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产生背景及影响

合集下载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得与失 (上)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得与失 (上)

一19世纪俄国著名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我国美学界有重要的影响,他的美学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①,早在20世纪40年代即由周扬从英文翻译到我国,书名按英译为《生活与美学》,后多次修订再版。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思想,总的说来,在西方美学史上显得格外光彩夺目、光前裕后。

它既有革命性、辩证性、创新性、先进性的一面,同时因俄国当时社会的落后,又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因素,“没有上升到、也不可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

对于世界历史上一切著名的思想家,包括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内,我们都应以历史主义的观点,进行比较科学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既要充分地肯定他们的成就和功绩,同时也不能忽略和掩饰其某些重大的缺陷和局限。

我们应当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美是生活”思想的得与失,进行历史主义的、符合原有本意的再评价。

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在他的大量著作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特别清楚地表现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现实和思维方式的一切优点和缺点”[1]407。

这是对年青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所写的第一部美学著作(硕士论文)公正的、符合实际的概括评价。

的确,在整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世界观和哲学观中,美学思想显然是非常突出和具有代表性的。

通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我们不难从一个方面看到这位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整个思想的伟绩和局限。

车尔尼雪夫斯基本人,也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部著作的。

1888年,也就是作者逝世的前一年,在经过了21年的监禁、苦役和流放回到故乡后,他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将这本书作了修订,准备再版,并且专门为此写了第三版序言。

他在这篇序言中写道:约莫在认识费尔巴哈之后六年,作者由于生活上的需要写了一篇学术论文。

他感到,他可以应用费尔巴哈的基本思想,来解决知识领域内,某些未经他的宗师探讨的问题。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Che’ernixuefusiji车尔尼雪夫斯基,Н.Г.НиколайГавриловичЧерныщевский(1828~1889)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批评家。

1828年7月24日生于萨拉托夫城一神父家庭。

1836年进萨拉托夫正教小学,1842至1845年在正教中学肄业。

1846年进入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研究哲学、历史、经济学和文学。

一度热中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不久即发现黑格尔体系中原则同结论之间的矛盾,进而研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密切关心国内外政治生活中重大事件,同情法国和西欧各国的革命斗争。

1848年同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一些成员接近,开始接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注意到傅立叶“法郎吉”学说中的美好理想,但也发现它的缺点和局限性。

1850年,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

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他的进步思想对学生颇多启发,深得学生爱戴;但遭学校当局之忌,不久即被迫离校。

1853年同奥尔加·索克拉托夫娜·瓦西里耶娃结婚。

同年5月迁居彼得堡,开始为《祖国纪事》杂志撰稿,并着手写作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秋末与涅克拉索夫相识,应邀加入《现代人》杂志编辑部。

次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阿甫杰耶夫中长篇小说集》、《论批评中的真诚态度》和论奥斯特洛夫斯基喜剧《贫非罪》的文章,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主张“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优缺点的评论”,反对注重细节和讲究纤巧。

1855年,《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文经过公开答辩后获得通过。

同年冬开始发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地探讨了俄国文艺批评思想的发展。

1856年因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接编《现代人》杂志。

同年与杜勃罗留波夫相识。

次年下半年邀请杜勃罗留波夫参加编辑部,不久又负责评论栏,自己则主要研究哲学、历史与政治经济问题,尤其是农奴解放问题。

他主持的《现代人》杂志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讲坛。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

第三节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别林斯基的继承者,出身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牧师的家庭,自幼受到极为丰厚的文化教养,后求学于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担任过中学文学教师。

西欧的革命风暴,国内封建农奴制下的种种罪恶给年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极大的刺激,使他的思想一开始就扎根在现实生活之中,并对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他浓厚的兴趣。

这一切,使他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著名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奠定了他在欧洲美学史上的地位。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他一直在彼得堡《现代人》杂志从事揭露农奴制度和自由主义者的活动。

