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
长江中下游五类典型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经验总结

长江中下游五类典型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经验总结闫军;曹志先;刘怀汉【摘要】对长江中下游已实施航道整治工程的河段进行总结归类,提出了5类典型河段,即矶头控制下的弯曲放宽河段、鹅头分汊的弯曲河段、两反向弯道之间的过渡河段、微弯分汊河段和顺直分汉河段.针对这5类典型河段的航道整治,选取工程实例,从航道概况、整治方案以及工程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归纳总结了这5类河段航道整治在工程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为后续长江中下游类似河段的航道整治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水道港口》【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9页(P511-519)【关键词】航道;整治工程;经验总结【作者】闫军;曹志先;刘怀汉【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43001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九五”期间实施的长江中游界牌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正式拉开了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的序幕。
经过近20 a的航道整治,长江中下游航道维护尺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航槽内的流速流态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消除了中下游一些重点浅、险水道的碍航隐患,使长江逐步发挥出世界第三大河所蕴藏的航运优势。
目前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作仍在进行中。
本文选取长江中下游五类典型河段对应的具体航道整治工程,总结归纳了各类典型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所取得的经验,可为后续类似河段的航道整治提供参考。
1 五类典型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简介1.1 矶头控制下的弯曲放宽河段此类典型河段以长江中游周天河段航道整治控导工程为例。
1.1.1 航道概况周天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荆江河段末端与下荆江河段进口段,上起郝穴,下至古长堤,全长约28 km,是顺直微弯的放宽型河段(图1)。
自郝穴矶头以下河道江面迅速展宽,水流扩散,加之洲滩冲淤变化的影响,主流摆动及过渡段位置变化较为频繁,对防洪安全及航道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长江武穴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n t ue f y r booy C iee c d m S i cs W h n4 0 7 ; . h e a o aoyo A u t i i ri 1Isi t o H do il , hn s a e y o c n e, u a 3 0 2 2 T e yL b rtr q ai B o v s y t g A f e K f c d e t a dC n ev t no C iee c d m S i c s W h n 3 0 2 3 G a u t S h o te hn s c d m c n e , n o s rai h s a e yo c n e , u a 0 7 ; . r d ae c o l h i e a e y o i cs o f n A f e 4 f o C e A fS e Be ig 1 0 4 ) j in 0 0 9
16 一 l 6 9 1 9 6年 ,中国科 学院水 生生物研 究所开 展长江水
系 四大家 鱼产 卵场 和产 卵规模 调查 ,结 果表 明重 庆至 彭 泽江段(6 5 k 有 3 19 m) 6处家鱼产 卵场【。近年来,过度 捕 2 】
捞 、 利 工 程 、 染 等 人 为 因 素 已导 致 长 江 中 游 水 系 鱼 类 水 污
l 材 料 与 方 法
11 采 样 地点 和 时 间 .
20 0 8年 5月 1 日至 7月 2 日,在 长 江 湖北 武 穴 市 5 4
断面进行野 外调查 。 日常采样 点位置为 E 1 。51.” 15 3 51 、 N2。0 60。每天采集 2 95 ' . 4 ” 次, 上午 8 0- : , : -90 下午 l: 一 0 - 0 60 O
第 3卷 第6 4 期
长江中游新洲汇流口浅滩演变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理问题初探

I fue c n c o so a v l to n e ul t n fXi z o o fue c n l n i gf t r fs a ho l o u i n a d r g a i o n h u c n e o l ne i t i l ng z v r n m dd eYa teRi e he
a p a i g I i c n l d d t a e i a t r m elc u f h o t l tSc n u n eo e s o l o se it b t p e rn . t s o cu e h t h t mp c o t k p o es u h i e ’ o f e c n t h a e x s, u f h o t n l h d
Abs r c :Th sp p ra ay e h r h lgc lc aa trsiso n h u c n u n ea df au e f ta t i a e n lz st emop oo ia h r ceit fXi z o o f e c n e t rso c l
,
p pe e tg t st e u ai n i e 0 h a e u a in. a ri si ae her g lto d afrt s o lr g l to nv he
Ke r : o f e c ; h a;n u nil a tr rg lt nie y wo ds c n u n e s o li e t co ;e uai a l l f af o d
道 ;右 汊 顺 直 、宽 阔 、水 深 较 大 ,分 流 量 大 ,是 为主 汊 ,称 为 新洲 水 道 。
主流 的增 强 ,上深槽 右偏 向 下发展 ,而 下深槽位 置 相对稳 定 ,上 、下深 槽形成 交错 ,并且交 错态 势加 大 ,过 渡浅 区范 围增大 ,航 : 道条件 趋于不利 。 22 浅滩 年 内变化 .
