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诊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中医脉诊三十二辨

中医脉诊三十二辨之蔡仲巾千创作一·辨诊脉年夜法脉者.血气之先也.血气盛则脉盛.血气衰则脉衰.王叔和分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浮芤滑实弦紧洪也.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九道者.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也.滑伯仁括之以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浮沉之脉.轻手重手而取之也.芤洪散年夜长濡弦皆统于浮.伏短细牢实皆统于沉.迟数之脉.以己之呼吸而取之也.缓结微弱皆迟之类.疾促皆数之类.滑涩之脉.则察夫往来之形也.滑类乎数.涩类乎迟然脉虽似而理则殊.数为热.迟为寒.滑为血多气少.涩为气多血少.究而论之.叔和内外之说.不成不知.伯仁之论.尤捷而便.诊时男左女右.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掌后高骨为关.先以中指定关位.徐下前后二指.要得举按寻三法.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下指时轻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后自寸至关逐部寻究.须均呼吸.以定至数.一呼一吸.要以脉四至为率.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间以脾脉在中为一息.五至是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又须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胃脉谓三部中每部各有浮中沉.浮主皮肤.候表及腑.沉主筋骨.候里及脏.胃脉在中.按之和缓.无胃则真脏脉见矣.平脉如心脉洪年夜而散之类.既推病在何部.更分在气在血.又须识三部所主.寸为阳.为上部.主头以下至心胸之分.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主脐腹肚胁之分.尺为阴.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病脉见时.在上为上病.在下为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左脉和睦病在表.右脉和睦病在里.脉法之要.不外乎此.二·辨浮脉所统有十(芤洪年夜散虚长弦濡紧革皆统于浮)浮.阳金也.指下按之缺乏.轻举有余.如风吹毛.如水漂木.曰浮.是阴缺乏.阳有余.其病在表.主风.有力表实风邪盛.无力表虚阴血亏.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滑痰热.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年夜鼻塞.浮散劳极.浮虚伤暑.浮濡阴虚.浮弦风痰.浮紧风寒.浮缓风湿.又寸浮.主伤风头疼发热.关浮.左主膨胀.右主中满腹痛飧泄.浮而年夜.风在胃中张口息肩.尺浮.客阳在下焦.虚喘耳鸣溲便秘.若浮而无力.按之如捻葱叶曰芤.芤草中空.状如葱管.浮沉二候易见.故曰有边.独中候豁然难见.正如以指着葱.浮取得上面之葱皮.中取正在空处.沉按又得下面之葱皮.无中非绝无.但比之浮沉.则无力.若泥为绝无.是无胃气矣.旧以前后为两边.与葱义分歧.芤为阳火.是阴去阳存之脉候.主失血.年夜抵气有余.血缺乏.血不统气.故虚而年夜.若芤之状也.经曰.常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血虚故也.寸芤主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左血海空.右胃虚.主腹多积瘀.尺芤下焦虚.主血淋血崩.若满指腾上.来盛去长.如江河之年夜.波涛涌起曰洪.洪即实脉之无力者也.为气血年夜热之候.属火.寸洪胸满烦热.关洪胃热口干.尺洪二便秘塞下血.若脉形加于常脉一倍曰年夜.阳也.经云.年夜则病进.然平人三部皆年夜.往来上下自如.为禀质之浓.一部独年夜.斯可占病.若按之满指.来去不明.漫无根底.如杨花散漫之象曰散.阳也.火也.散脉独见.有表无里.是血亡而气欲去.主身危.又产妇得之生.孕妇得之堕.若形年夜力薄.举按豁豁然不能自固曰虚.阴也.经曰.久病脉虚者死.若过于本位.不年夜不小.迢迢自若曰长.阳也.木也.主气血有余.若长而软滑曰气治.长而坚搏曰气病.实牢弦紧.皆兼长脉.邪气盛则见之.又女人左关长曰多淫欲.男子两尺长曰多年龄.若按之浮软.如水面浮绵.随手而没曰濡.濡主气血虚乏.又为伤湿阴也.寸濡上焦寒.阳虚自汗.关濡脾虚冷.尺濡恶寒.若按之端直以长.状若筝弦挺然指下者曰弦为阳中伏阴属木.弦.贵轻虚.以滑劲急如新张弓弦者.病危.凡经络间为寒所滞.气血不舒.则弦脉见故脉弦必作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尺弦少腹痛.又木旺者脉必弦.木旺必来侮土.土虚不能制湿.而痰饮之症生.故疟脉自弦其单弦.或寒.或痛.或饮癖.或拘急.又有双弦.脉来如引二线.为肝实.为寒痼.弦甚为紧.状如转索.乃热为寒束.阴阳相搏之脉.属阳.病则为痛为毒.其芤弦相合.形如按鼓皮者曰革.阳也.芤虚弦寒.虚寒相搏.是精血遗亡而气独守.