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谴责小说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语录、律例之上,打破了千百年来鄙薄小说的传统偏见。
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把小说改革看做改良社会的前提,掀起了社会批判小说创作的高潮。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吴趼人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全书108回。
主人公‚九死一生‛即是作者的身影,以他为主线,小说贯穿了近200个故事,记录了从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开始,作者在近20年中耳闻目睹的无数怪现状,描绘出一幅行将崩溃的清帝国的社会画卷。
艺术特点:一、细致描绘了晚清社会的怪现状在晚清封建皇朝时期,武官不能安邦,文官不能治国,外敌入侵,朝廷官员落荒而逃。
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上自老佛爷(慈禧太后)、王爷、中堂、尚公、侍郎、总督、巡抚、下至佐杂小官、宫里大小太监、官僚的幕客、家丁差役、马弁、姨太太、小姐、丫环、仆妇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攫取钱财,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寄生虫;赌棍、讼师、江湖腐医、鸨母沆瀣一气,作品所描绘的这些社会"怪现象",对人们了解晚清社会有极大的认识作用。
二、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吴趼人所塑造的几位比较成功的典型人物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行止龌龊、无耻之尤"的苟才,他为了升官,摆架子,讲排场,善钻营,最后靠贿赂谋到了差事,为了掌握更大的权力,攫取更多的钱财,他可以磕头作揖,痛苦万状地硬逼自己的富儿媳去给总督做五姨太太。
苟才形象的塑造成功,表明濒临灭亡的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败坏,精神堕落。
以吴继之为首的人物或豁达、大度、精明,或颖悟、执著,或侠义、正直、清廉,在作品中可以借助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小说界革命:是晚清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并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重点论述了小说界革命之必要。
指明小说界革命的中心意图是“改良群治”,认为“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它适应了晚清社会文化与文学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促进了新小说的诞生和兴盛,取得了比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更大的成功。
2.诗界革命: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
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
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3.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4.“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5.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
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原文

梁启超《论⼩说与群治之关系》原⽂(1902年11⽉14⽇)欲新⼀国之民,不可不先新⼀国之⼩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说;欲新宗教,必新⼩说;欲新政治,必新⼩说;欲新风俗,必新⼩说;欲新学艺,必新⼩说;乃⾄欲新⼈⼼,欲新⼈格,必新⼩说。
何以故?⼩说有不可思议之⼒⽀配⼈道故。
吾今且发⼀问:「⼈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不如其嗜⼩说?」答者必⽈:「以其浅⽽易解故,以其乐⽽多趣故。
」是固然;虽然,未⾜以尽其情也。
⽂之浅⽽易解者,不必⼩说;寻常妇孺之函札,官样之⽂牍,亦⾮有艰深难读者存也,顾谁则嗜之?不宁惟是。
彼⾼才赡学之⼠,能读《坟》、《典》、《索》、《邱》,能注⾍鱼草⽊,彼其视渊古之⽂,与平易之⽂,应⽆所择,⽽何以独嗜⼩说?是第⼀说有所未尽也。
⼩说之以赏⼼乐事为⽬的者固多,然此等顾不其为世所重;其最受欢迎者,则必其可惊可愕可悲可感,读之⽽⽣出⽆量噩梦,抹出⽆量眼泪者也。
夫使以欲乐故⽽嗜此也,⽽何为偏取此反⽐例之物⽽⾃苦也?是第⼆说有所未尽也。
吾冥思之,穷鞠之,殆有两因:凡⼈之性,常⾮能以现境界⽽⾃满⾜者也。
⽽此蠢蠢躯壳,其所能触能受之境界,⼜顽狭短局⽽⾄有限也。
故常欲於其宜接以触以受之外,⽽间接有所触有所受,所谓⾝外之⾝,世界外之世界也。
此等识想,不独利根众⽣有之,即钝根众⽣亦有焉。
⽽导其根器,使⽇趋於钝,⽇趋於利者,其⼒量⽆⼤於⼩说。
⼩说者,常导⼈游於他境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者也。
此其⼀。
⼈之恒情,於其所怀抱之想像,所经阅之境界,往往有⾏之不知,习矣不察者;⽆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欲摹写其情状,⽽⼼不能⾃喻,⼝不能⾃宣,笔不能⾃传。
有⼈焉,和盘托出,澈底⽽发露之,则拍案叫绝⽈:「善哉善哉,如是如是。
」所谓「夫⼦⾔之,於我⼼有戚戚焉」,感⼈之深,莫此为甚。
此其⼆。
此⼆者,实⽂章之真谛,笔⾆之能事。
苟能批此窍,导此窍,则⽆论为何等之⽂,皆⾜以移⼈,⽽诸⽂之中能极其妙⽽神其技者,莫⼩说若。
梁启超

讲稿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小说地位在中国的演化中国小说起源很早,古代的神话传说,先秦诸子中的寓言,都是它的源头。
最早提及小说的是庄子,《庄子外物》篇中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孔子称小说为“小道”,荀子称小说为“小家珍说”。
称谓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对小说鄙夷和排斥的态度,其中,孔子尤甚,他认为小说“君子弗为”。
从这里我们恐怕能看出,中国小说的先天营养缺失与主宰中国意识形态的儒道文化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到了汉朝班固的时候,班固就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很显然,这里班固也是非常轻视小说的.这一观念也影响中国2000年之久.到了唐朝,小说也即唐传奇, 唐代是文化环境格外宽松和自由的时代,唐代都市的繁华促成了小说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繁盛。
官方和民间的合力促进了唐人小说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小说创作的自觉时代始于唐,这几乎已成为不争的论断,鲁迅先生早有过经典的表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很显然,小说发展至唐,已基本解决了和回答了“何为小说”这一形式层面的问题,但唐代小说家们的小说观念明显滞后于小说创作实践,他们太多把“传奇”和“志怪”、“志异”视为同一概念范畴, 唐代小说在理论上的探讨依旧薄弱,但以沈既济的《任氏传》为代表的唐传奇,在小说创作实践中赋予了小说观念崭新的内涵。
