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县志 各村名来历
杞县地名志之高阳地名简介(六)

杞县地名志之高阳地名简介(六)蔡营在杞县城西南15公里、高阳西北6公里处。
2个村民组,126户,602人,耕地800亩。
蔡营村委会驻地。
相传清初蔡某带刀指挥,电兵于此。
其名称营顶。
后在营地东南400米处建村,名为蔡家营,简称蔡营。
聚落长方形,面积8万平方米。
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
机井8眼,机电双配套。
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
山寨在杞县城西南16公里、高阳西北6公里处。
3个村民组,84户,423人,耕地559亩。
属蔡营村委会辖村。
明初山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山家寨,后简称山寨。
清道光二十四年黄水淹过后,庚戌进土朱崇洛由兰仪迁此,繁衍至今仍用原名。
聚落长方形,面积1万平方米。
东西街1条。
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
土质青沙,机井19眼。
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大路东通葛岗一高阳公路常寨在杞县城西南15公里、高阳西北6公里处。
6个村民组,268户,1274人,耕地1900亩。
常寨村委会驻地。
相传,明初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常塞。
清代鹿姓由商丘迁来虽成望族,仍用原村名。
聚落长方形,面积20万平方米。
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大路东通高阳张家洼在杞县城西南13公里、高阳西北4公里处。
4个村民组,324户,1622人,耕地1532亩。
张家洼村委会驻地。
张姓迁此定居,以姓氏名村张家洼,简称张洼。
聚落长方形,面积21万平方米。
东西主街1条。
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
土质青沙,有机井22眼,机电配套。
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兼种果树22亩。
饴糖(麻糖)是该村传统产品,畅销城乡。
有小学1所,卫生室1处大路东南通高阳于洼在杞县城西南13公里、高阳西北3.5公里处。
高要县志

高要县志第三节姓氏一、姓氏概况据1993年调查统计,散居在县内的人口姓氏有232个,万人以上的大姓有梁、•陈、李、黄、邓、伍、张、何、钟、吴、莫、林、苏、赵、冼、黎等16姓,五千人以上的有夏、陆、廖、罗、谭、冯、朱、区、麦、刘、叶、赖、周、谢、杜等15姓。
各姓氏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如下:梁、陈、李、黄、邓、伍、张、何、钟、吴、莫、林、苏、赵、冼、黎、夏、陆、廖、罗、谭、冯、朱、欧、麦、刘、叶、赖、周、谢、杜、蔡、杨、容、孔、卢、焦、温、姚、曾、余、王、宋、严、甘、吕、翟、胡、唐、龙、江、邹、程、戴、慕容、伦、许、彭、潘、文、符、徐、蓝、覃、郭、禤、岑、聂、范、欧、翁、韩、孙、白、萧、郑、申、邱、蒙、骆、高、熊、诸、邝、汤、钱、阮、董、鲁、肖、宾、成、毛、金、子、龚、练、邬、关、雷、曹、项、全、袁、霍、习、马、石、涂、蒋、仲、宗、凌、邵、秦、祝、裘、巢、庞、方、尹、艾、任、卫、利、丁、沈、包、薛、贺、俞、简、植、车、中、安、康、纪、古、侯、密、韦、魏、陶、姜、卓、仇、路、颜、崔、乐、帅、童、带、供、孟、尚、傅、陀、于、游、巫、洪、泽、梅、甄、施、盘、瞿、芙、招、贤、庄、日、劳、易、盛、宁、官、万、佘、欧阳、戚、业、辛、家、艺、宫、尤、贾、池、侬、封、柳、满、米、超、项、幕、樊、华、佐、蕉、蒲、炎、阙、詹、武、云、栋、磨、裴、朗、琴、毕、梦、田、谈、冀、闲、霞、墨、勿、逢、旁、桃、雁、付、粟、房、季、呈、司徒。
二、姓氏源流本县姓氏繁多,支派复杂,源远流长。
今选择了1万人口以上的16个姓氏,将其来源、分布、人数、户数等情况辑录如下:(一)梁姓全县约有46590人,10900户,分布在全县各镇的130多个管理区,220多条自然村。
河台镇都权梁姓,始祖梁志闾于明初从南雄珠玑巷迁来。
至民国36年(1947年,下同)传二十三世,现有2049人,468户。
乐城镇伍村梁姓,•一族是惠州客籍,于清朝时迁入。
•另一族梁恭致于明正德间(1506~1521年)从城北朝天坊迁来。
3高阳县志

高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序刊本麻野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在山後頭媳婦放在坑頭上烙白餅裹紅糖你吃口我嘗嘗(譏不孝民不肖子之意)小轎車大馬拉擊鈴刮拉到娘家哥哥出來抱箱子爹娘出來笑哈哈嫂子出來一扭搭嫂子嫂子你別扭不吃你的茶不喝你的酒當天來的當天走(姑嫂不和之真像)明咧小雞跳咧城咧老牛崛起尾咧閨女小子全該起咧閨女起來紡個穗小子起來拾拍糞(農家晨光之寫真)家二斗梁不當孩子王(形容小學教員困難之意)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水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無水絲(冬季氣