合就会是高校十分要注意的事情了。因为其对于学生和社会的重要性,在此本文将对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提出相关的讨论和思考,希望有助于我国高校思政和英语更好地结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 思政和英语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思政可以让现代大学生明白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可以了解我国传统美德,将其很好的继承并且继续发扬广大。而英语学得好,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优异更多的是到社会上使用,在工作中更好的工作。因为英语毕竟是通用语言,在很多职业的许多方面上都可以运用到,从这来说英语这就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有的高校根据两者的重要性便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也就是将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在这种情形下,有的高校刚开始必然是没有很多经验的,这就需要对思修和英语的结合进行深刻的研究,将两者之间的精华充分的汲取,并且教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所作为。 一、思政和《大学英语》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思政科目的存在就为我们每个人弘扬了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也增强了我国社会上正能量的传播,将思政和英语科目相结合不仅仅能够让我国高校的当代大学生可以好好的学习英语,还可以为中国和西方架起一座沟通桥梁,让同学们可以将中西方文化好好的结合起来,充分的吸收东西两方的优秀文化,成为国家之栋梁,将来为东西两方的友好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影响思政和《大学英语》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兴趣较低 在当下,高校的大学生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没有了高中学习的压力和老师家长的压迫,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可谓是十分多姿多彩。尤其是许多电子产品的出现,更是使得大学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现在新一代的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念也大多也都和以前截然不同。这就会造成部分同学们对思政和《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的漠视,对此不感兴趣,至此影响到了两者相结合的作用。 2.2高校老师们讲课的无趣 正确的讲,对于各个高校来说,思政和《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是一个机遇的同时,也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其实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由于老师们上课缺少一些积极性,讲课枯燥无聊,导致学生们觉得思政和大学英语就是两门较为枯燥、无趣的科目。而两者相结合,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是一门更为枯燥无聊的科目,不好好听课,丢失了两者结合的初衷,严重的缺乏了上课的兴趣。 三、促进思政和英语相结合的方法 3.1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会对于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工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学习进行的程度和质量。所以,各个高校可以对此开展相关的会议,对此现象进行一定的讨论,结合各个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做出相应的改善和调整。并且还可以定期的给同学们安排一些训练,不仅让更多的同学们可以在此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还可以让他们互相讨论有关思政和英语相结合的知识。让许多的同学们吸取一些经验教训,让同学的宝贵知识可以相互的增长,这将会对提高学习能力很有帮助。另外,学校也要注意各位同学们的相关知识和为人素质,让更多的同学们可以拥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自己变得更好,从而也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继承有所帮助。 3.2高校老师们自身的加强 思政不仅是要向各位同学们呈现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魅力,更是要凸显出行为规范的魅力。英语更是有着外来语种的魅力,两者结合应该可以给同学们传扬更多中西方优秀文化,因此,教师们应该勇敢的肩负起这个责任,有着这个义务去引导学生们从内心里想学习,而不是因为学习而要学习,而这就需要看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大力工作了。当思政和英语两者相结合后,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强自身的涵养和能力,将里面深谙复杂的东西转换成更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将知识通透的教给同学们。学校可以给一些老师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出思政和英语相结合的重点知识,将里面最精华的部分教给高校的同学们。 3.3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 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中有很多关于思政结合英语更为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他们有着更为熟练的方法和能力去将两者更好的联系到一起。我国高校有关的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去对此进行学习,积极的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更要确切的明白怎样将这些授予我国的同学们。将其他国家的经验选择性的转化成适合我国的方法,不要照抄硬搬,可能适合其他国家的不一定适合我们国家,要根据我国本国实情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改进,创造出最适合我国的一套学习理念,让高校中思政和英语更好的相结合在一起。 四、总结 总之,在当下这个社会中,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高校的人才就是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思政和英语相结合就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人才,虽然两者新的相结合对于不少的高校来说刚开始必然是个挑战,因为以前并没有太多类似的经验。所以,这就更加的需要高校中的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一起共同努力,将两者结合一起的知识更好的参悟到,可以灵活的掌握其中知识,为将来同学们步入社会中给我国继续做出更多的贡献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柯璇;卢军坪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1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