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的科研活动

中山大学的科研活动
中山大学的科研活动

中山大学的科研活动

中山大学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教学、科研基础好,人材多,力量强,近几年来在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

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是中山大学所属的科学研究管理机构之一,它的成立经教育部批准,接受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的财政资助。“基金会”是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倡议成立的,并担任“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基金会”的宗旨是支持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进行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中心”在目前阶段是学术研究的管理机构,它审核中山大学的研究项目申请和接受基金会资助。现在它资助的学科暂定为理论物理、数学、人类学和古文字学。随着基金会拨款的增加,将逐步资助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的申请项目。研究项目的资助经费包括研究资料费、召开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出版学术著作、研究人员薪金津贴等费用。“中心”设有秘书协助主任进行日常工作。“中心”将由基金会资助建立电脑管理系统,出版研究简讯,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交流活动。

基本粒子理论研究中山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1978年成立基

本子粒子理论研究室)1957年以来,对基本子弱相互作用、解析性和对称性等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工作。1974年开始,主要进行关于规范场理论的研究工作。该室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合作,对规范经典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关

于非阿贝尔规范群对偶荷(磁单极)问题》、《非阿贝尔规范群中的磁单极(Ⅱ)》《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类粒子解》、《关于非阿贝尔规范群的对偶负荷问题》等一系列学术论文。这些工作研究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总体拓扑性质,系统地导出一定类型的磁单极解,并导出类粒子解存在的特定条件,阐明了由位形空间到规范群内部空间的映射和磁单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工作和国外同类工作大体在同时进行,所用方法具有自己的特点,对粒子相互作用基本理论的研究有一定意义。这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李华钟、郭硕鸿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局1980年科技成果二等奖。《经典规范场理论研究》(主要参加者: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所)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引力物理研究室人类对引力的认识经历了以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为标志的两个阶段。目前,人们致力于新理论的建立和新的更精确的实验检测。引力波探测是中心的一环。中山大学的引力波探测研究始于1973年,1978年成立引力物理研究室。1983年列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研究机构。开始以陈嘉言副教授为首,主要从事韦伯(WEBER)型引力波探测器的建立工作。1976年至1981年,“引力理论和引力波探测研究”列为国家科委科技重点项目。1981年,第一台两吨室温引力波探测天线初步造成。1982年4月,陈嘉言在研究工作中殉职(注),卢文、胡思科继续主持此项研究,经过改进,完善了天线检测系统,正式投入运转,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低温引力波天线进行符合探测。同时,新的一代低温天线正在建立中。

目前,该室天线灵敏度达1/100KT。可检测天线的最大振幅为

10-14CM,达到世界上同类天线的第一流水平。该室先后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并于1979年和1982 年两次参加国际GROSSMANN会议,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注;香港物理学会为纪念已故陈嘉言副教授为引力波探测研究所做的贡献,鼓励后人对实验物理学的研究,集资设立陈嘉言纪念奖,每年一次授予中山大学物理系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者。1983年已授予中大物理系胡思科、管同仁等4人。

亚毫米波物理和技术研究中山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亚毫米波物理和技术研究室于1979年成立。研究室在林贻堃教授领导下从事亚毫米波物理和技术的研究,进行亚毫米波激光、亚毫米波波谱、亚毫米波频率精密测量和亚毫米波准光技术等四方面的研究。1983年底被列为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内容扩大为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开发。该室成立以来共发表论文23篇,取得了如下一些实验和理论成果:1、研制我国第一台HCN亚毫米波激光器;亚毫米波光栅、金属栅网反射器,亚毫米波光栅光谱仪(测量亚毫米波波长精度为1%)、镀膜式半透膜F—P干涉仪(测量波长精度达0.1%)、全反射腔式干涉仪(把测量波长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亚毫米波段,精度达0.1%);小型TEACO2激光器(可作为光泵亚毫米波激光器的泵源)。2、亚毫米波波长测量,获广东省高教系统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3、3厘米微波锁相稳频源的研究,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四等奖。4、8毫米微波锁相频源,获省高校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5、

对光泵远红外激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地用讯号流图法解多能级量子系统的密度矩阵方程,并得到完整的理论结果;系统地解释了光泵亚毫米波激光的一系列物理现象,解决了亚毫米波激光的调谐特性、光谱的A·C·STARK 效应;预见了多光子过程的相互作用,导致激光增益特性曲线产生很窄的下陷。这些理论预见结果后来都得到国外同行专家的实验结果证实。应用相同的理论还预见了多光子过程的A·C·STARK效应和多光子增强过程。

