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旅游审美心理

第一章  旅游审美心理

对美酒佳肴的“色、香、味、形、意(趣)” 的整体性审美知觉,就离不开味觉的辅助功 能
旅游者凝神大自然的风光胜景之时,嗅觉对于草木 花香和清新空气的感受,有助于旅游美感的生成与 深化。
旅游者在选购丝绸、刺绣或瓷器等旅游工艺品时, 视觉对于其色彩图案的鉴赏尽管重要,但触觉对强 化其美感和刺激其购买欲也有很大的作用。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部,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帝王行宫和皇家园 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典园林,总面积达294 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 颐和园吸取了全国著名园林的造园精华,依山傍湖,众多的殿、堂、 楼、阁、廊、榭、亭、桥散落在湖光山色之间,宛若天成。颐和园 内分为宫殿区、居住区和风景区。东宫门内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殿 区,这里有皇帝的宝座和屏风,殿前露台上陈列着铜龙、铜凤、铜 麒麟,这里是坐朝听政的离宫。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德和 园组成封建帝后的生活居住区,德和园内有上下共三层的大戏台。 乐寿堂西有一邀月门是著名颐和园长廊的起点,长廊长达728米, 沿昆明湖北岸,通向昆明湖西北的石舫。长廊的梁枋上绘有精美的 彩画8000多幅。万寿山中间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自下而 上有云辉玉宇坊、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建 筑。高耸入云的佛香阁巍然建在一座高达21米的石砌台基上,其自 身高更有41米,整个建筑高出万寿山顶成为全园的中心和制高点。 万寿山中轴线两侧还建有很多亭台楼阁,如湖山真意楼、听鹂馆、 景福阁、益寿堂等。山之东北部有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谐趣园,为 园中之园。万寿山后山有宗教建筑群,以红绿黑白四座喇嘛塔象征 佛界,而以山麓苏州河沿岸买卖街象征尘世凡境,以示日月环绕须 弥山。湖东岸的知春亭据岛临湖,万寿山全貌历历在目,浩荡的昆 明湖与金碧辉煌的万寿山相映生辉。连接南湖岛的十七孔桥是颐和 园最大的桥,宽8米、长150米桥栏望柱上雕有500多只形态各异的 石狮,桥畔还有铜牛和廊如亭。

旅游美学的概念

旅游美学的概念

旅游美学的概念
旅游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旅游领域,旨在探讨旅游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建筑风貌、旅游产品等,其目标是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的发掘,提高旅游活动的品质和吸引力。

首先,旅游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仅仅是简单地观看景物,更是通过感官、情感、认知等多个层面的体验,与景物产生深度的交流和共鸣。

审美体验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满足游客对美的追求和享受,同时也能够提升游客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其次,旅游美学注重审美价值的发掘和传递。

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景物的审美价值进行评价和发掘,从而形成对景物的认知和评价。

旅游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景物的形态、色彩、结构、氛围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揭示出景物的内在美感和价值,从而提升游客的审美体验和认知水平。

另外,旅游美学也关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创新。

在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关键。

旅游美学强调旅游产品的审美价值和品质,注重产品的设计、包装、营销等环节,通过创新的设计和营销策略,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旅游美学还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在旅游活动中,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

旅游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保护和传承,使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发扬。

总之,旅游美学是美。

美学

美学

一、旅游美学:是一门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的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

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审美关系,而审美关系主要包括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旅游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美学基本原理。

一般认为,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审美教育学二、自然景观:指的是非人工创造的、天生的、具有审美特性和旅游吸引力的无机或有机的物象形态。

自然景观世界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地貌、水体、太空、植物和动物等,均在旅游者的自然审美视域之内三、岩石的象形之美:指的是岩石本身的形态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的高度相关性而形成的审美形态。

米芾的《渔阴公石谱》提出相石四法:“瘦、秀、透、皱”。

四、月亮之美:是一个群体化的审美形象,所象征的是一个民族或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情感和思绪。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新月妩媚灵秀: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圆月人见人爱: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残月愁丝萦绕: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太阳之美:与朝阳相对,夕阳西下时分的满天晚霞,也是非常诱人的景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州。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红”六、时令节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集中表现民俗风情之美的最佳机缘。

