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杨炯的赏析

合集下载

从军行 杨炯 阅读答案附赏析

从军行 杨炯 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歌从军行杨炯赏析阅读答案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4(1)B14.(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从军行杨炯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的诗句

从军行杨炯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的诗句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诗,以军队出征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这首诗的全面解读:1. 诗人杨炯的生平及诗作背景杨炯(779-818)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宰相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被人们誉为“童子军中郎将”。

在他年轻的时候,唐玄宗大举征伐吐蕃,于是有了他的诗作《从军行》。

这首诗是杨炯应征入伍时所作,表达了他的内心之痛。

2. 诗句分析在诗句《明年阿姊为嫁来,家中无奈何急歌》中,杨炯写出了他不能陪在妹妹身边见证她的喜事,而是要远赴边疆从军的遗憾。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悲壮的情感,通过家族的牵挂表达了对国家大业的忠诚和无奈。

诗句《到村匝地无兵甲,不见村童动色急》中表达了诗人到达战场,但却发现战争尚未爆发,没有看到军队,也不见到村民们的恐惧和紧张,这时诗人内心的焦躁和不安有了真切的抒发。

3. 主题阐释《从军行》一诗,不仅仅是杨炯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杨炯本是士大夫的后裔,他对战争的感慨既来自于自己的身世,又来自于他对国家、家族和人民的责任感。

他的诗歌不是单纯的感伤,更多的是责任,是对人间正义的追求。

4. 诗歌艺术特色《从军行》立意高远,情感真挚,直抒胸臆,以真挚的情感将作品贯穿始终,同时也表现了杨炯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

整首诗意境清远,气势雄浑,富有激情,表现出了杨炯对国家大义的忠诚与追求,同时也抒发了他自己作为一个士大夫的无奈和忧愁。

5. 对后人的影响杨炯在《从军行》中表现出了士人的忧国忧民、忧家忧生的抱负和情怀。

他用独具匠心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爱国者形象。

这种爱国志士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延续了前代诗歌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了杨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独特情怀和风范。

杨炯《从军行》赏析

杨炯《从军行》赏析


唐代乐府古题的边塞诗题目,主要有《 从军行》、《出塞》、《入塞》、《塞上》 、《塞下》、《陇头水》、《凉州行》、《 关山月》、《陇西行》、《饮马长城窟行》 、《燕歌行》、《出自蓟北门行》、《雁门 太守行》等等。

《从军行》为汉魏乐府《相和歌· 平调 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本来是可以歌 唱的。但是到了唐朝,由于古曲失传,杨 炯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借用这首古曲 名作为诗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就 称为“乐府古题”。《从军行》,在这儿 不是反映的是古代乐府曲调,而是诗歌的 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施蛰存《 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14页
杨炯《从军行》赏析
一、时代背景
• 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在于北朝由鲜卑 化汉人形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 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但是高级人才的选 拔升迁,其实还是需要加入关陇军事集团, 在战争中建功立业。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文 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的真正原因。 • 另外,唐朝初年,边境并不太平,突厥 经常入侵。甚至长安都经常受到震动。

唐朝边塞诗中的 《从军行》,有五言 律诗,比如杨炯创作 的这首。也有七言律 诗,比如王昌龄创作 的《从军行(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 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是唐高宗时期有名的 神童,但是恃才傲物,并没有做过大官。杨炯没有从 军打过仗。他创作这首诗实际上是借机抒发自己建功 立业的理想。 •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 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 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 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 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 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 ,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 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 诗的亮点。

杨炯《从军行》简析

杨炯《从军行》简析

杨炯《从军行》简析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④,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解】
①烽火:古代边境上一种报警的信号。

②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调动军队时用作凭证。

凤阙:帝王宫阙的概称。

③铁骑:精壮的骑兵。

龙城:匈奴名城,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④凋:脱色,失掉鲜明色彩。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⑤百夫长:古代军中低级军官,指挥百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士子投笔从戎,在边塞作战的情景。

