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浅谈,水产养殖,如何]浅谈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浅谈,水产养殖,如何]浅谈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9b07deaf561252d381eb6eb6.png)
浅谈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浅谈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近年来,药物残留问题成为了食品安全中较为突出的污染源,水产品也不例外。
目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水产品的活体以及各类品种在地区之间的相互流动也变得更加密切,使得水产动物疾病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
因此,唯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用药物,才能有效确保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
若用药不当,不仅不能保证水产食品的安全,还可能导致水产动物疾病的加剧。
为此,本文就水产养殖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科学使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1.水产养殖抗菌药物种类1.1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和甲砜霉素。
氯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
在渔业中主要用于治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氯霉素具有杀菌强,效果好等特点,所以在水产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
甲砜霉素主要用于弧菌病和狮鱼的类结节症的防治。
但是由于氯霉素类抗生素有严重副作用,已被禁止使用。
磺胺类药物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主要包括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氧嗪等。
磺胺类药物属于广谱抗菌药,血液中最低有效浓度为0.05mg/mL。
具有抗菌谱广、疗效强、方便安全等优点,对水产养殖中的细菌性竖鱼鳞病、弧菌病、肠炎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1.3 四环素类主要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去甲金霉素(我国已经不生产)等。
四环素类药物是一种碱性的广谱抗生素,是快速抑菌剂,在高浓度具有杀菌作用,抗菌谱广,价格便宜,用于治疗鱼类弧菌病、对虾瞎眼病、对虾菌血症以及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等。
1.4 硝基呋喃类主要包括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等。
由于呋喃唑酮除了防治疾病,还有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的作用,在水产品体内代谢很快,所以呋喃唑酮在育苗和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
但是,呋喃唑酮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已被禁止使用。
水产养殖抗菌药物防治鱼病的规范使用

水产养殖抗菌药物防治鱼病的规范使用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行业方兴未艾,我国水产养殖业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使人们可以享受到非常丰富的水产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现阶段,我国水产养殖持续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有很多鱼病产生,在防治鱼病时也会有滥用药物的情况存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所以说,鱼病防治始终是养殖户的工作重点,做好鱼病的防治,不但能够避免养殖户经济效益损失,同时也可有效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水产养殖抗菌药物防治鱼病的规范使用,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进而更好的为鱼业养殖业的更好发展助力。
关键词:水产养殖;抗菌药物;鱼病;防治;规范使用前言: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多更加丰富的水产品。
而且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质量,水产养殖业中常会应用抗菌药物来预防鱼病,以此更好的提升水产品产量,从而给人们带来无污染及无公害的水产品。
然而,在应用抗菌药物时,一定要对有关规定进行严格遵守,既要控制药物的安全性,也需要对药物的用药时间、次数及应用剂量等进行控制,并始终坚持用药原则,将药物使用标准加以完善,为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制定重要的法律法规,规范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规范水产养殖环境。
1水产养殖中鱼病的形成的原因1.1鱼药的滥用水产养殖中,要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从而保证水产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
然而,常会有滥用鱼药的状况存在,例如,在为水体环境进行消毒时,养殖人员为了达到经济效益,通常会应用一些过期或不合格的消毒药物,因为用药无法良好的体现出专业性,不但不能对池塘水质进行改善,还可能会因药物的应用而破坏水质,长时间这样会降低池塘中的溶解氧含量,提升盐类含量,进而为水产养殖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养殖户的再生水中营养成分过于丰富,往往使池塘水中营养成分丰富,导致大量鱼类疾病的滋生及传播。
最新-水产养殖渔药的选择与使用技术 精品

水产养殖渔药的选择与使用技术篇一: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浅谈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摘要】抗菌药物是水产养殖鱼病防治中的主要药物,但由此产生的药物残留问题也是十分突出,因此,要想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水产品质量,就必须科学合理地选药和用药。
本文就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了阐述,力求解决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保障水产品安全。
【关键词】水产养殖;抗菌药物;安全性;有效性;药物剂量;休药期近年来,药物残留问题成为了食品安全中较为突出的污染源,水产品也不例外。
