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乡镇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经典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5篇

经典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5篇2019年经典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一)三农问题自提出日起就是一个热的话题,它关系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国家进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小康社会。
在这一背景下,利用2010年寒假放假,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到了我们扶风县,进行“三农”政策的再宣传、有关“三农”的问卷调查。
通过宣传与调查,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扶风县的具体情况,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
希望能让我们的父老乡亲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提高!㈠扶风县概况1.1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渭河流域。
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
面积751平方千米。
辖1 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
人口44.8万。
扶风县辖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揉谷乡、太白乡、黄堆乡、建和乡、新店镇。
耕地4.92万公顷。
耕地4.92万公顷。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花生、大麻、辣椒、烤烟次之。
是我省麦、棉主要产区之一。
扶风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陕西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
建成“吨粮田”1 0133公顷,水果总面积7333公顷,蔬菜面积1067公顷,辣椒2800公顷。
县北有天然林400余亩,以山杨、栎类为主。
经济林有苹果、柿子、杏、核桃、梨等。
种植药材主要有白术,生地、大黄,黄芪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黄苓、苍术、柴胡、地榆、酸枣、山楂等。
大家畜有牛、马、骡、驴。
“秦川牛”、“关中驴”广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乡镇。
有野兔、锦鸡等野生鸟兽10多种。
工业有农机、电机、毛巾、水泥、水泵、食品加工等厂。
1.2人口辖1 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
人口44.8万。
1.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指标关于我们县总经济收入,到目前为止没找到近两年的任何可参考资料,但就我本人来看我们的的确确是个经济相对落后于其他兄弟县的穷县,缺少支柱产业,农业灌溉面积较少,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民生活相对较困难。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6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6篇】产业开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产业开展调研报告篇1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开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我市是农业大市,为全面摸清我市农业产业化开展状况,发挥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用,近期,市政协农业活动组组织委员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开展现状近年来,按照开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引导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方向开展。
有关职能部门着力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作为主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营造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开展。
到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025元,粮食总产量41.61万吨。
广水成为全省粮食主产区、全国牲猪调出大县。
1、农业龙头企业得到进一步壮大。
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9家,5000万元以上的28家,亿元以上的9家。
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到达6.8亿元,34家企业分别荣获__省、XX市、XX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省级3家,市州级17家,县市级14家。
大自然农业、妙知未食品、高翔麦面、奶狗面业等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订单生产,逐步建立起企业与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农业企业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品牌整合、质量检测等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其中大自然农业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涂氏农贸出口创汇60多万美元。
2、农业产业基地得到进一步夯实。
在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动下,区域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优质粮、吉阳大蒜、食用菌、牲猪、水产养殖、果茶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特色板块经济初步形成。
全市优质水稻面积已到达30万亩,优质小麦面积20万亩,果茶面积10万亩,花生8.6万亩,油菜10万亩。
甘肃深度贫困乡镇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以庆阳市环县毛井镇为例

甘肃深度贫困乡镇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以庆阳市环县毛井镇为例祁建明【摘要】当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甘肃是相对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深度贫困地区,只有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才能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才能为按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打牢坚实基础.本文以庆阳市环县毛井镇为例,分析其发展产业的制约因素与优势,提出对策建议.【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产业扶贫;富民产业;农民增收;深度贫困【作者】祁建明【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兰州 730030【正文语种】中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最紧迫、最艰巨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行动。
脱贫攻坚目标,主要是到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就我省来讲,是相对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深度贫困地区,只有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才能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才能为按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打牢坚实基础。
一、环县毛井镇概况毛井镇位于环县西北部,距县城76km,距庆阳市西峰区229km,是全省确定的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辖13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4 638户1.66万人。
总土地面积632km2,实有耕地面积28.1万亩,其中梯田9.2万亩,人均5.5亩。
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540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3 784元。
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 093户8 964人,截至2018年底,下剩贫困户825户3 366人,贫困发生率为20.35%。
