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马克思的六个方法论

马克思的六个方法论包括:
1.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
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和世界的组成“有什么”的问题。
2.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即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
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3.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
是人的思维,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
观性。
5.矛盾观: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
用,是理解矛盾观的关键。
6.价值论: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价值规律的学说。
商品的价值
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以上六个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解释现象、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即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来考察 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对价值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
第一节 价值的本质、特点和形态
.
2.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相对于物质价值而言的,它是指客 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
人的精神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求知的 需要、向善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与此相应, 精神价值主要包括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 价值
.
认识价值即客体满足人的求知需要的价值,显然,这种具有能够满 足人的求知需要的属性的客体只能是知识或真理,就是说,只有知 识或真理才能满足人的求知需要、具有认识价值
.
道德价值即客体满足人的向善需要的价值
道德价值的客体是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活动,而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活 动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则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 道德规范
任何社会的道德规范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并大体上包括两个基本 层次:一是道德理想,二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如果人们的社会行为 或活动体现了或符合社会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它们就具有最高的道 德价值即善,而那些表现出善的社会行为的人也就成为社会的道德 楷模;如果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活动背离或违反了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准则,它们就具有负的道德价值即恶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它的基本形态有神话、常识、科学等, 其中,科学是最具真理性的知识,因而是人类知识的的最高级的形 态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但 人们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往往是为了满足其求知的需要即 追求认识价值,这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显 著。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的基础理论。
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出发,马克思发展出以劳动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论”,形成了完整的物质社会经济史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认为:物质生产过程,产品的价值等于劳动者在制造它时所投
入的劳动价值。
劳动力是永恒的价值标准,所有价值都可以用它来衡量,任何其他价值都
是从劳动力价值衍生出来的。
劳动力产生的价值称为使用价值,形成物品的使用价值越高,它的价格越贵,使用价值与它的实际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物品价值,物品价值决定物品价格,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物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
它提出买卖法与生
产法及价值观念等观点,即人类经济活动乃物质和精神结合的历史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创造了物质价值,从而完成了人类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从而提出了劳动的本质
与关系的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对于揭示物质社会经济史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对社会主义秩序的构
建和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劳动价值的角度,分析物质社会的经济结构,把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从中获得的理论推动到现实,就能够给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指出方向。
由此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为物质社会经济史观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理论结构,而且为资本的实
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生价值观学院:美术学院指导老师:****名:**学号:************专业:产品设计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生价值观摘要:价值体系是由众多价值观念构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价值体系的影响最大。
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
关键词:价值观念/劳动观念/地位观念正文: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由涉及生活各个领域的多种价值观念所构成,体系内部的价值观念在价值方向和价值精神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
在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特别重要,它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为价值体系的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依据。
在众多的价值观念中,只有两个价值观念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这两个价值观念就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
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物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
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既有观念层次上的,也有心理层次上的;既可以表现在文化典籍中,也可以表现在日常行为中。
人们通常认为价值观念都是观念层次上的,都是人能明确意识到的,其实不然,除了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之外,还有许多潜藏于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它们也像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一样可以作为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而且在许多时候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发挥的作用更为强大和持久。
例如,民族精神通常就是由观念层次价值观念积淀而成的心理层次价值观念,它比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流传得更为久远,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和日常行为中,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追求。
在一个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主导的地位,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从属的地位。
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帅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
人们通常以为人生观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但是人生观不能符合核心价值观念的条件和要求。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度批判和分析的重要内容。
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机制,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路径。
剩余价值是什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劳动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其利润的获取。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殊属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来生产商品。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工人维持自身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而在工人完成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后,他们还会为资本家继续工作,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商品价值的分析。
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的本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而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商品价值的交换和流通,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而劳动力价值也就变成了工资。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占有劳动力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一定的工作强度进行的劳动所需要的时间。
在现实中,每个国家、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企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的效率和价值的变化。
而价值的量度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在交换中,用劳动来估量商品的价值大小。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剩余价值的大小。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所需的时间。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价值层面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根植于历史发展和社会阶级斗争的实践之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价值的科学认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矛盾性、发展性和包容性的分析。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实现的,事物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新的矛盾的产生。
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和实践。
3.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体地位、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主张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共同发展的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追求和社会公平正义。