目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水产品的活体以及各类品种在地区之间的相互流动也变得更加密切,使得水产动物疾病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
因此,唯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用药物,才能有效确保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
若用药不当,不仅不能保证水产食品的安全,还可能导致水产动物疾病的加剧。
为此,本文就水产养殖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科学使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1水产养殖抗菌药物种类11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和甲砜霉素。
氯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
在渔业中主要用于治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氯霉素具有杀菌强,效果好等特点,所以在水产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
甲砜霉素主要用于弧菌病和狮鱼的类结节症的防篇二:合理使用渔药的基本常识合理使用渔药的基本常识养殖户在渔药的使用上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对疾病病的防治效果、生产成本,甚至出售成品鱼的享誉。
1、药害及其药源性疾病中国现代水产养殖业同全国经济发展一样,由传统的粗放形发展到集约化工业化水平,诸如工厂化温室养殖、高密度驯化养殖等等养殖工艺与养殖技术,在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中,出于改善环境、防治疾病等目的,大量使用药物,因而就出现了水产养殖动物的药害问题,并表现出日渐严重的趋势,随之而生的水产养殖动物的药源性疾病的肆虐以及误诊与误治,成为现代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难以控制的难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养殖产业发展。
浅谈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浅谈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摘要】抗菌药物是水产养殖鱼病防治中的主要药物,但由此产生的药物残留问题也是十分突出,因此,要想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水产品质量,就必须科学合理地选药和用药。
本文就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了阐述,力求解决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保障水产品安全。
【关键词】水产养殖;抗菌药物;安全性;有效性;药物剂量;休药期近年来,药物残留问题成为了食品安全中较为突出的污染源,水产品也不例外。
目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水产品的活体以及各类品种在地区之间的相互流动也变得更加密切,使得水产动物疾病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
因此,唯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用药物,才能有效确保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
若用药不当,不仅不能保证水产食品的安全,还可能导致水产动物疾病的加剧。
为此,本文就水产养殖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科学使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1.水产养殖抗菌药物种类1.1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和甲砜霉素。
氯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
在渔业中主要用于治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氯霉素具有杀菌强,效果好等特点,所以在水产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
甲砜霉素主要用于弧菌病和狮鱼的类结节症的防治。
但是由于氯霉素类抗生素有严重副作用,已被禁止使用。
1.2 磺胺类磺胺类药物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主要包括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氧嗪等。
磺胺类药物属于广谱抗菌药,血液中最低有效浓度为0.05mg/mL。
具有抗菌谱广、疗效强、方便安全等优点,对水产养殖中的细菌性竖鱼鳞病、弧菌病、肠炎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1.3 四环素类主要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去甲金霉素(我国已经不生产)等。
四环素类药物是一种碱性的广谱抗生素,是快速抑菌剂,在高浓度具有杀菌作用,抗菌谱广,价格便宜,用于治疗鱼类弧菌病、对虾瞎眼病、对虾菌血症以及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等。
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水产养殖过程中为增加养殖产量和防治各种病害,常常要施用多种药物,其中包括抗菌药、消毒剂、驱虫杀虫剂、中草药制剂,以及加入饲料中的添加剂,还有用于改良底质和水质的其他非药品类渔用投入品。
这些物质中有一部分或多或少地掺杂有抗菌药物,它们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不仅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本身,也对其生存的环境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施用抗菌药物的有效性1.药物的选择和施用剂量要有依据在水产养殖操作中,不管养殖鱼类发生什么病害,有的养殖者就首先选择施用某类抗菌药物,还有的将抗菌药物作为常态化药物泼洒消毒或拌饵投喂。
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养殖者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环境条件和病因不明也盲目施药。
事实上,水产动物病害除了细菌性疾病之外,还有许多是由寄生虫、病毒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病原微生物不能被抗菌药物所抑制。
抑或是发生了细菌性疾病,不通过药敏试验来筛选有效抑菌药物,而滥用对抗药菌株抑制效果差的药物,也起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施用剂量上,也需要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得出某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并依此作为参考剂量施用。
盲目加大使用剂量,短期内可能对控制病害有一定效果,结果是让受用动物较快地产生抗药性,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2.施药方式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的施用一般有三种方式:药浴、泼洒、拌饵投喂。
