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偶得

合集下载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或问于圣叹日:《西厢记》何为而批之刻之也?圣叹悄然动容,起立而对日:嗟乎!我亦不知其然,然而于我心则诚不能自已也。

今夫浩荡大劫,自初迄今,我则不知其有几万万年月也。

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

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

然而幸而犹尚暂有于此。

幸而犹尚暂有于此,则我将以何等消遣而消遣之?我比者亦尝欲有所为,既而思之:且未论我之果得为与不得为,亦未论为之果得成与不得成;就使为之而果得为,乃至为之而果得成,是其所为与所成,则有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尽去耶?夫未为之而欲为,既为之而尽去;我甚矣,叹欲有所为之无益也!然则我殆无所欲为也。

夫我诚无所欲为,则又何不疾作水逝云卷,风驰电掣,顷刻尽去,而又自以犹尚暂有为大幸甚也?甚矣,我之无法而作消遣也!细思我今日之如是无奈,彼古之人独不曾先我而如是无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者,不可以数计矣。

夫古之人之坐于斯,立于斯,必犹如我之今日也。

而今日已徒见有我,不见古人。

彼古人之在时,岂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无奈,故遂不复言之也。

此真不得不致憾于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既已生我,便应永在;脱不能尔,便应勿生。

如之何本无有我,我又未尝哀哀然丐之日“尔必生我”,而无端而忽然生我;无端而忽然生者,又正是我;无端而忽然生一正是之我,又不容之少住;无端而忽然生之,又不容少住者,又最能闻声感心,多有悲凉。

嗟乎,嗟乎!我真不知何处为九原,云何起古人。

如使真有九原,真起古人,岂不同此一副眼泪,同欲失声大哭乎哉?乃古人则且有大过于我十倍之才与识矣。

彼谓天地非有不仁,天地亦真无奈也。

欲其无生,或非天地;既为天地,安得不生?夫天地之不得不生,是则诚然有之,而遂谓天地乃适生我,此岂理之当哉?天地之生此芸芸也,天地殊不能知其为谁也;芸芸之被天地生也,芸芸亦皆不必自知其为谁也。

必谓天地今日所生之是我,则夫天地明日所生之固非我也。

金圣叹批改《西厢记》功大过小

金圣叹批改《西厢记》功大过小

金圣叹批改《西厢记》功大过小
佚名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年(卷),期】1981()1
【摘要】清初金圣叹曾对王实甫的《西厢记》进行了较大的批改,对此,后人多持贬斥态度。

张国光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

他在《有比较才能鉴别》(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三辑)一文中,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金西厢优于王西厢的理由:一、金本对正面人物性格的深化。

金圣叹运用现实主义古典作家塑造艺术形象时所常用的典型的法则,对《西厢记》中三个主要正面人物,进行了有成效的加工。

他尽量改掉旧本中不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突出了莺莺的主人公地位,把她塑造成一个“雍雍肃肃,故天故地”的天下“至尊贵”“至灵慧”
【总页数】1页(P191-191)
【关键词】金圣叹;西厢记;人物性格;现实主义;文学评论;王实甫;王西厢;莺莺;金本;作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金圣叹眼中的崔莺莺——评金圣叹所批《西厢记》 [J], 王莹
2.论金圣叹批改《西厢记》中超越前人的悲剧观 [J], 刘鸣亚
3.才子佳人理想模式的嬗变及其现实冲突——从《金圣叹批本西厢记》看金圣叹的婚恋观 [J], 余晓莲;谷冬梅
4.才子佳人理想模式的嬗变及其现实冲突——从《金圣叹批本西厢记》看金圣叹的婚恋观 [J], 余晓莲; 谷冬梅
5.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对金圣叹批改《西厢记》“五便三计”的一点看法 [J], 高松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中的意象批评法

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中的意象批评法

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中的意象批评法
曾旭彤
【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24)001
【摘要】考察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中的意象话语,可以将其界定为“意象批评法”.而根据其所运用的意象内容,可以总结出四类意象批评方式,即:以客观物质譬喻、以事件行为譬喻、以具体话语譬喻以及金圣叹本人固定化的意象批评术语.相较于
传统意象批评,金圣叹的意象批评法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以其“极微”视角对
批评对象的深入体悟而使批评语言更为精准贴切;二是所选取的意象承载的理论内
涵有所丰富,使意象保持审美性的同时提升了其理论品质.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曾旭彤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金圣叹文学批评中的佛学思想转关——以其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为例[J], 李远达
2.从《金批西厢记》看金圣叹对戏曲文学批评的贡献 [J], 王欣宇
3.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中的意象批评法 [J], 曾旭彤;
4.金圣叹批评《西厢记》的戏剧文法理论及当代意义 [J], 韦强
5.论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的艺术体制 [J], 姚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厢记读书心得与体会范文五篇

