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800字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篇【导语】《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 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 是使人忧伤的幽默。
”。
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一】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一篇杂文, 王小波对“媚俗”(指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 放弃了艺术的格调)与“媚雅”(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盎惑或者误导, 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 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进行了比对, 重点阐述了“媚雅”。
他回想在美国时, 一日去波士顿看朋友。
趋车一整天方到朋友家, 被朋友邀请去教堂听免费的高雅音乐会。
小波在婉拒不成的情况下, 和朋友去了音乐会现场。
由于坐在首排正中, 他硬撑着听了两支曲子, 结果是觉得曲子没咸没淡, 没油没盐, 演奏员在胡吹、胡拉, 指挥先生在胡比划, 整个感觉和晕船相仿。
中间居然有一段恨不能一头碰死算了……结论即是布鲁纳这两首鸟曲, 真是没劲透了!欣赏小波的率真和透彻, 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知名作家而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没有怕别人讥笑他缺乏古典音乐方面的修养而闭口不谈。
现今社会中, 不雅装雅的人比比皆是, 个别演艺明星(当然演艺明星也是人, 也不乏具有高功力、高水平人士出现), 连整句话都说不好, 一手蛛蛛爬的“书法”, 愣说自己的爱好是读书, 读名著、读经典、读深奥的古籍……听音乐、听古典音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此“媚雅”之举不提也罢, 还不如真实地说说自己喜欢朋友围炉而坐, 喝喝大酒、吹吹小牛来得真实!看了王小波的“媚雅”谈, 也不由得想起另一作家说过, 如果一本书, 无论评价多么好的书, 如果你看不下去, 完全可以放下不看, 不用强迫自己去迎合。
支持小波的不要故作“媚雅”状, 但辩证地分析, 不怀“媚雅”之心, 而抱“媚雅”之举, 去尝试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 学着去听不同风格的音乐、看各种风情的舞蹈、阅读兴趣之外的书籍, 也可能在“媚雅”的驱动下, 保不齐真地培养出来了某些文学、艺术修养, 那岂不是一件快事!【篇二】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有一本书, 全是俏皮话, 你一看就乐了, 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 连你也骂了, 接着你就反思了。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推荐

【导语】读书若⽔,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声。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为您整理了多篇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欢迎您的阅读与关注! 王⼩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篇⼀: ⾃从跟着集体忙活着让全国⼈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经很久没读书,也没写什么东西了。
安古⼈的说法我早就变俗了,可我⽼师安慰我说劳动不俗,劳动很雅,只有劳动过读的书才会被真正吸收。
我想读读《⾦瓶梅词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读马⽼的《资本论》,否则⽼想着找⾃⼰的剩余价值。
这些混帐玩笑话都是劳动之后读了王⼩波杂⽂“吸收”良好的后遗症。
五⼀节匆匆忙忙赶到宁波,没偷到预料中的闲情,另外⼏个城市的⼈照样跟踪操控。
即使这样我居然还是能够读完⼀本随⼿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园》,这都要感谢⼥友⽆边⽆际的加班。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只是其中⼀篇⼩杂⽂的名字⽽已,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
⼀部分杂⽂是讲电影的,⼀部分杂⽂是讲他在国外的⼀些⽚段,⼀部分杂⽂谈到了关于“尊严”的问题。
喜欢王⼩波的原因是他⼀点也不“⽂艺腔”,全是俏⽪话,你⼀看就乐了,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连你也骂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现在这书不在我⼿上,我凭印象记得他说好莱坞电影说的很妙。
⼤概是这样的观点:1、美国有好的⽂艺⽚。
2、美国电影⼈为了赚钱太能不厌其烦的把⼀个路数拍烂。
就像《镜花缘》⾥有个“直肠国”,吃下去什么拉出来的还这样,于是加点作料再吃,反复吃⼏遍拉出来的东西终于像拉出来的了这才完。
这不是好莱坞电影吗?我⼀想《诸神之战》不就是吃了《阿凡达》拉出的吗?我可不做直肠国的⾷客。
我原来读⼩波的⼩说,⼀直觉得他最喜欢的作品应该是奥威尔的《1984》。
实际上他热爱的是王道乾等翻译家的语⾔,他喜欢现代⽂学,⽆⽐推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还有图尼埃。
他对⼩说创作的很多感受跟我这样的普通⼈很相近,你看过现代⽂学之后你很害怕,那些语⾔每⼀句都是⽆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华,⼀辈⼦也就能出⼀两个。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在我繁忙的生活中,总是会有那么一些特殊的书籍,带给我一份宁静与温暖。
《我的精神家园》就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年轻的作家,他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孤独。
他的灵感枯竭,找不到自己的写作方向。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来到了一个叫做“我的精神家园”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的地方,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温暖与慰籍。
在“我的精神家园”中,主人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他们有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等,他们都是那些热爱艺术的人。
通过与这些人的交流和观察,主人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写作灵感和方向。
这些人物都给他以很大的启发,让他看到了精神家园的美好之处。
这个精神家园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归属感和安定感。
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放松自我的地方。
通过书中的描写,我不禁想象自己也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书籍的世界里。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同时也是在探讨人类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精神需求,而寻找和追求精神家园就是在满足这些需求。
作者巧妙地通过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对话,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心冲突和追求,给读者带来了深度的思考。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被故事中传递出的力量所感动。
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精神家园并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而是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可以通过寻找和追求内心的那份精神满足,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使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让我更加坚定地向前迈进。