侯歌)清明高梁穀雨穀立夏芝蔴小滿黍(農事格言歌)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有雨多種麥(同上)白露早寒露遅秋分麥子正當時(同上)早黍晚麥不收莫怪(同上)小滿的花不回家(同上)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同上)養雞莫養鴨栽樹不栽花(同上)紙糊的老虎嚇不倒人(戒人求實不可作偽之意)中華民國改了良拆大廟蓋學堂(無知愚民譏諷立學校之意)各省各商埠大率均有分號即外蒙陝甘黔蜀交通不便等處亦有之不畏艱險不惜財力不顧生命雖有山川阻隔非達到目的地不止農家勤苦耐勞尚樸實勵廉隅男不惰遊女不冶容不得專務力於耕稼頗有古時醇厚之風工人勤於本業不事浮華製造務求技巧物品日趨精善工業不一而以織布者爲最相習相染日益增多城市工廠林立鄉村則比戶皆有機杼之聲歌謠老天爺下大雨收了麥子供享你你吃麵我吃皮剩下麥糠喂小驴(天旱思雨之意)大脚好大脚好陰天下雨滑不倒大脚大大脚大陰天下雨不駭瀦龍河大河道開了口滿地澇西王家莊的莊稼白鬧了(因西王家莊地勢低窪莊稼常被水澇故有是歌)軋花難軋花難五更早起三更眠血汗換來錢賣魚苦賣魚苦賣魚不完悉愁過午狂呼汗至足雍城村四面窪不打魚來就摸蝦下大雨就害怕雍城村四面低打了南堤打北堤你說晦氣不晦氣雍城村四面深種了莊稼白費心這樣情無人問雍城村甚風洒春天和暖種禾稼秋天一澇全變傻(以上六歌皆形容雍城村久被水患之苦况)穿什麼好穿什麼好粗布做衣件件寶綾羅縀疋費金錢奢華不如儉樓好吃什麼好吃什麼好蔬菜做飯盌盌飽山珍海錯傷脾胃腥葷不如素食好住什麼好住麼好甓房柴門天天掃高樓大厦費工程奢華不如清潔好(以上三歌諷人衣食住不可過於奢侈)兒大不由爺女大不由娘(自由之真像)方言搧凉翅事關於己而反置身局外者他人謂之爲搧凉翅夜拉個俗稱昨日曰夜拉個二古眼稱人與物之劣者曰二古眼不大離稱人與物之稍優者曰不大離延適延恰合之意不覺揑處憂患而猶歡樂者俗稱爲不覺揑搭咧咧御牛使其快走呼曰搭咧咧鼓得著蹲踞也(一作開始工作講)無二鬼稱無賴人也黏皮四兩肉謂此人不可相與之意哈個即那個之意唧咕俗稱狡猾難門之人曰唧咕又謂語言絮叨之意又數人聚而小語亦曰唧咕咕咕叫雞呼曰咕咕瞎架凡事雜亂無章且難處理者曰瞎架鞏鬆挑唆之意哩哩俗呼猪爲哩哩蓋來來之意遼遼俗呼犬遼遼亦來來之轉音叫驢稱牡驢也草驢稱牝驢也草雞稱母雞也客郎俗呼小猪也奏做不爽直之意土包謂其人鄙而無能之意態海形貌豐碩大言之意試巴試巴試辦試辦之轉音船到貨也齊不誤事又行易之意夥巷俗稱共有之巷曰夥巷夥者多也即多人共有之意史記陳涉世家楚人謂多曰夥絳俗呼虹爲絳虹去聲音近絳鬼俗稱人之狡黠者曰鬼郭璞方言注曰今名黠爲鬼詩鬼爲蜮亦此義他拉用牛馬等磨面俗謂之他拉。
高阳氏简介

高阳氏简介高阳氏简介编辑本段简介据传说,高阳氏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高阳氏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有他统治的城池。
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颛顼15岁治理九黎地区,受封于高阳,故又称其为高阳氏。
屈原《离骚》中有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黄帝死后,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20岁。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
编辑本段姓氏由来高阳氏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高阳氏颛顼帝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
当时还有个部族,首领叫共工氏。
活动在太行山东麓冀州一带。
共工氏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与颛顼争夺帝位,于是就发动了向颛顼部落进攻的战争。
颛顼足智多谋,沉着应战,利用神箭手羿作为先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现宁夏),怒触不周山而死,颛顼部落才得以太平。
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他曾命重和黎二人编制历法,后人称“颛顼历”,开始将一年定为360天,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他改革了原始宗教“绝天地通”,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
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
颛顼的辖区非常大。
高阳历史

高阳历史高阳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中心地带,属河北省保定市,北依华北明珠白洋淀,县域面积496平方公里。
高阳县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戏曲之乡”之称,县域名伶荟萃,享誉梨园;高阳县纺织遍天下,有“纺织之乡”的美誉。
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毛巾?毛毯名城”。
二十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