到了明朝,明代小说批评家更加重视小说的传道功能,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地位的提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统治者看到了传道功能,与风俗有益,也对小说,戏曲等采取一种肯定的态度.比如说戏曲<琵琶记>中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很显然有力于统治者的统治.明代的小说家或批评家提高小说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宣传小说的载道功能 2.拿小说与经史作比,认为小说不比经史差3.借对小说的评价来提高小说的地位.在这个朝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构成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第一个高峰,明代的批评家们不惜用最高的评价来赞扬这些小说.而到了清朝,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未摆脱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俗的地位,难登大雅之堂.在我们前面学的林纾的翻译啊都能看出.而到了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下子振臂一呼把小说的地位抬到一个新的高度,更是把小说看成是万能的,当然梁启超更看重的是小说的载道功能的,这其中就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小说载道意识的强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说审美意识的弱化.到了胡适陈独秀的白话小说为中国文学之最正宗的观点,又把小说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此之后现当代文学在小说方面兴起一个又一个高潮3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高潮,当代文学的十七年小说,90年代的长篇小说等.我感觉在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消遣中,已经离不开小说,但由于网络媒体等的强盛,小说也遭受到很大的冲击.二.梁启超简介取名:文人型政治家(两重身份)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第一章二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一、填空题:1、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2、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3、“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4、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5、1918年,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6、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7、为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新青年》上演了一出双簧,由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将反对文学革命的各种言论汇成长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再由(刘半农)代表《新青年》予以批驳。
8、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第一部正式发表的话剧作品。
9、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这是文学革命最早的光辉实绩,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0、写于1921年的(《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
11、胡适在纲领性的(《论新诗》)中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后来,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12、新文学的第一个新诗刊物是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的(《诗月刊》)。
13、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和(汪静之)四人,他们于1922年4月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
14、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新诗集。
小说界革命——精选推荐

1.小说界革命:近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改良运动。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迫切需要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他们把小说看做暴露旧社会宣传新思想的有力武器,并一反前人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它提到空前的地位,这就是小说界革命。
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
小说界革命对晚清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
2.诗界革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这是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
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名作为世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次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3.文体革命:近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改良运动。
梁启超打破了桐城派顾问的框架,创作书信体散文,在当时风靡一时,为散文家们所推崇,称之为“新文体”。
新文体“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为晚清问题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需求,而缺点则是往往流于浅率泛滥。
新问题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作品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4.宋诗派和同光体:清代。
承前启后,上下求索——从《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看现代文学进程

【周建江辑校. 2 】 三国两晋 十六 国诗丈纪事[]郑州: H. 中州古籍
出版 社 , O1 2 O.