都市型的旅游节庆的文化外延分三类:1)民俗文化2)商业文化3)艺术文化。

七、社会风貌(狭义):指旅游从业人员乃至于当地居民的德行操守、社区文化活动状貌、社会建设成就以及流行时风等,这些方面按美学规律有机的组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令人赏心悦目形象特征的社会风貌美。

旅游美学教案

旅游美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理解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掌握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界定关于美的定义的三种流派:1、客观派:认为美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美与和谐、对称、色彩、比例等客观形式因素有联系;2、主观派:这种理论偏重于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认为美在于心而不在于物,是人的审美情感和心理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审美判断的结果,具有相对性和易变性,依赖于审美者的愉快经验和个人素质,是随着审美主题和时代审美趣味而变化;3、关系论派:这种理论从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美不在于客观对象,也不在于主观意识,而在于两者结合或统一的关系中,美是客体作为一种美的“潜能”与主体审美知觉相结合的结果。

西方人眼中的美侠义之美:凡经由感官而能引起感觉和精神的快感者。

广义之美:则不限于此,还包含崇高、悲壮、滑稽等其他各种美的范畴,这种美不仅提供形式上的快意,还包括美感对象的內在性质。

中国人眼中的美一是指感官的快适。

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如对食物、酒称之为“美食”、“美酒”,这里的美是“好”的意思。

二是用于伦理评价,是对人的行为、思想、言论符合规范的一种赞同,这里的美是“善”的意思,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美与善同意”的传统观念。

美的种类自然美:自然美指大自然中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中存在的美。

社会美:社会美指存在于社会活动中的美。

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进行艺术创造,把审美意象物化出来而形成的美。

一、旅游美学的概念旅游审美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体。

旅游美学是以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美学特征,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者与旅游观赏对象的审美关系,以及旅游审美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论旅游美和旅游产品

论旅游美和旅游产品

论旅游美和旅游产品摘要:"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旅游,游览万山,观光美景,娱乐其中。

旅游,游的就是一个美景,体验美景,欣赏美景,融身于美景之中,感觉美景之妙。

正如最早由贵州大学旅游美学和旅游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大学区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陈昌茂教授创建的旅游美这个概念。

一、旅游美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

人要实现自我,就要有审美权利。

每一个阶段都应感受到来自美的声音。

正如陈昌茂教授在旅游美的审美对象与美感经验漫谈文中提到的,我们把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旅游景观界定为旅游美创生中的可感物像的总称,它是旅游美及美感发生的质料。

美感经验又叫美感,就是审美事件发生时所呈现的一种独特的陶醉的瞬间状态。

旅游活动创生的美感我们称为旅游美美感经验。

旅游美表现为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组成的逻辑结构。

前过程是对旅游标示物的认知,激发出旅游动机的过程一愿游;过程是游览过程,表现行游、居游、憩游;后过程是游览活动完成后游客对旅游的回忆——忆游。

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因某一节点客体形象的冲击而创生的直觉形象是一种美感经验,是旅游生活的最高体验。

旅游美在我看来应该是通过旅游去耹听,观赏,呼吸,触摸,感受地区或者国家的自然美光,民俗风情。

旅游带来的不止是听觉,视觉,还有我们的触觉,比如我们在旅游途中触摸到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以旅游地为核心,为旅游者提供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旅游产品是旅游景观(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综合体,它是一个复合概念。

旅游产品是一类特殊的产品,它的特殊性产生于它的消费者与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的特殊性。

