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1

合集下载

《淡水鱼图集》PPT课件

《淡水鱼图集》PPT课件
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江以南各人河流。
h
4
5短颌[鱼齐] [鱼是]科
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毛花鱼)
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 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为纯淡水 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殖季节在5月中 旬到6月中旬。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
各行骨板问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 体具有明显的小刺。背鳍前有10~12块骨板。鳃耙33~54。
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十流中。 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达到性成熟的个体
,雌鱼体重为20市斤左右,雄鱼体重10市斤上下。
鱼卵可加上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 分布于长江上游。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
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 养殖。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h
10
11胭脂鱼 胭脂鱼科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黄排、火烧鳊)
体形随生长而变化,幼时体高,成年体长。唇厚,上下唇均具乳头状突起。下咽齿一行,数 多,呈梳状。背鳍条多,延全臀鳍的后上方,成熟雄鱼的臀鳍及尾鳍具珠星。体色也随生长 而变化,幼鱼体侧有3条黑褐色横斑,稍大则体色灰褐并渲染有红紫色的彩晕;成鱼体色粉
体。
h
5
6刀[鱼齐] [鱼是]科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 (刀鱼、毛花鱼)

淡水鱼图片大全

淡水鱼图片大全

淡水鱼图片大全淡水热带鱼尖嘴鲽鱼 M湖剑沙金宝短雕帆鳍玛丽牡丹鱼花椒鼠巧克力娃娃冠纹娃娃V字狗头蓝眼豹纹狗头毛毛狗头长吻红珍珠狗头红木瓜狗头斑马狗头麒麟狗头皇冠狗头翠绿角螺彩蛋角螺红脊虾樱花虾蜜蜂虾蓝魔鬼虾新几内亚红龙虾翠绿红鼻虾狼虾蓝水晶虾(白螯虾) 蓝水晶虾(白螯虾) A级黑色水晶虾玫瑰虾大和沼虾水晶虾淡水龙虾红兰花血红纹虾白须血樱桃虾白袜虾刺螺角螺金背红尾红鼻虾红钻虎纹虾苏拉维西黄斑虾苏拉维西彩红虾苏拉维西白须血樱桃虾... 天牛虾金线枪虾金线虾长臂虾青枪虾郝氏藻虾彩纹虾紫晶虾邮差虾黑龙虾网球虾驼背虾荧光牛奶虾魔蝎大帝黄鳍斯必洛向日葵天使七彩龙王天堂鸟橘帆珍珠天使蓝星珍珠虎皮蝴蝶蓝蝴蝶红粉蝴蝶黄宽带蝴蝶红宽带蝴蝶火狐狸蓝斑节狐狸珍珠龙王鲷蓝帝提灯黄金提灯坦尚尼亚金六间五间半黄帆一点贝小丑贝蓝眼贝黄金叮当紫蓝叮当九间贝皇帝天堂鸟黄帆天堂鸟虎皮天堂鸟三色天堂鸟黄天堂鸟蓝九间红格燕尾蒙面燕尾黄金燕尾白金燕尾女王燕尾珍珠蓝波虎皮炮弹喷点珍珠虎黄金珍珠虎金头珍珠虎泰国斗鱼维多士白玉凤凰金衣女王二线凤凰棋盘凤凰 BOI鳉 BEL鳉ALX鳉 LIM鳉 LIN鳉黑白蓝翼蓝珍珠蓝翼蓝珍珠金头蓝剑沙蓝剑沙蓝波彩虹珍珠红金天使 90天使航空母舰PAN鳉 DAG鳉刚果蓝六间尚比亚六间皇冠六间萨伊蓝六间梭王天使花花公子红头公子雪鲷彩色玫瑰红大花天使台湾海峡紫红六间紫水晶维纳斯一线天使花雕白化凤凰非洲凤凰非洲王子 WAL鳉 WAC鳉 VOL鳉STR鳉 SPO鳉 SPP鳉红鹰红马面蓝王子雪花豹国王天使蓝茉莉帝王鲷蓝雀茉莉天堂鸟 SJO鳉 RIG鳉 REC鳉RAD鳉 PRI鳉 PYR鳉 OGO鳉OCE鳉 MIM鳉 MAM鳉 MAL鳉LAE鳉 LAB鳉 CEO鳉 GAR鳉NIE鳉 MAL鳉 GAB鳉 BOE鳉FIL鳉 EXI鳉 EXO鳉 CYA鳉DEL鳉 COG鳉 COE鳉 CIN鳉CHR鳉 CAM鳉 CAL鳉 BUA鳉1 2 3 4 5 6 7 8 9 10 ...BIT鳉 ARN鳉 AUR鳉 SIL鳉ABE鳉 TAN鳉 SPA鳉 NOR鳉。