【【 3 西晋】 罗又译. 光般若经: 】 无 放 摩诃般 若波 罗蜜放 光品【] M.
大正 藏 , 8 . 第 册
人 面 前 的 首要 问题 。 自 由 , 时 就 是 价值 观 多 元 , 同 以及 多 元 背 后 生 命 信 念 的 非 唯 ~
性 。寻 找心 灵 的 归 止 是 时 代 的 前 沿 追 求 , 何 一 个 朝 代 都 有 人 喑 哑 任 在这个主题里 , 晋代 这类 人 尤 多 。他 们 常 以人 格 的 反 叛 , 浪 形 骸 放 来 感 觉 生 命 的 存 在 ,世 说 新 语 》 多有 记 载 。刘 伶 嗜 酒 , 子 哭 着 《 中 妻 要他戒掉, 他说 必须准 备酒肉祭神发誓才能戒 , 其妻果然备好 。刘 伶 誓 言 是 :天 生刘 伶 , “ 以酒 为 名 。一 饮 一 斛 , 斗解 醒 。妇 人 之 言 , 五 慎 不 可 听 。 然 后 酒 肉 入 肠 , 久 醉 去 。 阮 籍 也 是 个 放 诞 阔 达 之 ” 不
中秀才 , 十七岁 中举 人, 十八 岁师 同康 有为走上变法 维新之路 。 8 7 1 9 年 l 月, 1 梁启超赴长沙任 时务学 堂总教 习,8 8年随康有为谋划组 19 织 保 国会 , 6月受 光 绪 召见 , 变 法 失 败 , 亡 日本 , 目本横 滨 创 8月 流 在
办 《 议 报》 《 民丛 报 》 《 小 说 》 刊 物 。 其 中 , 新 小 说》 中 国 清 、新 、新 等 《 是 文 学 史上 第 一份 小 说杂 志 , 论小 说与 群 治 之 关 系 》 为 该 杂志 创 刊 《 成 号 的发 轫 之 作 “。 该文主要 阐述 了小说本体与功能两方面的 内容 。 当时人们大 多 只 注 意 N 4 说 具有 非 同 寻常 的魅 力 , " 为人 们 所 乐 于 接 受 , “ 人 之 因 凡 性 , 不 惮庄 严 而 喜 谐 谑 , 圣 人 无 可 如 者也 ” 但 为 什 么 小 说具 有 支 莫 非 , 配 人 道 的 不可 思议 之 力 呢 ?他 认 为 , 浅 而 易 懂 ” “ 而 多趣 ” 以“ 和 乐 来 解 释 小 说 的魅 力 , 主要 有 以下 两 个 原 因 , 一 , 第 人们 可 以通 过 阅读 小 说 得 到 现 实 中 得 不 到 的满 足 , 过 阅读 小说 , 接接 触 身 外 之 身 , 通 间 世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2、《论小说与群治关系》是爱国主义的产物,并使之成为改良社会的政治工具.