激光光学与光谱学研究中山大学激光光学与光谱学研究室成立于1978年,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978年,由著名的光谱物理学家高兆兰教授任研究室主任,至1983年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人,讲师7人。研究室成立以来,一直承担教育部和国家科委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并承担了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任务。近年已先后培养了研究生13人,1983年在学的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6人。

该室的主要研究工作方向是复杂分子激光光谱学。围绕着这个方向,开展了超短激光脉冲的产生与测量技术以及高时间分辨激光光谱技术

的研究。时间分辨激光光谱学方法和技术是光学光谱学技术的一个全新领域。它揭示了许多过去传统光谱学无法获得的微观光学过程的信息。目前国际上时间分辨技术已经达到10-13~10-14秒的研究水平,可以了解极其快速的光物理、光化学、光生物的瞬变过程。该室在时间分辨光谱

学(超快速荧光动力学及微微秒吸收光谱学)的研究方面,分辨率已经达到10-12秒量级,在国内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先进单位之一。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曾汉民从1976年开始承担国家科委、国防科委的任务,进行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78~1981年分别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国防科委科研成果四等奖、广东省高教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结构材料和烧蚀材料及阻尼减振等功能材料。它具有耐高温(在2000°C的惰性环境中仍能保持强度)、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耐化学腐蚀、耐磨擦及抗疲劳强度好、有导热、导电等一系列优异的综合性能。因此碳纤维在发展航天和航空等尖端技术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我国尖端技术所急需的这种新型材料,结合我国资源和工艺特点,曾汉民等系统地开展了聚丙烯腈(PAN)原丝、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的基础研究。他们在PAN原丝的结构和缺陷特征、PAN原丝转化成碳纤维的生产过程的结构变化规律及其性能与工艺条件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为找寻最佳工艺和提高质量及开发新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应用起了较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他们还研制成功新型的功能碳纤维、导电复合材料等,正在推广应用。曾汉民1983

年两次参加这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还被聘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专家、顾问。

气浮法回收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中山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朱锡海经过几年的努力,研制出LC—I型气浮剂。这种新型气浮剂是一种气浮活性优良的试剂。它具有效率高、可靠性强、无毒、不会造成第二次污染的优良特性,且制造工艺简单、价格低廉。1982年在广东省化工研究所区朝晖工程师等人的协助和广州为民电镀厂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从镀镍漂洗水回收镍的工业生产试验。其工艺流程简便,浮渣用硫酸溶解并经简单过滤即可作镀槽的补加液,排出水可回用于生产,既能消除镍对环境的污染(镍离子是致癌物质),又能回收较贵重的金属镍。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经济效益显著,回收1公斤硫酸镍可获纯利润6元以上。据广州市环境监测站从珠江后航道取水样(1981)检测结果计算,每年仅从该航道流走的硫酸镍价值约达500万元,如能采用本法回收,不单能消除这方面的污染,还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本项目获1983年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目前正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朱锡海与孔宪祥等人在广东省化工研究所区朝晖的协助和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用LC—I型气浮剂从电影胶片冲洗水中回收银的工业生产试验。1982年12月广东省科委主持通过了技术鉴定,认为这是在处理含银废水方面的一项突破。

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734—Ⅱ的合成和养蚕增丝技术的研究这个科研项目是197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局下达的省重点科研任务,中山大学

化学系承担化学合成、广东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华南农学院蚕桑系共同承担养蚕增丝试验。同年4月合成第一批产品,经过室内养蚕试验,获得明显增丝效果。6月经过顺德县勒流公社、沙滘公社及南海县九江公社应用示范;9月省科技局等单位组织技术鉴定。1974年春逐步推广。本项目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 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昆虫保幼激素的研究是七十年代国内外研究的新课题,734—Ⅱ养蚕增丝技术也是七十年代养蚕技术的重大改进,简便易行,增产明显,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

734—Ⅱ养蚕增丝技术的特点是:“使用方便,设备简单,成本低廉,增产明显”,提高万茧出丝率,单茧丝长,纤度及解舒率,达到增产增收。

昆虫学研究由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蒲蛰龙教授任所长的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学、昆虫病理学、昆虫生理学和昆虫分类学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在昆虫生态学方面,他们在水稻害虫、蚊虫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四会大沙区6万亩稻田中进行10多年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他们深入地研究稻瘿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找出了它的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基本上解决了协作点从化县稻瘿蚊的为害,失收率从6.3%降为0.1%。在昆虫病理学方面,他们先后发现了9种昆虫病毒,一种昆虫立克次氏体、一种蓖麻蚕微孢子虫、一种寄生在土鳖体内的簇虫、一株毒杀蚊幼虫较高效的绿僵菌等昆虫病原体,研究了上