女子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三·辨沉脉所统有五(伏短细实牢皆统于沉)沉.阴水也.重手按下.至筋骨乃得.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于底曰沉.是气满三焦.而不运于脏腑.为阴逆阳郁之候.其病在里.为寒为水蓄为气.有力里实.必痰食有形之物.凝滞于内.无力里虚.乃无形之气.郁结于中.沉迟痼冷.沉数伏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伏霍乱.沉牢冷积沉弦饮痛.沉紧冷痛.沉弱阴痛.沉缓寒湿.寸沉左为寒邪在心.右为寒痰停蓄.伤寒两寸沉曰难治.平人两寸沉曰无阳.多艰于寿.关沉伏寒在经.左主两胁刺痛.右主中满吞酸.尺沉肾寒.主腰背冷痛.男子精冷.女子血结.沉细为阴痒.伏类于沉.然沉行筋骨间.伏行骨上重按着骨.指下裁动曰伏.阴水也.积阴冷毒之气.滞于三焦.为关格闭塞之候.伏而数曰热厥.亢极而兼水化也.伏而迟曰寒厥.阴极而气将绝也.惟伤寒脉伏.主年夜汗而解.寻之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状如米粒曰短.阴金也.是气缺乏以导其血.为不及之病.涩微动结.皆兼短脉.过于哀思之人.其脉多短.短而滑数为酒伤.寸短头痛.关短宿食.尺短胫冷.又关不诊短.短见于关上.是上欠亨寸为阳绝.下欠亨尺为阴绝.若应指沉沉.不竭如丝曰细.阴也.为吐衄.为忧劳过度.为湿.凡血衰气少则顺.否则逆.若中取之沉取之脉.皆幅幅有力曰实.属土.是伏阳在内.寒锢于外.实而静为气血有余.实而躁为里有邪.妇人尺实为有孕.实统牢革.牢革之脉.古人多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各异.故革脉见浮部.其按之坚固有力.动而不移曰牢.阴中有阳.里实表虚.病主胸中气促.骨间疼痛.年夜抵其脉近于无胃气.故诸家皆谓危殆之脉.四·辨迟脉所统有五(缓结代微弱皆统于迟)迟.阴土也.一呼一吸.脉不及五至曰迟.乃阴盛阳亏之候.主脏寒.审其迟之微甚.知寒之浅深.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乍迟乍数为虚火.又有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如微风轻柳梢之状曰缓.缓属阴.土有和缓之义.冲和之气.洋溢于脉.血满肌肉.故不嫌迟.乃脾之正脉.若浮而缓曰卫气伤.沉而缓曰荣气弱.诸部见缓脉.皆主气血不敛.为缺乏之症.缓年夜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血虚.缓弱气虚.寸缓皮肤不仁.关缓不欲饮食.尺缓脚弱下肿.若脉来缓慢.时一止而复来者曰结.结者.阴脉之极.阴独盛而阳不能入为七情所郁.寒邪滞经.气血痰饮食五者.一留于其间.则见为结脉.浮结气滞.沉结积聚.结促皆危症.结促之脉.无常数.或二动或三动.一止即来.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繇是复止.寻之良久.乃复强起曰代.若暴损气血.元气不续者可治.痛脉时见代.娠妇亦有代脉.必在三月余.不则一脏绝.他脏代至.故曰代必死.若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有而若无者曰微.阴也.是劳极诸虚之候.浮微阳缺乏.沉微阴缺乏.曾汗吐下后见之.为阴阳将自和欲愈之脉.软极曰弱.萎弱不振.类濡而沉.阴也.气虚则脉弱.阳陷入阴之象.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病后老人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五·辨数脉所统有二(疾促统于数)数.阳火也.一呼一吸.脉逾五至曰数.是阳热太过之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寸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数而坚如银钗之股.曰蛊毒.数之甚为疾.脉来数时一止.而复来者曰促.促者阳脉之极盛.阳盛而阴不能和.气血痰饮食五者.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而为促.促非恶脉.然渐退则生.进则死.六·辨滑脉所统有一(动统于滑)滑.阳水也.然非独阳.乃纯阳正阴和合交结.不能独取而成滑.阴随阳化曰热化.故其症为热.实形则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而中有力.年夜抵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于滑而收敛.脉形清者.为血有余.三五不调.脉形浊者.为血滞.为痰.浮滑风痰.沉滑食痰兼气.滑数痰火.滑短宿食.寸滑阳实.胸中塞满吐逆.关滑气满食即吐.尺滑蓄血.妇人尺滑有隔绝.为经闭.和滑为孕.举之无寻之有.无头无尾.状如年夜豆.厥厥摆荡.不离其处者曰动.动随虚见阳也.阴虚阳战于内.动脉即现.多于关部见之.主痛主泄痢.见于寸为阳.阳动为惊为汗.见于尺为阴.阴动则发热形冷.七·辨涩脉涩.阴金也.如雨沾沙.如刀刮竹.往来极难曰涩.涩为气有余.气盈则血少.荣卫不相随.故脉来蹇滞.肺则宜此.病之所主.复中气结.内则血痹痛.外则中雾露毒.浮涩表恶寒.沉涩里燥涸.寸涩液缺乏.关涩血缺乏.尺涩精缺乏.必艰于嗣.又女人有孕.为胎痛不安.或胎漏.无胎为败血.八·辨肺年夜肠脉手太阴肺经.为一身之华盖.统十二经.十五络.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皆于此决.盖肺居脏腑最上.脏腑之气.无不上熏乎肺也.以其位高.辅君主行荣卫.