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说课资料)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我的说课共分为三个流程,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板块。
一个中心:即本课的设计理念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两个基本点:即本课的教学理念。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是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说学情、说学法)1.学情:通过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2.学法:协作学习法(JIGSAW方法)、参与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其次,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
(说教材)1、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教材的地位本课内容既是重大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现实问题,涉及许多时政热点,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
本课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的整理、分析、归纳各种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感悟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5、教法①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各种课程资源。
②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三个板块:即本课内容的一个整合。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东安二中唐良兵一、说教材1、分析教材本课教材讲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事,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
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新旧教材重叠之处。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新教材中增加了“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性学习总结”等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
初中历史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帝国主义国家对港、澳、台的侵略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
其它科目也涉及到了“一国两制”和港、澳、台问题。
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
2、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
依据:通过了解海峡两岸的交流情况,使学生感受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的统一,认识统一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统一的必然趋势。
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学习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也是“一国两制”构想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
因此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内涵及意义依据: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使学生得到正确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钟祥市实验中学许江蓉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法运用、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三个子目,涵盖了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方针政策、历史事件和政治问题。
学习本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爱国情怀。
2、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统一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我将本课内容分为历史回眸、伟大构想、成功实践、时代潮流四大模块进行讲授。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2、国家实力是赢回民族尊严,洗刷国耻的根源所在。
3、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确定为: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及港澳能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源2、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二、学情学法: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
本课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却紧贴时政,对港澳台的信息,学生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维护国家统一--说课课件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 一的基本方针。
二、说学情分析
九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是国情国策,第四单元第 七课《中华一家亲》共有两框内容,在第一框《促进 民族团结》之后,本框介绍的是《维护祖国统一》。 学生对“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观点是认同的, 也知道分裂的危害和后果,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学情 基础。因此,弄清楚学生在“一国两制”问题上的疑 惑点,就成为本课教学的突破点。
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 中考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和创造性的开发。
例如:在上课前,花时间在备课上下功夫,“课上十分钟, 课下十年功”。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搜索本节课的一些相关 素材,课件等。然后加工,修改,为课堂所用。
另外,还将课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性事例和案例换成类 似的,学生感兴趣的小视频。这样,既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八、 说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主要是能让学生理解反对分裂的要求和反对分裂是我 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知道“一国两制”的含义,懂得香港澳门长期繁 荣稳定的措施和影响;了解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加强两岸沟 通交流的意义。
得:本节课内容较简单,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基 本掌握了所学知识。
失:①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训练量少了。 ②学生当堂背诵完以后,由于时间关系没能抽查评价。 ③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维护祖国 统一等方面的引导不够深入。 ④课堂举手人数较少,学习积极性不高。 ⑤本节课课堂亮点少,可以说没亮点等。
7.2《维护祖国统一》
说课者:巴音说1源自说教材分析课2
说学情分析
流
3
说教学模式
程
4
说教学设计
5
说板书设计
实现祖国统一初中政治教案

实现祖国统一初中政治教案教案名称:实现祖国统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统一的概念和重要性。
2.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
3.掌握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4.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展示板。
2.课堂讨论问题的提示卡片。
3.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的地理形势,引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对祖国统一有什么了解?你认为祖国统一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展示板,介绍祖国统一的概念和重要性。
2.解释祖国统一对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国家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3.展示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的例子,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近代的香港、澳门回归等。
(三)学习历史背景(15分钟)1.展示中国历史地图,简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的过程。
2.解释近现代中国分裂的原因,如外国侵略、内部动乱等。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所做的努力。
(四)探究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原则(20分钟)1.提示学生思考:“实现祖国统一有哪些基本原则?”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出基本原则,例如:和平统一、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等。
3.每个小组汇报并展示他们的总结,全班进行讨论。
(五)了解实现祖国统一的路径(20分钟)1.介绍中国政府在实现祖国统一方面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2.介绍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台港澳工作等政策和措施。
3.展示相关的新闻报道、视频片段或演讲,让学生了解当前实现祖国统一的进展和挑战。
4.引导学生讨论实现祖国统一的可能途径和策略。
(六)总结和延伸(10分钟)1.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提醒学生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3.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当前的国家发展状况,增强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说课稿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史地组郭子森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
