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及赏析
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赏析语言——理解句子含意赏析语言艺术(含答案)

任务突破练10赏析语言——理解句子含意,赏析语言艺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窗花舞张金凤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
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
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
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
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
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
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
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
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
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
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
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
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
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摘要】本文对《西厢记》作了简介,具体分析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特色。
即: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以及形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让读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关键词】《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赏析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这也造就了我国诸多部闻名于中外的文化典籍。
王实甫撰写的著名元杂剧《西厢记》运用含蓄蕴藉、清丽色彩以及较为伤感的情调语言特色,深入细致地描写了相国小姐莺莺和书剑飘零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和爱情故事。
作者王实甫的这种深厚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艺术特色,始终为古人和今人所赞美,比如:明代朱权在撰写的《太和正音谱》中描述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再如:集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等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这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
而从文学角度而言,元杂剧《西厢记》的语言独具特点和魅力,其不仅是剧的语言,还是诗的语言,兼具戏剧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从诗的角度出发而言,其语言具有含蓄蕴藉,辞藻优美,典雅凝练,运用象征和比兴的手法居多;从剧曲的角度而言,多为直接描写或者直陈胸臆,其语言极其富有形象性、动作性、性格化,优雅大方,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这既保持了元剧曲的基础特点,又很好地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从而有效地将诗和曲在境界风格上进行了统一。
这也与作者王实甫本人行文注重的“花间美人”的风格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因此成为一部为后代学者重视并相继效仿的优秀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被后人反复传唱一、《西厢记》简介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共有五本,《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长亭送别》的戏剧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这种冲突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悲伤依恋的心情体现出来的。
两人历经多重磨难,终于如愿以偿走在一起,然而又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被逼着“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对《麦琪的礼物》文学语言艺术的赏析-精选资料

对《麦琪的礼物》文学语言艺术的赏析引言《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欧?亨利用其独特的创作手段和创作方法将故事情节巧妙地铺设开,通过讲述一对生活比较贫困的小夫妻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为了给对方赠送一件圣诞节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而两个人由于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以至于对方送的礼物没有任何用处的故事,揭示了精神与幸福超越了物质这一深刻的主题,即人与人在交流和相处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爱,也要学着如何去爱人。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欧?亨利独特的语言表达手法以及创作风格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在结尾处,给人一种经历风雨之后的温暖的感觉。
一、《麦琪的礼物》及欧?亨利的创作风格(一)《麦琪的礼物》简介《麦琪的礼物》是通过圣诞节的前夕一对夫妻给对方互赠礼物而引出来的一个故事,这对夫妻在当时美国社会中是生活在中下层人群中的一部分,一对生活很普通的夫妻为了给对方买一件礼物,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用来换钱,而买来的东西对对方而言,都已经毫无用处了。
德拉有一头美丽的长发,但是为了换钱给吉姆买一条白金表链,她将自己的长发卖掉了。
吉姆一直珍藏的东西是几代相传的金表,但是为了给德拉买她心仪许久的发梳,他将自己的金表卖掉。
在最后互相赠送礼物的时候,德拉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发梳,但是发现已经毫无用处,而吉姆得到了白金表链,却已经没有了手表。
但是通过这一次经历之后,两个人更加珍惜对方,发现了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于是也加深了对彼此之间的爱,加深了对爱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小说表达的主旨摒弃了传统的物质观念,在物质层面之上,还有很多值得人们去关注和珍惜的东西,比如爱情、精神生活等。
(二)欧?亨利的创作风格“欧?亨利”式的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坛上一度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及追捧。
因为他善于利用适度地幽默与夸张,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学作品中大都将思想与艺术进行结合,通过虚与实的双重结合,烘托文章的主旨。
精妙修辞诗意语言——高尔基《海燕》艺术手法赏析