故曰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居右手寸口.与手阳明年夜肠为内外.肺脏年夜肠腑.言其体.属西方辛金.言其用.肺主气.多言则伤气.咳嗽由此而作.肺又藏魄.并精收支谓之魄.精气之臣佐也.其窍通于鼻.肺和则鼻知香臭.言其性情之杂着.肺主声.自入为哭.其传于五脏者.亦各自有声.其为各脏所传者.心主臭.入肺为腥.脾主味.入肺为辛.肝主色.入肺为白.肾主液.入肺为涕.其为六淫所中.肺宜温润.燥则病.寒亦病.其为七情亦害.忧或悲.则魄户不闭.金气郁塞.心火乘之.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叫呼损气.则伤肺也.脉起于中焦中焦者.中脘也.在脐上四寸.下络年夜肠.还循胃口.上膈.胃口有上下.上口在脐上五寸上脘穴分.下口在脐上四寸下脘穴分.膈, 隔也.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肺脉贯膈.布胸中.故病为咳.为上气.为喘.为渴.为烦心.为胸满.从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年夜指之端.肺系喉咙也.故肺病缺盆痛甚.臂下胁上曰腋.膊下对腋处曰.尽处为肘.肘以下为臂.臂以下为脘廉隅也.鱼谓掌骨之前.年夜指本节之后.肥肉隆起处.统为之鱼.故肺病为臂内前廉痛.为掌中热.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诊脉如三菽.重浮于三菽者.年夜肠脉也.按之于皮毛相得曰浮.稍稍加力.脉道晦气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此其平脉.若鼓急病太过.萧索病不及.洪年夜则金受火克.谓之贼邪.主中风气壅.鼻燥痫疾.芤亦属火.主积血在胸.气伤而血凝也.弦则金缺乏而火乘之.是为微邪.主年夜肠结.气急膈中疼痛.紧则头痛.缓漫乃脾邪所致为虚邪.主风湿.沉濡而滑.则肾邪相干为实邪.有寒有风有痰.沉细病在骨.主骨蒸.单沉主气胀.又胸中留滞化为痰.单滑痰塞气壅.作呕逆.单濡主气乏冷胀.又有正邪.浮本肺脉.然浮濡而实.谓之阳结.肺络循咽.年夜肠为腑.咽门燥.年夜肠结皆坐此.浮甚或三部俱浮.恶寒壮热.热能伤气.气伤不能卫.金反亏而木反盛.咳嗽气促.痰唾稠浓.双目流泪.皆坐此.肺之积名曰息奔.左右胁下.年夜如覆杯.以春甲乙日得之.盖心邪传肺.肺当传肝.肝旺不受邪.肺欲复还心.心不受.故留结为积.肺气实梦干戈相竞.虚则梦涉水田.若肺绝而真脏脉见.年夜而虚.如风吹毛.又如以毛羽中人肤.其见于外者.气出不还.绝汗如珠.转出不流.又气喘两肩动曰肩息.或发直如麻.丙日笃.丁日死.死于巳午时.肺之年夜略如此.年夜肠脉手阳明年夜肠.传导不洁之物.变动物之形.故曰传导之官.变动出焉.年夜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年夜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肛门谷道.传送不洁之物.必待肺气下行.故与肺为内外.属西方庚金.体用性情等.皆不外乎肺.其脉即受肺交.肺脉出次指.年夜肠脉遂起于食指之端.循指上掌.出合谷两骨间.合谷虎口也.上循臂.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肩端两骨.名骨之前廉.上出于肩HT 上际.名天柱骨.会于年夜椎.年夜椎肩上高骨也.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年夜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返出两吻.各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其邪气有余而实.则脉所经过之处.皆热肿而痛.其正气缺乏而虚.则为寒栗.年夜肠之年夜略如此.九·辨心小肠脉手少阴心经.为一身之君主.神明出焉.居左手寸口.与手太阳小肠为内外.心脏小肠腑.言其体.属南方丁火.言其用.心主血.其窍荣于舌.故舌为心苗.心和则舌音嘹亮.心又藏神.血气两全谓之神.精气之化成也.心平则神明意外.言其性情之杂着.心主臭.心属火.火化物.五味出焉.火炎盛.则生焦苦.故自入为焦.其传五脏者.亦各自有臭.其为各脏所传者.肺主声.入心为言.脾主味.入心为苦.肝主色.入心为赤.肾主液.入心为汗.其为六淫所中.伤暑之病.必心先得.其为七情所害.喜则神庭融泄.火气赫曦.肾水乘之.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养心莫善于寡欲.荣神役虑.则神疲而心受伤.心脉受足太阴脾脉之交.脾脉终于心.故心脉起于心中.心附脊第五椎.出属心系.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通.入肺两年夜叶间.一则由肺系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贯通五脏系.从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心病嗌干.系目.故心病目黄.其直者.复从心系上肺.出腋下.循内后廉.下肘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出其端.故心病臂痛.掌中热.诊脉如六菽之重.浮于六菽者.小肠脉也.按之与血脉相得曰洪.稍稍加力.脉道觉粗曰年夜.又稍加力.脉道阔软曰散.此平脉也.若飞急病太过.如水中浮萍动病不及.沉濡而滑.水来克火.是为贼邪.然汗通则肾水准.火不受水贼矣.单沉主中寒.心气刺痛.单濡.烦躁冷汗.单滑主心热上焦满.痰壅吐逆渴.浮短涩.乃肺脉为微邪.火金相合.火来克金.