一八六二年被捕,在牢房里写出了长篇小说的杰作《怎么办》;一八六四年被判决流放西伯利亚,期满后又遭放逐。

终其一生,他除了一直受到秘密监视外,还被监禁两年,服苦役七年,流放十二年,共二十余年。

他在苦难中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但从未向暴力屈服过,总是千方百计在流放地坚持写作,表现了一个民主主义思想家的无畏和坚贞。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当时俄国人民中极享威望,一八六四年他从监禁转为流放的时候,沙皇政府在一个广场上将他挂牌示众,甚至用死刑宣判来威胁他,当时曾有一位姑娘冲上前来把一束鲜花扔向他,姑娘当然也立即遭到逮捕,而广场上却响起一片“车尔尼雪夫斯基万岁”的呼喊声。

人民始终爱戴这位不屈的民主战士。

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了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加以发展,在美学领域里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

黑格尔认为美是由理念赐加给现实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美就在现实生活之中,这显然是有明显区别的。

就唯物主义的立场而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起点比别林斯基的终点还要跨前几步。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戏剧理论上影响最大的,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对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批判。

他自己的悲剧观就是在这个批判中显现出来的。

一、对悲剧中命运观念的否定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观点出发,在实践上否定根据东方的或古代希腊的命运观念写成的悲剧,在理论上否定德国美学中企图把命运观念和现代科学调和起来的悲剧概念,批判的落脚点是后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文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回望与文化思考

车尔尼雪夫斯基文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回望与文化思考

车尔尼雪夫斯基文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回望与文化思考
张明月
【期刊名称】《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7)1
【摘要】1949年至今,中国当代文论已走过70余年的历程。

70年来,国外文论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未中断。

其中,俄罗斯文论对我国影响较大,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范本与参照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不仅对俄罗斯文论的发展有着突出贡献,而且在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与转向,车尔尼雪夫斯基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但就其本质而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论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品格的形成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引发了我们的诸多思考。

【总页数】7页(P39-45)
【作者】张明月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2
【相关文献】
1.关于中国文论外译与当代中国文论原创问题的几点思考
2.百年俄苏文论在中国的历史回望与文化思考
3.伽达默尔与贝蒂:两种现代阐释学理论之历史比较——从当
代中国文论建设借鉴的思想资源谈起(下)4.伽达默尔与贝蒂:两种现代阐释学理论之历史比较——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借鉴的思想资源谈起(上)5.“新中国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七十年的一种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的美
学观点对音乐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他强调音乐应该直抵人的心灵,触动人的情感。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音乐的美学在于其表达力和情感的传达。

他认为音乐
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精神活动,应该从内心深处发出,表达出作曲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主张音乐应该是真实的、纯粹的,要求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要坚守真实、坚持原创,不应该被外界的功利和流行所左右。

另外,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提出了音乐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技术和乐理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他强调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对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
想强调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内在力量,启发了许多后来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的作品和教学方法也为后人所推崇和传承,成为了音乐界的经典之一。

