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北师大朱小健】晋灵公不君

古诗晋灵公不君翻译赏析

古诗晋灵公不君翻译赏析 文言文《晋灵公不君》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 文】晋灵公不君(1) 。厚敛以雕墙(2)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3) ,杀之,置诸畚(4) ,使妇人载以过朝(5) 。赵盾、士季见其手(6) ,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 ,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 ,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 。'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 。” 犹不改。宣子骤谏(13) ,公患之,使锄麑贼之(14) 。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 。尚早,坐而假寐(17)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 ,伏甲(20) ,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 ,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 ,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24) 。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25) 。初,宣子田于首山(26) ,舍于翳桑(27) 。见灵辄饿(28)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29) ,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31) 。”使尽之,而 为之箪食与肉(32) ,置诸橐以与之(33) 。既而与为公介(34) ,倒戟以 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 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 。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晋灵公不君 选自《左传》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

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一、名词用如动词 1、包括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两种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名词用如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1、不及物动词(常见),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宾语 求也退,故进之。(论语·先进)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2、及物动词(比较少见) (1)有时读成另一个音(显得是另一个词了)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2)判断是否使动用法,关键还是上下文意。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3、使动用法实为以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内容 使姜氏惊。惊姜氏。 4、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特点造成一些特殊现象。 “胜之”和“败之”(“胜”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败”是使动用法)(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非常罕见)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观认为宾语具有某性质或状态。后面就是它的宾语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礼记·礼运) 四、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比喻。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处所或工具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二)名词性词组用作状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三)时间名词 1、在句中作为状语以表示时间修饰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晋灵公不君》译文

《晋灵公不君》译文 教学参考 1117 0825 《晋灵公不君》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重重地征税,用来雕饰墙壁;从高台上用弹丸射人,来看人们躲避弹丸的(情形);厨师煮熊掌没有熟,(晋灵公)就把他杀了,把尸体放在畚箕中,让女人拿着经过朝堂。赵盾和士季看到尸体的手,问起杀人的缘故,(得知原因后)非常担忧。(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是正卿,您)去进谏,如果(灵公)不听的话,就没有人可以继续进谏了。让我先去吧,如果(灵公)不听,那么您再继续进谏吧。”(士季就去拜见灵公了,士季)向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了,(晋灵公)才抬眼看他,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这就改正。”(士季)稽首回答说:“谁没有过错呢,犯了错能够改正,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善事了。《诗经》上说:‘(事情)没有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底。’如果是这样,那么能弥补错误的人就很少了。您能够坚持到底,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岂只是臣下们依靠它。《诗经》上又说:‘礼服有了破损,只有仲山甫来修补。’这是说能够改过呀。您能够改过,礼服就不会废弃了。” (晋灵公)还是不改过。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厌恶他,派麑去刺杀他。(麑)早晨去(赵盾家),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很早,(就)坐在那里打瞌睡。麑退出来,感叹道:“不忘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宰。杀了百姓的主宰,是为不忠;(如果不杀)违抗了君主的命令,是不守信用。在不忠不信中总会有一样,不如一死。”(于是麑)撞槐树而死。 这年秋天九月,晋灵公设宴赐赵盾酒喝,埋伏了武士准备攻击他。赵盾的骖乘提弥明听说了这件事,快步走上堂去,说:“臣下侍奉国君喝酒,超过三杯,就不合礼法了。”于是就扶着赵盾走下堂去。晋灵公召唤猛犬(猛扑赵盾),提弥明与猛犬搏斗,把猛犬杀了。赵盾说:“不用人而利用狗,即使勇猛,又有什么用呢!”一边搏斗,一边向外走。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从前,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这个地方住了一宿。他看到灵辄因饥饿而病倒了,问他因为什么病得这样厉害。(灵辄)说:“(我)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给他饭吃,(灵辄)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做贵族的仆隶三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已经快到家了,想拿这些食物送给母亲。”(赵盾)让他吃完全部的食物,又另外为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大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倒转武器,抵御晋灵公的甲士,使赵盾免于祸难。(赵盾)问(灵辄)这样做的原因,(灵辄)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那个地方因饥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 翻译 文言知识 晋灵公不君 选自《左传》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05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准确全面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梳理晋灵公的“不君”和赵盾的“良”,在对比阅读感受《左传》叙述艺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章中赵盾形象的把握,感受他“忠君,敬业,爱民”的士大夫形象。教学重点:在准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体会良臣赵盾为何背负“弑君”罪名。教学难点:探究“春秋笔法”在本文怎么鲜明体现。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晋人秦人围郑”,勇敢的烛之武让我们感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超的谈话艺术的力量;“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左传》又给我们还原了怎样的历史真相呢?下面大家再次在理解的基础上齐声诵读《晋灵公不君》,看看文中哪些内容是《春秋》中所没有提及的。 二、创设情境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难读的字把握也读的比较准确。在《春秋》上只有一句话“晋赵盾弑其君夷皋”,那文中多了哪些内容? 生:文中具体描写了晋灵公的不君和赵盾的良。 师:晋灵公不君中“君”指“君道”,那他不行君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加以概括,并指出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厚敛雕墙——贪婪