1.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的重要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不应该局限于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
2. 共产主义追求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共产主义追求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它追求消除剥削、消除阶级和实现社会的财富共享。
共产主义追求的实现需要克服阻碍社会发展的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剩余价值论之五 分配

资本家对利润率的关注
▪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 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 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 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便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 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引用英国 评论员邓宁的话)
(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 第五,原材料价格的变动。 ▪ 利润率高低与原材料价格成正比例方向变
动。
三、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价值转化为 生产价格
▪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 (1)研究平均利润率的出发点 ▪ 在各个不同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和资本
周转速度相同时,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资 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反方向变动)
▪ 第三,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年中资本的周转速 度愈快,其中可变资本周转的次数也愈多, 同时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便愈大,从 而年利润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和预 付总资本的比率)也就愈高。
(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第四,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资本家了为节省不变资本,提高利润率,除 了利用大生产的优越性集中使用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实行换斑劳动制度,利用废料 等办法以外,往往不惜牺牲劳动者的健康 与生命,来节省劳动条件方面的开支。
(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按正比例方向变动。 ▪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 就整个部门来说,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
按相反方向变动。 ▪ 就个部企业来说,资本有机构成高,可以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围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展开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产物,是物质生产活动中人类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的反映,是劳动产品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
从价值观到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贯穿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对改变现实的强烈呼吁。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规律”和“供求关系”等理论观念的一种挑战与超越。
其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个体都应当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人的本质是强调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倡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享有社会资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价值观的核心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主性,主张人的创造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再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究和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精辟总结。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的自身的真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价值理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相对性和 社会历史性。
关键词:价值;客观性;主体性;多维性;相对性;社会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27-02
马克思说:“‘价值’ 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 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 ”“人 在把成为满足他们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 估价,赋予它们价值或使它们有‘价值’属性”,表明 了价值是主体对其所需客体的一种肯定关系[1]。 因 此,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 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 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一种事物或现象由于其具 有的一定属性或性能, 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对于主体具有积极的肯定 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即有价 值的。 在现实中,不论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 精神生活,都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 富表现形式,而哲学上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 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 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2]。
最后,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 的。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互作用的过 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 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也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 关系表现为一种客观事实。 例如,某种食物被食用 后,对人的生存和生长是否有积极意义;人们身处
- 27 -
的自然环境,是否能使人身心健康和愉悦等,所有 这些,都是客体在与主体相互作用中构成的意义关 系,都是客观存在的价值现象。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客体对人的需要 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人可以随心所欲决定 的,而总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并随其 发展而发展的。 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面对客体的不同规定性、可能性,主体选择哪方面 需要,这是由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具体地、历史地决 定的,特别是由人类实践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 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由于价值是人类在社会的实践 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价值形 成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人 们的需要也随之改变了, 一些原来旧的需要满足
第 33 卷 第 4 期 2012 年 4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4 Apr. 2012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梁齐伟 1, 陈 彬 2
(1.同济大学 浙江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2.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3)
了、消失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 因此,我们在谈论 人的需要时,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 实践背景,只有用物质生产发展才能对人的需要作 出正确的解释[3]。
其次,满足人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不是由人 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 础,这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 价 值的产生如果离开客体, 那就不会产生价值了,因 为客体是形成价值的前提,客体及其属性、规律是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客体作为人活动的对象,是表 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不可或缺的对象。 作为价值 的客体包括 3 个密切联系的部分:自然界、社会和 人[4]。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为 了生存发展的需要, 才利用并且能动地改造自然 界,因而自然界同人有了价值关系,自然界对人类 有存在的价值。 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满足自身生存发 展需要的同时,必定会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 关系,这其中又蕴含了各种各样的价值关系。 当个 体与他人、社会发生某种联系时,从他人和社会角 度来说,个体人也成了客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 以看出,要想了解价值的客观性,还必须要了解价 值的客体的客观性。
某种事物的属性、结构、本质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 的,即对客体实际价值的认识把握,也是有限的和 相对的。 因而,他们对价值客体的选择和利用不可 能是无条件的, 这就使物对人的价值表现出相对 性。
五、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的历史发展表现于物和人两个方面。 从价 值的客体满足人需要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物的 有用性不断丰富和提高,价值对象的数量和种类不 断扩大和增多, 这是在实践基础上由片面到全面、 由简单到复杂不断上升的过程。 从价值的主体即实 际发现和利用客观事物有用性的人来说,价值的发 展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不断 实现的过程。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 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 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 性的特点。 例如:木材、煤炭、石油、核能、太阳能、潮 汐发电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就是历史地发 展着和变化着的。 因此,我们必须用社会的和历史 的眼光考察价值现象[7]。 通过分析价值的五种特性,人们能够更清晰更 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其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 姚 守 中 , 陈 刚 . 试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价 值 观 [J]. 思 想 教育研究,1994,(1):18. 〔2〕 〔5〕 〔6〕 〔7〕 马 克 思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M]. 北 京 : 高 等 教育出版社,2007.79,80. 〔3〕 孙 伟 平 . 论 价 值 的 主 体 性 与 客 观 性 [J]. 湘 潭 师 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 〔4〕 王 卫 华 . 马 克 思 哲 学 价 值 论 及 其 当 代 意 义 [D]. 硕 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