金虚则木盛主风热.又心浮头旋目暗.心涩精血俱败.胸痹心痛.弦则病因肝木而致.为病虚邪.火中有木.木能御土.无土则水至.又木挟火而欲侮金.金木交战于胸中.能致胸中急痛.若脉紧亦自作痛.缓年夜乃脾之本形为实邪.火中有土.水不能制火.是谓子能制鬼.然火邪愈甚.热极生风.能令舌不活动.心中惊惕.又有正邪.曰芤曰数.皆属火.芤主血凝不流.心脉芤.积血在胸中.气上则吐衄.气陷则痢数.为邪热太过.数甚能令舌生风.而唇破裂.狂言目见鬼神.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年夜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盖肾邪传心.心当传肺.肺旺不受邪.心复欲返肾.肾不受.故留结为积.心脏有余.梦见忧惊怪异之事.心脏缺乏.梦烟火光明.若心绝而真脏脉见.坚而博.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如转豆.脉又前曲后踞.如操带钩.前曲者.轻取则坚强不柔.后踞者.重取则牢.实不动.全失冲和之气.其见于外者.发必焦枯.面黧黑.掌肿无文.壬日笃.癸日死.死于亥子时.心之年夜略如此.小肠脉手太阳小肠.为受盛之官.承奉胃司受糟粕.化物而传入年夜肠.故化物出焉.与心为内外.属南方丙火.用与性情等.皆不外乎心脉.受心交.心脉终于小指.小肠脉即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脘出踝中.腕下兑骨为踝.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故肘臂痛属小肠.出肩解.膂上两角.为绕肩脾.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解.交肩上.入缺盆.故小肠病.肩似拔而痛.络心循咽为嗌痛.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为颈肿不成以顾.又为颊肿.至目兑.入耳中.故为目黄.为耳聋.其支者.别颊上.目下曰.抵鼻至目内.出目内角曰内.外角曰兑.小肠之年夜略如此.十·辨脾胃脉足太阴脾经.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居右手关上.与足阳明胃经为内外.脾脏胃腑.言其体.属中央己土.言其用.已化物为水谷之海.胃戊化火.火热土湿.其气相通.推磨万物.变动糟粕.其华在唇四白.其窍通于口.故脾和则口知五味.又上朝肺金.下按命门.心主血.肝藏血.脾则裹血.藉胃气运入命门.男子化而为精.女子盈而为月事.由是播敷各脏.长养骨髓.荣于一身.肌肉肥泽.故又曰脾主肌肉.脾藏意智.能思记曰意智.血气之主持也.故又曰谏议出焉.言其性情之杂着.脾主味.自入为甘.其传于五脏者.亦各自有味.其为各脏所传者.脾主声.入脾为歌.心主臭.入脾为香.肝主色.入脾为黄.肾主液.入脾为涎.其为六淫所中.湿病必起于脾.如五泄皆湿也.其为七情所害.思虑则意舍不宁.土气凝结.肝木乘之.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饮食劳倦.则伤脾也.年夜抵土爱暖.热则伤胃.寒则伤脾.不寒不热.则脾胃和平.脾脉受胃之交.胃脉终于足年夜指.脾脉即起于足年夜指之端.故脾病为足年夜指不能举用.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即孤拐骨也.上内踝前廉.循胫骨.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故强立膝股内肿.腹胀呕食溏泄.胃脘痛.客寒于胃.为善噫.皆脾病.从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为舌本强.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诊脉如九菽之重浮于九菽者.胃脉也.按至肌肉阿阿缓漫.如微风轻柳梢之状曰缓.次稍加力.脉道矮壮曰年夜.此平脉也.弦紧则肝脉见于脾部.木来克土为贼邪.主疼痛.然土衰则木失培养.亦主筋拘急而作呕逆.若沉濡而滑为微邪.沉主积冷气块.忧结中满吞酸.濡则中脘冷痛.滑则脾家热.主风寒久停.渐成霍乱.实而洪.心火相乘为虚邪.土中有火.火能化物消中.而脾胃皆虚.或口干.或翻胃.太实主心痛.芤则血在中焦.主年夜肠成痈.浮涩属金为实邪.浮主风热.热则金不能克木.木来克土.金乃有病之子.不能顾母.主胃中.空虚.肢体胀满.涩则损食气痞上逆.又有正邪.缓者脾脉.缓甚则病痿厥.若三部皆缓.土能制水.水衰则火必独炎.亦主脾胃热.口臭翻胃.齿肉浮肿.心力损少.脾之积曰痞气.在胃脘.覆年夜如盘.以冬壬癸日得之.盖肝邪传脾.脾当传肾.肾旺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受.故留结为积.脾气实梦歌欢乐.虚则梦争饮食.若脾绝而真藏脉见.如雀之啄.筋肉间连三五下.且坚且锐.忽来顿去.良久复来.如屋之漏.筋肉间良久一滴.溅起无力.如釜之沸.皮肤间有出无入.涌涌如羹之上沸.其见于形者.鱼口涎不收.唇青反.人中满.甲日笃.乙日死.死于寅卯时.脾之年夜略如此.胃脉足阳明胃经.与脾为内外.上通咽喉.胃下口即小肠.上口属中央戊土.戊化火.故土性爱暖.热则伤胃.但忌寒耳.主行气.故谷入胃.脉道乃行.其用与性情等.俱不外乎脾脉.受手阳阳年夜肠之交.年夜肠脉终于鼻孔.胃脉即起于鼻之两旁.上行左右相交.即山根也.故鼽衄皆胃病.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唇下陷中曰承浆.循颐后下廉.上耳前.循发际.至颅.故齿痛口唇胗额颅痛皆胃病.其支者.从耳后.下颈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故胃病主颈肿喉痹.