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 文明的曙光

合集下载

文明之光(2册)

文明之光(2册)

文明之光(2册)作者: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10期本书用16个章节的片段勾勒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画卷,是一部技术史和文化史的巧妙融合,让读者了解文明的过去,知晓现在的文明,猜测明天的世界。

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古迹,参观了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大量文物,这使本书展现出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形态,内容权威且行文生动。

在他的笔下,不同的文明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从历史长河中袅袅走来,走向相似又相异的命运。

作者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而从科学家向作家的成功转型,使本书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

科学VS文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前世今生吴军的书自有一种魔力,吸引你要赶快把它读完,这种魔力源于作者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平实的文字。

从《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再到今天的《文明之光》,无一例外。

《文明之光》是把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听到和学到的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的知识,放在历史的维度里,用故事娓娓道来。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文明基础之上的,而创造文明的则是我们每一个人。

人类文明的历史很长,要在两本书里将人类文明的过程介绍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

吴军根据他所熟知的内容,精选了16个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这些话题每一个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凑在一起却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完整画面。

在《文明之光》中,吴军从多个角度揭示了西方(欧美)在近代得以超越东方的原因。

欧洲人在近代科技上的领先,尤其是在科学上的领先,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文明胜过其他早期文明之处在于他们善于将经验总结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虽然古希腊值得介绍的内容很多,作者重点只介绍了这一点。

读到第二册时大家会发现原来近代欧洲的很多重大科学发现,得益于来自古希腊的科学基础,这样前后呼应,可谓是匠心独具。

在第一册第四章《科学之路——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中,吴军举了欧几里得几何的例子,说明古希腊人是如何通过几条公理推导出整个几何学的。

纪录片《道德的力量》解说词

纪录片《道德的力量》解说词

电视理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解说词第一集厚德浩荡奔涌的时代大潮,将我们带入了21世纪。

东方地平线升起的美丽曙光,预示着一个伟大古老民族的崛起和复兴。

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普遍提高。

全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怀期望地建设着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

面对新的形势,怎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如何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标准,向整个社会、向每一个公民提出了新的挑战。

深刻洞察全局,我党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大略。

以德治国的思想是站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对治国思想和治国方略的发展和创新,它深刻揭示了道德建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奋斗的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为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水平,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这是当前我们思想道德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党新世纪指导道德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明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阐明了当前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落实“以德治国”思想的基础性工作。

1、文明的曙光

1、文明的曙光

1、文明的曙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教学难点:对文明古国的认识,对炎帝和黄帝的传说、神话故事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入法。

教学准备:1、首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学生搜集神话传说故事,教师准备一些有关炎帝和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这些河流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这些河流所在的区域就是什么?2、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未间断过,作为文明古国的一员,让我们去寻找它的源头——中华民族的祖先。

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知识。

2、齐读课题。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讨论,探究交流。

1、请同学们阅读和欣赏教材第二页文字及插图,想一想: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2、同学们一定听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来解释一下?3、小结: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称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请同学们阅读第三页文字,读完后谈谈你的感想?看你知道了什么?5、请同学们读第三页,重点理解:他们既记录了历史,又表达了人类的理想和愿望。

6、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页,了解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的资料。

7、学生翻开书本2至5页,自主阅读。

8、学生自由发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9、学生汇报,互相评价,补充资料,并讲述自己准备的神话故事。

引导学生一起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谈出自己的活动感受,在互相交流探讨中对祖先的了解层层深入。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文明的曙光》(北师大)2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文明的曙光》(北师大)2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文明的曙光》◆ 教材剖析文明的曙光习惯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主题,经过学习认识我们人类共同的先人,学会运用科学的想法剖析事情。

◆ 教课目的【【【【【【【【【1、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先人是炎帝和黄帝,认识相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长历史而骄傲,知道自己是炎黄后代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可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经过学习,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先人,中华民族积厚流光的历史使大家能感觉“世界文明唯我先”的道理,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后代感觉骄傲和骄傲。

◆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先人是炎帝和黄帝,认识相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课难点】为祖国的悠长历史而骄傲,知道自己是炎黄后代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可感。

◆ 课前准备◆教课课件、图表、清单。

◆ 教课过程一、文明曙光从这里开始中国历史好似一条长河,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为源泉,静静地流淌着。