精妙修辞诗意语言——高尔基《海燕》艺术手法赏析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文学经典,其艺术手法独具匠心,本文将从修辞手法和诗意语言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高尔基在《海燕》中使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比喻和拟人。
比喻是修辞学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形象地表达主题。
在《海燕》中,高尔基多次使用了比喻,如“大海上的闪电”、“高墙上的火花”等等。
这些比喻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拟人也是修辞学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它通过将一个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来表达主题。
在《海燕》中,高尔基多次使用了拟人,如“大海的喧嚣”、“大地的颤抖”等等。
这些拟人使文章更加具有情感色彩,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除此之外,高尔基还在《海燕》中使用了拟人化比喻,这是一种将一个比喻赋予人的特质的手法。
如“海燕的翅膀,像闪电一样,在黑海上翱翔”,这句话中使用的拟人化比喻,使海燕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海燕的力量和速度。
除了修辞手法之外,高尔基在《海燕》中还使用了诗意语言。
诗意语言是指那些富有诗意、充满想象力、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在《海燕》中,高尔基使用了大量的诗意语言,如“大海上的闪电”、“高墙上的火花”等等。
这些诗意语言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高尔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高尔基在《海燕》中使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语言,这些手
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深刻,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为一篇文学经典,《海燕》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和人民的命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专题08 赏析小说的语言艺术-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 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民国十几年,盐河入海口处,盘踞在太阳山上的匪首钱三爷,偏偏就弄来那样
一位温文尔雅的匪师。(节选自相裕亭《匪师》,有删改)
简要赏析第一段的语言特点。
答案 ①文白相杂。在现代汉语的叙述中夹杂着“何师之有”这样的文 言句式,使语言凝练又通俗易懂。 ②方言口语化。如“穷极了眼”“抄起家伙”体现了民初地方特色。 ③多用短句。如“土匪好做,匪师难求”,语言通俗易懂、活泼自然, 有市井烟火之气。 ④整散结合。整句使语言凝练优美,散句使语言自然流动,整散结合, 相得益彰。(若答多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亦可)
(节选自谈歌《秦琼卖马》,有删改)
最后一段是杨成岳和王超杰的对话,赏析他们的说话艺术。
答案 用语考究,古朴典雅,有种舞台的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 为相符。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自从母亲中风后,我就不怎么顶撞她了,她的脾气也被我惯得没了边儿,动不动 就指责我训斥我,在我跟前耍尽威风。
⑩第二天,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冷水饭是一个恰当的名词。翻译这名词的 人,一定是一个有着精妙的感觉的人。这不是在你吃的米饭里放些冷水的意思,而是原 来只能吃到半饱的定量的米饭,每顿要再减少一半,或三分之二。两三口吃完一顿饭以 后,眼睛贪馋地望着空的盛饭的洋铜罐,全身真像淋了一大瓢冷水。
⑪去年冬天很冷。小柳扯下了牢牢地缝在棉裤腰上的一条紧裤的带子,每天晚上 用来扎紧盖在脚上的绒毡,免得被掀开,透进风来,吹得全身整夜都冰冷。后来二十 七号查到了这一条带子,他认为这是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 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他首先问小柳为什么忽然想要上吊了。小 柳很吃惊,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要这样,只是怕冷。他不相信。小柳告诉他,自杀的 行为是和他的人生观绝不相容的。还是不相信。不知道为什么,二十七号在那天显得 特别的仁慈、和蔼和聪明,非常爱说话。他向小柳开始了一篇相当长的,关于“家庭 和自杀”的讲演,首先他赞美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的可贵,其次说明了英美的家庭 和中国的家庭的不同;这中间,为了增加他的演辞的风趣,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 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 要的。孔夫子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甜蜜的家”的呢?我没有读过《论语》,
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中语言艺术特性赏析

98动画视阈Focus on Animated Movies21世纪,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影视动画行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三维动漫技术,为影视动画业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飞屋环游记》是皮克斯工作室推出的一部3D电影,并于2009年正式上映。
不仅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而且发挥其想象创造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给人带来了视觉享受。
除此之外,皮克斯电影《飞屋环游记》的语言艺术也是其电影的一大亮点,每个人物的语言根据其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巧妙设置,个性化的语言艺术特征,为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使整部影片更加的幽默生动有趣,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
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主要讲述了老人卡尔和小男孩罗素前往南美洲探险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是卡尔小时候,卡尔遇到了和自己一样有探险梦想的女孩艾丽。
她们一起长大并结婚慢慢变老,但由于生活的各种阻隔,没有完成去南美洲寻找“天堂瀑布”的梦想,直到艾丽去世,政府计划拆迁卡尔的房子,卡尔决定带着房子去南美寻找“天堂瀑布”。
[1]在其中遇到爱探险的孩子罗素,会飞的大鸟凯文和小狗道格,并开启了他们的南美探险之旅。
探险充满了坎坷,但有乐观热情的罗素陪伴,使卡尔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并实现了自己与妻子的梦想。
这部影片以人性美、意境美、生态美吸引了观众,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更给人的心灵以启迪,影片中卡尔老人追求梦想的执着让人们体会到了现实生活的真谛。
一、《飞屋环游记》的语言艺术特征动画电影属于特殊的文化产品,不同于诗歌、小说,电影主要是通过画面语言来进行叙事,但是其画面的传递信息具有瞬间性、局限性、模糊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通过语言来弥补画面语言的不足。
[2]《飞屋环游记》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其电影语言艺术颇有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艺术的口语化《飞屋环游记》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具有语言口语性、通俗性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影视动画作品传播的受众范围具有低龄化的特点,为此电影语言相对比较简单,方便孩子理解,如:you poured prune juice in his gas tank.(你真是他的绊脚石),这句话形象的展示了开发商对于钉子户卡尔的无奈;二是影视动画语言艺术具有通俗性的特征,符合口语习惯,主要是人物与画面的通俗性,在一些口头语言难以让人理解时,画面语言也会对口语进行补充,从而体会到动画所表达的内容,如卡尔的屋子在开发商的地皮上,开发商用you poured prune juice in his gas tank.来形容卡尔的屋子,话语虽然简单,但却容易给人产生误解,但是通过画面中周围的高楼大厦与卡尔的屋子的对比,让人们很容易的明白了开发商所要表达的意思。
对韩少功《我心归去》中语言修辞艺术的赏析

