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是史学研究范式、方法论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史学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是史学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采用的具体操作手段。
下面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史学理论1.内容文化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有内容的,历史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文化内容,揭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历史作品、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传播,进而加深对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2.结构功能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通过研究社会、国家、文化等各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演变和功能的实现,认识历史的基本方向和形态,并探寻发展规律。
3.人类学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人类行为、信仰和文化的产物,历史研究的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通过对人类种族、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达到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4.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通过对社会经济组织、阶级矛盾、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获取历史资料,探寻历史事实和现象的真相。
包括综合文献、批判性使用文献、校勘文献等方法。
2.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学、数理逻辑等方法,确定历史规律和趋势。
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法、统计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社会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调查,了解历史实践中的社会关系、行为规律和动态变化。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4.实用主义研究法:通过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主要包括历史政策研究、历史评估研究、历史教育研究等。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读完《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本书,我对历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新的启发。
这本书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详实的案例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以下是我读后的几点感想。
首先,我对历史学的定义和目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历史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和梳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和解释,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从而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学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客观、准确地还原和理解历史事实。
其次,我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获取和分析历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料考证、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
这些方法被作者有条理地介绍和解读,使我对历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尤其是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观点的能力。
最后,我对历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观察和研究,为现实社会的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历史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同时,历史学也是一门人文科学,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考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读完《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本书,我对历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新的启发。
这本书通过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介绍,让我认识到历史学的定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这本书不仅适合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阅读,也适合对历史学有兴趣的人阅读,对于提升历史学的研究和认识能力有很大帮助。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古代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段历史,人们创立了一整套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基础和指引,也是当今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史学的研究现状。
一.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它是对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途径、更好地表达历史规律和历史真相等方面的认识和反思。
在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主要有两个支派,一是儒家史学派,一是法家史学派。
儒家史学派主张“仁政为本”,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因此历史的主要任务是体现出道德和文化的进步。
这种理论强调人文主义和匡正儒风的作用,力求揭示社会的基本意义和人类历史的本质。
此外,儒家史学派还强调使用史料必须“考证”、“批判”,以准确、清晰、具体的史料还原历史事实。
法家史学派则认为历史最终目的是为君主、政府工作提供统治和管理的依据,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更加强调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法家史学派也强调历史的思辨和分析,以及倡导史学和国家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史学中不可或缺的特色之一。
这些史学理论理论体系相互作用和交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规范、和有价值的视角,推进了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
二.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应用的具体操作程序,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倚仗的就是一系列的研究方法。