述十几种昆虫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超微结构、患病昆虫的症状及致病机理、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生产。1982年他们和广州市卫生防疫站、海珠区卫生防疫站一道,共同完成了苏芸金杆菌以色列变种(B.T.I)大面积灭蚊试验并通过技术鉴定。这是一个灭蚊幼虫效果好、对其它动物无毒的理想灭蚊剂,已在广州市及有关地区推广应用。该所在昆虫生理学、昆虫分类学方面也取得了多项成果。1978年以来该所有9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市科委、省高教局科技成果奖,出版了5本专著和教材。

春砂仁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春砂仁是一种健胃、镇痛、安胎的常用中药,是四大南药之一。历年来产量很低,长期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1969年列为广东省的重点科研项目。为了提高春砂仁的产量,自1972~1983年,中山大学生物系和广东省药材公司共同深入山区,对春砂仁进行了生物学、生态学、细胞学、解剖学和胚胎学的研究,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和教材等18篇,拍摄了《南药春砂仁研究》录像片一部。上述工作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春砂仁传统的栽培经验及多年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一套较为可行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如选择植地、配置荫蔽、分株繁殖、种子育苗、高产植株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性状指标,以及人工授粉、保果等技术措施。有些措施通过为全省60 多个县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在产区推广应用,促进了春砂仁生产的发展。在我省建立了昆虫授粉高产典型和人工授粉高产典型。

《春砂仁大孢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胚囊发育的研究》获得广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主要由中山大学生物系于志忱、韩德聪、黄庆昌完成)。《春砂仁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1983年获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主要由中山大学生物系、广东省药材公司、阳春县药材公司、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完成)。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文科科研助手资助计划经费使用指引 各位老师,您们好! 根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科研助手资助计划的条件,经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您获得学校此类计划项目资助(文科),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科研助手资助计划仅用于资助聘 请科研助手、发放研究生生活津贴和支持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 动,其中用于研究生经费不低于资助经费的40%。根据聘请科研助手的预算及使用计划,财务处按照规定时间逐月办理,并划拨到指定账户。 2、如有聘请全职科研助手计划,对于2011年新获得资助的老师, 人员聘用与管理需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聘与管理;对于2010年度曾获资助并聘请全职科研助手的,如需继续聘用该助手,可申请续签聘用合同。 请需办理相关手续的老师于2011年1月7日前与人事处联系,提交申请,逾期不予以受理。 (1)若拟聘用B系列人员,请与人事处人事科王冬梅老师(84111795)联系办理相关事宜; (2)若拟聘用合同工,请与人才交流中心李新平老师(84115097)联系办理相关事宜。 3、凡聘请全职科研助手、研究生都要填写《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 山大学科研助手资助计划经费使用预算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科研助手资助计划拟聘请助手及资助研究生信息 表》。 4、每月开支请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1)研究生发放补贴:请按财务处要求上财务处的主页进系统制作有关的表格,加盖单位公章后,连同经费本、预算表到财务 处核算中心办理业务。 (2)科研助手发放工资:由人事处办理聘用入职手续后,按学校B 系列或合同工有关规定管理,学校代缴社保、代发工资。 (备注:学校B系列最低工资标准2615 元/月,其他福利成

GIS高校主要课程

G I S高校主要课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武汉大学 专业基础课: 必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数字测土与GPS、专题地图编制、GIS图形算法基础、 选修:模糊数学、计算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地图投影与变换、人文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地图艺术设计、地图制图数学模型、地图代数概论 专业课: 必修: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原理 选修:空间数据处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图形图像软件应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多媒体电子地图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综合、地理信息学进展 北京大学 必修课: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 选修课: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基础、环境与生态科学、城市与区域科学、测量学概论、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色度学、地学数学模型、地理科学进展、数字地球导论、网络基础与WebGIS、数字地形模型、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导航与通讯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概论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专业导论 专业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设计与应用、测量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C语言与程序设计、C语言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GIS算法基础

中大校史

中大校史 建校初期-->>抗日战争胜利 (光辉历程之一) 1924年-1927年(建校初期) 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把当时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了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广东大学下设文、理、法、农、医5科16个学系。校本部设在广州文明路。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第七十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8月,广东大学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改名,得到国民政府批准。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27年-1938年 1927年至1937年,中山大学各方面都有发展。1930年9月至12月朱家骅为校长。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由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任校长。1931年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1932年2月后校长仍为邹鲁。1 934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春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至此,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研7个学院,