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至气街.与前之入气街者合.故胃邪盛.身以前皆热.又主年夜腹水肿.膺乳气街俱痛.繇气街.下髀关.抵伏兔.股外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后为髀关.即股内也.下膝膑中.循胫外廉.下足跗.入足中指内间.挟膝解中为膑.足面为跗.股膝足胫痛皆胃病.其支者.别跗上入年夜指间.出其端.胃实则热.热则恶火.四肢者.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又火盛与水相激.为奔响腹胀.胃虚则寒栗鼓颔.善呻恶人.喜闭户处.闻木音则惊.颜则黑.且数数而欠.胃之年夜略如此.十一·辨肝胆脉足厥阴肝经.名曰将军.居左手关上.与足少阳胆经为内外.肝脏胆腑.言其体属西方乙木.言其用.心主血.肝藏之故.肝为血海.其候在目.肝和则目辨五色.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爪与筋.皆血所养也.肝又藏魂.从神往来谓之魂.精气之辅弼也.谋虑于是乎出.言其性情之杂着.肝主色.自入为青.其传于五脏者.亦各自有色.其为各脏所传者.肺主声.入肝为呼.心主臭.入肝为臊.脾主味.入肝为酸.肾主液.入肝为泪.其为六淫所中.诸风病皆始于肝.故肝所发病.必头目眩.胁痛肢满.手足青.其为七情所害.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怒则魂门弛张.木气奋激.肺金乘之.故曰怒气伤肝.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疲剧筋痛.肝气不调也.肝脉受胆脉之交.胆脉终于足年夜指三毛.肝脉即起足年夜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去内踝一寸.即螺蛳骨.上踝八寸.上内廉.即曲膝腕中.循股入阴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故肝病为疝狐疝.少腹痛遗溺闭隆诸病.从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故肝病肋胁腰痛不成俯仰.从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颃.胫也.颡.额也.连目系.目内廉深处为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故肺脉从中焦起.诊脉如十二菽之重浮于十二菽者.胆脉也.重按至筋脉.如筝弦相似曰弦.次稍加力.脉道迨递为长.此其平脉也.少见筋急.其脉必紧.若见肺脉.金来克木为贼邪.然二者皆阳.阳之性热.金畏热.金反虚而木反盛.木来乘金.则为空虚.浮而数.风热入肝经.目昏眼泪.筋.浮而促.心腹胀满.涩则肝虚不能藏血.肋胀身痛目昏.缓年夜则微邪.不治自退.沉濡而滑.肾邪相干.是为虚邪.沉则引寒入胃.主血冷痞满.沉而坚实.致癖之疾.沉而虚弱.肝家虚乏.濡至受湿冷雾露之气.精枯筋.滑则肝家有热.头旋目暗筋急.洪年夜属火为实邪.风热侵胃.中焦烦闷.目赤左瘫.冷汗呕吐.芤则血不归宗.主吐血.血不养筋.主瘫缓.不能含血养目.主眼暗.又木火相合.木挟火而侮金.主肠痈.又有正邪.弦为本脉.亦不成过.如新上弓弦而急者为太过.病邪在外.令人常怒.忽忽眩冒癫疾.如筝弦解落为不及.胸胁痛引背.下则两胁满.弦脉见于三部.乃肝气有余.主目痛.又主恚逆满胸.若溢关上涌出寸口.乃木盛生风.主目弦头重筋疼.肝之积名曰肥气.状如覆杯.在左胁下.突出如肉肥盛之状.以季夏戊己日得之.盖肺邪传肝.肝当传脾.脾旺不受传.肝复欲还肺.肺不受.故留结为积.肝气实梦山林树木.虚则梦细草.若肝绝而真藏脉见.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见于外者.睹物而不能转睛曰直视.又手足爪甲皆青黑.卵筋缩.舌卷.盖筋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也.庚日笃.辛日死.死于申酉时.肝之年夜略如此.胆脉。
《医道捷径》——王叔和二十四部大脉诀

《医道捷径》——王叔和二十四部大脉诀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人)著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河南省中医院肛肠科王凯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部位明,寸关尺,左右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莫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念脉经,病在某腑在某脏,,虚当补来实当攻,寒宜温来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连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疾,八九十至将死期。