弹人取乐——荒唐 滥杀厨师——残暴 敷衍士季——狡猾 谋害赵盾——昏庸 (师:前三项比较容易找出来。晋灵公不君后“:”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如果仅仅是厚敛雕墙,弹人取乐,滥杀厨师,这能被原谅么? 师:文中士季引用是《诗经》里的话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师:士季又借用《诗经》的话:衮职有阙,惟中山甫补之。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这一句又是什么意思? 生:周宣王有过失,只有中山甫能匡救君过;您能改正错误,那您的君位可以保全。 师:从上两句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感到如果仅仅是冒号后面的三项,晋灵公的荒淫行为可能会被容忍,但是他改过了么? 对士季的进谏,他态度上“三进及溜”,结果上“犹不改”来表明他的无心改过。 对赵盾的进谏,又是“患之”“伏甲,将攻之”“嗾夫獒”。不仅不改还试图谋害赵盾。 小结: 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充分的判定,晋灵公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左传-晋灵公不君》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左传|晋灵公不君》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孰, 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①、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③,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补过,袞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节选自《左传》)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谥宣子。②士季:晋大夫,名会。③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子骤谏急切 B.贼民之主,不忠刺杀 C.宣子田于首山打猎 D.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迎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问其故而患之其我之谓矣 B.公嗾夫獒焉今近焉 C.弃人用犬,虽猛何为问何故 D.请以遗之置诸橐以与之 7.下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赵盾“良大夫”形象的一项是(3分) A.①三进,及溜。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①尚早,坐而假寐。②倒戟以御公徒。 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D.①弃人用犬,虽猛何为!②惜也,越竟乃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从朝廷经过。

《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 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④反不讨贼反-返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晋灵公不君》翻译

《晋灵公不君》翻译 晋灵公不行君道。增加赋税来往墙上涂饰彩绘。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弓并以次为乐。厨师炖熊掌因为不熟,被杀后,放于畚(植物枝条编成的筐篓器物)中,命人用车装着经过朝廷。赵盾,土季看到厨师的手,问明原因后担心灵公无道杀人的事。准备进忠言,土季说:“劝告而不接受柬言,就没有人继续向您进柬了。”我(土季)先去劝柬,如果不行,你再去。(土季)往前走一步,伏地行一次礼,这样走三次,来到檐下,灵公先是假装没看见,后来不得已才理睬他,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会改掉的。”土季恭敬的行礼后说:“谁不犯错误呢!知道错误而进行改正,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了。诗中说‘没有哪个事没有开始,但很少有终。’如果您象这样,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很少。你如果能够有始有终,则国家社稷进而稳固,岂仅仅是群臣有所依靠。又比如‘周宣王有了过错,只有仲山甫来弥补。’如果您(天子)能够补救过失,您的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仍然不进行改正。宣子多次进柬。灵公讨厌赵盾,谴使刺客杀赵盾。早晨,寝室的门打开后,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看时间还早,和衣闭目养神。刺客退出后,感叹说:“不能不恭敬啊,百姓的好官,杀一个好官,是不忠;不完成天子的命令,是不信。在这不忠不信中占有一样,不如死啊!”撞槐树自杀了。 在九月的秋天,晋灵公赏赐赵盾喝酒,埋伏的兵丁准备将其击杀。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知道后,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侍灵公饮酒已经超过三杯,再多将有失礼数了。”就扶者赵盾走下殿堂了。晋灵公呼唤猛犬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进行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废弃忠良,用猛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呢。”一边打一边出去,提弥明为赵盾而死。 年初,赵盾在首山打猎,住在翳桑。见到了饥饿的灵辄,问他得的是什么病,说:“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吃完饭后,留下了一半。问他为什么,说:“给贵族做奴仆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在,现在离家近了,留下的一半给她吃。赵盾让他都吃了。并且该他预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放在口袋了给了他。不久做了晋灵公的甲士”把兵器倒过来挡住了灵公的卫兵们。使赵盾免于受害。问他是什么原因,说:“翳桑的那个饿人。”问他姓名住处,不肯把姓名住址告诉给赵盾,就走了,于是逃亡了,因为他是晋灵公的卫兵,不能再呆下去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院杀了灵公。赵盾出奔还没有走出晋国,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说:“赵穿杀了君”。要宣示给别人看。宣子说:“不一定”。对话说:“你是正卿,逃亡不出国境,返回朝廷后不讨伐杀死国君的人,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说“呜呼!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了后患。大概就是指我这样的人说的吧!”孔子说:“董狐,是一个好的良史,只述事实。赵盾,是好的正卿啊,只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啊!可惜,没有避免了弑君的名号啊!”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