药浴仅适用于苗种投放、转池或少量水生动物发病时使用。
用抗菌药物进行泼洒消毒,用药剂量大,成本高,对水环境影响也较大。
现在更普遍的是将药物拌入饲料中投喂,而拌饵投喂往往是在鱼发病之后进行的,鱼生活在水○韩育章1徐健22021-4--42中,一旦观察到发病,有些病情已经很严重,病鱼往往很少进食或者根本不进食,拌喂的药物不能随饲料进入病鱼体内发挥作用,大多数都流失于水环境中或沉积于底泥中。
较早地发现鱼病,适量预防性用药,效果相对要好些。
二、施用抗菌药物的副作用1.过敏反应和毒性有些抗菌药物可引起人类的过敏反应,过敏者在极其微量抗菌药物的作用下即可产生严重反应,鱼类对抗菌药物有无过敏反映尚不得而知;但抗菌药物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是显而易见的,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水产养殖池塘药物使用与安全

水产养殖池塘药物使用与安全在水产养殖业中,药物的使用是保障水产动物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同时,不合理的药物使用也可能对池塘环境和水产动物本身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正确使用药物并确保水产养殖池塘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池塘药物的使用原则以及安全管理措施。
一、合理使用药物1.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在使用药物之前,需要明确病原体的类型。
这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或请专业人员进行分析来确定。
只有选用对特定病原体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正确使用药物剂量:每种药物都有其建议的使用剂量范围。
使用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起到预期的疗效,而使用过高的剂量则可能对水产动物造成毒害。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池塘的水体情况和养殖动物的种类、年龄等因素,准确计算和按照建议的剂量使用。
3.遵守使用规定: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使用规定和禁忌,使用药物时应严格遵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遵循官方指导文件和监管部门的要求。
特别是在禁药期和提前期,禁止使用有毒、对环境有害的药物。
4.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方法也是保证治疗效果和池塘安全的重要环节。
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投放方式使用,如药浴、药浇、药糊等。
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将其均匀分布到池塘中,并确保覆盖整个池塘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二、加强药物使用安全管理1.规范购买渠道:购买药物时应选择正规的渠道,并查看药物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2.储存药物的注意事项:药物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要远离食品和饲料的储存地点,以免产生交叉污染。
同时,在药物存放区域设置明显的标识,以便区分和识别。
3.定期检查药物库存:定期检查药物的库存情况,查看药物是否过期或出现异常。
过期的药物应该及时处理,避免误用和污染环境。
4.建立药物使用记录:每一次使用药物都需要进行记录,包括药物名称、用量、使用时间、使用目的等信息。
用药指导丨水产养殖用抗生素及其使用注意事项(六)

用药指导丨水产养殖用抗生素及其使用注意事项(六)四、水产养殖用抗生素的选择与使用对于细菌性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一般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注意患病动物的局部感染还是全身性感染,由此来选择给药方式。
如鳗鱼的爱德华菌病,因病菌可以通过血液在全身流动,所以,采用投喂药饵法可以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而对于细菌性鳃病和柱状菌病,其患病部位主要是鱼鳃和体表,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原体,可采用浸泡药浴法治疗。
而将抗生素作为防病用药物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抗生素类药物是治病用药物,而且在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时必须每次用足剂量、用足疗程,否则就有可能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所以,所谓“用抗生素防病时剂量减半”更是错上加错。
因注射操作等问题,在水产养殖动物体上注射抗生素极少。
所以,下面的介绍中重点为投喂药饵的具体做法。
(一)选择药物的依据1、依据药物的抗菌谱从患病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分离出病原体,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鉴定其种类后,根据不同药物的抗菌谱,就可以大体上明确何种抗菌药能治疗该种疾病,方法是从药物的抗菌谱中选择出对该种病原体比较敏感的几种抗菌药物。
2、感受性的测定如果所选用的抗生素对某种致病菌没有抑制作用,使用后也就不会有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即使某种抗生素能抑制某种致病菌,同类致病菌的不同种类也会有较大的感受性差异。
因此,为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筛选病原体敏感的抗生素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的治疗药物非常必要。
目前已发现从养殖现场分离出的有些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说明病原菌已对这些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通常采用最小抑制浓度(MIC)表示。
即每升培养液中的抗菌药物以毫克表示,做成倍比稀释系列,接种在培养基中的病原菌完全被抑制的最低浓度即为最小抑菌浓度。
3、抗生素的作用方式原则上所使用的各种抗生素药物都是对细菌的细胞产生作用,而对水产养殖动物和人体细胞不会产生危害,这是因为药物具有选择性毒性。
常用有效鱼药的合理使用

常用有效鱼药的合理使用常用的有效鱼药根据它们的药理作用可以分为三类:抗细菌感染药物、抗寄生虫药物和抗真菌药物。
在使用这些鱼药时,有一些合理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下面是对常用有效鱼药的合理使用方法的详细介绍。
首先是抗细菌感染药物。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鳃炎、腹水病、红斑病等。