长江口不同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分析

长江口不同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分析*赵德招1,刘杰1,张俊勇1,2,程海峰1(1.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河口海岸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1;2.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200003)摘要:根据现场调研和多年实测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近10a 长江口不同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并结合航道发展规划目标,从航道水深、宽度、走向及稳定性等指标,分析了长江口不同河段的碍航特性。
结果表明,长江口多数河段尚未得到有效的人工控制,局部河段航槽稳定性较差,部分航段水深较浅,制约了航道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长江口航道资源,迫切需要根据近期河势变化特点和碍航特性,进一步明确航道治理基本原则与思路,提出科学合理的工程布置方案。
关键词:航道;河床演变;碍航特性;长江口中图分类号:TV 1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443(2010)06-0583-06*本文首发于2010年10月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的“水道与港口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收稿日期:2010-06-30;修回日期:2010-07-2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429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9053)作者简介:赵德招(1982-),男,福建省漳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泥沙研究。
Biography :ZHAO De -zhao (1982-),male ,engineer.长江口航道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全局的水上运输通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已于2010年3月14日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交工验收,长达92.2km 的南港北槽12.5m 深水航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试通航期。
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和长江沿岸经济的发展,长江航运日趋繁忙,长江口12.5m 深水航道向上延伸的要求愈加迫切。
同时,沿岸港口吞吐量和船舶数量大幅增加,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部分航段的通航压力变大,长江口丰富的航道资源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黄广大堤武穴龙坪闸西坝散浸险情核查分析报告

黄广大堤武穴龙坪闸西坝散浸险情核查分析报告一、概述黄广大堤是湖北省武穴市重要的防洪工程,位于长江支流长淠河上。
龙坪闸西坝是黄广大堤上的一个重要险段,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该处出现了散浸险情,给堤防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为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堤防的安全稳定,需要对该处的散浸险情进行核查分析。
二、核查内容1. 散浸险情的形成原因。
2. 散浸险情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3. 散浸险情对堤防稳定性的影响。
4. 针对散浸险情制定的应对措施。
5. 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散浸险情做出预测和建议。
三、核查过程1. 召集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实地勘察。
2. 对堤防附近的水文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3. 进行堤防稳定性分析和评估。
四、核查结果1. 散浸险情的形成原因:经过实地勘察和分析,散浸险情主要是由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堤面沿线的植被退化所致。
2. 散浸险情的具体位置和范围:散浸险情主要集中在龙坪闸西坝的南侧,约300米长,50米宽。