(完整版)高二语文《晋灵公不君》翻译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及答案

《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关于《左传》的作者比较可信的是:()。 [A] 刘向[B] 杜预[C] 左丘明[D] 司马迁 2、《康熙字典》里所采用的汉字排列方法是:()。 [A] 部首排列法[B] 音序排列法 [C] 四角号码排列法[D] 部首兼音序排列法 3、“庄公寤生”中的“寤”字,正确的通假字应是:()。 [A] 无[B] 勿[C] 毋[D] 牾 4、“冬,十二月丙子朔”中的“朔”表示的时间是:()。 [A] 月首第一天[B] 月末第一天[C] 月中第一天[D] 月首第二天 5、“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出自:()。

[A] 《庄辛说楚襄王》[B] 《江乙对荆宣王》 [C] 《赵威后问齐使》[D] 《冯谖客孟尝君》 6、下列对“解”和“释”辨析不正确的一句是:()。 [A] “解”和“释”都有“解开”的意思 [B] “解”和“释”都有分析的意思 [C] “解”和“释”还有各自的习惯用法 [D] “解”和“释”的意义古代和现代完全一致 7、“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中的“烹醢”是:()。 [A] 食物[B] 一种刑法[C] 上供的礼品[D] 无具体含义 8、“见兔而顾犬”中的“顾”可以解释为:()。 [A] 兼顾[B] 照顾[C] 回头看[D] 注意 9、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叫做:()。 [A] 使动用法[B] 意动用法[C] 词类活用[D] 词类借用 10、根据字形分析,“时”字的本义应该是:()。 [A] 时机[B] 时常[C] 时间[D] 季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本文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④反不讨贼反-返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古代汉语教案 词类的活用

五、词类的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来的类别。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也就是为了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功能。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一致的。先秦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无助动词)。在文言文中量词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的地方。 词类的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这里简单地谈一下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事物变化的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有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的活用。例如: 阕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 “隧”本来是名词,在这儿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坚”“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

又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本是名词,这儿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现代汉语也有这种情况(铁了心、丰富词汇),但远不及古汉语那样普遍。 词类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现像是不同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可以兼两类或三类。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陈涉世家》——(动词)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知觉(名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考虑,打算(动词)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陈涉世家》 ——计谋,计策(名词)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涨,溢水(动词)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增加(动词) 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 ——富裕(形容词)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好处(名词) 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变化,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我们不要把这类现象也当成词类活用。

晋灵公不君原文、注释、译文

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3),杀之,置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 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24)。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25)。 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3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置诸橐以与之(33)。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40)。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41)。惜也,越竞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2)。壬申,朝于武宫(43)。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汉语第一册中的词类活用