全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纯山区半农半牧区,农民素有“勤稼穑、广畜牧”的经营传统。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材料(通用5篇)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材料(通用5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材料(通用5篇)1按照《20xx年推进乡村振兴战实施方案》中我站承担的工作任务,我们以绿满郾城建设为工作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和“宜居宜业”两大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环城防护林、生态廊道、农田林网、村镇绿化美化、林业产业发展等五大工程,有序推进了年度工作任务。
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我们结合省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走访调查、借鉴学习等,制定了《村庄绿化实施方案》。
该方案以“增林扩绿、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为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庭院、街道、休闲绿地、村内闲置土地、农田林网、围村林等六个区域的绿化建设,并对树种、苗木质量、栽植和管护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
我们将依照该方案开展“绿化示范村”、“森林乡村”等创建工作,推动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二、扎实开展绿满行动。
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办)及交通、水利、城建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全区20xx年造林任务为0.77万亩,实际完成营造林面积1.7万亩,占区定目标任务的127%。
其中,生态造林0.77万亩,优质林果发展面积0.7万亩,花卉苗木发展面积0.7万亩,中幼林抚育0.7万亩。
1.环城防护林带快速推进。
在石武高铁两侧打造1000亩的生态围城林带,按照单侧不低于100米宽的标准,采用3米x3米的栽植密度,选用慈孝竹、楸树、白蜡、楝树和银杏等五个兼具生态防护功能和景观功能树种,绿化长度2.6公里;在龙江路以北(幸福渠—五台山路之间)高压走廊两侧,建设600亩的生态围城林带,栽植玉兰、海棠、樱花等观花苗木10万余株,五颜六色的鲜花次第开放,形成市民游览观赏的花海;在幸福渠、六支渠沿线建设20xx亩的防护林基地。
基地建设总体采用高大乔木、搭配花灌木及地被植物,以达到四季有绿、四季有花。
主要栽植有黄连木、三角枫、元宝枫等20多个品种14万余株,分为楸枫特色林、银杏特色林、玉兰春色林、榆梓特色林、阔叶用材林、果园特色林、针叶用材林、连榆混交林、樟枫混交林9大特色种植区。
信阳市浉河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调研报告

信阳市浉河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调研报告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 800美元,处于消费升级加快提升阶段,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地方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一、基本情况浉河区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四季分明,无霜期达224天以上,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全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年均可利用水总量10亿m2。
境内大小河流20余条,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座,小二类水库15座。
全区茶叶种植面积4万hm2,涉茶总产值100亿元;板栗种植面积达到1.33万hm2,年产优质板栗3万t;耕地总面积2.5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1.65万hm2,水稻播种面积约1.4万hm2,小麦播种面积约0.11万hm2,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0.13万hm2,年粮食总产12万t;蔬菜播种面积0.456万hm2,复种指数2,全年蔬菜总产约18万t。
近年,浉河区以绿色发展、品牌发展、特色发展为引领,立足特色产业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沿淮区域双井、吴家店、游河发展蔬菜、瓜果、中药材等高效种植农业;107国道两旁柳林、东双河发展以林果采摘为主的休闲度假产业;通过放大茶特色的优势,拓展茶旅一二三产业链条,以茶产业为支撑,创新茶旅业态,打造百里茶廊风情观光带;环南湾湖董家河、浉河港、十三里桥、谭家河以茶叶为主导产业,信应路两侧十三里桥、湖东部分区域发展小杂果、水产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打造信应路两侧环城体验采摘带。
以“四带八产业”建设为载体,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把种植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相结合,因地制宜,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二、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1. 以文新、祥云、青云、德茗、车云、荣申茶企为带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茶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创建工作和规划实施,夯实浉河区茶叶产业基础,提高生产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强化“浉河茶叶”品牌优势,延展主导产业发展边际,提高主导产业发展效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茶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园区一二三产融合进程,带动其他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区经济增长。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新农村——抚宁区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新农村——抚宁区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王 颖(秦皇岛市抚宁区统计局,河北 秦皇岛 066300)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
本文通过抚宁区近年来乡村振兴的实施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带来了新变化,抽取部分企业、乡镇干部、村干部以及村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对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抚宁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1)05.0015-0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抚宁区委区政府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实施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结合抚宁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制定了《乡村振兴夯基行动实施方案》,为实现抚宁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经过几年的发展,抚宁区农业产业发展如何?农业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抚宁区的部分企业、乡镇干部、村干部以及村民进行了调查走访,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抚宁区总体概况(一)区位优势显著抚宁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靠长城,是秦皇岛市下辖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
境内有京沈、京秦、大秦铁路和秦山铁路,以及京沈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和5条省道。
是河北省乃至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山、海、长城的区。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抚宁区行政区域面积968平方公里,总人口33.1万人。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
一、背景
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为了解乡村振兴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二、调研内容
1. 经济发展: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 生态环境保护:许多地方加大了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开展了农田水利改造、生态农业示范等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3. 村庄建设:通过城乡一体化规划,一些地方对农村建设进行了改造,建造了新的农房、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 农民生活改善:政府实施各项惠农政策,解决了许多农民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困难,让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三、问题与挑战
1. 一些地方发展不平衡,更需要政策支持。