3. 散浸险情对堤防稳定性的影响:散浸险情严重影响了堤防的稳定性,增加了其发生泥石流的风险。
4. 应对散浸险情的措施:针对散浸险情,我们建议在沿线加强植被保护、进行土地复垦和植树造林,以减缓水土流失和提高堤防的稳定性。
5. 未来可能出现的散浸险情的建议: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散浸险情,我们建议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工作,预防和减少散浸险情的发生。
五、建议1. 加大对黄广大堤武穴龙坪闸西坝散浸险情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散浸险情。
2. 制定完善的散浸险情防治方案,加强生态修复,减少水土流失,保障堤防的安全稳定。
3.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好黄广大堤和周边环境。
六、总结通过对黄广大堤武穴龙坪闸西坝散浸险情的核查分析,发现散浸险情主要是由长期的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所致。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希望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堤防的安全稳定。
黄广大堤武穴龙坪闸西坝散浸险情核查分析报告

黄广大堤武穴龙坪闸西坝散浸险情核查分析报告一、调查背景黄广大堤是湖北省黄冈市境内一条重要的防洪堤,承担着防洪排涝和灌溉等重要功能。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黄广大堤周边的水情形势日益严峻,出现了频繁的散浸险情。
特别是武穴龙坪闸西坝地区散浸险情较为突出,对当地的防洪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散浸险情,必须及时开展核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内容1. 散浸险情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堤内水位上涨、堤外地势低洼、水土流失等情况。
2. 散浸原因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河流泥沙淤积、人为疏通渠道等方面。
3. 散浸影响的评估:主要包括对当地农田、居民房屋和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评估。
4. 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分析:主要包括当地相关防汛政策和治理措施的分析。
三、调查方法1. 实地勘查:对武穴龙坪闸西坝地区进行了实地勘查,了解了散浸险情的具体表现和情况。
2. 资料收集:收集了相关的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和工程档案等,用于深入分析散浸险情的原因和影响。
3. 专家咨询:组织了相关专家对散浸险情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四、调查结果1. 散浸险情的具体表现:在武穴龙坪闸西坝地区,堤内水位上涨较为严重,导致了部分农田和村庄遭受了水浸情况,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散浸原因的分析: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加剧了河流泥沙淤积的程度,也给散浸险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部分地方存在人为疏通渠道等行为,也加剧了散浸险情的严重程度。
3. 散浸影响的评估:根据专家的分析和评估,散浸险情对当地的农田、居民房屋和交通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4. 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目前相关政策和措施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散浸险情的防治工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方案。
五、解决建议1. 加强河流泥沙淤积治理:通过加大清淤力度、加快河道疏浚等方式,有效减轻河流泥沙淤积的程度,从而改善散浸险情的现状。
长江中游武穴水道航道整治与采砂方案试验研究

