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萧红墓畔口占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2对比阅读五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4.学习诗人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感悟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重情怀,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课文导入;导读《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二诗。
课文导入诗中一些典型的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统一》中的叶、花、果实等,看看《短诗五首》中的这些意象分别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首先欣赏第一首:《月夜》。
一、导读《月夜》一诗。
(一)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2.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沈尹默的《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合作探究1.提问:《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2.提问:本诗写了哪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本诗写了霜风、月光、高树和“我”四种意象,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封面)《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创作背景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
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文学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
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名家点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
“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教案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教案设计《<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理解《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来表达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体会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简洁含蓄的语言、独特的结构等。
引导学生对生命和友情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意象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萧红和戴望舒的图片,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及关系,引出课题《萧红墓畔口占》。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3、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1942 年因病去世。
戴望舒与萧红是好友,在萧红去世后,戴望舒前往墓地凭吊,并写下了这首诗。
4、诗歌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长途”暗示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寂寞”则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红山茶”象征着热烈和鲜艳,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的怀念和敬意。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长夜漫漫”象征着黑暗和痛苦,“海涛闲话”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表现出萧红在死后的安详与超脱。
体会诗歌的情感整首诗既有诗人对萧红的深切怀念,又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在冬夜的霜风中,高大的树和我并排站立着,月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这幅画面充满了美丽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状。
树象征传统观念,而我和树并排站立则象征思想的并立。
同时,“没有靠着”则代表着独立、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XXX(1911-1942),原名XXX,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XXX加入了XXX,成为一名革命作家。
1942年,她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31岁。
2.朗读诗歌,理解语言和意境。
1)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语言和意境。
2)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墓畔唱的歌曲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歌手,在XXX墓畔唱歌。
他唱的歌曲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
歌曲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象征着美好的人生,而“白骨霓裳”则象征着死亡。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堂练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XXX是一位现代著名诗人,他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传颂一时,被誉为“雨巷诗人”。
XXX则是一位身世坎坷的现代女性作家,她的成就很大,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两人友情深厚,但XXX早逝,XXX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XXX墓时所作的《萧红墓畔口占》便是表达对XXX的怀念之作。
这首诗在表现“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寂寞地来到XXX的墓前,放了一束红山茶,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目标一、了解红山茶的品性,结合萧红的才情品行,让学生理解诗人选择红山茶意象的深意。
二、结合戴望舒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以戴望舒与萧红的身份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明确诗中意象的深厚意蕴。
三、尝试进行诗画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写作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表达能力。
四、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摧折,乐观前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层层铺垫,结合萧红的性格命运,戴望舒的处境心境,深入理解“红山茶”意象。
教学难点:一、“红山茶”意象挖掘的深度,对话的方式改写诗歌是否充分表达诗人情感。
二、诗歌创作是否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教学过程一、因诗识山茶(希沃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诗人段琦,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大家发现这首诗少了什么吗?这首诗的诗题是一种花,同学们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指名上台选择。
在这首诗中,你能读到山茶花具有哪些品性,生说。
二、才情品性的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新诗《萧红墓畔口占》,去读懂那一束红山茶。
(希沃出示诗歌,打开配乐音频)同学们跟着音乐慢慢地进入情境,深情地朗诵一遍诗歌。
生朗诵,评价。
世间花开千万朵,诗人为何独选红山茶送给好友呢?生说。
(预设:这首诗写于1944年初冬,正值红山茶开放的时节,诗人触景生情。
红山茶的品行与萧红有着相似的地方。
)评价。
萧红是何许人呢?(希沃播放萧红生平视频),萧红在她临终前曾写下一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希沃展示)仿照示例说一句话:那是一朵不屈的红山茶,在纷乱喧扰的世界里抗争着。
小组成员相互说,小组比赛接龙。
评价。
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那一束红山茶是萧红才情品行的真实写照,世间花开千万朵,独爱山茶真性情。
三、穿越时空的对话红山茶的意蕴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深入的探究,还需对诗人戴望舒有一定的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篇1一、题解1、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16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一生命运极为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的一家法国医院去世(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 ),时年31岁。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
1.课堂小练: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追求和贡献。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萧红墓畔口占》,学生可能对墓畔口占这一文学形式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较为敏感,但可能对生死、友情等深层次的主题思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写作实践:让学生仿写墓畔口占,或创作一首表达对友情、生死等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互动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优点,指出不足,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对本节课所学的墓畔口占的文学特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进行回顾,巩固知识。
2.总结收获: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写作任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墓畔口占或抒情诗,表达对友情、亲情等主题的感悟。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3.情感日记:鼓励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学习《萧红墓畔口占》过程中的感受,思考生死、友情等深层主题对自己的启示。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初中语文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月神望舒开路,后面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文本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二.整体感知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背景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
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
..。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
“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
..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
....。
..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板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