常用的抗细菌感染药物有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选择药物:不同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在使用抗细菌药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可以根据养殖鱼的症状和病原菌的检测结果,选择对该菌株敏感的药物。
2.注意药物剂量:在使用抗细菌药物时,应按照说明书中的剂量进行使用。
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残留,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3.控制疗程和频次:对于一般感染疾病,一般需要连续使用3-5天。
使用后应停药2天,观察治疗效果,若症状未缓解,可再次使用。
但要避免连续使用过多次数,以防细菌产生耐药性。
4.清除过滤介质:在使用抗细菌药物期间,要暂时关闭过滤系统或者移除活性炭,以避免药物被过滤介质吸附,影响药效。
接下来是抗寄生虫药物。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细腻软体虫、鳃腔虫和鳃膜虫等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
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有硝酸盐类、多环类和五蒿类。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与温度和水质有关的问题。
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前后,要确保水质稳定,水温合适。
一般情况下,水温不低于18℃时,药物效果最好。
2.合理选择药物:寄生虫的种类较多,因此在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可以通过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或者寄生虫检测来判断病原虫种类。
3.控制疗程和频次:对于大部分的寄生虫感染,一般需要连续使用3-5天抗寄生虫药物。
使用后应停药2天,观察治疗效果。
如有需要,可再次使用。
但同样要避免使用次数过多。
最后是抗真菌药物。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水霉病和胞浆菌病等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摘要】抗菌药物是水产养殖鱼病防治中的主要药物,但由此产生的药物残留问题也是十分突出,因此,要想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水产品质量,就必须科学合理地选药和用药。
本文就水产养殖中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了阐述,力求解决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保障水产品安全。
【关键词】水产养殖;抗菌药物;安全性;有效性;药物剂量;休药期
近年来,药物残留问题成为了食品安全中较为突出的污染源,水产品也不例外。
目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水产品的活体以及各类品种在地区之间的相互流动也变得更加密切,使得水产动物疾病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
因此,唯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用药物,才能有效确保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
若用药不当,不仅不能保证水产食品的安全,还可能导致水产动物疾病的加剧。
为此,本文就水产养殖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科学使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1.水产养殖抗菌药物种类
1.1氯霉素类
包括氯霉素和甲砜霉素。
氯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
在渔业中主要用于治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氯霉素具有杀菌强,效果好等特点,所以在水产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
甲砜霉素主要用于弧菌病和狮鱼的类结节症的防
治。
但是由于氯霉素类抗生素有严重副作用,已被禁止使用。
1.2 磺胺类
磺胺类药物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主要包括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氧嗪等。
磺胺类药物属于广谱抗菌药,血液中最低有效浓度为0.05mg/ml。
具有抗菌谱广、疗效强、方便安全等优点,对水产养殖中的细菌性竖鱼鳞病、弧菌病、肠炎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1.3 四环素类
主要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去甲金霉素(我国已经不生产)等。
四环素类药物是一种碱性的广谱抗生素,是快速抑菌剂,在高浓度具有杀菌作用,抗菌谱广,价格便宜,用于治疗鱼类弧菌病、对虾瞎眼病、对虾菌血症以及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等。
1.4 硝基呋喃类
主要包括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等。
由于呋喃唑酮除了防治疾病,还有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的作用,在水产品体内代谢很快,所以呋喃唑酮在育苗和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
但是,呋喃唑酮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已被禁止使用。
1.5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药物已经在我国人医和兽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对水产品的细菌病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应用价值。
被认为是理想的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按发明的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三
代。
第一代:系指60年代开发的,抗菌谱较窄、抗菌作用弱,主要包括萘啶酸、吡咯酸、恶喹酸等;第二:系70年代开发,抗菌谱有所扩大,抗菌作用有所增强,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主要包括新恶酸、噻喹酸、吡哌酸等;第三代:即氟喹诺酮类药物,效果要远远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
2.选择抗菌鱼药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2.1 有效性的问题
水生动物服用抗菌素药物后,机体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如病情好转,说明药物有效;病情无变化,说明药物疗效欠佳或者无效;病情恶化,说明用药不当或者失误;若出现新的病变,则有可能是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