年产毛巾40亿条、手编绒线2.4万吨、毛毯3000万条,堪称“三个全国第一”。
高阳纺织商贸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毛巾专业批发市场,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享有“中华之最”美誉。
在此我主要介绍一下高阳县纺织业的发展史。
一、明清时期1.明:据县志载:高阳地势低洼,河流交错,是有名的“十年九涝”灾区。
盐碱遍地,有“种一葫芦打一瓢,遍地都是兔子毛”之谣。
农民生活维艰,以纺线织布补充生活之不足。
高阳自古“民风淳朴,勤于耕织”。
明初,棉花种植引入河北。
明廷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高阳籍驸马王昺赴广东崖县,购来大花棉籽。
明代后期,高阳农户已经植棉,纺线织布,自产自用。
2.清:176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到高阳体察棉耕并绘出棉花图十六幅,恭呈御批,乾隆欣然配诗,并允刻石传世。
1877年,德和号钱庄建立,光绪末年改为线庄,1912年叫布线庄。
1881年,庆丰义号开业。
1890年,土布形成市场,莘桥集上土布销售近千匹,县城集日销售1200匹,小本布贩渐多,收买本地土布,远销外乡,就仅季朗一村,有贩布独轮小车60辆,行销博野、保定、赵县等地。
1900年,高阳城西留祥佐村人王士颖率先购进东洋铁机,招工织造,成为本县宽面土布织造之始。
1901年,县城许多人家集资购买日产织机两架,安机濡上书院偏房内,仿织宽面洋布,因织机不良歇业。
1902年,杨木森创办“蚨丰号”。
1906年,由武安人李条庵、安新人杨木森、本县李香阁、韩捷三、张筱良、张造卿、韩钜宸、李馨斋等创建商会。
杞县地名志之高阳地名简介(三)

杞县地名志之高阳地名简介(三)王家楼在杞县城西南12公里、高阳东南2公里处。
4个村民组,347户,1738人,耕地1810亩。
王家楼村委会驻地。
据王姓族谱记载:始祖王东震,在明嘉年间由颍州迁杞县裴村店,又迁高阳之南定居,在隆庆年间赐封文林郎。
王姓建楼,定村名王家楼。
聚落长方形,面积25.2万平方米。
东西街2条,南北街3条,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
土质南坡两合土,北、西青沙,机井21眼,机电配套。
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兼种苹果、葡萄。
村有刺绣厂1座。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西通杞县一沙沃公路。
申楼在杞县城西南12公里、高阳东南2公里处。
2个村民组,125户,735人,耕地601亩。
属王家楼村委会辖村。
据村内碑文记载:元代称窑岗寺,明代称吕家屯。
后因村有一富户申半岗排列盖五所楼房,改村名为申家楼,简称申楼。
聚落长方形,面积8.6万平方米。
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
土质青沙,机井9眼,机电双配套。
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作物。
大路西北通高阳。
杨庄在杞县城西南13公里、高阳东南2公里处。
2个村民组,119户,520人,耕地630亩。
属王家楼村委会辖村。
杨姓先居,以姓氏名村,称杨庄。
聚落长方形,面积11.7万平方米。
东南主街1条。
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
土质青沙,机井7眼,机电双配套。
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卫生室1处。
杞沙公路从村中穿过。
团城在杞县城西南8公里、高阳东3公里处。
8个村民组,380户,1902人,耕地1923亩。
团城村委会驻地。
相传,本村历史悠久,村中原有庙碑记载:已有三千余年,据村中老人传说,秦初拟于北地建立县城,因无红沙地,划好城圈未建,后建村落为圆形,取名团城。
聚落长方形,面积16.2万平方米。
东西街3条,南北街1条。
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

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目录一高阳地域是华夏最早期人类繁衍的摇篮 (2)二颛顼帝高阳部族最早实现了原始人类向文明人类的跨越 (4)三颛顼帝初国高阳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7)四高阳是纺织的摇篮 (16)五华夏文明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 (21)六华夏文明孕育了高阳历代英烈 (23)古都高阳,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及其曾孙颛顼帝最早开发的地域,为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撰写此段历史让今人学习,传承三皇五帝的开创精神。
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实现华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一高阳地域是华夏最早期人类繁衍的摇篮上古时代,黄河流经高阳入海。