为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心经浮脉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补心丹诗:人元(玄)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又诗: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衣,引用灯草汤,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8、心经沉脉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或淋浊,或口糜,疼难忍耐,导赤散合逍遥,一剂清泰,若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
脉诊及口诀

脉诊及口诀脉诊: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
桡骨茎突为标志,前寸后尺中定关。
左右六脉寸关尺,左寸主心和膻中,右寸主肺与胸中;左关主肝胆和膈,右关主定脾与胃。
左右尺主肾小腹,寸膈上部关腹部,尺主脐下至下肢,浮中沉分主脏腑,心肺肝肾中脾胃。
三指弓形头平齐,节节相对布疏密,一举二按三之寻,举之轻指力按皮,按之重指筋骨间,寻之轻重中三取。
晨诊最好,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春脉微弦,夏脉微钩,秋脉微浮,冬季微沉;妇女之脉,濡弱略快;妊娠脉常,滑数冲和;年小搏快,年长和缓;高大脉长,矮小脉短;瘦薄常浮,肥厚常沉;六脉沉细称六阴,六脉洪大为六阳;喜之时脉缓,怒之时脉急,惊之时脉动,动之多急疾,睡之多迟缓,脑之脉较弱,食之多数而有力,饥之稍缓而无力;斜飞脉尺向手背,反关于寸口背侧。
浮之:轻得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沉至:轻手不应重乃得,气沉潜深筋骨间。
迟之:脉来迟缓息三至,速率不及正常四。
数至:一息脉来五至上,每分约达九十次。
洪之:波涛汹涌如波峰,来盛去衰渐渐减。
微至:按之欲绝极细软,浮沉模糊似有无。
细之:体小明显细如线,脉气来去无间断。
散至:浮散无根数不齐,沉取不着中势挫。
虚之:举力按空三部脉,形大无力浮中沉。
实至:浮中沉取充实感,体长形大强劲力。
滑之:如盘走珠极流利,应指圆滑珠旋转。
涩至:迟细而短往艰涩,三五不匀无常度。
长之:首尾端长过本位,上至鱼际下尺后。
短至:首尾俱短不满布,寸尺均沉关明显。
弦之:端直而长如琴弦,稳重搏动弛张大。
芤至:浮大中空如葱管,两旁可见按中空。
紧之:牵绳转索来绷急,绞转无常紧张力。
缓至:来去怠缓息四至,一息稍快于迟脉。
脉诊歌诀全(精) 文档

内容简介这本脉诀歌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诊脉歌:介绍切脉时应如何进行的程序。
寸、关、尺三部中浮、中、沉九候的诊法,身体上、中、下三部应在某部,五脏六腑主在哪个部位。
2、脉象口诀歌:是把二十八部脉分做两种方法解释,每一部脉先将脉象形态说明,再将病因、症状指出。
3、分部主病脉歌:是细分二十八种脉象出现在哪个部位,主某脏某腑发生什么病。
另外还有诊“内因”证诀,诊“外因”证诀,诊“不内不外因”证诀,再定死脉、怪脉形候诀,生理异常脉五种等。
并且补充诊小儿虎口三关脉歌,看小儿“人迎”、“气口”诀歌,诊妇人脉歌,诊妇人有妊脉,切脉“八纲”,四季脉变,平息脉歌。
中医四诊中切脉最难,因兴凭医者三个手指和呼吸(一呼一吸名一息)来掌握患者的脉博跳动、形态、强弱而定脉象,诊断脏腑疾病。
故此,切脉只有长时间的体验才能认清。
以上脉诀是湖伟彬幼年从先父学医时所读家传秘本,简单易记,便于初学诊脉者,仅又从新整理,尽量改成白话,适合盲文,但限于文化水平,多有词不达意之处。
我国故有的脉学文献极其丰富多彩,是祖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历代经验积累的结晶。
我们应该认真钻研继承前人遗产,从实践中发扬提高使祖国医学有更大的进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而时习非常重要啊!论小儿虎口三关脉歌小儿三岁下,虎口看三关,一节风关为,二节气关连,三节叫命关。
男左女看右,紫热红伤寒,青惊白似肝,黑似因中恶,黄是因脾端,淡红淡黄者,此渭无病看。
看小儿气口脉歌小儿三岁放平脉,一指三关定数细(小儿三岁以前看虎口三关,三岁以后方看掌后高骨,一指定寸关尺三步),一吸六至是平脉,七、八是热似为困,迟冷数热古今流,浮风沉积虚当实,左手人迎主外感,右手七口主内急,外后风寒属食侵,内后乳食时痰积,洪紧无寒是伤寒,浮缓有寒是伤风,浮洪多是风热盛,沉细原因如是疾,沉紧腹中痛不休,弦紧喉见喘气急,紧促只因痘疹生,紧数只是惊风至,虚软吐泻做慢惊,滑泽是痰痃疟利,芤为失血上下分,弦急可恶需要记,软而细者是肝乎,实而数者为便秘,大小不匀为恶候。
【收藏】《濒湖脉学》27部脉象歌诀

【收藏】《濒湖脉学》27部脉象歌诀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
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
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3、迟脉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
中医把脉口诀表

ﻫ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 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
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
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
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