23个学系,以及天文台、各研究所、医院、中小学等主要附属单位共19个。中山大学校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邹鲁校长等努力下,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侧的石牌兴建了占地达12000亩的新校园。1937年夏,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大法学院。1938年夏,广东省立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大工学院,1938年秋设立师范学院。至1938年全校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研等8个学院,31学系。 1938年-45年(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1940年4月许崇清复任校长(代)。同年秋,他主持由江迁校回粤北坪石。坪石时期,聘著名学者李达、洪琛、王亚南、陈寅恪、杨东莼等来校任教、讲学。数学家胡金昌、艺术家许幸之、音乐家马思聪、黄友棣等亦曾任教于坪石。在江和坪石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各学院、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并开展社会调查,对弄清粤北、湖南、广西等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少数民族情况,以及矿藏、水土、森林、植物资源作出了贡献,并在宣传抗战、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4年秋,日军进犯粤北,坪石告急,中山大学被迫迁往粤北连县、仁化和粤东兴宁、梅县各地。

关于针对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各类项目计划任务及考_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各类项 目计划任务及考核表 项目类别(在其中一项的序号上画圈) ○1. 青年教师培育项目 2. 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 3. 重大项目培育项目 4. 新兴、交叉学科项目 5. 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培育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手机: 批准立项时间:2010年,计划完成时间:2013 年 所在院系:法学院 填表日期:2010年09月01日 (计划) 填表日期:年月日 (年度经费检查) 填表日期:年月日 (年度经费检查) 填表日期:年月日 (结项验收)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处制

填表说明 1.本表所填的中山大学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项目(文科)类型有:青年教师培育项目、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重大项目培育项目、新兴交叉学科培育项目、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培育项目。不同类型项目的结项要求参见《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各类项目年度检查和结项要求》。 2.本表包括两部分:项目计划任务和实际完成情况,项目计划任务书在项目立项后填写,年度经费检查在各年度结束后填写,结项完成情况在结项验收时填写。 3.本表是项目申请书的具体化和细化,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申请书和各类项目规定的结项条件,选填预期完成指标。 4.各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批准经费额度,重新填写经费的开支预算。每年拨款要求年底用完,否则学校将视情况减少或停拨下一年度拨款。 5.各项目负责人在填写计划书前,应认真阅读《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各类项目年度检查和结项要求》,积极配合学校相关的结项工作,认真完成规定的任务。 6.项目负责人签字,院系审核签字,社科处审核签字,本项目执行任务书生效。年度检查时和项目结束后,以此任务书的目标实现情况对项目予以考核。 7.年度检查只检查经费使用情况。 8.结项验收时,项目负责人应向社科处提供表三的相关数据的复印件,以便验证数据准确性。 9.本表一式二份,由项目负责人和社科处各存一份。

数字图像处理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报告——图像处理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姓名:蒋运文 学号:12212842 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沈伟教授 2013.0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研究源于两个主要应用领域:其一是为了便于人们分析而对图像信息进行改进,其二是为使机器自动理解而对图像数据进行存储、传输及显示。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上都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图像是人类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必然涉及到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也将随之不断扩大,本文主要介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在信息安全领域,数字图像还承担着作为法庭证据的责任,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执法结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从互联网上获取数字多媒体信息,而与此同时,数字多媒体信息 的版权、保密等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本文在介绍数字水印技术的相关概念、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现数字水印的步骤,并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人们由于不同的应用需求造就了不同的水印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则是其中最新的一种,数字水印是把主要内容隐藏在图像,声音中,水印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这大大改善了传统水印的肉眼即可分辨性,数字水印在不同的环境同时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性质,它还能够被特定的机器所识别,正是其具有的这些优点,越来越多的各个领域的人们开把把眼光看向它。数字图像水印可以用于鉴别信息真伪、认证身份、图像保护、版权保护、隐藏信息、以及做标记等等方面。数字图像不