长江中游武穴水道航道整治与采砂方案试验研究邓晓丽;李文全;海涛;雷家利;杨祖欣【摘要】在分析长江中游武穴水道河床演变和碍航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与当地采砂规划相协调的新的航道整治思路,并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解决工程与采砂之间的矛盾,同时,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施工时工程区地形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工程方案和分期实施工程内容.该工程于2006-2008年实施后,河道演变趋势与模型预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航道条件明显改善,规范了无序的采砂活动,使航道整治与采砂互利双赢.【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6页(P125-129,135)【关键词】航道整治;模型试验;采砂【作者】邓晓丽;李文全;海涛;雷家利;杨祖欣【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武穴水道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浅水道之一,长期以来,该水道在鸭儿洲心滩南槽进口泥湾至三尾山一带,航道窄浅,维护尺度难以达到4.0 m×100 m×1 050 m (水深×航宽×弯曲半径,下同),更难满足近期航道发展规划尺度为4.5 m×200 m×1 050 m,常常发生擦浅搁浅事故,枯水季节,往往需设置信号台控制行轮单向通航成为制约长江中游航运事业发展的瓶颈[1]。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人为采砂活动,吸引更多的水流进入鸭儿洲心滩南槽,对南槽进口浅区的冲刷和航道条件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无序的大规模的采砂活动,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本水道航道条件,相反造成鸭儿洲心滩头部冲刷后退,航道变得更加宽浅,同时,影响过往船舶通航安全和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纠纷。
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及航道整治

K e o ds teYa gz v r b de ouin waewa g lt n y w r : h n teRie ; e v lt ; tr yr uai o e o
东 流 水 道 为 顺 直 多 汉 河 型 ,历 来 是 长 江 下 游 重 点 碍 航 浅 滩水 道 之 一 。2 0 年 后 ,西 港 ( 01 航
图 1 东流 水 道 河 势
该 河 段 处 于 扬 子 准 地 台 坳 地带 范 围 内 。水 道 左 岸 为望 江 凹 陷 ,由抗 冲性 较 差 的 冲积 和 湖 积 疏
松 物 组 成 ;右 岸 为 二 级 阶地 和 山丘 ,沿 江 基 岩 出
窜 沟) 4 长 江 大水 之 后 ,老西 港 进 一步 冲刷 ,15 年 9 发 展 ,莲 花洲 港 衰 退 ,至 16 年 ,洪 、中 、枯 水 90 期 老 西 港 分 流 比分 别 达 4 % 、5 %和 6 % ,成 为 4 2 2
收稿 日期 :2 1- 3 1 0 10—7
1 概 况
东 流 水 道 位 于 长 江 下 游 九 江 市 一 安 庆 市 之
作者简介 :李 文全 ( 9 6 ),男 ,教授 级 高工 ,主要从事航道整 治研 究。 16 一
・
8 ・ 4
水
运
工
程
间 ,上 起 华 阳镇 ,下 迄 吉 阳矶 ,全 长 3 k 属 1 m, 顺 直 分 汊 河 型 。该 水 道 进 、 出 口段 河 宽 较 小 ,河
摆 ,趋 向 西 港 ,西 港 发 展 成 为 枯 水 主 航 道 。 至 2 0 年 1 月 ,西港 分 流 比达 到4 %,5m水 深航 槽 03 2 3 上 下 贯通 ,最 小 宽度 达 1 0 m,4 m 深航 槽 最 小 8 水 宽度 达 2 0m,枯 水航 道条 件 明显 好转 。 5 为 了稳 定 当时较好 的航道 形势 ,2 0 - 2 0 年 04 06 长 江 航 道 局 实 施 了东 流 水 道航 道 整 治 工程 ,选 择 主 航 槽 上 段 走 老 虎 滩左 汊 ,下 段走 玉 带 洲 右 汊 , 航 道 跨 河 过 渡 槽 选 在 正 处 于 发展 阶段 的西 港 。整 治 工程 由以下 3 分组成【 图 1 部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摘要:近几年来,长江武穴河段受河道采砂和航道整治的影响,以及新洲头即鸭儿洲修筑顺水坝分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发生微妙的变化。
本文中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分析结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武穴河段、水沙、深泓、汊道、河床演变、分析1河道基本情况武穴河段也叫龙坪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起鲤鱼洲,下至大树下,全长约35km。
见图1。
河段左岸为湖北武穴市和黄梅县,右岸属江西瑞昌县。
河段上段有边滩式江心洲鲤鱼洲,下段有鸭儿洲、龙坪新洲,洲体将河道分成两汊,右汊为主汊,汊道微弯,左汊为支汊,汊道向下游大拐弯,水流在新洲洲尾汇合,该段弯曲系数2.03,属鹅头型分汊河段。
本河段左岸有黄广大堤、右岸有梁公堤、赤心堤。
两岸堤防、低山和矶头组成的河床边界,控制着河道的横向发展,河道特有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河段沿程宽窄相间。