郑伯克段于鄢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名词用作动词,符合制度。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滋生。 隧而相见 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宫之奇谏假道 虞不臘矣。 臘,年终舉行的一種祭祀,這裡用如動詞。 師還,館于虞。 館,公家為賓客所設的住處,這裡用如動詞。 燭之武退秦師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軍,用如動詞。屯兵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鄙,邊邑,用如動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封,疆界,用如動詞。 《蹇叔哭师》 劳师以袭远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远形容词作名词这里做名词“距离远的国家” 秦师遂东 东形容做动词这里做动词“向东出发”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君:名词作形容词,这里作形容词,“像君主的样子”,指他没有达到做君主的德行标准。 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动用法,“使他喝酒”。 食之,舍其半。 食:使动用法,“让他吃东西”。 齐晋鞌之战 不介马而驰之。 介,甲,给……披上甲,名詞作動詞。 右援枹而鼓。 鼓,打鼓,名詞作动詞。 皆肘之。 肘,以手肘制止,名詞作动詞。 臣辱戎士。 辱,使……受辱,使动用法。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忝,使……受辱,使动用法。 如华泉取饮。 饮,飲用的水,动词作名词。 载齐侯以免。 免,使……逃脱,使动用法。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以……难,意动用法。 《楚归晋知罃》 然则德我乎。其谁敢德。 德,以……为德,意动用法。 重为之礼而归之。 归,使……归,使动用法。 子產不毀鄉校

吾聞忠善以損怨。 忠善:用作動詞,為忠善。 不如吾聞而藥之。 藥:用作動詞,以……為藥。 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客孟尝君 客:名词作动词,作客。 2、左右以君贱之。 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低贱。 3、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4、孟尝君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5、先生不羞。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6、晨而求见。 晨: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7、孟尝君怪其疾也。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8、衣冠而见之 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服,戴帽子。 9、不拊爱子其民。 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10、因而贾利之。 賈:名词作状语,像商人那样。 11、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形容词作动词,垫高。 12、西游於梁。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边。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A卷)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教 育专业2008级本科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A 卷) 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左传》据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 )所作,和( )、 ( )并称《春秋三传》。 2. 《十三经注疏》中的《左传正义》用的是( )的注和( ) 的疏。 3. 《战国策》由西汉( )编订,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类似《战国策》的帛书,定名爲( )。 4. 《史记三家注》是指( )《史记集解》、( )《史记正 义》和( )《史记索隐》。 5. 用否定副词“勿”、“弗”的否定句一般是( )宾语的。 6.汉语的被动句式在( )就已经形成,但使用远没有现代普 遍。 7.古代汉语可分( )、( )、( )三个时期。 8.“曹人尸诸城”一句中,“尸”的意义和用法是( )。 9.“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句中的( )属于名 词作状语现象,具有( )的功能。 10.为了区别及物动词的一般动词用法和使动用法,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 用作使动的及物动词的读音加以改变,往往读第( )声。 11.( )是从传统的意动用法中分化出来的,一般凡( )词 活用为意动的是处动用法。 12.一个词往往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具有不同词类的 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是词的( )。 13.“初,鄭武公娶于申”一句中,“武”是( ),是指在一国的君主或

大臣去世以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他一生的所做所为所封的号,带有盖棺论定的性质。 14.“不”和“弗”是一对意义相同但语法作用有别的否定副词。其意义都是对动作行为的否定。但是,()后面的述语一般必须带宾语,而()后面的述语不带宾语。 15. 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叫(), 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 16.“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贾逵认为应该是()的意思。 17.《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仆偿前辱之责”之“责”,是()的古字。 18.“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中,“赐”属于()宾语动词。 19.“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是一个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 是()关系。 二、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项中,选出一个正 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共15分,每小题1分) 1.下列哪一部著作不是专门研究虚词的( )。 A.《经传释词》 B.《助字辨略》 C.《词诠》 D.《康熙字典》 2.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关系,但在语义表达方面却并不单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表达功能有五种,下列选项当中那一项不是判断句的基本功能()。 A.类属关系等同关系 B、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比喻关系 C. 比喻关系类属关系等同关系 D. 因果关系联合关系类属关系 3. 《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毙”在文中的意思是()。 A. 失败 B. 死亡 C. 仆倒 D. 打死 4. 下面四句中,体现“鄙”字本义的一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