高阳平地是早期黄河及太行山(我国最早出现的山脉),东流诸水,经历日久迁徙、冲积沉淀而成的平地。
它是由畦地和湖泊组成,北有白洋淀、东有文安洼。
古代“河”为黄河专称,其他独流入海的河称水。
如易水、滱水、濡水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七千五百年前,古黄河一直取道河北平原,经高阳、白洋淀地域入海。
公元二百零六年黄河在河北平原的地上河道崩溃,从此黄河改道南移,但黄河派生支流仍经高阳平地入海。
如: 泒河------东流经任丘、天津入海。
滱水(高河)------东流河间、交河入海。
猪龙河------经高阳旧城流入白洋淀。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向东流入渤海,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平方公里。
以上是黄土高原,河流在黄土高原冲刷了大量的黄土,水呈黄色,这就是黄河名称的由来。
黄河中段,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省,河水大都在高山峡谷中流动,水流湍急。
过三门峡(河南三门峡)以后,河流进入坡度极小的平原,从此河面宽阔,水速变慢,河中夹带的大量泥沙百分之六十开始沉淀,使太行山东麓至渤海边大片地域,成了沉积平原。
这块平原,西起太行山脚下的徐水、保定、清苑、定州等县,东至渤海的文安、沧州等市。
中部有高阳、任丘(今任丘市)、河间、肃宁等县。
高阳平地,位于地球北纬三十八度,是地球北温带的中部,地理环境非常好具有一定的特点:1、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四季温差变化不大。
卷耳高阳县的“诗仙李白”以及他赫赫有名的家族小考

卷耳高阳县的“诗仙李白”以及他赫赫有名的家族小考咏白洋淀莲花港十里芳潮花隐洲,游人港里戏兰舟。
金房翠盖摧风雨,明日娇姿可在不?明·高阳·王昺高阳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旧城------旧高阳城也是这位上古帝王所建。
其实,颛顼在旧城附近的修建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座高阳城。
比如说中国古老姓氏之一的莫姓的郡望鄚州。
众所周知,莫姓的始祖就是颛顼,据史籍《三郡记》和《姓氏考略》记载,上古帝颛顼造鄚阳城,其支庶子孙定居于鄚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氏,世代称莫氏至今,史称莫氏正宗。
文中所提到的鄚阳城,就是我们咫尺之距的鄚州,而颛顼曾经在那里修建有鄚阳城。
又比如我们高阳县的一座很古老的村庄-----王福。
高阳县志记载,王福原来的名字叫做王府,是颛顼狩猎驻跸的所在(颛顼王狩猎的地方,据说在王福村西南,王宫不过是泥土所建。
)。
颛顼在这里修建有行宫,派他的亲属于此居住并派兵守护。
王福村并不大,现在也不过是1700人左右,但是却才人代出,像主持编纂过康熙八年版高阳县志、死在刑部办公桌上、感动康熙皇帝的韩荩光,被誉为清代开国以来清正廉明第一人的韩汤衡,做过聊城知县、参加过乾隆皇帝千叟宴的韩龙震,以一己之身换的禹州一城百姓平安的李乘云等等,都出自王福村。
王福村目前有李、韩、崔、赵、闫、王等姓氏,而其中的王氏,是该村最古老的一个姓氏,明晚期在高阳赫赫有名的王氏一族,就是从这支王姓里分衍而出,不仅有文采风流之士,也有为官踌躇满志之才,而后万历年间,更出了一个风流倜傥、文采不俗的王昺,娶了延庆公主,官太子太师,掌宗人府,这个王昺,就是我们高阳人至今还津津乐道的王驸马。
王昺的父亲,叫王鼎铉,王昺的爷爷叫王令辰,王令辰的父亲是明朝著名的诗人王荔,王荔的父亲是王扬,号称高阳县有史以来植树造林的第一人。
王扬生有四子:荔、蘅、荪、茳。
王荔四兄弟共生有九子:令辰、令文、令言、令绩、令原、令度、令谟、令緖、令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阳县志各村名来历高阳——居古高河之阳故此得名!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臵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
蔡家口亦改南蔡口。
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
之前,亦称北赵堡。
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
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
清简称煎窝。
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
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
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故名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姓桑的走到这,船搁浅走不了了定居,民俗称船丁后叫团丁 ,又一说该村形状像船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