仅包含信息量大,而且其传输和处理极其方便,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所以数字图像水印也是应用得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 二、数字水印的衡量标准 安全性:数字水印的信息应是安全的,难以篡改或伪造,同时,应当有较低的误检测率,当原内容发生变化时,数字水印应当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检测原始数据的变更;当然数字水印同样对重复添加有很强的抵抗性 隐蔽性:数字水印应是不可知觉的,而且应不影响被保护数据的正常使用;不会降质; 鲁棒性:是指在经历多种无意或有意的信号处理过程后,数字水印仍能保持部分完整性并能被准确鉴别。可能的信号处理过程包括信道噪声、滤波、数/模与模/数转换、重采样、剪切、位移、尺度变化以及有损压缩编码等。主要用于版权保护的数字水印易损水印(Fragile Watermarking),主要用于完整性保护,这种水印同样是在内容数据中嵌入不可见的信息。当内容发生改变时,这些水印信息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可以鉴定原始数据是否被篡改。 三、数字水印的分类 数字水印的分类方法很多,下面按主要特征对其作一简单概述:从含水印图象中的水印是否可见分为可见水印和不可见水印两大类。当前学者们主要致力于研究不可见水印,即水印是不可被感知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为了保证水印嵌入引起的改变不被感知,需要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概况 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及学科建设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8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我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600多人、硕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28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3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迄今为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 同类院校排行同地区院校排行 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和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学历史及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正,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数学及计算科学学院数学类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全面发展,具有坚实数学或统计理论基础及计算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全国重点高校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生源。培养今后能从事数学基础研究和教学的后备军。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或统计科学的思想方法。 3.了解数学、计算科学与统计学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具有应用数学、计算科学或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专业教学的能力。 4.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一定的软件 设计能力。 5.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索引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胜任将来负担的工作。 三、授予学位修业年限: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五、专业核心课程:数学分析、几何与代数、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 变函数、泛函分析、代数学、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六、专业特色课程: 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数学分析 校级重点课程:几何与代数、概率论 校级精品课程:偏微分方程、现代常微分方程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附表一) 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见下文)

附件表一: 1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2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3包括技能18天,理论36学时。

谈大学校史研究国际化——以中山大学为例

谈大学校史研究国际化——以中山大学为例 地球科学系1130506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趋国际化,高校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紧密,如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互派交换生等。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发展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决策层不断提出正确的深化改革方针,才能在机遇与挑战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更好发挥校史研究的“资政”、服务现实的功能,我国大学校史的研究也必将走向国际化才能真正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校、校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始于戊戌变法,迄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但是从我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之日起,大学就肩负起了“为民族振兴尽责”的历史使命,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在此一百多年间,大学为我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人才,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神财富,埋藏在定格的岁月——校史之中。所以,研究校史具有重大意义。 校史首先真实的反映了一所学校发展轨迹。通过对研究校史的研究,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为解决当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在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改革、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的功能; 其次,对校史的研究,能够挖掘其中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激励师生发扬先辈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有利于我们进行荣校爱国教育的宣传,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和厚重,达到“荣校、育人”的目的。 再者,研究校史有利于促使师生校友建立感情纽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服务学校建设。校史是是对广大师生校友进行爱国荣校教育最现实、最生动、最亲切、最富有说服力的教材。广大校友是学校发展最可信赖和依赖的力量,是学校长期办学积累的宝贵财富,关系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对于学校的长远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校友尤其是海外校友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形成母校关心校友、校友回馈母校的良性互动,更加离不开相应的校史研究工作。 然而,校史研究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尚未得到必要的彰显, 作用仍有待提升。一方面,若从1988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的成立算起, 校史研究至今不过二十余年, “至少尚未见到较有定评的、有影响的校史著作”。这就表明, 校史研究的事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校史研究与展示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校史研究工作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校史研究的成果还没有更多的转化为贴近学校师生主体的具体形式展示出来,仍只作为一个学校的对外宣传工具,没有形成影响力,与国际一流名校相比,显得落伍了。 那么,如何使校史研究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校史研究放到国际的高度上,与国际接轨,即校史研究国际化。 首先校史研究国际化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潜在格局内在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鲜事物涌入中国,特别是在大学校园,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得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教育的动态变化直接受到世界潮流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各项建设再也无法脱离全球化的大背景,高校本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宗旨,使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融入全球化背景,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以中山大学为例,在创办之初筹办国立广东

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实施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为加强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和体验创造、研究的过程,培养其创新和实践的思维及能力。 第三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贯彻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择优立项。 第二章项目申报 第四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对象是学有余力,具备初步的科研和动手能力,并且在学术研究方面或创新创业实践方面有浓厚兴趣的本科生。 第五条立项资助的研究项目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立论依据充分,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和实施路线可行。申报项目应在1年内取得预期的研究结果,并完成结题工作(包括经费结题)。未结题项目的学生不能申报新项目。 第六条立项资助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