常见淡水鱼分类及图片

常见淡水鱼分类及图片
油魣
牛楔、尖嘴、竹签、竹尖、白裙、苏君、吹鱼、吹同鱼、思君、乙只、益字、鸭嘴梭鱼
叫姑鱼
钩嘴{鱼或}、黑耳津、钩嘴鱼、小白鱼、沙{鱼或}、尖头{鱼是}、叫吉子、小叫姑
扁舵鲣
铅锤、水鲲、桌{鱼是}、海块、洋包、炸弹、杜仲
白姑鱼
白古、白果子、白或、白蛤鱼、白梅、沙口卫、鰃子鱼、白江、白古鱼、白米子、大白眼、花鱼、白鳘子、白眼鱼
常见淡水鱼高清图片
青鱼(青鲩、黑鲩)
草鱼(鲩鱼、白鲩)
鲢鱼(白鲢、白胖头鱼)
鳙鱼(大头、花鲢)
福寿鱼(罗非、非洲鲫)
鲫鱼
鲮鱼
鲤鱼
胡子鲶(塘鲺)
泥鳅
桂花鱼(鳜鱼)
乌鳢(黑鱼,生鱼的一种)
鳊鱼(武昌鱼)
鱤鱼(黄尖)
黄鳝(鳝鱼、蛇鱼)
银鱼Biblioteka 学 名地 方 名 称青鱼
青鲩、乌青、青鲲、黑鲩、螺狮青、黑鲲、青棒、乌鲩、青根鱼
刀鲚
烤子鱼、刀鱼、毛鲚、鲚鱼、子鲚、凤尾鱼、马齐、凤鲚、黄鲚、海刀鱼、河刀鱼、刀鞘
条纹东方鲀
乘鱼、乘抢鱼、鸡抢鱼、青郎鸡、花龟鱼、花龙乖、红目乖、卡草留街、艇巴、花艇巴、花蜡头、黄天霸
暗纹东方鲀
河鲀、街鱼、吹肚鱼皮包、辣头、辣打、气鼓、蜡头、合头鱼
绿鳍马面鲀
马面鱼、橡皮鱼、老鼠鱼、羊鱼、迪仔、孜孜鱼、皮匠刀、圆迪、剥皮鱼、猪鱼、皮鱼、烧烧鱼、扒皮郎、面包鱼
学 名
地 方 名 称
小黄鱼
梅子、梅鱼、小先(鲜)、小春鱼、黄花鱼、金龙、小黄瓜鱼、厚鳞仔、小王鱼、花鱼
大黄鱼
大先(鲜)、黄花鱼、金龙、黄瓜鱼、红瓜、黄金龙、桂花黄鱼、大王鱼、大黄鲞
带鱼
牙鱼、灰带、白鱼、白带鱼、青宗带、裙带鱼、刀鱼、牙带、鳞刀鱼、带鱼条