因此,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要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
判断鱼药有无效果,一般以药饵投喂后一周内停止死亡或只有少数鱼死亡的为疗效显著;超过一周停止死亡或死亡数明显减少作为疗效缓慢或好转;施药后死鱼数不减少甚至病情加重的作为无效。
同时还要考虑摄食率、增重率、饲料效率等方面。
在选择抗菌素类药物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时,应该采用在现场分离到的致病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一般采用药敏纸片法和两倍稀释法。
测定从患病水生动物中分离病原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是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
2.2 安全性问题
养殖户为了追求水产品的产量,防止鱼病发生,往往采用高密度养殖并大量使用各种渔药、饲料添加剂、激素等。
特别是大部分养
殖户为非规模化小型养殖户,不按国家、省级标准要求和规定使用渔药,不遵守渔药休药期规定,主要表现在盲目加大药量或长期低剂量使用抗菌素,造成药物残留,甚至是使用禁用药物,从而造成水产品药残超标问题,影响水产品的食用安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各种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养殖者在选择抗菌药物防治鱼病时既要考虑防治效果,也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
一些鱼药虽然对治疗疾病非常有效,但因其毒副作用或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而被禁止使用,如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毒素、五氯酚钠、喹乙醇等药物长期以来在水产养殖鱼病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这些药物对鱼类和人类的危害和毒害作用,农业部2002年发布《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牧发[2002]1号),禁止以上药物等19类兽药及其化合物在食品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
对于允许使用的药物,应该严格遵守药物休药期,对不同的水生动物各种药物都有不同的休药期。
休药期内,渔药通过代谢和排泄,在水生动物体内的残留可降低至最高残留限量以下,因而在食用前可基本保证其安全。
但目前水产养殖的“休药期”意识还比较薄弱,养殖者和经营者为了掩饰水产品患病时的症状,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上市前使用药物;或将休药期尚未结束的水产动物起捕上市。
3.科学合理使用抗菌素
3.1 抗菌素药物使用的基本要求
(1)对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患病的鱼类,应在技术人员指导下,
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针对适用疾病进行对症治疗。
(2)所用的药物应具有产品批准文号;所用进口药物应具有《进口兽药许可证》;所用兽药的标签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4号规定。
(3)药物使用应遵循《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以及ny5071相关规定执行。
(4)原料药不得直接加入饲料中使用,应制成预混剂后添加到饲料中。
(5)使用药物时应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表》,并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售出后二年以上。
3.2 适宜的药物剂量
药物的剂量可以同时决定药物对宿主和病原体作用的强度,换句话说,药物的剂量是要保障宿主安全、健康,并抑制和消灭病原体。
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的浓度愈高,作用愈强;反之,作用愈小。
通常,药物的剂量分为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中毒量。
剂量的选择范围一般是在最小有效量以上、极量以下的药量称之为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不能发挥充分疗效,容易延误病情,而极量则往往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宿主的安全。
抗菌素类药物一般以口服形式给药,给药剂量应根据养殖水体中吃食鱼的体重而确定,药物通常是混在饲料中给患病鱼类,所以要根据摄食鱼类的摄食率来计算饲料中应添加的药量。
3.3 科学的用药时间和次数
抗菌素药物用药的疗程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给药的间隔时间,即一种养殖生物经确诊疾病后,每日用药一次或每日用药两次或更多,或隔日用药一次;二是总共应当用药多少次和多少天。
用药的间隔时间和疗程是根据具体药物的半衰期(t1/2)、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和排出的过程即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在机体内对病原体的作用力确定的。
养殖者和技术人员必须按照药物使用的说明,严格掌握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切勿随意增减。
用药时间则应根据具体的药物、养殖的种类、疾病的类型等综合考虑。
如日本对虾患细菌性弧菌病,则应在傍晚或夜间投喂抗菌素药饵,因为日本对虾白天潜伏泥沙而晚上有外出并摄食的习性,因此在夜间投喂药饵对该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口服抗菌素药一般5—7d为一个疗程,每d1-2次。
3.4 严格遵守休药期
抗菌药物进入鱼体后大部分经过转化排出体外,但仍有少量在动物体内转化不完全或排泄不充分而在动物体内残留,即所谓的药物残留。
认真执行休药期制度是消除“药残”超标、保障水产品安全的基本方法。
各种药物的休药期根据药物进入动物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消除过程的快慢而定。
同一种药物的用法不同,休药期的长短也不同,与动物的种属、水温、用药量等有很大关系,而我国渔药研究水平还比较滞后,有关《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渔药的使用方法”规定的休药期只是对部分渔药和使用方法和休药期进行了规定,许多抗菌素药物的休药期还待定。
因此,
养殖者在选择渔药时尽量选择有休药期的药物使用。
4.结束语
水产养殖中由于养殖户用药意识不强,在选用抗菌药物上存在着不少误区,这不仅造成了水产品的污染、降低食品的安全,还会导致耐药病原体的产生,直接威胁着人类与水生动物生命健康。
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科学选用抗菌药物,对于生产出安全优质的水产品,进而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昌福.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中使用的几个误区[j]科
学养鱼,2012年第09期
[2] 李明.浅谈水产养殖的合理用药及注意事项[j]河北渔业,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