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第七条项目申请人为学生本人或团队,项目构思、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为主,导师负责在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指导。 第八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原则上每学期申报1次,每次申请由学校发出通知之日起开始受理。 第三章项目评审 第九条申请人或团队按要求认真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提交导师和学生所在学院审核。 第十条导师和学院应对申请项目内容的真实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经费核算、能否为项目实施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和时间等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第十一条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立项。 第四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十二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和管理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其中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组织、立项和结题管理工作由教务处直接负责,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申报组织、立项和结题管理工作由教务处委托创业学院负责组织开展。 第十三条项目立项后,应由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提交项目执行的任务书,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按计划完成研究工作。 第十四条受资助项目应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和数据分析处理、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受资助项目应建立研究进展记录机制,定期开展项目组或全校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讨会,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受资助项目应依照计划提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 第十五条受资助项目实行滚动式管理,项目组成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受资助项目如因实际困难或选题有所改动等原因不能按期完成者,经学校同意后可适当延期或调整计划项目内容,但延期不得超过半年。研究

中山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4170799.html,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公共交通改善规划研究作者:王石城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8年第14期 1.引言 为贯彻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部署,推动深圳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在深圳合作新建校区,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选址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常路以北,用地面积321.15公顷,校园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2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医、工、理、文”四大学科群办学体系。深圳市政府计划五年投入约300亿元,用于中大深圳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教学科研设备投入。校区计划容纳全日制在校生约2万人,包括本科生1.2万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8000人。此外,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未来将有教职员工3000人左右在深圳工作。 本文重点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为例,基于现状与规划条件,结合校区自身交通需求特征,提出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体系配套规划策略与措施,为解决高校交通问题提供借鉴。 2.大学交通出行特征分析 大学校区交通出行大致可分为开学期、教学期、放假期(放假前夕与放假阶段)、大型活动期等四个阶段,其中“教学期”占据全年约75%时间。结合相关研究、论文及国内多所高校公布数据调研与现状调查,校区不同时期交通出行特征具体如下: (1)出行时间特征: ◇“教学期”:占据全年约75%的时间,全日出行时间相对其他时期而言相对集中,校园内部出行高峰时段一般为9:00~10:00、11:30~12:30、14:30~16:30以及17:30~18:30。“教学期”校外出行客流高峰为周六、周日,占据整周校外客流量的60%~80%,高峰时段一般为9:00~11:00、14:00~16:00,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错开。“教学期”在工作日的出行高峰时段则基本与城市高峰时段重合。 ◇“放假階段”:占全年约25%时间,由于时间安排相对自由,该时期的高峰出行期、全日出行时间分布均较为分散。 ◇“开学期”:大部分出行集中在3天之内,在白天及下午均会出现高峰,高峰时段一般为8:30~11:30、14:00~16:00,且早高峰出行量一般大于晚高峰出行量。

GIS高校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G I S高校主要课程

武汉大学 专业基础课: 必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数字测土与GPS、专题地图编制、GIS图形算法基础、 选修:模糊数学、计算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地图投影与变换、人文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地图艺术设计、地图制图数学模型、地图代数概论 专业课: 必修: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原理 选修:空间数据处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图形图像软件应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多媒体电子地图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综合、地理信息学进展 北京大学 必修课: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 选修课: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基础、环境与生态科学、城市与区域科学、测量学概论、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色度学、地学数学模型、地理科学进展、数字地球导论、网络基础与WebGIS、数字地形模型、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导航与通讯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概论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专业导论 专业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设计与应用、测量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C语言与程序设计、C语言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GIS算法基础

中山大学的科研活动

中山大学的科研活动 中山大学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教学、科研基础好,人材多,力量强,近几年来在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 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是中山大学所属的科学研究管理机构之一,它的成立经教育部批准,接受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的财政资助。“基金会”是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倡议成立的,并担任“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基金会”的宗旨是支持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进行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中心”在目前阶段是学术研究的管理机构,它审核中山大学的研究项目申请和接受基金会资助。现在它资助的学科暂定为理论物理、数学、人类学和古文字学。随着基金会拨款的增加,将逐步资助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的申请项目。研究项目的资助经费包括研究资料费、召开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出版学术著作、研究人员薪金津贴等费用。“中心”设有秘书协助主任进行日常工作。“中心”将由基金会资助建立电脑管理系统,出版研究简讯,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交流活动。 基本粒子理论研究中山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1978年成立基 本子粒子理论研究室)1957年以来,对基本子弱相互作用、解析性和对称性等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工作。1974年开始,主要进行关于规范场理论的研究工作。该室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合作,对规范经典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关