我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港澳台等相关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
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材料进入“两岸论坛”,探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说学法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采用聆听朗诵、材料阅读、小组讨论、上台陈述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祖国统一大业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自主探究学生聆听余光中《乡愁》的诗朗诵,按照预习安排分四大组自主探究“香港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现状”;“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请四大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并鼓励他们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第一组学生展示:香港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第二组学生展示: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三组学生展示: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提出问题: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第四组学生展示:“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维护祖国统一》说课稿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维护祖国统一》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维护祖国统一》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公民应该如何维护祖国统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祖国统一这个问题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祖国统一的意义,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祖国统一的基本概念,了解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学会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行为自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讲授新课:讲解祖国统一的基本概念,分析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认识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7.2《维护祖国统一》教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7.2《维护祖国统一》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维护祖国统一》这一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第4.7.2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以及作为青少年如何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教材通过理论阐述、实例分析、活动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祖国统一的意义,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对于祖国统一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祖国统一的认识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政策法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了解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活动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奋斗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祖国统一的意义,如何激发他们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活动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祖国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分析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和活动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祖国统一的意义,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完全统一是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 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理论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并对“台独”言论能 有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价值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祖国完全统 一的重要意义,从而厘清形势与责任,在实际工作学习中 能够努力促成祖国的完全统一。
5/28/2020
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
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通过向学生 全面而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导和 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分析国情的思维 方法,正确看待和分析我国在经济转轨中遇到的各种复杂 问题和矛盾,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观察能力,培养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5/28/2020
一 教材分析
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 地位已有较大提升,但是距离一流强国尚有较大 差距。而国家统一又是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祖 国的完全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 的基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 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本章在课程教学中的 地位相当重要。
5/28/2020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方针。
5/28/2020
三、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备与教法学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问题讨论法、专题讨论法
学习指导方法:
问题探究法,分析思考法,归纳总结法
5/28/2020
5/28/2020
三、教学设计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1.授课对象为高职高专大学生,有高中应届生、中职生、文科生、
理科生的差异。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参差不齐,授课的过程中应注重 抓住历史主线、强化理论的系统性。
2.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与问题 探究法,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课程内容与中学课程有交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简单的重 复,在系统讲授理论的同时,应注意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度上, 结合福建的区位特征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较 好的教学目的 。
5/28/2020
三、教学设计
(二)教学内容安排及重难点
本章共两节,课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与难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乡愁》--余光中 乡愁从何而来?
连战访问大陆回乡祭祖 李登辉、陈水扁、吕秀莲祖籍均在福建。 诱导学生思考当前两岸状况,及历史成因等。
5/28/2020
四 教学过程
(二)新课学习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以史实概述。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补充台湾在国防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 略讲
5/28/2020
四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 展 大陆对台政策的转变(重历史基础) 2、“一国两制”构想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重点:一个中国原则--国家主权 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略讲
5/28/2020
THE END
欢迎斧正 谢谢大家 !
5/28/2020
5/28/2020
4、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方针 两岸现状:经济、政治、文化--统一是民心所向、 历史潮流。 重点:台独势力阻碍祖国统一,关注台湾政局新 变化。
5/28/2020
(三)课后小结及作业 课后小结:经济合作、政治互动、文化交流、
军事准备……统一势在必行
思考题:国民党执政与两岸统一展望 如何有效促进祖国完全统一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5/28/2020
一 教材分析
使用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 订版。本教材由教育部针对 全国高校统一编订,不分本 专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 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 材施教。
5/28/20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教材分析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是在二战结束、旧 殖民主义体系瓦解背景下,针对建国以来港、澳、台三地 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状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立足于我国国情而提出的科学理论,并在香港和澳门问题 的解决上得到成功的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列 宁和平共处学说的发展、丰富和补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是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