实践证明,古代中国以认真细致和求实效、严谨、科学而远近著称。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料要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史学家常常驻守在省级以上的图书馆和档案,系统收集、整理和分类史料,以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
2. 考证和批判:史学家认为史料需要进行考证和批判,以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这种考证和批判通常包括源前研究、源后研究、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鉴定等方面。
历史学中的历史方法与历史学派

历史学中的历史方法与历史学派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和行为的学科。
在历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方法,这些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学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和派别,以及它们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一、历史方法1. 事件史方法事件史方法是研究历史中各种具体事件和事实的方法。
学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释,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背景。
这种方法注重对具体事件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事件的考察来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
2. 统计史方法统计史方法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学者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得出客观的历史规律和结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历史事件和现象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规律。
3. 比较史方法比较史方法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来分析事件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学者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揭示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下的历史规律和特点。
比较史方法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提供多角度的历史解释和理解。
4. 理论史方法理论史方法是通过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解释和研究的方法。
学者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模型,对历史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从而提出新的历史理论和观点。
这种方法对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的理论建设和方法创新。
二、历史学派1. 传统主义历史学派传统主义历史学派强调对历史事实的还原和描写,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整理和分类。
这一学派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和客观性,强调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和客观评价。
代表人物有巴比特、莱贝维茨等。
2. 聚焦历史学派聚焦历史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其核心观点是纵深剖析历史问题,关注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多方面意义。
聚焦历史学派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动因的研究,强调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多维度解读。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24、 兰克史学:19世纪欧洲的主要史学思潮,又称客观主义史学,以德国为中心。因由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冯 兰克创立而有此名。兰克史学基本主张:第一,史学研究要客观求实,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据事直书。第二,重视历史原始材料,主张广泛搜集史料并进行考证,根据原始史料便可以完全呈现客观历史。第三,在写史的时候,历史学家不须多发议论,只需进行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兰克学派的著作以政治史为主,忽视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
9、 《左传》: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作,原名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5、 辑佚学: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
6、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代表作有《春秋》、《资治通鉴》等。《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史学理论与方法

——(法)雷蒙·阿隆:“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 死者的生活。”
“有关过去的意识是由历史的存在构成的,而人真正地有一个过去,只 是由于有一种关于过去的知识,因为只有这种意识才有引起对话和选择的可 能性。”
第三十一页,课件共有231页
3、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4、田昌五:《历史学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赵吉惠:《历史学概论》,三秦出版社1986年。
6、姜义华、瞿林东等:《史学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十七页,课件共有231页
7、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年。
4、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史学史研究》
5、华东师范大学海外研究中心《海外中国学评论》 6、History and Theory 7、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课件共有231页
第一节 历史 历史学 历史科学
第十五页,课件共有231页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对象、内 容体系和学科特征。
2、什么是历史理论?什么是史学理论? 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第十六页,课件共有231页
参考书
国内书目:
1、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
上、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吴泽:《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一、什么是历史 (一)定义
古汉语: 史书或史籍。
古希腊语:
探索、调查、研究;学术、知识、 经验……
第二十四页,课件共有231页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 辑室编):
史学理论与方法

希罗多德: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被称为西方“历史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是《历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希罗多德开创了新的历史编纂体例历史叙述体,特点是灵活、记事系统连续、叙事生动有趣,成为西方史著的通用体裁。