总的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强调音乐的内在力量和情感表达,他的
思想对音乐的发展和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音乐界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作品和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音乐界的宝贵财富。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他的著作极其丰富,涉及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等方面,主要有《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又译为《生活与美学》)、《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莱辛》、《对反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劳动与资本》,还有大量的文学评论。马克思称赞他的著作给俄国增添了真正的光荣,列宁说他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他的著作“散发着阶级斗争的气息”。
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加甫利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哲学家、作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出身于牧师家庭。1846年他到彼得堡大学学习,毕业后当中学语文教员,1853年至1862年领导了《现代人》杂志,开始了他的文学批评活动。这个杂志是当时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1862年被沙皇勒令停刊,同年七月他被逮捕,在狱中写了长篇小说《怎么办?》和几部中篇小说。1864年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流放期间写出了长篇小说《序幕》、《回光返照》和许多剧本。1883年被移往阿斯特拉罕城,直到1889年才允许返回故乡。
在文学批评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赫尔岑的美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生活与美学》一书中。这是他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而写的学位论文。他自称“这篇论文的实质,是将现实和想象互相比较而为现实辩护,是在企图证明艺术作品决不能和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他的基本论点是艺术美是现实美的摹本,摹本总要比蓝本稍逊一筹。他认为美学是“关于艺术的科学”,不是“关于美的科学”。他给美下了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这三个命题都指的现实美。他说的“生活”,有“生命”的意思,包括了工人、自然界和理想的生活。所说“美的生活”,是“应当如此的生活”,艺术应再现“应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本来有的样子”。他断言美存于现实本身,而不是由人移入现实的。他的这个观点是美学思想的一大成就。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摘抄及赏析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摘抄及赏析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摘抄及赏析
(原创版)
目录
1.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简介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3.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代表作品
4.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与评价
正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全名尼古拉·加布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他于 1828 年出生于萨拉托夫的一个神甫家庭,1846 年进入彼得堡大学
学习。

在学期间,他深受当时俄国和西欧的思想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并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产生浓厚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主张艺术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唤起人们的觉醒和行动。

他的这一观点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一书中得到了充分阐述。

此外,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是俄国最早的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的自由和平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说《怎么办》、美学论文《艺术与
现实的美学关系》以及经济学著作《资本与劳动》等。

他的作品不仅在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受到了列宁、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高度赞誉。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作品,还在于他的思想对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他的理念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俄国知识分子,促进了俄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得与失(下)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得与失(下)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得与失(下)作者:涂武生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11期摘要: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我国美学界有重要的影响,他的美学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由周扬从英文翻译,书名按英译为《生活与美学》,后多次修订再版。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思想,既有革命性、辩证性、改革性、先进性的一面,同时因俄国当时社会的落后,又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因素。

我们应当努力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美是生活”的得与失,进行历史的、实是求事的、科学的再评价。

关键词: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得与失;再评价三列宁曾经较全面地评价过以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杰出代表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既肯定它们在理论上以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唯心论的强烈批判和驳斥的贡献,又明确地指出了这个学说的不足。

他说:“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所用的术语——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是狭隘的。

无论是人本主义原则,无论是自然主义,都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

”[1]这个评语是相当精当、一语破的的。

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样,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是一个应用费尔巴哈思想,来解决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尝试”,那么,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本主义的狭隘和肤浅。

(一)“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了美的本质的客观性,但是正像普列汉诺夫说过的那样,科学的美学只有在关于“生活”的正确学说产生后,才能够站立在坚固的基础上。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那里,是从普遍的人必须活着的意义上、也就是“生命”的意义上来解读“生活”的。

这仅仅是生理学上的一种特殊功能,自然不能揭示作为社会的人的生活本质。

生命固然是“生活”的最起码、最必要的条件,作为最高生物的人类,也具有必不可少的生理功能。

可是,这只是作为社会的人的物质本性的一个方面,即肉体的生物性方面。

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生产活动的,他是某种社会关系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尔尼雪夫斯基思想产生背景及历史影响赵真作为一个并不古老的民族,俄罗斯的历史构成相对简单:从公元6世纪起,东斯拉夫人向俄罗斯欧洲部分迁移;862年留里克王朝建立,1598年覆灭;经过短暂的混乱时期,罗曼诺夫王朝于1613年建立,于1917年被二月革命推翻;此后建立苏联,1991年解体;1991年俄罗斯联邦成立。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与整个俄罗斯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起源于悠久的封建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并持久地影响着此后俄罗斯发展的每个阶段。

一.车氏思想产生背景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民粹派创始人,空想社会主义者。

车氏所生活的19世纪中期是俄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当时,西欧和美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而沙皇俄国此时在内部逐渐成长的资本主义受限于①封建农奴制的枷锁,人民意识开始觉醒。