西厢记读书心得与体会范文五篇

西厢记读书心得与体会范文五篇中国的戏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但数量之多,经典之多,戏曲的作品也能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境界。

下面给大家整理的西厢记读书心得与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西厢记读书心得与体会范文1《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古典感情戏曲之一,为元代王实甫所作。

先讲讲大致故事:张生对前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恰遇良机,致书信求援击退强寇,救崔氏一家于水火。

得婚约,然敌退后崔夫人毁约,竟使张生莺莺以兄妹相交。

张生郁郁寡欢,幸得红娘相助,与莺莺互通书信,制造巧遇,终使莺莺动心。

又经跳东墙乌龙,莺莺一封书信至,终成好事。

崔夫人怒不可遏,却只能允了。

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长亭送别。

中状元,张生会见夫人,对质郑恒,一家共团圆。

故事是圆满结局,皆大欢喜。

且就故事情节来看,一波三折。

张生追求莺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若非得红娘助力,很有可能“折戟”。

而夫人的阻挠,莺莺的“变脸”,郑恒的污蔑,一切都使这情节变得曲折动人。

从主角塑造来说,在挣脱礼教束缚的相国小姐崔莺莺,耽于感情的痴心书生张珙,封建女性代表崔夫人和活泼可爱的婢女红娘中,我最喜爱的还是红娘。

红娘在书中虽不是主角,但却是各个人物之间联系的交集。

红娘是莺莺的贴身婢女,是张生追求莺莺的谋士,是崔夫人派来监视莺莺的探子。

能够说,红娘联系了各个人物。

而在红娘身上,作者赋予了更多心血。

红娘善良可爱,活泼机灵。

在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她是完美的化身。

不似莺莺仍受封建思想束缚,不似张生沉溺于情色忘却功名,不似崔夫人毁约失信,红娘在书中只是坚守自我的正义,做自我认为的正确的事。

以卑微身份顶嘴崔夫人,帮忙张生追求莺莺,成就莺莺张生姻缘,促进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喜剧主题达成,红娘拥有超越那个强调身份等级的封建时代的个人魅力。

我认为从感情角度来看,《西厢记》讲述的是勇敢冲破封建束缚,追求纯粹完美的感情的故事。

异常是对于古代女性,这种举动更是难得。

张生追求莺莺情感火热灼人,而莺莺回应张生更显珍贵。

金圣叹批《西厢记》“拷艳”一折细读

金圣叹批《西厢记》“拷艳”一折细读

金圣叹批《西厢记》“拷艳”一折细读
金圣叹批《西厢记》“拷艳”一折细读
摘要:代杂剧《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金圣叹批《西厢记》更是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拷艳”是《西厢记》的第本折,是《西厢记》的精彩场次之一。

这折戏经金圣叹的点评,凸显了红娘的聪明伶俐、临危不乱等美好品格。

关键词:金批《西厢记》;拷艳;红娘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西厢记》中讲述:在唐代,张生进京赶考,路过河中府,想顺便探望一下朋友白马将军杜确。

听说普救寺是当地的名胜古刹,闲中便往一游。

游玩之时,蓦然间遇到一位绝色佳人。

原来这位佳人乃是崔相国府的小姐莺莺,身边陪着的是丫鬟红娘。

此刻她正与母亲崔老夫人护送其父棺柩至博陵安葬,为乱兵所阻,只得在普救寺的西厢暂住。

为了能够接近莺莺,张生也在普救寺住下。

二人日久生情,私自结合。

最后,张生与莺莺经过了重重阻碍,在红娘的帮助下,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看金圣叹批点的《西厢记》,更能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拷艳”一般被称为”拷红”,而金圣叹取名为”拷红”,可见他是从故事背后的意蕴入手,而不是简单根据故事情节取名。

从这一点上,便足以见得其独特的审美视角。

很多看似普通寻常的句子,都能够让他读出另一番韵味,更不要说他对于戏剧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故事发展等方面的高见了。

细读《金批西厢》,想便可以获得”金针”[1],学到故事背后更多的东西。

下面就细细品赏一下金圣叹批”拷艳”这一折。

《西厢记》读书心得,西厢记阅读心得(汇总3篇)