《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它不仅是一本可以带给人们欢乐与愉悦的书籍,更是一本可以引导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杰作。
它让我明白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精神家园的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精神家园带给我的温暖和力量。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5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5篇《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从事杂文写作,常常是对事不对人的,而且也一般不就事论事的。
如仅就某一具体人、某一具体事作文立论,则时过境迁,文将安附?所以杂文当在每从具体人、事人手,而所针贬的、所讽刺的,乃是一种存在的现象、倾向、思潮、心态,具有历时性,非局限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
因而就有了一种历史穿透力和理性的思考特色,这是一切优秀杂文的力量所在。
从这一意义上说,也正是王小波的杂文颇具特色和可贵的地方。
读王小波的杂文,会发现他对精神生活问题的思考,常常是与对中外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和文化的审视紧密相关连的。
对这一问题,是王小波杂文中关注的重点,也是其文章中颇有份量的部分。
当然这是与作者的知识分子的家庭出身和在经历了文革后上大学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在高校任教、辞去公职后成为专事写作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
这一点使他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中外文化传统有了深切的体悟。
无疑,这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王小波个人精神发展史上的继续。
不仅如此,还在于王小波深知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所承担不可推卸的义务和重要角色:肩负社会道义的职责和代表社会的良知。
这一角色决定了知识分子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影响的重大。
王小波说:对人类来说,更大的恶梦是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人文生存环境。
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恶梦。
因而,王小波对知识分子的自身精神状态与生存环境及其文化进行了深人的剖析和反省。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一文中,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
而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理智。
其中狂信则会导致偏执和不理智并造成这样的年代,如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老舍跳进太平湖,这种年代根绝了讲任何道理的可能性。
而只要到了无理可讲的地步,肯定也要遭逢浩劫,文革即是例子。
文革中的这种狂信就是与丧失理智相伴生的。
这也是与人滥用信仰,将其制成打人的棒子、迫害别人的工具相关的。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五篇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1这本杂文集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平常为报纸和一些杂志写的杂文。
就算放到现在看,都觉得他实在是很有先见之明。
他是那个思想统一和激进时代为数不多的糊涂的人。
书里说了些什么呢,说了我国同性关系的现状,说了文化管制的问题;说了环境问题,老北京的建筑问题;说了文章的文体与风骨的问题,还有些留学在外的经受。
完事还会被各大营销号转载作为公关反击案例,时不时就会在首页上看到那种。
大家不会说“好玩的高晓松和帅气的吴彦祖选哪个”,而是“好玩的王小波和帅气的吴彦祖选哪个”。
比如在《卡尔维诺》一章中,他写道:“可能我也会养猫养狗,再买辆汽车,给自己找点罪受——顺便说一句,我觉得汽车的价格很无耻。
一辆韩国低档车买三十几万,全世界都没听说过。
”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洁的真理。
明显,王小波将现代语言的韵律美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到了他自己写的小说里面。
这样的言辞给我这种不入流的瞎写的人很大的士气,环境允许我这么做,允许我不把自己搞得那么累,真是快乐。
全书的最终一篇写道:假如我今日死掉,唯恐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妙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
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2依稀记得,当我还是学校生时,抱着《红楼梦》,看着书上的插图,津津乐道。
总认为林黛玉是个傻姑娘,当心眼,犹是厌烦。
可曾想,现在我读起《红楼梦》来,另有一番味道,犹如身临其境。
《红楼梦》亦是如此,我经常专心去斟酌何为精神家园。
我还记得曾经为了一本书,整日废寝忘食。
我如饥饿似渴的读着它,于是我的精神世界多了一束阳光,少了一点阴霾。
从那一刻起,我打下了家园的地基,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往上建筑。
我不理解那些文人骚客的精神家园,我也做不到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有新的看法,就如当时我读《红楼梦》一样。
最新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第一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合上书本,我被作者独特的个性震撼,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文化的见解十分独特,他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的精神让我佩服。
作者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情感,谈及孔孟程朱,他并非盲目夸赞,也并非一味贬低,而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只要细细体会,其实也没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
在他眼里,孔孟程朱所创造的价值远不如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
而孔孟程朱的宣扬的那些“仁义”、“格物”、“中庸”等思想,作者认为虽然是好话,但是这好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过分点,又感觉很肉麻。
还有他将孔孟和古代的劳动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就这么简单。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讥讽意味,比如在说到钻研《红楼梦》这里,说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
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
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
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
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
这几句话我特喜欢,讽刺了那些苦于钻研古人学问,而不去创造新学问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到个人尊严,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个人尊严必须是与国家,单位,集体联系起来的。
但是王小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
为什么非得把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呢。