它流过炎黄二帝农田牧场,流过汉唐盛世的都会驿站,流过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骑,就这样一路流来,一刻也未曾停留。

最后,它流到我们眼前,用瑰奇变化的眼光,端详着这个日渐忙碌的世界。

面对这浩大的历史,面对广博的中华文化,我们该怎样走近它,赏识它?【【【【【【【【【【【【【【【2【【【【【【【【【【【【【【【【【【“【【【【【【【【【【【【【【【【【【【【【【【【【【【【【【【【【【【【【【”【【【【【【【【【【【【——【【【【【【【【【【【【【——【【【【【【【【【【——【【【【【【【【【【【【【——【【【【【【【【【【【【【【【【【【【【【【【【【【【【【【【【【【【【【【【【【【【【——【【【【【【【【【【【【【【【【【【【【【【【【【【【【【【【【【【【【【【【【【【【【【【【【【【【【【【【【【【【【【【【【【【【【【【【【【【【【【【【【【【【”【“【【【【【【【【【【【【【【【【【【【【【【【【【【【【【【【【【【【【【【【【【【【【【【【【【【【【【【【【“【【【【【【【【【【【【【【【【【【【【【【【【【【【【【【【【【【【【【【【【【【【【【【【【【‘【【【【’【【【【【【【【【【【【【【【【【【【”【【【【【【【【【【【【【【【【【【【【【【【【【【【【【【【【【【【【【【【【【【【【【【【【【【【【【【【【【【【【【【【【【【【【【【【【【【【【【【【【【【【【【【【【【【【【【【【【【【【【【【【【【【【【【【【【【【【【【【【【【【【【【【【【【【【【【【【【【【【【【【【【【【【【【【【【【【【【【【【【【【【【【【【【【【【【【【【【【【【【【【【【【【【【【【【【【【【【【【【【【【【【【【【【【【【【【【【【【【【【【【【【【【【【【【【【【【【【【【【【【【【【【【【【【【【【【【【【【【【【【【【【【" 【【 " 【【【【【【【【【【【【【【【【【【【【【【【【【【【【【【【【【【【【【【【【【【5【【【【【【【【【【【【【【【【【【【【【【【【【【【【【【【【【【【【【【【【【【【【【【【【【【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课反省略。

文明的曙光观后感

文明的曙光观后感

文明的曙光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文明的曙光的一些资料和纪录片,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远古时代,跟老祖宗们来了一场超时空的“约会”。

一开始看到那些早期人类的生活场景,我就想,哇塞,这也太不容易了吧!他们住在山洞里,身上就裹着几块兽皮,要是搁现在,这绝对是超级原始的“时尚”。

不过呢,在那时候这可是生存的基本装备。

男人们出去打猎,那可真是拿命在拼啊,追着那些野兽跑,手里就那么简陋的石制武器,我都替他们捏把汗。

女人们呢,也没闲着,在附近采集果子、野菜啥的,一家人就指望着这些东西填饱肚子。

然后我看到他们开始学会用火了,这简直就是当时的“超级大发明”啊!就像我们现在发现了新能源一样激动人心。

有了火,不仅能取暖,还能把食物烤熟。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第一次吃到烤熟的肉,肯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估计都想给火颁个“最佳生活助手奖”了。

而且啊,火还能吓退那些凶猛的野兽,有了火的山洞就像有了一层超级保护罩。

再说说他们的艺术创作吧,那些在山洞壁上画的画,虽然看起来有点粗糙,但那可是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啊。

他们画的动物栩栩如生,感觉就像是想要把自己的打猎经历记录下来,又像是在对大自然的一种崇拜。

这让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时候,人类都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哪怕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也不忘搞点“艺术创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了。

这可不得了,就像从“打野”模式切换到了“稳定发育”模式。

不用再每天担心找不到食物了,有了自己的小农场,生活好像一下子就稳定了许多。

这种变化就像是游戏里升级了一样,人类文明开始慢慢走向了新的阶段。

看了这些关于文明的曙光的内容后,我特别感慨。

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方便、这么高科技,都是从这些最原始、最艰苦的起点一步一步发展来的。