于非阿贝尔规范群对偶荷(磁单极)问题》、《非阿贝尔规范群中的磁单极(Ⅱ)》《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类粒子解》、《关于非阿贝尔规范群的对偶负荷问题》等一系列学术论文。这些工作研究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总体拓扑性质,系统地导出一定类型的磁单极解,并导出类粒子解存在的特定条件,阐明了由位形空间到规范群内部空间的映射和磁单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工作和国外同类工作大体在同时进行,所用方法具有自己的特点,对粒子相互作用基本理论的研究有一定意义。这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李华钟、郭硕鸿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局1980年科技成果二等奖。《经典规范场理论研究》(主要参加者: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所)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引力物理研究室人类对引力的认识经历了以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为标志的两个阶段。目前,人们致力于新理论的建立和新的更精确的实验检测。引力波探测是中心的一环。中山大学的引力波探测研究始于1973年,1978年成立引力物理研究室。1983年列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研究机构。开始以陈嘉言副教授为首,主要从事韦伯(WEBER)型引力波探测器的建立工作。1976年至1981年,“引力理论和引力波探测研究”列为国家科委科技重点项目。1981年,第一台两吨室温引力波探测天线初步造成。1982年4月,陈嘉言在研究工作中殉职(注),卢文、胡思科继续主持此项研究,经过改进,完善了天线检测系统,正式投入运转,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低温引力波天线进行符合探测。同时,新的一代低温天线正在建立中。

关于公布中山大学2003

关于公布中山大学2003

关于公布中山大学2003、2004年本科生科研项目结题情况的通知 各有关学院、实体系: 根据《关于中山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结题事项的通知》(教务〔2005〕113号 文)精神,我校2003、2004年批准立项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中有66项于2005年12月底以前提交了结题报告与相关成果,经审核同意其为第二批结题项目(名单见附件1)。 为加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管理,请各有关院系对2003、2004年尚未结题的学生科研培训项目(见附件2)进行清理,并组织有关课题组师生填写《中山大学本科生科研培训未结题项目信息表》(见附件3),于4月21日前将其纸质版及电子版各一份报送教务处教学实践科。上述未结题项目最迟可延期至2006年6月 完成,否则将作为自动终止处理。 如有疑问者,可与教务处教学实践科联系,联系人:陈慧、彭凤琴,电话:84110300、84112896,邮箱地址:addo07@https://www.360docs.net/doc/4414170799.html,。 附件:1、本科生科研项目第二批结题项目名单 2、2003—2004年本科生科研未结题项目名单 3、中山大学本科生科研培训未结题项目信息表

附件1: 中山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第二批结题项目名单 序号相关学科/单位项目名称项目参与人指导教师 1 城市水资源 规划与评价 佛山市节水潜力研究 李晓华陈远 金吴江谢 东瑜 刘祖发 2 土地利用 与管理 深圳市与珠海市土地利用 变化比较研究 叶敏婷董玉祥 3 自然地理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对局部 气温的影响 王振刚董玉祥 4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毕业生就业流向 研究中的应用 01级GIS专 业 开发小组 黄德全 杜国明 5 物理化学用液态CO2分离精制丹参有效成分的 探索 卢保森陈六平 6 生物化学 分析化学 溶胶——凝胶生物组织 传感器研究 蔡俊辉利健 文 蔡沛祥 7 分析科学药学药物传感器制备新方法研究赵维熹梁顺 均 梁春景 蔡沛祥 8 分析化学 常见抗生素类药物的高效 毛细血管电泳分离——电导检测 曾暖茜谢天尧 9 物理化学石膏凝固过程初凝和终凝温度的测定幸苑娜余小岚

(整理)中山大学经济学社简介.