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第 2 卷 第 2期 8 21 0 2年 2月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J u n l o ih u Noma olg o r a fGu z o r lC l e e
V0 . 8 No 2 12 . . N v2 1 o. 02
论 旅 游 美 的审 美对 象
陈 昌茂
( 贵州 大学 人文 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02 ) 50 5
ati gc l cm oe f v rcse : ne s i t r g—t vl g o es y—e oi u rcl  ̄ cvt i l i y o p sdo epoess It etn o i i y so a l i f r u n r e n —h m t a i a  ̄ y t r— o e g n o e l c
Ke od :or m;or m B a t;or m Ln sa ; ete cO jc yw rsT u s Tui euyT ui adcp A s t b t i s s e hi e
旅游美是 游客 在旅 游活 动 中创生 出来 的一 种 美及美 感 , 它有 自己特有 的审美 对象 。艺 术美 的审 美对 象是 艺术 作 品 , 自然美 的审美 对象 是 原 真 自 然 。旅 游美 的审美对象是 什么呢?从 理论 上来说 , 与旅 游审美态度 形成 意 向性 结构 的事 物构 成旅 游 审美对象。 因此 , 我们把旅 游美创生 中的质料 界定 为 旅游审美对象 。从实践 上来看 , 旅游 美创 生 中的 质 料表现为旅游景 观。所 以, 我们把作 为旅 游审美 对 象的旅游景观 界 定为旅 游美 创 生 中的可 感 物像 的总称 , 它是旅游美及美 感发生 的质料基 础 。
bat t cet at ie , diteas e c bet fn ni a t s ut ef me yt r m ba t s r m eu ra c vis a et t jc o t tn i rc r r db u s eu .A  ̄u s y o e it n s h hio i e ol y t u o oi y i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

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美?美的定义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大体上有三种观点。

①美是唯物的。

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本身构成和表现出的客观审美属性。

美存在于具体环境、具体现象、具体事情、具体行为、具体物体之中。

美名、美貌、美景、美味、美事、美声都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

②美是唯心的。

审美心理:以审美的态度来观察、判断审美对象;美是理念(抽象事物),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

③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美离不开客观的物质存在,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情。

什么是美学?旅游者的审美心理外国: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中的美的科学;美是生活;存在就是美;合理即为美。

中国:美学就是艺术观,是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美学是美感经验和美的观念的形式及发展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美是美学研究的中心;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1750年德国的鲍姆加登,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并把美学看作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誉为“美学之父”。

美的精髓真善美一致的原则是美的精髓真是符合客观规律,它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目的和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综合比较后结论: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其既然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范围则首先要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这两大方面。

但人类实践活动,绝不仅仅局限于认识世界,还表现为改造世界。

因此,美学研究的范围,还应包括美的创造的问题。

于是,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什么是旅游?旅为出行,游为目的,其中包含着旅游审美之意。

出行才能旅游,突出旅游主体赏心悦目或感怀心情的行旅。

旅游分为“游目”与“游心”两种,前者侧重于人的身体感觉与官能享受;后者侧重于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方,游目就是感天地之景色,心驰神往以娱乐。

旅游与审美【精选文档】

旅游与审美【精选文档】

旅游与审美(一)旅游审美及其类型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

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

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无所不包。

旅游者除了观赏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体察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品尝欣赏不同风格的美食佳肴和参与各种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还会搜奇揽胜,遍访文物古迹与建筑园林等众多人文景观,欣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可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及生活美之大成,熔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烹饪、服饰、民俗风情、社会风尚、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炉,涉及阳刚、阴柔、崇高、悲壮、轻松、明快、秀美、绮丽、旷野、沉郁、飘逸等一切审美文化形态,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人类审美的领域是逐渐展开的,旅游审美的领域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旅游审美的现象领域呈现相当多样的形态。

总体上看,旅游审美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在各自展开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各类旅游审美文化形态。

1。

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是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审美类型。

大自然是一种本然的“物态”存在,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旅游审美的载体,是由于它已经进入到人类的文化圈中,并且成为人类旅游的一种直接的享受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陈昌茂(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景观”是与视觉美感意义相关的事物。

旅游景观是与旅游美创生活动相联系的质料,是旅游美形成意向性结构的审美对象。

由于一次旅游活动过程表现为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憇游----忆游组成的逻辑结构,因此,旅游景观便作品性地形成五种类型:拟态环境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

关键词拟态环境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它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对象。

艺术美的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自然美的审美对象是原真自然——旅游美的审美对象是什么呢?从理论上来说,与旅游审美态度形成意向性结构的事物构成旅游审美对象。

所以,我们把旅游美创生中的质料界定为旅游审美对象。

从实践上来看,旅游美创生中的质料表现为旅游景观。

所以,我们把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旅游景观界定为旅游美创生中的可感物像的总称,它是旅游美及美感发生的质料基础。