②列宁说:“俄国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是与影响过运动的俄国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相适应的,这三个主要阶段就是:(1)贵族时期,大约从1825年到1861年;(2)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大致上从1861年到1895年;(3)无产阶级时期,从1895年到现在。

”车尔尼雪夫斯基正是成长于贵族知识分子运动的高潮——③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后期。

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在位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思潮和运动,代表的有十二月主义、农民社会主义、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尤其是在30、40年代进行的对俄罗斯历史道路和未来方向的争论,在后来形成了以别林斯基和赫尔岑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

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是深刻地受到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思想影响并将其发展,成为了农民社会主义的代表、民粹主义的奠基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幼年便博览群书,精通多国语言,为人善于思考并富有同情心。

他幼年生活在伏尔加河沿岸的萨拉托夫城,经常能看到纤夫和搬运工的住宿地。

他通过农奴制、兵役、当局的专横蛮暴,体会到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决定投身到反对农奴制的革命队伍中去。

在大学时期他接触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作品,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和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还有康德的“实证主义”。

之后经朋友介绍,他加入了地下革命组织“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

1848年2月,在法国巴黎爆发了民主革命,彼得堡的报纸上同步进行详细的报道。

车尔尼雪夫斯基仔细研读国内外资料,与同学们热烈讨论着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普鲁东、路易·勃朗等人的著作,“热烈谈论西欧政治及其宣传的那些新原则新思想”。

法国革命失败后,新上台的资产阶级共和派口头上高喊自由,却并没有“把自由贯彻到生活中去”。

车尔尼雪夫斯基很快看穿了这一点。

他更清楚的意识到,共和制将是国家的最终形式,他自己已成为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徒。

在⑤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俄国政府加强了反动统治,俄国国内先进青年的反抗意识愈加强烈,同年,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去世,车尔尼雪夫斯基迫切期望着革命在俄国大地上的发生。

他说:⑥“我迫不及待的盼望临近革命,我渴望革命”“若是我此刻在手中有政权,我就立刻宣布解放农民”。

1853年他参加了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从此开始了以笔为刃的与沙皇政府正面较量的生活。

由于他的加入,《现代人》很快成为俄国反对农奴制的大本营。

19世纪中期影响俄国历史进程的还有一场重要的战争:④克里米亚战争。

这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在此次战争中,英军使用了工业革命中新发展的技术,包括线膛枪、蒸汽船等,大大提高了陆海军的作战能力,铁路和电报使战争中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俄国战败后,老沙皇尼古拉一世失意自杀,新沙皇尼古拉二世意识到,与其让农民集合起来彻底推翻农奴制,不如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19世纪50年代后期,即沙皇政府准备改革初期,革命者曾一度相信并赞扬沙皇的改革方案。

1858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代人》杂志上说:“对尼古拉二世的祝福是欧洲任何一位君主都没有受到过的,因为对他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着手解放自己的臣民。

”然而,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激进派革命者与沙皇政府对待解放农奴方法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诚实地说,尼古拉二世确实在逐步的进行改革,以缓慢推进的方法来尽量缓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然而激进派革命者对政权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一心想一步到位,以最快的速度彻底推翻悠久的封建农奴制,然后从农民公社直接过渡到理想的社会主义形态,而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在看到沙皇政府的改革并没有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后,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己受了骗,他于1860年末1861年初起草了一份革命传单,号召农民以武装暴动夺取自由,废除兵役和人头税,不要坏的官员,让村社带领大家。

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

此后便开始了漫长的流放生涯,直到1889年才被允许回到故土。

注:①俄国农奴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早在9世纪时东斯拉夫人以基辅为中心形成基辅罗斯国家,此时东斯拉夫人的原始公社制已经解体,出现了早期的封建关系,罗斯大公、王公、贵族剥削村社农民的主要方式是征收贡物,村社农民尚未农奴化;11~12世纪,罗斯国家解体分裂为公国,在各公国内部出现了许多封建领地。