伴随着王小波的批判与嘲讽和幽默,畅游了他的精神家园,觉得他是一个特真实的作家,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一些事物的最独到的见解。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第二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的一部杂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是一部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高中期间的内心成长和情感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我对于生活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以下是我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秦远,一个普通的高中生。
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日子过得平淡而无趣。
然而,他却有着一颗热爱文学和写作的心,这成为他生活中唯一的兴趣和寄托。
通过写作,秦远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求到了一丝乐趣和意义。
在小说中,秦远通过自己的努力,独自创办了一本校刊,为校园中的其他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这个过程中并不顺利,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却从未放弃,一直坚持下去。
正是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让校刊得以继续存在下去,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声的机会。
通过这段经历,秦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写作梦想,也激发了更多同学的创作热情。
这种敢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此外,小说中还透露出了秦远与一位神秘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段感情起先并不被看好,因为秦远与女孩有着明显的差距。
然而,正是因为这段感情,秦远更加珍惜自己的精神家园,以及写作对他的意义。
他变得更加有自信和坚定,用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段爱情故事也让我明白了爱情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能量,它可以成为一个人追求梦想的动力和支持。
在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我深深地感慨到,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个家园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房子,而是一个内心的寄托,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梦想的场所。
正如秦远通过写作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每个人也应该去寻找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个家园可以是任何能够让我们心灵安宁和坚持的事物,比如音乐、运动、艺术等等。
只有通过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坚定和自我实现。
此外,《我的精神家园》还让我明白到,追求梦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友情的重要和爱情的伟大。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一家人却过得很幸福。
然而,一场意外打破了这份幸福。
主人公的丈夫在一次工作中不幸遇难,留下了她和儿子。
面对丈夫的离去,主人公并没有崩溃,而是努力地支撑着这个家庭,给儿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友情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朋友的支持,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
友情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除了友情,书中也深刻地展现了亲情的伟大。
主人公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一直很沉默,但他却默默地支持着母亲。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母亲,他会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这种亲情让人感动,也让人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亲情的珍贵,却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此外,书中也展现了爱情的伟大。
主人公在丈夫去世后并没有再嫁,而是一直守在丈夫的墓前。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爱情是伟大的,它可以超越生死,永远存在于心中。
这种深厚的爱情让人感动,也让人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友情的重要和爱情的伟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纷扰所困扰,却忽略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800字:
我可不是说王小波先生脸丑,是他自己说的。
他对李银河女士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
王小波,1997年4月11日去世,我买了他逝世20周年纪念版的《我的精神世界》,想一窥大师的精神世界,怀着敬畏之心。
1997年3月20日,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
我开始地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
知道王小波,始于高中语文阅读题中的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对文中的猪很是敬佩,那是一只有个性的猪。
王小波定义的成功里谈到有趣,我们都喜欢有趣的人,什么是有趣?怎样才能有趣,前不久读到晴妈也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我们想采访一系列有趣的人,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而自我抉择的人。
读后感·他们倒不一定是从传统路径上含着金钥匙成长的人,但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让自己成为自我推动的人。
他们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也有能力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行进。
”
《好好说话》中说,有趣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才会产生兴趣。
但真正的成长和学习不光是靠兴趣支撑的,哪个钢琴大师不是把枯燥的乐谱一遍一遍地练?哪个语言大师不是把经典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背?
老师一般都有这个技能:不管离题几万里,都能回到主题,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学生。
我再回到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这是一本杂文自选集,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大块内容,最后是书信,两封是写给新年的,其余是写给爱人李银河的,大部分都在另一本他俩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里出现过。
语言直率幽默。
在音乐学院的小礼堂里看到外国老太太唱歌的时候把假牙吐出来了,他说“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
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
打开这本书吧,看王小波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
作者:真真王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