一、与旅游审美意识形成意向性结构的旅游景观“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审美对象很像是一个受优待的形象,因为它总会从背景当中凸显出来”①,使自生得以体现。

这种体现就是旅游审美意识意向性结构的形成。

1、拟态环境景观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旅游拟态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旅游地形象,它并不是旅游地的的镜子式反映,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旅游地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的环境形象——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旅游拟态环境的重要特点: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影响人的旅游动机。

2、风景景观风景景观主要由五个元素构成:山、水、林、气、筑。

首先是这五个元素有自己独立的含义和状态,同时,也有自己的变形,我们把这种独立的形态和变形称为“单体景观”——即“景物”;进而,不同的景物又能组合成一个相对稳定而易识别的整体,我们把这种“组合景观”称之为“景点”。

用“游线”将它们组合起来,结构地存为一个整体,我们就称之为“景区”了。

——Nm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

景区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赋予的,包括山水风景、气候天象、动物植物等,是在一定地域环境形成的自然景观;地文旅游景观;水域风光旅游景观;生物类旅游景观;气候天象旅游景观。

——Mn景区——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

人文景观类旅游景区包含的人文景观主要分为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类别。

----MS景区——人造景观旅游景区:人造景观可划分为两类。

一是作为现有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点缀、补充的“点景”。

二是在旅游区作为相对独立出现的人造景观,即当代人根据市场需求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审美信息、定向形式和时间立体性并自成体系的旅游观赏和游乐实体,往往突出一个主题,因而称之为“主题公园”。

3、环境景观城市环境景观,美国城市设计家林奇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②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意象中有很大的影响。

乡村景观指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构成的乡村聚落景观意象,这种景观意象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往往成为区别于其他乡村的显著性标志。

村寨的基本构成元素是山水、建筑、田园、花木等,由这四个基本元素构成了村寨的理想景观。

4、场所景观“文化空间”,是一个文化的自然空间,是有一个文化场所的“场”,在这个自然场、文化场中,有人类的行为、时间观念,或者人类本身的“在场”。

有时只是普通的场所,有时是神圣的场所,从其文化属性看,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岁时性、周期性、季节性、神圣性、族群性、娱乐性等。

5、旅游纪念品景观旅游纪念品,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极高的收藏与分享价值。

二、旅游景观的质料是旅游地有突出审美价值的事物“形式是审美对象所特有的,它赋予对象的本质以某种永存性。

——换句话说,形式就是审美对象的真实性。

”③旅游景观是通过规划设计出来的,其形式已被强化。

旅游景观审美价值评价是旅游地规划设计的核心课题。

景观视觉质量评价就是景观“审美”的同义词,美国土地管理局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

在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中,英国地理学者艾普勒顿的“瞭望——庇护”理论说:“存在这样的观点并且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在人和类人猿的层次上评估物种的生存前景时,考察其观看和隐藏的能力非常重要。

我们必须在这一简单原则之上设法建立关于景观之组成部分的分类法。

无视线障碍的环境即称之为开敞的,可供隐藏的环境则称之为庇护的。

”同时他还断言,“相似地,既有良好的视线又提供隐蔽的环境,在美学上优于两者都不具备的环境,另一方面,两者任何一方的缺陷可以从另一方的优势得到补偿。

”④艾普勒顿从人类进化中寻找人与环境问的关系,认为美和不美的评价(不仅是视知觉感官的愉悦),形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这过程就是人类心智创造和发展的过程。

这样的生境多处于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原的边缘带上。

景观美学称之为边缘结构。

旅游景观不同于上述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景观,它不偏重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更具美学的性质。

我们根据张法《美学导论》中“美的基本审美类型”⑤的划分依据及审美现象学的相关理论,将旅游景观的审美评价确定为:从美的类型的典型性利用性;美的质料价值的比较性;形态规模的大小及周期性三个方面作为考量。

《旅游景观审美评价赋分表》如下:旅游景观审美评价赋分表旅游景观审美评价等级指标依据旅游景观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景观,得分值域≥30-44分。

