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高中阅读答案《一小时的故事》小说
《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本文试图在作者简短的描述中剖析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绝望无助心路历程,让我们不禁为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而扼腕叹息。
[关键词]自由希望向往绝望一、引言Kate Chopin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短短的一千多字的文字浓缩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在作者简短经济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女人从漫长无边、毫无自由的婚姻生活到经受不期而至的突然狂喜,最后因绝望无助而死去的悲剧性的故事。
二、无奈的过去:缺乏自由,无力抗争对于Mrs.Mallard的以前的生活,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但我们可以从描写她心理活动的片言只语中得到一些了解。
在婚姻生活中,Mrs.Mallard毫无自己的地位,丈夫才是家庭的主人,拥有完完全全的统治支配地位,而她却是地地道道地处于从属附庸地位。
这种没有人格,缺乏自由的家庭地位引起了Mrs.Mallard 对生活的强烈不满,以至于她在得知丈夫的死讯时不仅没有悲伤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
在没有解读她的心理感受之前,读者会有很大的困惑:丈夫死了,应该悲伤才对,怎么会高兴呢?难道是她的丈夫粗暴野蛮,虐待她了吗?但是我们却分明注意到小说中描述她的丈夫的双手时所用的词语是“kind,tenderhands”(Kate Chopin,1894)。
显然丈夫对她是温柔的,丈夫那双温柔的双手不会握成暴力的铁拳。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她对丈夫如此地怨恨,以致丈夫的死会让她感到感到万分庆幸呢?待读到下面,我们才明白就里,原来Mrs.Mallard怨恨的不是丈夫的身体或言语的粗暴,而是丈夫的意识——唯我独尊、不可违抗的强大的意志力。
作者运用了强烈的言辞来表达Mrs.Mallard对丈夫的统治地位的不满:“blind persistence”,“im-pose”,“crime”(Kate Chopin,1894)。
丈夫的强势简直就是一种罪行让她痛苦不堪。
《一小时的故事》的三重反讽意涵

《一小时的故事》的三重反讽意涵摘要:在凯特·肖邦的小说里,到处布满了女权主义的痕迹,布满了女性对自由的呼声。
在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里,作者正是运用反讽手法,在貌似正常的心理分析之中,表达了美国女性对婚姻和个性独立的态度。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三重反讽凯特·肖邦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是19世纪末活跃于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
肖邦于1870年嫁给了一位棉花商奥斯卡·肖邦,两人搬到一个大农场和讲法语的阿卡迪亚人住在一起。
在这里,肖邦的朋友鼓励她写作,四十岁的肖邦便写出了第一本小说《故障》(at fault ,1890),她的短篇小说也开始出现在《世纪》(century)和《哈泼杂志》(harper’s magazine),随后的长篇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1899)被称为美国女性小说的扛鼎之作。
生活在19世纪的肖邦一直试图用直白的语言去描写女性的性爱,她的大量描写性与爱的小说使美国上流社会的读者感到过于刻薄而被刺痛,她的书也曾被从书架上取下,她本人也被圣路易斯文艺社取消了会员资格。
而《一小时的故事》恰恰又是这种“过于刻薄”的容易刺痛人的作品,它是肖邦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该小说被评论家认为是挑战女性传统道德的小说,其内容是描述一位家庭主妇突然闻听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在一小时内突发的思绪变化。
在作家尽情地展现出女性内心深处的渴望、披露出她对婚姻的真实感受之后,最后又以极其戏剧化的方式收场。
《一小时的故事》是肖邦在翻译并学习莫泊桑的小说过程中,采取了莫泊桑小说的套路表现19世纪的美国女性的一个实例,肖邦坚持认为:“这是生活,不是小说。
”然而,半个多世纪后,女权主义评论家却认为其作品中存在女性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也有女性自身的真实性情的披露与张扬,是19世纪女性渴望自由的社会现象的合理表现。
凯特·肖邦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

A Femini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Dream of An Hour
作者: 宋雪
作者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0-11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凯特·肖邦 《一小时的故事》 玛拉德夫人 叙事文体
摘要:通过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深度阅读,发现蕴含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从叙
事层面探讨了作品中女性视角的使用及场景的快速移植变幻,从文体层面探讨了对照、反讽、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了女主人公玛拉德夫人对自由的追求及其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小时的故事》为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及写作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例。
一小时的变故阅读答案-一小时的变故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答案解析---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一小时的变故阅读答案一小时的变故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答案解析-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一小时的变故阅读原文及试题凯特-肖邦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
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
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
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
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响大哭起来。
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
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
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
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
远处有人在唱歌。
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
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
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暂、安详。
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
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
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
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
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
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骚动不安。
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
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暂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小时的故事 阅读答案]《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二)
![[小时的故事 阅读答案]《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4f5cd2d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1.png)
[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小时的故事》阅读
答案(二)
- 《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1. 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答: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
2. 小男孩为什么不想长大?
答:因为他认为长大后就要面对很多困难和责任。
3. 小男孩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小男孩遇到了一个神奇的老人。
4. 老人给小男孩看了什么?