诗篇虽然写从军征战,但却不做悲凉之语,而是以高昂的情调,绮丽的词采,表
现年轻人渴望投笔从戎,抗敌御侮,以建功立业的壮志。

此诗语言遒劲,雄浑刚健。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大胆的开拓和创新。

最新杨炯《从军行》赏析

最新杨炯《从军行》赏析
杨炯《从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时代背景

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在于北朝由鲜卑
化汉人形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
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但是高级人才的选
拔升迁,其实还是需要加入关陇军事集团,
在战争中建功立业。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文
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的真正原因。

另外,唐朝初年,边境并不太平,突厥
经常入侵。甚至长安都经常受到震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社会文化心理

唐朝前期,文人普遍有建功立业的理想
。由于科举制录取的名额有限,投身边关,
• 唐诗中常出现的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李 广利、李陵、苏武、张骞、班超、窦宪等。
• 唐诗中常出现的汉代武官官阶:都尉、校尉、都护、 轻车等。
• 唐诗中常出现的汉朝少数民族名称:匈奴、楼兰、月 氏、条支、乌孙、丁零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效国家,同时建立一番功业,光宗耀祖,
是极为普遍的文化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
理想主义
英雄主义
尚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军行》为汉魏乐府《相和歌·平调 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本来是可以歌 唱的。但是到了唐朝,由于古曲失传,杨 炯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借用这首古曲 名作为诗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就 称为“乐府古题”。《从军行》,在这儿 不是反映的是古代乐府曲调,而是诗歌的 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施蛰存《 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14页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前言】《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翻译】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从军行杨炯诗歌鉴赏

从军行杨炯诗歌鉴赏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精巧地组织了征战的全过程,包括辞别京城、围城攻坚、征战沙场等环节,既展示了豪情壮志,又描绘了战争场面,构思灵活,跳跃性强。

其次,从表达手法来看,杨炯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贴切的比喻。

例如“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两句,一写出发,一写到达,气势非凡,意味着将士们怀抱崇高的使命,奔赴边疆,保家卫国。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则通过环境和声音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边塞战地的严寒和艰苦,以及战士们无畏的斗志。

再次,从诗的情感色彩看,这首诗洋溢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宁愿投身战场、冲锋陷阵,也不愿置身书斋、碌碌无为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最后,从语言艺术上看,杨炯的诗语言凝练,富有力度感。

他的诗句犹如铁骑疾驰,气势磅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他的诗也充满了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总的来说,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它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又赞美了战士的英勇,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杨炯的赏析“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发端警竦。

“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

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

第二联写从军。

“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

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

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

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

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联封侯”(《紫骝马》),“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弟》),“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刘生》)等。

这首诗布局精当,脉络分明,跌宕有致。

烽火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涛;进而从军告别京城,投奔沙场与敌鏖战;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达立功塞外的壮志。

诗人善于选择意象,精心营构典型场景。

这首诗时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事物纳入诗章。

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雪”、“风”为自然现象中最能说明气候状况的,也能反衬将士们的坚强决心。

同时,意象的跳跃性,又带来了意境的朦胧性和多义性,产生特殊的诗美。

杨炯这首诗无论题材和风格,都突破了六朝以降的绮靡柔媚之风,而上承建安的苍劲雄健诗风,扩大了创作主体的视野。

对仗也已臻完善,不仅颔联颈联,连尾联也整齐对仗。

不愧是上乘之作。

次北固山下赏析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是年南方春早,诗人行舟在青山绿水之间,恰逢春潮涌动,江水浩淼之时,远眺可见江面之开阔,近观方省悬帆之缘由。

于是神思飞扬,大发感慨:咏“海日”,描“江春”,“蓦然回首”,西北而望,不觉乡愁盈怀,欲托“归雁”传书,以慰飘泊羁旅之念。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

“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

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

“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

“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

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

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纵观全诗,还有一妙处:除尾联外,其余三联均对偶,这在五言律诗中是不多见的。

《过故人庄》孟浩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字。

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开轩」二字也似平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恰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面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府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盂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盂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侍,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行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

「不拘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与诸子登岘山【简析】这首诗抒发了像羊祜当年一样的感叹,更寄寓着自己因仕途失败不能一施抱负的哀伤。

第三四句出语自然清隽,令人感到特别亲切,在诗中起了纽带作用。

【赏析】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

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

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

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

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