旅游景观规划是按照旅游审美目标改变和设计景观的结构、形态与功能的宏观布局过程,涵盖美学、旅游学、景观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旅游美学的重要内容。

简言之,就是将能够吸引游览者并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景物、景点从游客的角度、从开发的角度,以景区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为背景,在普查资源的基础上标识出来,并进行审美量化评价,根据评价分值,对一个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等级排序,这既是旅游景观评价本身必须的工作,也是进一步的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美学依据。

其中:五级、四级、三级旅游景观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景观":以游客审美和开发效益作为统一的目的,对景区的"优良级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而利用。

三、旅游景观是旅游地的旅游开发者的审美文化作品“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与实用对象的区别还在于,审美对象能够呈现自己的作者,同时显示出一定的风格,。

而如果某个实用对象也具备了这两个特征,那么它就同时转化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⑥根据这一原理,旅游景观因其显示出一定的风格而成为审美对象。

1、“拟态环境”的风格大众传播组织性,它的传者通常是一个庞杂的机构,内部有精细的分工。

如以报纸传递信息的报社,即由采访、编辑、评论、广告、经理等许多部门组成。

同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经大众传播呈现出来的“旅游拟态环境”就表现为:“旅游形象”和“旅游标示物”。

——旅游形象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

根据李蕾蕾的目的地形象研究⑥,我们也可以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中,把影响城市旅游形象的最重要因子归纳为四个方面:地方文脉、资源条件、区位因素、战略管理。

不同的方面可以被分解为众多的要素,众多的要素和因子组合就构成了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内容基础。

而其中,资源条件又是所有因子中最重要的因素,使整个城市发展旅游,宣传旅游形象的起点。

根据城市本身旅游形象影响因子组合情况,可以把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综合型定位,另一种为特色型定位。

——旅游标示物⑦一言九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区域之最。

旅游标示物是旅游地旅游审美文化地标性“感性实体”,它不是一般的吸引物,而是已经客观化和符号化的吸引物,是一种公共象征物。

它的产生可能是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的描述,等等。

因此,旅游标示物往往具有历史性、构造性与艺术性等特点,它的原型可能是简单的、世俗的、寻常的,但是由于人们在原型上附加了另外的“意义”,使这个寻常之物变得不寻常,成了具有深化的特点——它的附加的意义是虚构的,但不是虚假的,会指向人类心灵中某些价值诉求。

粘合、夸张、人格化是常见手段:粘合就是把两种或以上本无关系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夸张是故意增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2、风景景观的风格景区是设计出来的。

景区设计:可观可行可停可留于一境landscape。

——对称与均衡对称即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

对称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现象。

对称形式是给人以稳定感、秩序感、庄严感、神圣感。

对称是物体中轴线的两边“一样”。

“一样”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两个方面内在质量一样,外在形状不一样,就叫均衡。

均衡是稳定的,又是活泼的,是有规律的,但也是有生气的,因此不特别强调秩序和严肃的建筑都采取均衡形态。

中国园林是均衡的典型。

绘画采取均衡形式,是要给人以运动感、生命感、轻松感、现实感。

反过来,要表现这四感,就要采用均衡的构图。

对称是一种静态的平衡,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对称的形式使人一眼就看到了均衡,因此,给人的震动是感性的。

均衡却要人想象才体会出内在的对称,因此给人的感受是理性的。

对称使人感到静的秩序,均衡使人感到动的韵律。

根据对称与均衡的原理,我们在第一空间的划分中,用了中轴线平划出两侧,而两侧往往是“不均衡”的,这就为我们的“人力”提供了展现的舞台和空间,我们可以在“轻”的那一条提供人工的“筑”来使两侧达到均衡状态。

那么,在“轻”的那一侧,我们的“物”又摆在哪里才达到均衡呢?——比例与尺度在旅游地建设中的比例与尺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筑应建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人工的筑与自然景观的相对关系如何把握?“依山傍水”是古代选址建设的方式,至今依然有借鉴意义。

在第二个问题即人工建筑与自然建筑的关系上,应该首先判断自然景物美的类型:优美、壮美……人工建筑不要影响自然美的基本审美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