本河段发育在扬子准地台区,其中武穴市以上属淮阳地盾南缘,南临江南古陆,处于大冶褶皱束,鄂东修水褶皱束和望江凹陷三个次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触带,自武穴市起向东北延伸,由一系列断裂组成。
由于构造断裂的影响,自全新世期以来,构造运动的差异和水流长期作用,而形成了两岸不同的地质、地貌。
武穴河段由于河道主流长期右摆,左岸已逐渐发育成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形成具有二元结构特征的疏松沉积物。
上层主要为粘砂土,局部为砂壤土和粉细砂;下层主要为细砂,中砂,局部有砾石。
龙坪弯道李英一带的岸坡主要为粉细砂、细砂组成,岸坡抗冲力较差,为重点崩岸险工段。
河道右岸已紧逼山丘、矶头或阶地。
这些山丘、矶头由页岩、砂岩和石灰岩构成。
阶地多为棕红色的粘土和棕黄色的砂壤土,河岸抗冲性较好。
2河段水沙特征武穴河段的水沙主要来源于上游长江干流。
上游汉口水文站水沙资料能够反映河段内长江干流的水沙特点。
汉口水文站1865~2008年,多年平均水位为17.07m,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分别为1954年27.62m和1865年7.98m;1952~2008年,多年平均流量为22500m3/s,历年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954年76100 m3/s和1963年4830 m3/s;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68亿t,历年最大、最小输沙量分别为1964年5.79和2006年0.576亿t。
根据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统计,三峡蓄水前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3.2%;同期输沙量占全年的87.8%;三峡蓄水后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70.5%,同期输沙量占全年的86.4%;表明三峡蓄水后,径流量、输沙量均有所减小。
武穴河段设有武穴水位站,武穴站水位能反映武穴河段的水位变化特性。
武穴站1951~2008年多年平均水位为12.74m,历年最高水位22.10m,最低水位6.01m,水位的最大变幅为16.09m,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7、8月,最低水位出现在1、2月。
详见表1。
表1武穴水位站特征值表3河道近期演变3.1深泓线变化3.1.1深泓线平面变化武穴河段河道主流线顺直或窄深处变化较小,在弯道以及分汊段,水流顶冲点随水沙的变化而上移下挫。
受边界条件控制,主流线历年摆幅有限,河道平面形态多年变化不大。
套绘1959~2008年深泓平面变化图,见图2。
在一定的河床边界条件下,不同的来水来沙使得河道主泓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深泓线平面位置的摆动。
武穴河段下巢湖至码头镇段系单一河段,河道主流较为集中,深泓贴右岸而行,多年摆幅较小;在狗头矶附近主流被分为两股分别进入新洲左右汊。
其中,水流经码头镇、葫芦山、城子镇进入新洲右汊,经五里庙、龙坪贴岸下行进入新洲左汊。
左右汊深泓出新洲弯道段在新洲洲尾汇流。
1959~1986年,河道主流分流点一直稳定在凤凰山附近,变化范围未超过600m,其变幅有限;1986~1992年,分流点下移约2.3km;1992~2008年,分流点变幅较小,位置相对稳定。
水流进入新洲主汊(右汊)后,深泓线平面位置较为稳定,最大摆动幅度仅200m。
左汊深泓线平面位置变化较大,尤其是口门附近1959~2008年,深泓右摆约700m,龙坪以上1986~2001年深泓线呈现向右摆动的趋势,平均摆幅约550m。
龙坪新洲右汊洲尾附近深泓摆幅约300m,汇流点位置下移约1000m;汇流点以下深泓年际间呈左移趋势,摆移幅度有限。
3.1.2深泓线纵向变化河段深泓的纵向变化,随着年内和年际的来水来沙及其过程的不同而发生冲淤交替变化,历年主流纵向变化图,见图3。
武穴河段河道深泓高程沿程冲淤交替,纵向河底呈锯齿状变化。
下巢湖至码头镇深泓高程沿程逐渐抬高,上、下游高差达25m,尽管河底地势高差相差较大,而受河道边界的控制,该段历年深泓冲淤变化幅度有限;码头镇至葫芦山段为新洲分汊过渡带,由于主流进入新洲右汊,右汊口门附近深泓高程沿程逐渐降低,降低幅度接近20m;而新洲左汊与右汊变化相反,深泓高程沿程逐渐抬高,变幅略小于右汊;主流进入右汊后,葫芦山至赤湖段深泓高程冲淤幅度较大,历年最大变幅达23m;主流出新洲右汊后,深泓高程较为稳定。
通过分析,武穴河段深泓纵向历年呈冲淤交替变化。
一般地,单一河段深泓高程历年变化幅度较小,分汊段尤其是分汊过渡带,受洲滩消长变化影响,历年深泓高程冲淤变化较大。
3.2岸线变化武穴站多年平均水位为12.74m,下面就用近岸部分10m等高线的变化对该河段历年岸线变化进行分析,见图4。
本河段左岸有黄广大堤,右岸沿程分布众多山矶,边界条件较好。
1959~2008年,河道左右两岸10m等高线冲刷崩退与淤积发展交替变化,其中:左岸岸坡呈微淤状态,10m等高线变幅约60m;右岸10m等高线变化冲淤交替,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两岸良好的边界条件控制了河道的横向发展,历年河道岸线基本稳定。