那些早期人类在面对那么多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弃探索和进步,我们现在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而且啊,这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毕竟和老祖宗们比起来,我们简直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五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文明的曙光》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文明的曙光》优秀教学案例
4.最后,结合课本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明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文明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请谈谈你对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b.举例说明文明行为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c.分析我国当前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做好记录,为后续的总结归纳做好准备。
4பைடு நூலக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在讨论中尊重他人,倾听不同意见,形成文明交流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明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明的发展历程,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明现象,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情况,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使学生理解文明的概念,认识到文明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文明行为的基本准则。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待文明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讲授新知
1.首先,我会简要介绍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着重讲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的基本情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明的概念,阐述文明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等。
3.然后,通过实例讲解文明行为的基本准则,如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等,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行为。

《复活的军团》纪录片解说词第一集:王者之师

《复活的军团》纪录片解说词第一集:王者之师

《复活的军团》纪录片解说词第一集:王者之师四千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国大地,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第一个国家夏诞生了。

五百多年后,商取代了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朝又征服了天下。

由于王位只能传给一个儿子,其他的儿子们就要得到封地,没过多久,周天子脚下就出现了众多的国中之国,从此这些属国之间就开始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争。

直到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家,征服了所有的部落。

就是这支军队,最终结束了500多年的战乱,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这是一支创造了历史的军队,然而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它真实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

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它靠什么建立了空前的丰功伟业回望秦军统一中国的步伐,那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在镐京统治着中国。

在王国的西北边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早的秦人。

这是一个传奇般的部落,它最早的居住地在哪儿,什么时候迁移到西北高原,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公元前771年,来自于西方的游牧部落攻陷了都城镐京,周王朝被迫迁都,在周天子向东迁移的时候,养马的秦人出兵护送。

为了感激秦人的忠诚,周天子封秦人的首领为诸侯,秦人就这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但是,刚刚立国的秦人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

当时西北高原是游牧部落的天下,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极其凶猛,他们经常对秦人进行攻击和屠杀。

史书记载,秦人几代先王都战死在疆场,刚刚诞生的秦军血流成河。

然而,这支顽强的军队开始在逆境中成长,经过二百多年的浴血奋战,秦军彻底征服了剽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

在西部站稳了脚跟之后,秦人的眼光转向了东方。

此时,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已经完全丧失,战火笼罩着中原大地,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之后,弱小的国家一个个都消失了,出现在秦人眼前的是六个强大的对手。

秦人发现,对手的实力远远超过了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向东扩张的梦想一时很难实现。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教学课件(第1课时)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教学课件(第1课时)
——[英]培根
探究新知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 大发明”,它们的广泛应用和对外传播,对人类社会发 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人们先把写好 的文字反贴在平整的木板上,用刀刻出阳文反字,然后 在板上涂墨,将纸平铺板上均匀刷印,最后将纸揭下, 装订成书。
探究新知
书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 你在尽情享受阅读书籍的乐趣时,一定要记得是古代巾 国人最早发明和使用了印刷术。试着用橡皮或胡萝卜作 材料,刻制一枚自己的印章,体验一下雕版印刷的神奇 吧!
第四单元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9.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第2课时
探究新知
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 形态各异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丝绸、精美绝伦的 瓷器、造福千秋的工程建设等,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与勤劳智慧。
相关连接
探究新知
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商朝的司母戊鼎(有学者认为 应称之为“后母戊鼎”)重 800多千克,工艺十分复杂。
探究新知
相关连接 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世界科学技术的伟大贡 献,国际上用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月球 上的环形山。
探究新知
中国科学院2016年发布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 明创造》一书,推选出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 T程成就共88项重要科技成就。请利用图书馆、博物馆、 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和整理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资料信 息,补充下表,并与同学交流。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对 你有什么启发?
探究新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集文明的曙光在史前时代近二百万年的悠远岁月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类不仅经历了从能人、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的艰难转变,而且也步履蹒跚地从蒙昧、野蛮走向了文明。

在这洪古蛮荒的暗暗长夜中,人类用血与肉、智慧和力量、劳动与创造开拓着自己的历史进程,谱写着伟大而不朽的历史篇章。

人类历史现在已经进入了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请与我们一同反思曾经发生的变迁,并回顾人类文明的起源。