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失败后一直鼓吹改良,反对革命.但他始终没有销尽爱国热情,正是在旅居日本无法亲临中国的情况下把小说当作其改良社会的工具,以为小说可以起到改造民心,凝聚民意,再造文明的作用,当然,中国的文学一直被作为载道或新民的政治工具利用,鲁迅在<我怎样做小说来>中说,"我也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粮启超也不例外,因此他特别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极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而文学过度关注其在政治上的作用时,文学自身的功能便遭到削弱,文人希望通过文学救国的主张并没有实现,梁启超也渐渐远离政治,专注学术,文人的理想主意碰壁.
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这一文学革新运动,主旨是向外国文学学习,改造乃至重建中国文学.
由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大规模的西方文学作品涌入中国的潮流,使中国文人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过去,小说戏剧被正统的封建文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梁启超则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把小说从文学的边缘地位拉到了中心位置.小说地位的提高使文学观念,思想,问题都发生了变化,如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被关注实现并进行否定和批判所转变,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倒装叙事,"译本小说"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文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收来自西方的观念,手法,"新派诗""新文体"散文都是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的.
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表后的直接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文本细读
19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像,所经阅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察者; 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摹 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徹底而发 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此其二。此二者,实文章之真谛,笔舌之能事。苟能批 此窾(kuǎn),导此窍,则无论为何等之文,皆足以移人,而诸文之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 者,莫小说若。故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由前之说,则理想派小说尚焉;由後 之说,则写实派小说尚焉。小说种目虽多,未有能出此两派范围外者也。
《华严》:佛经名,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这部经书 是佛成道后的第一次说法,相传由文殊菩萨与阿难结集。
三、 文本细读
23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
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熏浸之力利用渐,刺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 受者不觉;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 制者也。我本蔼然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三限,武松飞云浦一厄,何以忽然发指?我本 愉然乐也,乃读晴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何以忽然泪流?我本肃然庄也,乃读 实甫之《琴心》《酬简》,东塘之《眠香》《访翠》,何以忽然情动?若是者,皆 所谓刺激也。大抵脑筋愈敏之人,则其受刺激力愈速且剧。而要之必以其书所含刺激 力之大小为比例。禅宗之一棒一喝,皆利用此刺激力以度人者也。此力之为用也,文 字不如语言。然语言力所被,不能广不能久也,于是不得不乞灵于文字。在文字中, 则文言不如其俗语,庄论不如其寓言。故具此力最大者,非小说末由。
二、 作者简介
9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1)生平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师从康有为,共 同参与戊戌变法,并称“康梁”。
1897年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日本横滨创办 《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写 下大量半文半白、气势磅礴、富有鼓动性和说 服力的散文,创立了一种新文体,从内容到形 式都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束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作是《少年中国说》。
总纲
三、 文本细读
17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吾今且发一问:“人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不如其嗜小说?”答者必曰:“以 其浅而易解故,以其乐而多趣故。”是固然;虽然,未足以尽其情也。文之浅而易解 者,不必小说;寻常妇孺之函札,官样之文牍,亦非有艰深难读者存也,顾谁则嗜之? 不宁惟是。彼高才赡学之士,能读《坟》《典》《索》《丘》,能注虫鱼草木,彼 其视渊古之文,与平易之文,应无所择,而何以独嗜小说?是第一说有所未尽也。小 说之以赏心乐事为目的者固多,然此等顾不甚为世所重;其最受欢迎者,则必其可惊 可愕可悲可感,读之而生出无量噩梦,抹出无量眼泪者也。夫使以欲乐故而嗜此也, 而何为遍取此反比例之物而自苦也?是第二说有所未尽也。……
一、导读
7
目录
CONTENTS PAGE
01 导读 02 作家简介 03 文本细读 0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的价值与意义 05 思考题
8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1)生平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 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 人物。
《坟》《典》《索》《丘》:指中国最早的四部古书,分别被称为《三坟》《 五典》《八索》《九丘》。本文中泛指先秦古籍。
三、 文本细读