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
清改为莘桥。
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
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
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
曾分南,北布里。
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
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
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
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
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
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
还是有几分幽默的。
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
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
顺安军是政区建臵,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
宋臵,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
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1127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的抗争精神.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亲庄。
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
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
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
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
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
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
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的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苇元屯,建于唐代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顺安军设营田务,所以也有人叫苇营儿.后改屯田务,故称苇园屯,后改苇元屯。
田家庄,很小的一个村子。
田姓自明代搬来定居得名,初并不成村,只有几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处于分水道冲,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万历年间修横堤至此,故又称老堤口.民国分二村。
关于横堤,明万历年间修筑.值得一提的是县令周之藩.万历三十九年,横堤崩溃,周县申请经费未果,便拿出俸银,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与民同苦,全县感动,争相而来,八天竣工。
高阳位于多河下游,人称九河下潲.远古时更是一片汪洋,赵布新庄一带传是高阳最早的陆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与水有一定关系。
西柳,因处河道西多柳而名,建于金代。
斗洼,明朝苑氏自里县北郭丹搬来,该村四周高,中间洼,因此叫斗洼。
王福,如果高阳是颛项故都,那么王福是他的别墅,是打猎的行宫,当然驻兵把守,颛顼家属有也住这里的,称王府,后改王福.也有说该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的.事实上该村风水确实不错,历史上做宫者无数,单知县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的首推李乘云. 王福大坟,经我多发查证,应是韩荩光之墓。
韩荩光,高阳于堤人,曾任中牟县令,顺治年间进士,属于古代焦裕禄式的人物。
在任期间多施善政,百姓归乡,编篡中牟县志,后死于案桌之上。
康熙自国库拨款为其修墓,全县大车每人一车土,安葬之日数万人为其发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宝造型建筑,在京畿只有曾国藩墓能与其相比拟。
其墓大多伤于文革,现在只能大概见其轮廓。
旧城的土疙瘩,位臵应在村东,是则剬顼之墓。