对韩少功《我⼼归去》中语⾔修辞艺术的赏析2019-10-01《我⼼归去》是我国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的⼀篇“思乡”之作,古往今来、⽂献墨客的思乡作品“数不胜数”,这篇⽂章是众多思乡作品中独具特⾊的⼀篇,⽂章对作者的思乡之情、思乡之切进⾏了抒发,也更深层次地挖掘出了作者“思乡”的原因,赋予“乡”⼀定的内涵与特殊的意义。
⽂章中满溢出来的“思乡之情”在作者饱含情感的语⾔、个性化艺术化的语⾔修辞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曾经荣获法国⽂化部“⽂艺骑⼠勋章”的韩少功,⾝在异邦他国,思乡之情油然⽽⽣。
他的这篇《我⼼归去》之所以被收录在⾼中语⽂教材中,之所以被⼈津津乐道,除了“思乡之情”的酣畅外,还因为⽂章深深的哲理性。
韩少功先⽣在多种形式的语⾔中巧妙地融合了⼈⽣哲理,“欲盖弥彰”,让读者在欣赏“陌⽣化”的语⾔、“独具匠⼼”的修辞的同时,深深抓住⽂章的中⼼思想,真正领悟故乡的内涵以及⼈⽣哲理。
接下来,本⽂将对《我⼼归去》⼀⽂的语⾔修辞艺术进⾏详细赏析与论述。
⼀、韩少功《我⼼归去》⼀⽂的思想情感(⼀)关于“他乡”的忧思《我⼼归去》的开篇淡然有致,描写了作者在异邦他国的感触与思绪,接着描写了经历喧闹、热情之间的领悟与平静。
“⾯对着约会与采访,即使流亡总统与国王也会陷⼊难耐的清冷”,透过这句话,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他乡的失意与愁绪。
羁旅之愁,从古⾄今萦绕在⽆数墨客的情怀中,此时也正在韩少功先⽣的情怀中悄悄萌芽。
家乡的点滴、家乡的⼀草⼀⽊、家乡的苦乐紧紧拨动着作者的⼼弦。
作者⼼头的落寞以及悠悠乡愁在⽂中⼀眼便可看出。
“成百上千次的对着吊灯研究,故乡的⼀切还是会历历在⽬,还是会⼀次⼜⼀次的思念故乡。
”⽂章就是在⽆数个彻夜难眠的⿊夜,描写了作者⾝在法国的⽣活与情怀。
正是如此,作者深刻地感悟、领略到“梁园不是久恋家”,梁园再美好,也抵不过贫瘠的故乡。
不难看出,这篇⽂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乡”忧思才能延绵不断。
(⼆)关于“故乡”的美丽与哀愁太过美好的事物总会让⼈⼼底产⽣⼀丝⼀缕的淡淡哀愁。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有其独特魅力,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剖析。
一、恣肆雄浑、大气磅礴1.先看《五城记·开封》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气宇非凡。
(《文化苦旅》)这里,对开封的地理位置、形象气质都作了高度的概括,虽只短短一句,但非凡的气势已使开封像一座巍然耸立的雕塑,神韵气派毕现。
2.《五城记·南京》也有这样的精彩语言:六朝金粉足能使他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文化苦旅》)南京作为历史名城,经历过洗礼,饱受过苦难,创造过辉煌。
从古到今,多少墨客骚人,为文赋诗,尽情讴歌。
作家余秋雨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开头第一节,这就显得大气、霸气、帅气,也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和抒写南京的气势恢弘打下基础。
3.再看《中国牛的眼神》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
(《千年一叹》)在去释迦牟尼诞生地的路上,作家看到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余脉美景。
峭壁碧绿,急流浩荡,山路两旁的山脉被作家比作是造物主大手挥就的一撇一捺。
寥寥数言,勾勒出一幅动人心魄的优美风景画。
二、新颖生动、鲜活奇特4.《哀希腊》的开头: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来到。
(《千年一叹》)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说飞机在夜里飞行了十几个小时于黎明时分到达了雅典,但这样说无疑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而用拟人手法,生动脱俗、新颖大方。
作家驾驭语言的功底可见一斑。
5.《罗马假日》的开头。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行者无疆》)一开始,作家就抛弃了常规的说法,不说哪个城市应有怎样的风格,“分配”一词,貌似朴素平常,实则简洁奇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之白,有浅近直白之意。他的诗歌如他的名字一样,明白如话,
晓畅易懂,这也正是他的风格表征。而他却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最为
高妙的诗歌。新乐府序对白居易的概况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
而实,体顺而肆”,即说他辞句质朴,表达直率;直书其事,切近事
理;内容真实,有案可稽;文字流畅,易于吟唱。下面通过他的代表作
之一《琵琶行>来具体分析。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
(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
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
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
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
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
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
《六幺》”的弹奏过程,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
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
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再用“大
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
缭乱,耳不暇接。 “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
美。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
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又
来“幽愁暗恨”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
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
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
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
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
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
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
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以上这部分的描写是文章精华中的精华,读完令人口有余香,大快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