18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吾冥思之,穷鞠之,殆有两因: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现境界而自满足者也。而此 蠢蠢躯壳,其所能触能受之境界,又顽狭短局而至有限也。故常欲于其直接以触以受 之外,而间接有所触有所受,所谓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也。此等识想,不独利根 众生有之,即钝根众生亦有焉。而导其根器,使日趋于钝,日趋于利者,其力量无大 于小说。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此其一。……
实甫即王实甫(约1260-1336),东塘即孔尚任(1648-1718)。
三、 文本细读
2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四曰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实佛 法之最上乘也。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 主人翁。读《野叟曝言》者,必自拟文素臣。读《石头记》者,必自拟贾 宝玉。读《花月痕》者,必自拟韩荷生若韦痴珠。读“梁山泊”者,必自 拟黑旋风若花和尚。虽读者自辩其无是心焉,吾不信也。夫既化其身以入 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所谓 华严楼阁,帝网重重,一毛孔中,万亿莲花,一弹指顷,百千浩劫,文字 移人,至此而极。然则吾书中主人翁而华盛顿,则读者将化身为华盛顿; 主人翁而拿破仑,则读者将化身为拿破仑;主人翁而释迦、孔子,则读者 将化身为释迦、孔子,有断然也。度世之不二法门,岂有过此?
三、 文本细读
22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二曰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 存其界之长短。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後数日 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 余快有余怒,何也?浸之力使然也。等是佳作也,而其卷帙愈繁事实愈多者,则其 浸人也亦愈甚;如酒焉,作十日饮,则作百日醉。我佛从菩提树下起,便说偌大一 部《华严》,正以此也。
11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1)生平 1917年11月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倒台,梁启超结
束了政治生涯,晚年致力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 究,讲学于清华学校。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享年56岁。
二、 作者简介
12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大学语文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节选) 梁启超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刘坡
目录
CONTENTS PAGE
01 导读 02 作家简介 03 文本细读 0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的价值与意义 05 思考题
目录
CONTENTS PAGE
01 导读 02 作家简介 03 文本细读 0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的价值与意义 05 思考题
2)文学成就 梁启超一生著述汇编为《饮冰室合集》,分
《饮冰室文集》45卷和《饮冰室专集》104卷, 共计1000余万字。
二、 作者简介
13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2)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 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 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 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 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1993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蕙 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 思礼为王桂荃所生。
3
1.1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写作年代
1902年11月14日 写于光绪二十三年(1902)维新变法失败之后 发表于《新小说》创刊号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中国文学史的近代后期
一、导读
4
1.2 文学界革命
西学东渐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著作被翻译引 进,变法失败逃亡日本,阅读了大量译介西方的书籍的梁启超,反观中国的社 会现实,出于更新国民思想和新学建设的需要,提出了:
三、 文本细读
20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 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楞伽经》所谓“迷智为识,转识成智”者,皆恃此力。 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之为摇飏,而神经为之营 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 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有此种子故,他日又更有所触所受者, 旦旦而熏之,种子愈盛,而又以之熏他人。故此种子遂可以遍世界,一切器世间有情 世间之所以成所以住,皆此为因缘也。而小说则巍巍焉具此威德以操纵众生者 也。……
文学界革命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曲界革命 史界革命
……
目的
借由新文学、新思想,推 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学术 体系的转型和文学的变革。
一、导读
5
1.3 戊戌变法
又称维新变法,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 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楞伽经》:佛经名。迷智为识,转识成智:“识”、“智”佛家语,“转识 成智”是学佛的目的,佛学中唯识学的重要观点,就是将有污染的八种妄识转成 清静、无漏的四智。
三、 文本细读
21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 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楞伽经》所谓“迷智为识,转识成智”者,皆恃此力。 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之为摇飏,而神经为之营 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 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有此种子故,他日又更有所触所受者, 旦旦而熏之,种子愈盛,而又以之熏他人。故此种子遂可以遍世界,一切器世间有情 世间之所以成所以住,皆此为因缘也。而小说则巍巍焉具此威德以操纵众生者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