封建主开始侵占农民的土地,村社自由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富人也开始大量掠夺土地,教会、修道院则借助大公、王公的支持扩充地产。

失去土地的农民便处于对封建主的依附地位,受其奴役。

这一时期的法典规定,封建主对领地上的农民有支配权,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等。

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自由村社农民。

这时的依附农民,也还不能说是农奴,封建主还没有对农民进行人身奴役;13~15世纪,俄罗斯各公国处于蒙古人入侵后所建的金帐汗国的控制下,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从15世纪起,封地制获得普遍的发展,出现封地贵族(或称服役贵族)。

他们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竭力加强劳役制,并强制依附农民固着在封地上;15世纪末,莫斯科大公击败金帐汗国,使俄罗斯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16世纪后,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扩大,农民的耕地急剧减少。

为了适应欧洲市场需要,增加谷物生产,封建主普遍采用劳役制,加强对农奴的剥削。

到17世纪,封地制也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服役人员有权将封地出售或转让他人。

这样,封地和世袭领地已无区别。

1649年,沙皇法典规定,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的时间多长,捕到后,连同家属和全部财产一律归回原主;18世纪,买卖农奴非常普遍。

农奴的负担更为沉重,劳役租通常每周三天,但往往增加到四五天甚至六七天。

农奴制经济是沙皇俄国专制统治的基础,在商品化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农奴制提供的廉价劳力曾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19世纪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农奴制是不相容的,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使俄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

②列宁:《论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

《列宁全集》第20卷,第240页。

③1825年12月在彼得堡发生的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知识分子组织的旨在推翻农奴制的革命运动。

④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引发的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持续到1858年,以俄国失败告终。

此次战争对俄国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此后俄罗斯开始重视远东地区土地的争夺,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俄国趁火打劫,趁机割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二.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先的欧洲霸主地位不复存在;三.战争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加重了国内的经济危机,俄国因此尝到了封建专制的苦头,战后国内反对封建、反对农奴制的农民革命大量增加。

⑤1848-1849年,在欧洲大陆上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与国家有意大利、法国、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等大部分欧洲国家。

此次革命为平民与贵族的对抗,体现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力量与封建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此次革命虽以失败告终,但沉重有力地打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势力,为今后1860年代奥地利帝国自由化、德意志及意大利两国统一打下了基础。

⑥《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第一卷356页、297页,俄文版。

二.车氏思想的历史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政治思想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1.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影响;2.对俄国民粹派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3.对持相反观点的作家及思想家的影响。

一,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赞赏。

尤其是列宁,他说道:“”在我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之前,对我起着主要作用的、占压倒优势影响的只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这种影响是从《怎么办》开始的…在它的影响下成千上百人成为了革命家…它也吸引了我。

它使我受到非常巨大的影响…这部小说能使人的整个生命都充满活力…”在列宁后来谈到民主主义时,总想起车尔尼雪夫斯基。

他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写道:“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时代,为民主主义的斗争和为社会主义的斗争汇合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革命工作遇到困难时,他喜欢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革命工作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

”以此鼓励自己。

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其坚忍不拔的不妥协不调和的精神深远地影响着列宁等革命者,他苦行僧似的生活和人品的正直,不愧为一个令人尊敬的政治偶像。

二,对俄国激进派知识分子的影响。

车氏一向坚持以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封建制度,此种观点也鼓舞了一批19世纪俄国革命激进主义者。

尤其19世纪60年代之后,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派别内部都出现了激进的个人恐怖主义倾向,渴望用牺牲自己肉体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方法来改变社会。

三,对持相反观点人士的影响。

代表性的人物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氏欣赏车氏的为人,但对他在《怎么办》中描写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活不以为然,为此他写了著名的《地下室手记》来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思想上的不完善之处,激起了更多作家思维的火花,从而为世界文学与哲学增加了新的声音与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