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脉诊歌赋

桡骨茎突为标志,前寸后尺中定关。
左右六脉寸关尺,左寸主心和膻中,右寸主肺与胸中;左关主肝胆和膈,右关主定脾与胃。
左右尺主肾小腹,寸膈上部关腹部,尺主脐下至下肢,浮中沉分主脏腑,心肺肝肾中脾胃。
三指弓形头平齐,节节相对布疏密,一举二按三之寻,举之轻指力按皮,按之重指筋骨间,寻之轻重中三取。
晨诊最好,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春脉微弦,夏脉微钩,秋脉微浮,冬季微沉;妇女之脉,濡弱略快;妊娠脉常,滑数冲和;年小搏快,年长和缓;高大脉长,矮小脉短;瘦薄常浮,肥厚常沉;六脉沉细称六阴,六脉洪大为六阳;喜之时脉缓,怒之时脉急,惊之时脉动,动之多急疾,睡之多迟缓,脑之脉较弱,食之多数而有力,饥之稍缓而无力;斜飞脉尺向手背,反关于寸口背侧。
浮之:轻得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沉至:轻手不应重乃得,气沉潜深筋骨间。
迟之:脉来迟缓息三至,速率不及正常四;数至:一息脉来五至上,每分约达九十次。
洪之:波涛汹涌如波峰,来盛去衰渐渐减;微至:按之欲绝极细软,浮沉模糊似有无。
细之:体小明显细如线,脉气来去无间断;散至:浮散无根数不齐,沉取不着中势挫。
虚之:举力按空三部脉,形大无力浮中沉;实至:浮中沉取充实感,体长形大强劲力。
滑之:如盘走珠极流利,应指圆滑珠旋转;涩至:迟细而短往艰涩,三五不匀无常度。
长之:首尾端长过本位,上至鱼际下尺后;短至:首尾俱短不满布,寸尺均沉关明显。
弦之:端直而长如琴弦,稳重搏动弛张大;芤至:浮大中空如葱管,两旁可见按中空。
紧之:牵绳转索来绷急,绞转无常紧张力;缓至:来去怠缓息四至。
一息稍快于迟脉。
革之:中空外坚如鼓皮,浮搏按空虚无力;牢至:沉按实弦坚不移,体长形大强微弦。
弱之:其势柔软而无力,位沉体细且极软;濡至:浮而细软搏力弱,不任重按按则无。
伏之:沉深伏筋附骨上,指力推筋着骨得;动至:滑数有力形如豆,动摇不定关尤显。
促之:来数歇止无定数,搏动较快时一止;结至:迟缓搏动时歇止,止后再搏否规律。
中医脉诊动画及脉歌

中医脉诊动画及脉歌帖完感叹:我就是个搬运工,希望搬来好东东。
呵呵。
随图附赠,二十八脉分脉脉歌,详解于下: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脉诊候第一(凡二十四首)一难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
吕曰。
是手足经十二脉也。
丁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者。
是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经也。
以应天地各有三阴三阳之气也。
所谓天地三阴三阳。
各有所主。
其时自春分节后。
到夏至之前九十日。
为天之三阳所主也。
夏至之后。
秋分之前九十日。
天之三阴所主也。
秋分节后。
冬至之前九十日。
是地之三阴所主也。
冬至之后。
春分节前九十日。
地之三阳所主也。
凡左右上下。
各有此三阴三阳之气。
合为十二。
故人亦有十二经也。
所主左右上下之分也。
又人膈以上者。
手三阴三阳所主也。
即通于天气。
膈以下。
足三阴三阳所主也。
即通于地气。
其通天气者为气为脉。
其通地气者主味归形。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故十二经通阴阳行气血也。
又经者、径也。
递相溉灌。
无所不通。
所以黄帝云。
十二经处百病。
次决死生。
不可不通也。
其言十二经皆有动脉者。
即在两手三部各有会动之脉也。
即(按此字衍。
)左手寸部。
心与小肠动脉所出也。
心脉曰手少阴。
(按原本此下有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
据下文,心包之脉。
隶于右尺。
不应自相矛盾。
故删之。
)小肠脉曰手太阳。
其应东南方君火在巽是也。
左手关部。
肝胆动脉所出也。
肝脉曰足厥阴。
胆脉曰足少阳。
其应东方木在震是也。
左手尺部。
肾与膀胱动脉所出也。
肾脉曰足少阴。
膀胱脉曰足太阳。
其应北方水在坎是也。
右手寸部。
肺与大肠动脉所出也。
肺脉曰手太阴。
大肠脉曰手阳明。
其应西方金在兑是也。
右手关部。
脾胃动脉所出也。
脾脉曰足太阴。
胃脉曰足阳明。
其应中央土在坤是也。
右手尺部。
心包络与三焦动脉所出也。
心包络曰手厥阴。
三焦脉曰手少阳。
其应南方相火。
在离是也。
此三部动脉所出。
故经言皆有动脉也。
杨曰。
凡人两手足。
各有三阴脉三阳脉。
合十二经脉。
肝脉曰足厥阴。
脾脉曰足太阴。
肾脉曰足少阴。
胆脉曰足少阳。
胃脉曰足阳明。
膀胱脉曰足太阳。
肺脉曰手太阴。
心脉曰手少阴。
(按原本此下误衍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
与上注同。
今删之。
)大肠脉曰手阳明。
小肠脉曰手太阳。
包络脉曰手厥阴。
三焦脉曰手少阳。
凡脉皆双行。
故有六阴六阳也。
吕曰。
足太阳动委中。
足少阳动耳前。
杨曰。
下关穴也。
又动悬钟。
吕曰。
足阳明动趺上。
杨曰。
冲阳穴也。
在足趺上。
故以为名。
又动颈人迎。
又动大迎。
吕曰。
手太阳动目外。
杨曰。
瞳子穴也。
吕曰。
手少阳动客主人。
杨曰。
又动听会。
吕曰。
手阳明动口边。
杨曰。
地仓穴也。
吕曰。
又动阳溪。
足厥阴动人迎。
杨曰。
按人迎乃足阳明脉。
非足厥阴也。
吕曰。
厥阴动人迎。
误矣。
人迎通候五脏之气。
非独因厥阴而动也。
按厥阴脉动于回骨焉。
吕曰。
足少阴动内踝下。
杨曰。