中山大学经济学社简介 (在经济学社指南里面精简) 学社宗旨:“今之学者为人”。 学社信条:知识与财富并进。 学社历史大事记 1983年组建中山大学经济学社 1986年正式在中大团委注册 1989年创办模拟股市 1997年创办模拟股票期货 1998年创办模拟公司 2002年经济学社(珠海校区)成立 …… …… 中山大学经济学社制度 中山大学经济学社创办至今已有十六年历史,是在校注册的全校性独立社团。学社成立至今一直秉承“今之学者为人”的宗旨,努力营造中大校园里的学术气氛,致力于普及经济知识,为广大社员创建一个知识交流、理论研究、实践构想的平台。 在2003年,学社重新修订了《中山大学经济学社制度》(下简称《制度》),制度修订后更明确了学社的任务与社员权利、义务,是学社发展的总纲领。学社的负责人、干事与社员有义务贯彻《制度》

的精神,履行制度的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山大学经济学社(下简称学社)是在校独立注册的全校性社团,原则上不隶属于除中山大学团委以外的任何组织和社团。学社指导方为中山 大学岭南学院团委。 第二条学社发展理念:知识与财富并进。 发展目标:致力发展成为在中大乃至华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类 社团。 学社活动的目的是普及经济学知识,推动经济学发展,提高当代大学生 的对经济学的认识,为社员构筑一个知识交流、理论研究、实践构想的 平台。 第三条学社发展方针: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倡导务实进取的学风,在活动 中取得发展、在实践中扩大影响。 第四条学社管理理念:要前进,创新是前脚,团结是后脚,后脚支撑前脚迈进; 积极创造、务实进取。 第五条学社管理机构产生采取选举制,运作采取问责制,学社的负责人包括正副社长、各部长,均由干事、社员选举产生,受全体社员监督、对全体 社员负责。具体产生及罢免机制参看第三章《经济学社部门职能及职责》中有关规定。 第六条学会秉承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保障每一个履行义务的干事及会员权利和权益的实现。会员间一律平等。 第七条学社的公共财产为全体会员的集体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试行办法.doc

中山大学文件 中大办〔2010〕2号 关于印发《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校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下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高效的使用与管理,经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领导小组批准,现将《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试行办法》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试行办法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教育科研办法通知 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2010年1月27日印发 责任校对:郑湘峙 —1—

附件: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实施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特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73号)的有关规定,为加强我校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下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高效的使用与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支持我校中青年教师在前沿科学、交叉学科、社会公益等领域开展自由探索和自主创新研究,对参与国家竞争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和基地以及学校规划优先发展领域进行培育。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实施,力争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培育新兴和交叉学科,形成若干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高层次科研基地,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提升我校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2—

第二章资助范围 第三条根据教育部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坚持:(1)立足全校未来的科研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统一管理;(2)采用自由申请、院系(学院、医院、直属系)推荐和学校组织相结合的申报形式;(3)坚持支持青年教师、支持重点科研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结合;(4)注重支持项目与资助工作绩效相结合,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学校科研特色的培育;(5)坚持自由选题、重点支持与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相结合;(6)遵循“自主选题、公开透明、择优支持”的立项原则。 第四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支持: (一)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 1. 青年教师培育项目:资助40岁以下、拥有博士学位、有一定科研素质和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2. 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资助45岁以下、拥有博士学位、科研工作较突出且2—3年内有可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或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青年教师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资助培育文科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文科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二)重要科研方向(重大课题)科研助手资助计划 主要资助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负责人配备科研助手、发放研究生的生活补贴和支持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项目及课题、863 —3—

中山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细则 -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保证科研经费有效使用,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以及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政策法规,结合《中山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中大财务〔2012〕26号)、《中山大学文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大社科〔2010〕9号)与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指科研经费包括以学校名义取得的各类科技经费(含理、工、医科)和文科科研经费。按经费来源渠道,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和其他科研专项经费。 (一)纵向科研经费包括计划科技经费(理、工、医科)和规划项目科研 经费(文科)。计划科技经费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批准立项并拨款的科研经费; 规划项目科研经费是指规划部门立项项目和有财政拨款通知的政府项目经费。 (二)横向科研经费包括委托科技经费(理、工、医科)和非规划项目科 研经费(文科)。委托科技经费是指以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 术服务等科研合同方式取得的,由国(境)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出资投入 的科研项目经费;文科非规划项目科研经费是指除规划项目以外的其他文科项目 经费。 (三)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学校与国(境)外政府、学术机构等 非政府组织间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取得的项目经费。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 有协议按协议执行,无协议参照横向科研经费执行。 (四)其他科研专项经费,指学校科研基金、学院创收收入资助、社会捐 赠等资金资助的科技经费和其他未归入本条(一)和(二)(三)的各类科研项 目经费。 如项目无明确管理规定或特殊约定,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经费参照纵向 科研经费管理,其他项目经费参照横向科研经费管理。 第三条学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拨入学校基本存款账户或指定专用存款账户,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立项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截留、挪用。 第四条学校财务与国资管理处(以下简称“财务部门”),科研院、医科处、社科处(以下简称“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学校设立科研经费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