旧城村东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传宋军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军建制。
北圈头,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北桥.因位于北桥头名北桥头,后谐音北圈头。
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现在的孝义河.板桥,传古时有河流经过,有桥树碑云,登石望月铁板桥,故名板桥。
安州八景之一徐果庄,不太确切,尖窝那边那个吗/ 是则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庄,后因广种桑榆,改徐果庄周家辛庄,源于任丘百尺周家。
有人自该村迁出建庄,称周家新庄,后写周家辛庄。
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
大约清康熙年间,因村民纠纷分为南北布里。
雍正年间,北部里,改为安澜村。
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称儒阳,盖因在儒水之阳也。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阳占其三。
上文均有述。
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阳,出于个人喜欢。
其余四景,那就简单说说,与高阳没连系的。
博士庄,原名史家庄,盖因史姓建村。
后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利家口,相传乃蔺相如的故乡,称蔺家口,后谐音利家口。
北圈头上文有述。
刘家连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古龙的书,知道十二连环坞,但我们高阳确有十二连城。
有王,张,严,石,刘,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连成,后南部几组南连城,1939,分两村,本村刘姓多,得名三房子,顺治年间,有张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称张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后合为一村,称三房子。
其中段有说是教台段西庄,盖因在楞严塔西得名。
其村亦出孙岳,陆军上将,北伐一路军总司令。
楞严塔,也称赵通塔,宋时建,用以了敌。
西河大鼓,创始人马大河,又名马三峰,生于教台,后随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马唱到:端村人来,教台种(zhuo三音),生来就叫马大河...。
马增芬之父连登居北京改进独成一派,为其后人,郝艳霞生于辽宁,据说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确切于留佐上文有述。
晋庄上文有述。
值得一提的是,北晋庄原有两个村子,尚建有北晋庄堡。
有村杨家佐因建于堡东,称杨家左,后名杨家佐。
三坊子的来历和教台当家院密不可分,教台当家院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历史久远,三房子原为给其种地的佃农,以段氏最早,因离教台当家院(今教台村桥西)较远不便,随在种地处盖房居住,后张、辛两姓也来此成为佃农,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称南场,为当家院的场片老调源于流行在保定东白洋淀的西河调,后有一姓韩的自幼从蠡县迁居至此,迷恋于是,后经其整理便有了老调的雏形,传唱于高阳、安新淀南一带,并开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1953年(也可能是1954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是最早的老调专业剧团。
南教台,燕王扫北时设教兵台。
位南名南教台。
归还,原有桂花树,毁于南归还西明朝。
谐音归还。
树南男归还。
树北,北归还。
南归还西,西归还。
系南归还迁出。
南归还四姓建村,北归还三姓建村古代这里有堡,靠近潴龙河。
村民为祈福去灾,名龙化。
因南处,名南龙化。
北为北龙化。
有传说刘基曾欲在此建都,因龙化一名而打消念头。
传说而已。
潴龙河自南向北,为季节性河流。
上游纳沙河,滋河,小唐河,北入白洋淀。
无影山,旧县志确有记载,亦有诗云,天上有关临胜境,日中无影落瑶坛。
说的就是无影山。
在旧城。
传尚有苍山,洗马池,均已不见。
旧志云,无影山,旧城西北约一里许。
山峰日照无影,今垒然丘耳。
宋景德四年,战争少有,宋军营田,屯田务,河槽渡口,开始有人居住,高阳及附近县出现了许多以营,田,河,务,口为名的村庄,有四古屯,三古务之说。
旧城以东,至今有十营九务。
延福屯,大约始于唐朝,召流民在此开盐池,设盐屯,后渐成村,称盐夫屯。
后,村有雅士,易名延福屯。
田家佐,明田姓自山西迁来建村,称田家庄,清因佐收赋税,易名田家佐。
关于六郎延召,所需篇幅过长,只作寥寥数语。
高阳塘淀密布,深不可涉,浅不可舟,辟为险固之地,与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并称三关,时高阳关亦称草桥关,设在三岔口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