太溪穴也。
按此动脉非少阴脉也。
斯乃冲脉动耳。
冲脉与少阴并行。
因谓少阴脉动。
其实非也。
亦吕氏之谬焉。
少阴乃动内踝上五寸间也。
经曰。
弹之以候死生是也。
吕曰。
足太阴动髀上。
杨曰。
箕门穴也。
吕曰。
手少阴动腋下。
杨曰。
极泉穴也。
又动灵道少海。
吕曰。
手心主动劳宫。
手太阴脉动大渊。
杨曰。
又动尺泽侠白天府也。
虞曰。
吕杨二注。
惟各取其经脉流行之穴。
言其动脉。
与本经下文独取寸口之义。
不相乘也。
庶今举之。
经曰。
脉会大渊。
大渊在两手掌后鱼际间。
乃手太阴脉之动也。
太阴主气。
是知十二经脉会于大渊。
故圣人准此脉要会之所。
于人两手掌后鱼际间。
分别三部。
名寸、尺、关。
于三部中诊其动脉。
乃知人五脏六腑虚实冷热之证。
谓一经之中。
有一表一里。
来者为阳。
去者为阴。
两手合六部。
六部合之为十二经。
其理明矣。
察阳者。
知病之所在。
察阴者。
知死生之期。
故曰十二经皆有动脉也。
乃合诊法。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丁曰。
夫独取寸口诊法者。
其一指指下。
各有上下左右长短浮沉滑涩迟数。
见病吉凶也。
此法是黄帝脉要精微论中之旨也。
越人引此一篇。
以为众篇之首也。
昔黄帝问曰。
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
常以平旦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
络脉调匀。
气血未乱。
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
视精明。
察五色。
视五脏有余不足。
形之盛衰。
参伍决死生之分也。
此者是独取寸口之法也。
杨曰。
自难曰至此。
是越人引经设问。
从然字以下。
是解释其义。
余悉如此。
例可知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脉动也。
吕曰。
太阴者。
肺之脉也。
肺为诸脏上盖。
主通阴阳。
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
所以决吉凶者。
十二经有病。
皆见寸口。
知其何经之动。
浮沉滑涩。
春秋逆顺。
知其死生也。
丁曰。
其手太阴者、是右手寸部也。
为肺主其气。
为五脏六腑之华盖。
凡五脏六腑有病。
皆见于气口。
故曰大会也。
虞曰。
五味入胃。
化生五气。
五味者。
甘、辛、咸、苦、酸,五气者,膻、腥、香、焦、腐。
乃五行之气味也。
其味化气。
上传手太阴。
太阴主气。
得五气以溉灌五脏,若胃失中和。
则不化气。
手太阴无所受。
故寸口以浮沉长短滑涩。
乃知病发于何脏。
故经云。
寸口者。
脉之大要会也。
五脏别论曰。
五味入口。
以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
本经曰。
人受气于谷。
玉机真藏论曰。
因胃气乃能至手太阴。
阴阳应象论曰。
味归形。
形归气。
气归精。
精归化。
夫如是。
则知人之气。
自味而化。
上传手太阴。
故寸口为要会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脉行六寸。
吕曰。
十二经。
十五络。
二十七气。
皆候于寸口。
随呼吸上下。
呼脉上行三寸。
吸脉下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脉行六寸。
二十七气。
皆随上下行。
以寤行于身。
寐行于脏。
昼夜流行。
无有休息时。
丁曰。
言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脉行六寸者。
即是天地阴阳升降定息也。
即是周于六甲。
而又日月晓昏。
人呼吸上下以六气周身。
故乃法定息六寸也。
人一日一夜。
凡一万三千五百息。
脉行五十度。
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
行阴亦二十五度。
为一周也。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
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故法取于寸口也。
吕曰。
人一息脉行六寸。
十息脉行六尺。
百息脉行六丈。
千息六十丈。
万息六百丈。
一万三千五百息。
合为八百一十丈为一周。
阳脉出行二十五度。
阴脉入行二十五度。
合为五十度。
阴阳呼吸。
覆溢行周毕度数也。
(按史记正义引此文无溢字。
)脉行周身毕。
即漏水百刻亦毕也。
谓一日一夜漏刻尽。
天明日出东方。
脉还寸口。
当复更始也。
故曰。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
丁曰。
按旧经注。
其脉息以为八百一十丈。
即当水下二刻。
得周身一度。
如百刻。
计周身五十度。
如此。
则行阳五十度。
行阴亦五十度。
此乃甚与经意不同也。
经言行阳二十五度。
行阴亦二十五度。
共得五十度而复会也。
所谓行阳行阴各二十五度者。
谓一岁阴阳。
始于立春。
交相复会于立春。
故共行五十度也。
日之晓昏。
人之寤寐。
皆在于平旦。
日行二十四时。
复会于是。
人气始自中焦。
注手太阴。
行其经络。
计二十四。
亦复交会于手太阴。
其右寸内有穴太渊。
是脉之大会始终。
故各计二十五。
所以言寸口者。
脉之终始也。
虞曰。
二百七十息。
脉行一十六丈二尺。
及一周身。
应漏水下二刻。
一万三千五百息。
脉行八百一十丈。
应漏水下百刻。
是知一日一夜。
行五十周于身。
凡行阴阳。
分昼夜。
是故行阳二十五度。
行阴二十五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