2. 一些农村存在产业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需要更多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3. 存在着投资过度、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建议
1. 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强化财政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2. 加强对农村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3. 加大对乡村振兴的宣传力度,增强村民对政策的了解和参与度。
以上是我们对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经验调研报告

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经验调研报告作者:李荣生徐丽芳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5期[摘要]2019年5月,固原市组织领导干部赴浙江省学习调研“千万工程”经验,以专题理论讲座、实践经验成果分享和现场教学等方式,学习理论和调研典型经验。
针对固原市乡村振兴存在的差距,结合固原实情,从村庄规划、资金整合、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实践;调研[中图分类号]D622[文献标识码]A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是全国示范典型,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
浙江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持续15年进行改善人居环境和实施“千万工程”,让浙江省农村环境发生质的巨变,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因此,2019年5月12-18日,中共固原市委组织部和固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赴浙江省学习调研“千万工程”经验。
1从理论实践中学习调研中共固原市委组织部和固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等部门和示范乡镇领导干部共52人,赴浙江省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学习调研,涉及农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以专题理论讲座、实践经验成果分享和现场教学等方式开展学习调研。
1.1浙江大学专题讲座学习理论专题讲座在浙江大学课堂通过专家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创业》、《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方式和途径》、《“千万工程”的浙江经验》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等经验理论,领略了浙江大学的风采和人文。
专家教授用渊博的知识,生动的事例,幽默风趣的语言,传授了丰富理论经验和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形势,特别是“两山理论”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发展理念,为固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依据。
1.2实地调研示范典型案例现场教学在安吉县和桐庐县进行实地调研。
大竹园村“千万工程”。
大竹园村践行“两山”理念发生巨大变化,实施“千万工程”是在山清水秀基础上,进一步在精致、精细、精美上下功夫,打造了“千万工程”示范点;景溪村全域旅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镇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镇八里十河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八里十河村地处**镇南部20公里处,与竹林关、土门、毛里岗接壤,地处偏远,土地资源贫乏,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25户,849人,劳动力601人,享受低保户84户170人,有耕地714亩,人均占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
全村现有山茱萸900亩,全村山茱萸大户15户,户均10亩650株,挂果树占47.5%,年产34万元;核桃100亩,年产5万元;年出栏商品猪240头,年出栏5-10头以上的6户,全村基本达到户均养1头猪,年产24万元;劳务输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务工的达132人,半年以上达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万元。
劳务和山茱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项,有35%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
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
洪沟组黄恩娃,栽植山茱萸树12亩,年收入1.2万元。
椒树洼组周保林,猪年出栏10头,收入1.1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
村组干部群众创业精神差,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大部
分青壮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控制大,从而形成劳务大发展,其它产业比重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产业项目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仅占年投入量的15%;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养猪与林果发展规模增长率仅有10%;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地分散,没有当地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
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20%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林果规模小,基地建园不足、水平低,良种比例小。
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没有1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
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6、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
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和营销队伍,尚未形成产供销体系,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造成产品抢购抢销或滞销的混乱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猪存栏少,适繁母猪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
足当地养猪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镇、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2次,培训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
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
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
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
成立劳务和山茱萸产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
四、产业发展的计划和对策
一是以农民培训为突破口,加大农村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
把会管理、懂经营、群众信得过的能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推广实用致富技术,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力争3-5年培训每组3-5人技术能手和1-2人劳务带头人。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扩大品牌效应。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以产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
建立农村产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路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四是以开发品牌为突破口,加大市场开拓工作力度。
引导农户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
一方面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创建品牌效应。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
以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重点,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益机制,用市场手段抵御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