3.3深槽变化本河段较大深槽位于下巢湖至狗头矶段,套绘历年-10m等高线,深槽靠近右岸山矶附近,其-10m深槽历年一般长约7km,宽约350m;其中最大长度达10km,宽约350m,分别发生在1986年和2008年。
随着上游来水来沙的不同,深槽历年冲淤交替,由于右岸分布有众多山矶,深槽最深点偏靠右岸,良好的边界条件,历年深槽冲淤变化幅度有限,深槽平面位置较为稳定。
3.4汊道变化龙坪新洲为本河段较大的江心洲,洲体将水流分为左、右汊。
龙坪新洲汊道长期以来保持着左汊为支汊,右汊为主汊的稳定格局。
近期支汊略有衰退,主汊略有发展。
根据1959年以来实测资料看,左汊分流比一般为10%~30%,分沙比略小于分流比。
从年内变化分析,左汊具有分流比随水位上升而增大的特点。
从年际变化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左汊分流比、分沙比无明显变化趋势,1990年后分流比、分沙比明显减少,近期实测分流比为:2005年左、右汊分流比为13.5%和86.5%,2008年左、右汊分流比为11.7%和88.3%;洲滩左汊分流比有所减小,右汊分流比相应增大。
3.5河段河床冲淤变化根据实测水道地形资料,用断面切割法,计算武穴河段枯水河槽(7~7.4m)、平均河槽(12.6~13m)、平滩河槽(15.5~16.0 m)冲淤量,见表2。
1959年以来,本河段河床有冲有淤、冲淤交替。
1959~1970年和1986~1998年时段河床呈淤积状态,其余时段河床均为冲刷。
淤积幅度最大的时段为1986~1998年,枯水、平均及平滩河槽淤积量分别为3908万m3、4751万m3、5200万m3。
冲刷幅度最大的时段为1998~2001年,1998年大洪水后,河段河床冲刷幅度较大,三级河槽冲刷量分别为6385万m3、6884万m3、6874万m3。
1959~2008年,武穴河段表现为枯水河槽冲刷,枯水以上河槽则为淤积,河段累计冲淤量分别为枯水和平均河槽分别冲刷3026万m3及1448万m3;平滩河槽淤积264万m3。
表明该河段冲刷主要发生枯水河槽,在枯水水位级以上部位河床逐渐淤积,历年河床呈冲槽淤滩变化状态。
表2 武穴河段冲淤计算成果表备注(1)冲淤量单位:万m3;(2)“+”淤“-”冲。
4结论经水沙特征及近期河道深泓线、岸线、深槽、洲滩等变化规律分析认为,受来水来沙差异、河道边界条件、自身河道阻力制约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武穴河段近期演变具有如下特点:(1)在上游来水来沙及边界条件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本河段仍将保持现有河势。
分析表明,武穴河段左岸为冲积平原,抗冲能力较差,右岸沿岸有低山、矶头、阶地控制,这种边界条件有利于鹅头弯汊道的形成和发展,若上游不发生大的河势变化,本河段滩槽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龙坪新洲鹅头弯分汊形态将保持相对稳定。
(2)河段右岸具有良好的边界条件,较好地控制了河道的横向发展,河道岸线变化较小。
受上游来水来沙的作用,河床冲淤交替,历年总体呈冲刷状态,断面形态有所变化,局部深槽冲刷,面积有所增大,历年局部河段河床冲淤往复,而其变化在一定范围之内。
(3)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水沙条件的改变,清水下泄,将使坝下游河段来水来沙条件发生较长时期的重新调整。
一段时期内,武穴河段河床可能发生冲刷。
而受右岸节点以及左岸防洪工程等边界条件制约,河段河型将维持较长时间,总的河势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The Analysis of the Recent River-Channel Evolution to the Wuxue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Abstract:For recent years, impacted by sand-gravel extraction actions and the channel regulations at the Wuxue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affected by the new alluvion,i.e., split-flow dam’s influence that is the Ya’er Dam Downstream construction,and other anthropic factors’synthetic actions,ect.,that channel has taken place some subtle changes.The conclusion about Wuxue Reaches’Evolutionin this thesis is for your reference only.Key Words: the Wuxue Reaches;the flowand the sediments;the line of maximum depth; river branch; River-bed Evolution; The Analysis作者简介:吴忠明,男,工程师,长江委水文局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