此外,他树立了有价值的史料选择标准,取材广泛、史料充实,注意利用史实、档案、碑铭、前人作品,并亲身采访、实地调查。
创立了一套史料求真的原则和方法,一方面有闻必录,另一方面保留自己对这些说法的评判。
他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对后人影响深远。
他认为,史家的任务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以及探讨历史背后的原因。
他将不同的国家、民族纳入自己的写作范围,评价相对客观,开创了社会文化史传统。
修昔底德: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
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代表了西方古典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记载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对立双方的正面军事冲突,进入“和平时期”的暗中较量以及同盟国之间的勾心斗角。
修昔底德认为无法获知远古的真正具体知识,甚至不主张记述前代历史,重视当代史研究。
他提出了科学的史料处理原则,重视辨析、考证;秉持客观主义写作态度。
他奉行较为彻底的人本主义史观,试图用经济因素解释历史发展原因。
修昔底德的编写体例成为西方史家效仿与遵循的传统,标志着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奠定了史学范式。
南董之志:南董指春秋时代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
齐国崔杼杀死齐庄公,自任国相,连杀数位史官,最终作罢;南史前往记载,听闻事件已经记录,就返回了。
董狐则因直书“赵盾弑其君”而受到孔子称赞。
二者的共同特点是书法不隐,这被中国传统史家认为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受到了自孔子、司马迁、刘知己以来的历代史家的遵奉。
《史通》:唐代刘知己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是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学科,主要关注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本文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主要史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史学理论体系,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历史发展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2.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是通过对文物、遗址和遗迹的研究,重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考古学理论认为文物和遗址是历史的记录和证据,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状况。
3.心理史学理论:心理史学理论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进行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心理史学理论认为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由个体的心理和思想决定的,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4.文化史学理论:文化史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的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文化史学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决定。
二、主要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和评价历史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通过对现实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田野调查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观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3.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逻辑推理法包括归纳、演绎和推论等推理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推理,可以推断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与历史学研究科目:历史研究法姓名:庞桧存学号:20090816一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历史从人类出现开始。
恩格斯早已说过:“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
”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不能用文字来记录历史。
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开始了,可是没有史学。
只有文字出现以后,历史学才逐渐产生。
我国从殷商时起有甲骨文和彝器铭文记录历史事迹。
但这只是一些散碎的历史记录,并不是历史学。
直到公元前五世纪,孔丘解决了编撰历史如何选材、如何行文和如何立论等重大问题,我国封建主义史学正式形成。
这一事件的标志是孔丘编著的《春秋》。
春秋以来两千多年,我国的史学日益发展,不止叙述东周以后的历史,而且还探索了西周以前的历史;编撰了全国史、地方史、民族史、家史、个人传记、文献汇编等史籍;创造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谱牒、各种杂史、野史等许多体裁。
这一切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
但这些史籍都是出于封建统治阶级之手,主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所记载的既不是历史的全貌,更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它不是历史科学。
中国的资产阶级从十九世纪开始,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封建史学进行批判和改造,但他们不可能建立历史科学。
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历史科学建立起来。
列宁谈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时说:“发现唯物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消除以往历史研究的两个主要缺点。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二史料的重要性史料是史学的建筑材料,史料工作是史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人类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一种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追述,实际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重认和重构。
从史料到史学,无疑是人类历史认识的一次升华,也是历史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飞跃,但史料工作作为史学工作的基本前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
由于历史发展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历史现象发生具有不可重复性,它一旦成为过去,人们便不可能将它拉回来进行直接观察,也不可能利用现有材料照原样加以复制,因此,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依据。
梁启超曾说:“治科学者,无论其为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罔不恃客观所能得之资料以为研究对象。