说到文明,自然联系到文化,它们代表着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德正)“在历史学中同文明相对应的文化,通常用来指尚未发明文字、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社会或时期,但它的广义是指:知识和艺术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等。

文明一般是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很多学者用文明一词指与原始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也就是阶级社会或者说是文明社会。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如此看来,文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起源涉及世界各地区,由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金属器的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由狩猎采集进而畜牧农耕,产生社会大分工,导致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具体过程。

还有从游牧到定居及城市的出现,由血缘关系到阶级关系的发展,最后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国家等诸方面。

这种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

在长达近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经过艰巨的跋涉和不懈的探索,建立了最早的社会组织,发明了现代世界三大基本技术的雏形,即石器打制技术,它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雏形;人工取火技术是能源转化技术的雏形;有声语言是信息技术的雏形。

这三大技术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约1万5千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此时,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转暖。

欧亚两洲的冰原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而非洲的气候也由多雨转为干旱,南欧与西亚一带开始出现类似今日的温和景象。

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的小动物和鸟类增多,人类的狩猎对象随之发生变化,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江河湖海地区出现了渔猎经济。

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上更为精细,首先把石器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把它放在砺石上蘸水加砂磨光,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器型规整、刃部锋利、可多次使用,集不同质材之优点于一身的复合工具也于此时流行开来,尤其是新型远距离攻击武器-弓箭。

它的发明和使用直接促进了早期人类狩猎业的发展,但狩猎业的发展却不能永久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所形成的新需要,于是一场人类的生活方式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是新石器时代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事物,这就是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首先发轫于西亚,约在9千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即已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等农作物。

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土耳其的沙塔尔、休于也有农业生产的考古遗存。

此地之所以成为农业革命的发祥地,除了这一地区的地质、气候和动植物分布的特点外,还与它作为亚非欧三洲的联结点的地理位置有关。

从冰期消逝以后,它开始发挥古代世界各族文化信息交流枢纽的作用,从此一直在古代世界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除西亚外,东亚和中南美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中心。

在中国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已有粟和众多石制农具的发现;同时期的河北磁山遗址,则发现有厚达2米的粟类粮食堆积层;而浙江河姆渡遗址,则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堆积层也厚达1米。

在中美洲墨西哥,公元前5千年左右培育了玉米、南瓜和胡椒等作物;在秘鲁,公元前6千年就种植菜豆,公元前5千年到4千年间又开始种植玉米、马铃薯、南瓜和辣椒。

农业革命最主要的标志是植物的人工栽培和动物的人工驯养,以人工栽培植物为特点的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人们在长期采集中,通过仔细观察,逐渐熟悉了植物的性能和生长规律,并掌握了栽培方法。

从近代一些民族的采集活动,可以看到从采集经济过渡到原始农业的一般情况。

19世纪,马来半岛的居民在采集过程中熟悉了野生果树的生长规律,为了取得好收成他们修剪树枝、砍去树旁的杂草和灌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给野生谷物除草,挖出著芋类植物的块茎,再埋到地里;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从60多种野生马铃薯中,选择出优良品种进行培植。

动物的驯养大约是和农业一起发生的,许多人认为动物的驯养源于狩猎。

有一种说法认为猎人打死母兽后,幼兽得到人们的饲养,后来成了家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猎人把一些野兽驱赶到预先设置的栅栏内,以便捕杀食用,其中一部分被圈养成为家畜。

与早期农耕中心出现的同时,畜牧业也在人类长期狩猎经验的基础上起源了。

北美印第安人率先驯化了狗,同时,西亚人独自驯化出狗、山羊、绵羊,稍后猪、牛、马、鸡、鹅、骆驼等动物,也陆续在亚洲和欧洲驯化成功。

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人类一改数百万年,依附于自然界恩赐的地位,对谷、麦、稻和玉米等农作物进行培植,从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转变为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生活,从食物采集者过渡到食物生产者。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德正)“农业革命同后来的工业革命一样,都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这场革命使人类从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了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生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这场食物获得方式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了从被动地依附和适应自然到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的历史性转折,这场转折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据测算原来650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能维持25个采集狩猎者的生活,而这时15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可以养活150人的农民群体。

另外,农业革命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从原来漂泊不定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了村落定居生活。

”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必然要求农作者定居,于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而成为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