答:老人给小男孩看了一些他曾经经历过的时光。
5. 小男孩从老人那里学到了什么?
答:小男孩从老人那里学到了珍惜时间和享受现在的重要性。
6. 故事的结尾是什么?
答:小男孩明白了长大并不可怕,他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
7.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刻,不要总是想着未来和过去,要好好享受现在的生活。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级二部高二12月份月考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清代的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里有这么一则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欣然至。
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
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
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汪伦故意把深十里的桃花潭说成“十里桃花”,把姓万的主人开的酒店说成是“万家酒店”,终于迎来了李白。
他这样做,到底是求贤若渴还是沽名钓誉且不论,其巧妙运用同一律的做法则不能不让人赞叹,怪不得李白听了后也“大笑”不已并赠诗予他了。
作为逻辑基本规律之一的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
也就是说,在推理或论证某一思想的时候,前面的推理或论证中该思想出现时是什么时间、什么关系、哪个对象,后面推理或论证时也要是这一时间、这一关系和这一对象。
这三个要素中有任何一个不同一,都会违反同一律。
比如下面这句话:唐代以后,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转韵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
一般来讲,时间、关系和对象都可以通过概念或判断表现出来。
所以,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时间、关系和对象的同一性就是保持概念和判断的同一性。
这也是同一律的基本要求。
保持概念的同一性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都要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即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具有确定性。
这主要是因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极为丰富的,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前面用的是某概念的这一内涵或外延,而后面用的则是该概念的另一内涵或外延,那么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不确定的。
这就违反了同一律,必然造成思维的混乱。
保持判断的同一性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判断都要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即每一个判断的内容都要具有确定性。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杂交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用技术。
在孟德尔阐述了遗传学原理之后,人类认识到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
道理虽然简单水稻是种特别的植物,它们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杂交的个体出现。
这个难题同样困扰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可能有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
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每个稻穗都有几百个雄蕊,要把它们挑拣干净,水稻育种也就进入了“死胡同”。
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
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
1966年,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
但是,而是继续开展研究。
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
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
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
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拯救了杂交水稻事业。
在引入这棵名叫“野败”的水稻个体之后,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
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
1977年,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阅读答案:《一小时的故事》(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一小时的故事〔美国〕凯特?肖班①知道马勒太太心脏有毛病,将她丈夫的死讯透露给她时,她的姐姐约瑟芬吞吞吐吐,尽量婉转却也相当费了一番心思。
理查兹——马勒先生的朋友,那时也在马勒太太身旁。
火车出事惨剧的消息传到报社,他看见“死亡名单”中,马勒先生的名字列为首名。
②她顿时,突发性、毫无顾及地哭倒在姐姐的怀中。
当一阵伤恸过去之后,她独自回到自己房中。
敞开的窗户前,立着一张舒适、宽大的靠背椅。
她将身子沉了进去,陷入一阵拖缠她的身躯且似乎已噬蚀到她心灵的疲惫。
她看见,家门前广场上,树梢无不震颤着新春的声息,空气中嗅得到春雨的甜香,窗下街头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远处不知谁的歌声袅袅飘到她的耳际,无数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
面对她窗户的西方天边,相遇又相叠的云层中这里、那里地绽出几块青空。
③有些什么在向她逼近,而她正怯怯地等待。
是什么?她不知道;太微妙,太难捉摸了。
④她开始认出了向她逼近且要占有她的是什么,她想将它击退。
当她不再抗拒的时候,一个渺小、悄然的字眼自她微启的唇间溜了出来。
她屏住气息一次又一次地说:“自由、自由,自由!”她的脉搏加快,她并没有犹豫且思量,自己是不是被一种邪恶的快感迷惑了。
⑤她知道,如果当她看到丈夫那双温柔亲切的手变得僵硬,那张并未对她吝啬爱意的脸灰白如纸时,她肯定会再哭泣。
但在这痛苦之外,她看到了长远的未来。
那属于她自己的未来岁月。
她张开双臂去迎接那些岁月。
⑥在今后那些岁月里,她不再为了别人而活着,而只为她自己。
那时,她将不必再盲目地屈从于任何专横的意志。
人们总是自认为有权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无论其动机是善良的还是残酷的,她突然感到这种做法绝不亚于犯罪。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有的时候。
多半的时候,她并不爱他。
那又怎么样呢!当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突然认清了这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时,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身与心的解放!”她不停地悄声低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阅读答案《一小时的故事》小说
:
篇一:一小时的故事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班
1.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2.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说不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
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就匆匆赶来报告噩耗,以显示他是一个多么关心人,能够体贴入微的朋友。
3.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
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
她不要人跟着她。
4.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全身的筋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5.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
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
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叫卖着他的货物。
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
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6. 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7.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就象那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做梦还在抽噎。
8. 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上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
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象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作出决定。
9.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
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
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10.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
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象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11.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
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
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
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12. 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控制着她。
她现在头脑清醒,精神亢奋,她根本不认为会有这种可能。
13.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
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14.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作主;她将独立生活。
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