”史料工作既是史学工作的基础阶段,同时也贯穿于史学工作的全过程。
史学工作者掌握史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但会直接影响史学研究的进度和成绩,有时也会影响史学研究的方向。
特别是一些新史料的发现,往往会为史学工作者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指示新的探讨途径,或促使研究者对旧的课题和途径做出新的调整。
例如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对殷商史的了解极少。
甲骨文出土后,不仅对殷商史事了解多了,而且通过文字学的途径研究古史,获得许多新的感性认识。
王国维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甲骨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其他一些重要的考古史料发现,如商周青铜器的铭文、侯马盟书、秦汉魏晋简牍、敦煌写卷及一些罕见的碑刻等,都为史学提出了新问题和信思路。
三史料的分类史料,或称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写历史所用的材料。
广义的史料,包括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或遗迹。
史料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现在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
实物史料,有时也称为史迹遗存,这种史料一般表现为直观的形式,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不仅指某些物品。
它大体上分为遗址、墓葬、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
文字史料,指用文字记录的形式体现和保存下来的人类活动遗迹,它通常主要指各种书籍(特别是历史书籍),也包括各种铭刻及其他非书籍形式的散存文字材料,有时人们为叙述或使用上的方便,统称为文献史料。
我国的文献史料尤为丰富,包括二十四史,其他种类繁多、体裁不一的大批史书,经、子、集诸部群集的记载。
早期的文字史料,如甲骨文、金文、秦汉简牍、帛书以及历代石刻文字等。
其余如政府的档案和社会团体的文件、笔记、契约、报章杂志等。
口传史料,有称为口述史料或口碑史料。
主要指以口头流传为显著特征的史料。
它的最常见、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歌谣。
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是史料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
我们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综合利用。
四史料的搜集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以史料代替史学。
对史料的搜集只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
史料经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批判,做到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才能去探索历史学的问题。
因此,搜集丰富的史料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我们需要的史料往往想矿石一样,埋藏在我们不知道的许多地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有耐心和毅力。
按目录去找。
我们需找史料最简便的把办法,就是翻阅目录学著作和各种工具书。
例如通过《艺文志二十种引得》考察两千余年古籍的记载和存情况,研究古代文化发展和学术思潮流派。
从大型的《四库全书总目》和《中国丛书综录》中查找所需要的各类书籍。
逐书寻找史料。
即从与某一史料有关的各种文献上去搜求。
如寻找屈原的史料,我们知道《史记》中有《屈原列传》,从中知道他曾为楚怀王左徒,并与张仪有关系。
于是根据这些线索,查阅《史记》中的《楚世家》和《张仪列传》,从中得到不少史料。
根据引注寻找史料。
任何书都难免要引用它书的材料,而且一般都要在本文或注解中指出他的来历。
我们可以根据引文或注解的线索寻找原书。
在原书中又会碰到类似的线索,继续追寻,就能进一步找到与这一史料有关的其他书。
按类抄录的笔记。
平时看书时,把自己所需要的史料,从原书一条一条第摘录下来,并在摘录的卡片上注明原书的名称、篇章及页数,以便使用时查考。
抄录史料时,应按照其性质分若干次抄录。
《春秋》第一次搜集经济史料,第二次搜集政治史料,第三次搜集文化史料,久而久之,我们能得到大量的系统史料。
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都用这种方法编写的收集史料的。
五史料的分析和整理我们收集到的史料都依其来源为一组,它们的分类还很粗,时间关系混乱。
对历史研究来说,仍是不成熟的东西,须进一步分析和整理。
该工作一般分为按性质分门别类和按时间先后加以排列两个步骤。
按性质分门别类。
这种整理把从各种书中收集的史料,依其性质加以分类。
例如我们先确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类,然后把各种来源不同的史料,分别归纳到这三个类别中。
为了揭示史料的多样性,史料的分类越细越好。
比如经济史一类,再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可分为土地制度、耕作方法、农业技术、水利、地租、赋税等。
按时间先后整理。
经过分类整理后的史料,虽然已经变成条分缕析的小组,但因为史料来自不同的书籍,时间关系非常混乱。
应当把每一组史料依其所表示的时间先后,加以编排。
史料经过这次整理,所突出来的便不仅是它的性质,而且也是它的发展过程了。
经过上述两种方法整理后,形成了以性质为纬线,以时间为经线的,把纪事本末与编年的方法融为一体,组织起来的有系统的史料,这也就是成熟的史料。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史料来综观历史的全过程,深入研究,揭示人类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六史料的运用历史研究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在具体形式上是从史料出发。
整个历史研究活动,就是运用史料去说明、阐发真实历史过程的观念的活动。
运用史料应做到如下几点:运用经过校勘、考证的史料。
史料只有经过校勘,才能弄清并改正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史料只有经过考证,才能知道史料本身的真实情况。
运用有讹误、史实不清的史料,会得到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运用经过辨伪的史料。
史料在运用前必须搞清它的真伪。
前人经过考证确定是伪书的史料,决不能使用。
如伪古文《尚书》已被清代学者认定为伪书,不能将其作为研究周史的材料。
运用反映本质的材料。
史料是丰富的,多样的,但并非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在使用史料时,必须通过分析,分清哪些史料反映的事实是大量的、普遍的、主要的,哪些是少量的、个别的、次要的。
要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的史料。
运用第一手史料。
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错误较少,比较可靠,故研究历史要尽可能运用第一手史料。
即使无第一手史料,要用第二、三手史料时,也应运用时代较早的史料。
重视运用考古史料。
研究古代史应以文献史料与出土遗物、遗迹加以比较。
考古史料常可考证解决某些单靠文献史料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代王国维以甲骨文、金文与古书相印证,在古史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七结论历史学是一门强调实证的学问,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把史料作为实证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充分强调史料的作用。
我们要做到尽可能广泛的收集史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为历史学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强调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使历史学的研究建立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参考书目:漆侠《历史研究法》吴泽《史学概论》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