实际上,它构成了18世纪末期之前一直居统治地位的一种生活形式的基础。

早期农业村落的代表性遗址有伊拉克的耶莫,耶莫遗址宽约90米、长约140米、沉积达7米、分为16层,最下层用放射性碳素定年为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6750年。

这里约有25座住宅,均为泥墙房屋,屋顶用茅草覆盖,地板以芦苇涂泥铺就,估计居民有150人。

沙塔尔休于遗址的面积达13公顷、人口有五六千人,它存在的年代,约在公元前6500年到公元前5400年之间,按规模看,它已是当时西亚地区最大的居民点,甚至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城镇。

虽然这个遗址比耶莫规模更大,但也只能说是早期的人类聚居地和定居点,最多属于市镇的雏形。

真正的城市的出现,城市革命是伴随着金属器的使用发生的。

金属器取代新石器也有一个过程,考古学家将这一过程分解为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已知使用天然金属。

在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发现了用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钻孔珠、扩孔锥、别针等,年代为公元前7600年左右。

约在公元前4000年,西亚和印度一些地区开始冶炼纯铜,俗称红铜。

人们在冶炼纯铜的实践中,逐渐学会冶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

公元前4000年代末,两河流域和多瑙河流域出现青铜器。

至公元前3000年代,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已普遍使用青铜器。

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冶铁术也被发明了出来。

世界上最早发明炼铁技术的是赫梯王国,时间为公元前1400年前后。

他们曾垄断冶铁术并禁止任何铁器出口达200年之久。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人们开始在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地方定居下来,人类早期聚落出现,最早的聚落面积不大,依靠水源和耕地而建。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地支配的能力加强了,相应地不再需要更大面积的土地就可以维持生存需要了,而且交换的需要增强了,聚落间联系加强了。

很快,聚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生活必需品产生矛盾和冲突,聚落间的冲突演化为战争并最终导致聚落兼并现象出现。

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现聚落数量急剧减少,而聚落规模急剧扩大的现象,这就是聚落合并的结果。

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增加,生产技术的进步逐渐保证了共同体成员的日常消费,而且还出现了剩余。

最初的剩余产品是属于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它可以用来同外族人交换急需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在更多的时候是用于举办宗教祭祀活动或公共庆典活动。

共同体的首长在祭司和庆典活动中,主持对产品的再分配这使他们赢得了更高的声望和威信。

最初共同体首长和军事领袖的权利十分有限,他们是根据传统的习惯法选举产生的,在任职期间,他们的行为应符合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利益,他们与全体成员一起从事生产,不能向他人索取任何礼物和赠品,不能强迫他人为自己劳动,如果他们的举止行为失当,就将被罢免。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使小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家族逐渐成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生产所得也归家族所有,这样私有制产生了。

私有财产出现以及社会分工、血缘关系、人身依附、征服战争、移民和宗教活动等因素,直接导致聚落居民中,开始出现阶层和等级分化。

高等级的人,在聚落的公共事务决策和宗教事务中拥有特权,在频繁的战争和冲突中,拥有强壮身体和军事能力的人,成为另一批有权势的人,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日益复杂的管理阶层,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管理职能也逐渐转变为带有强制力的政治权利。

其他多数低等级的人成为被管理者,逐渐地,他们失去了在社会管理中的发言权,失去了自由获得财富的权力,失去了宗教权利,他们还要参加公共事业和战争,以此从管理者手中获得劳动报酬和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在人类文明早期的城市遗址中,出现了城墙、公共礼仪性建筑、手工业工场等等,社会的管理者逐渐演化为官吏阶层,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原始形态的国家已经初具规模。

巴基斯坦的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哈拉帕等城市遗址。

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的乌鲁克境内,已出现面积50公顷以上的中心城市。

促成古代城市产生的另一个因素是举行政治、宗教活动的需要,这些建筑物成了政治、宗教活动的重心,也就是城市的中心。

几乎与城市出现的同时,作为文明诞生的文化体现,文字也萌生并逐渐成熟了。

从公元前4千年左右开始,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印章铭文、中国的甲骨文和爱琴海区域的线形文字,依次被先民创造出来,人类由此掌握了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技术。

文明的曙光最先照耀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的农耕文明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