《西厢记》读书心得,西厢记阅读心得(汇总3篇)

《西厢记》读书心得,西厢记阅读心得(汇总3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那么我们该如何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西厢记》读书心得西厢记阅读心得篇一《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

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

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

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

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

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

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于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

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

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

《西厢记(金圣叹批评本)》读后感1500字

《西厢记(金圣叹批评本)》读后感1500字

《西厢记(金圣叹批评本)》读后感1500字孙文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这几天在看王实甫的《西厢记》,真是有趣,金圣叹的评语也有意思。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看过书的人大概不多。

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俗套,但流传至今,自是有其道理的。

王实甫笔下的这几个角色,真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下面为各位看官一一道来。

张生是个痴情种,初见莺莺小姐,惊鸿一瞥便再也无法忘怀。

"我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只觉得小姐也对自己有意,暗送秋波,真是可爱至极。

第二日便拜见住持,谎称要在这寺中住几日,温习功课,聆听教诲,并一再强调要住在靠近西厢的客舍中,"虽不得窃玉偷香,且将这盼行云眼睛打当".听闻莺莺一家要为亡父做道场,为见她一面,备了五千钱,追荐自己早亡的父母。

真是痴情至极。

即见了红娘,直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金圣叹在此处评曰"千载奇文!"这个梗现在的言情剧还会用,在张生道来,真是呆得很,有趣得很。

及到莺莺在花园中烧香,张生便"在太湖石畔墙角儿头等待,饱看他一回,"读着好笑,全无猥琐之态,活生生一个痴情种。

再说莺莺姐姐,也很有意思。

张生初见莺莺,只是一瞥,莺莺便转身离开,大家闺秀,当是如此,万万不能轻浮的。

彼时莺莺并未留意张生,一直到花园中烧香,与张生对了首诗,佩服他的才气,那时也只是敬慕。

而后孙飞虎带兵发难,崔母许亲,张生解围,才写莺莺对张生之情。

事后崔母宴请张生以答谢救命之恩,这一段也很有趣,红娘云:"小姐今日起得早也。

"莺莺却说"若不是惊觉人呵,犹压着秀衾卧。

"我是被人吵醒,所以起这么早啊。

这一段,将莺莺急切见到张生,却又羞于表露出来的情感刻画出来。

其他角色如红娘,崔母,法本,惠民等都是生动形象,个性鲜明,这里就不具体讲了。

古代戏曲理论(之三):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古代戏曲理论(之三):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金叹圣《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金圣叹(1608-1661),本姓张,名采;后改姓金,名喟。

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长洲(今苏州吴县)人。

少有才名,为吴县诸生,补博士弟子员。

入清后,绝意仕进。

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坐“哭庙案”被处死。

一、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后日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自从有此天地,他中间便定然有此妙文。

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

若定要说是一个人做出来,圣叹便说,此一个人即是天地现身。

二、《西厢记》断断不是淫书,断断是妙文。

今后若有人说是妙文,有人说是淫书,圣叹都不与做理会。

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耳。

三、人说《西厢记》是淫书,他止为中间有此一事耳。

细思此一事,何日无之,何地无之?不成天地中间有此一事,便废却天地耶!细思此身自何而来,便废却此身耶?一部书,有如许(纟丽)(纟丽)洋洋无数文字,便须看其如许(纟丽)(纟丽)洋洋,是何文字,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如何直行,如何打曲,如何放开,如何捏聚,何处公行,何处偷过,何处慢摇,何处飞渡。

至此一事,直须高阁起不复道。

九、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一。

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

如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便读《庄子》《史记》,亦只用读《西厢记》手眼读得。

如信仆此语时,便可将《西厢记》与子弟作《庄子》《史记》读。

十一、子弟欲看《西厢记》,须教其先看《国风》。

盖《西厢记》所写事,便全是《国风》所写事。

然《西厢记》写事,曾无一笔不雅驯,便全学《国风》写事,曾无一笔不雅驯;《西厢记》写事,曾无一笔不透脱,便全学《国风》写事,曾无一笔不透脱。

敢疗子弟笔下雅驯不透脱、透脱不雅驯之病。

十二、沉潜子弟,文必雅驯,苦不透脱。

高明子弟,文必透脱,苦不雅驯。

极似分道扬镳,然实同病别发。

何谓同病?只是不换笔。

盖不换笔,便道其不透脱;不换笔,便道其不雅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