我国常见的淡水鱼图集PPT参考

我国常见的淡水鱼图集PPT参考

门{虫先}(门鳝)、鳗鱼、黄鳗、青鳗、赤鳗、海毛鱼、即勾、狼牙鳝、青鳝、白鳝、牙鱼 皮靴刀鱼、刀鱼
海鲢、飞虎、鬼头刀、三保公鱼、青衣、铡刀鱼
青鳞鱼、青济、青皮、青林子、柳叶鱼、白羔
6
鲤鱼
2021/3/10
授课:XXX
7
鳜鱼
2021/3/10
授课:XXX
8
乌鳢
2021/3/10
授课:XXX
9
鲶鱼
2021/3/10
授课:XXX
10
从上到下:
鲫鱼、
鲢鱼、
鲤鱼、
草鱼、
鳜鱼、
鳙鱼、
乌鳢、
鲶鱼。
2021/3/10
授课:XXX
11
泥鳅
身体比黄鳝粗短, 有须
2021/3/10
授课:XXX
草鲩、草鲲、白鲩、鲲子鱼、鲩鱼、青草、白鲲、青草鱼、草棒、厚鱼、草根、草包、厚子鱼、草混子、棍 子鱼 白鲢、扁鱼、水鲢、鲢子、养鱼、白胖头鱼、家鱼、跳鲢、地瓜鱼、鲢子头、白鱼、扁子
花鲢、鳙鱼、养鱼、红鲢、麻鲢、胖头鱼、大头鱼、包公鱼、黄鲢、黑鲢
喜鱼、头鱼、河鲫鱼、喜头、鲫拐子、月鲫仔、鲫瓜子、鲫壳子、刀子鱼、朝鱼、鲋鱼
12
2021/3/10
授课:XXX
黄 鳝
13
湘江鳅[鮈]
2021/3/10
授课:XXX
14
餐(白条、餐条子)
2021/3/10
授课:XXX
15
武昌鱼
2021/3/10
授课:XXX
16
虹鳟
2021/3/10
授课:XXX
17
黄颡(sǎng )鱼
2021/3/10
授课:XXX

中国淡水鱼类图鉴(一)

中国淡水鱼类图鉴(一)

中国淡水鱼类图鉴(一)淡水鱼广义的说,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

狭义的说,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在淡水域中渡过的鱼类。

它们是居住于湖泊、溪流、河川等淡水环境的鱼类。

地球的淡水面积少,淡水鱼种类却异常丰富,占鱼类物种数的约 41% 。

在中国淡水鱼种类约1000种。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达氏鲟,为鲟科鲟属的鱼类,俗名沙腊子、长江鲟、鲟鱼、小腊子。

分布于朝鲜西岸以及金沙江下段和长江上游干流、东海和黄海等,多生活于长江上游干流流水环境。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一级极危,可能野外绝灭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中华鲟,又名中国鲟、鲟鱼、鳇鱼、苦腊子、鳣,是中国特产的珍贵鱼类。

是古老珍稀鱼类,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纪,它们与大熊猫一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演化的活化石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鲟并称为中国的“水中国宝”。

中华鲟形成了稳定的生殖回游习性,有自古以来固定不变的航道:亲鱼从近海回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孵化出的鲟苗顺流而下,漂游入海,大约十年后,幼鲟长大了,又追寻它们童年的足迹,从大海返回上游寻根产卵。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一级极危东亚鳇鱼Huso dauricus东亚鳇鱼,又称达氏鳇,俗名鳇鱼。

最大可长达5.6米、重达1000千克以上,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分布于前苏联地区以及黑龙江中游、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下游等,多栖息于淡水以及砾粒质水底和沙质水底。

极危白鲟Psephurus gladius白鲟,或称作中华匙吻鲟,因为其吻部长状如鸭嘴,也俗称为鸭嘴鲟,有些白鲟的吻平直如剑,因此也被称为“象鼻鲟”。

种群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水域,个别的生存于水域广阔的湖泊中。

白鲟与中华鲟生活水域相同,故四川民间渔民中流传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之说。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3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3

1日本七鳃鳗七鳃鳗科Lampetra japonica (Martens)(七星子)无上下颌,成体口吸盘呈漏斗状。

鼻孔单个,位于两眼中间。

无偶鳍,两背鳍分离,后背鳍与尾鳍相连。

雄性个体较小,头略大,两背鳍间距较小,前背鳍较短,后背鳍较长。

幼鱼(体长200毫米以下)口吸盘不发达,呈三角形。

典型的洄游性种类,成体在海中生活,秋冬季大量集聚溯河而上,每年4月下旬至6月初水温约达15C时开始产卵,亲鳗产卵后全部死亡。

幼鳗在江河中停留3~4年,称“沙栖鳗”或“沙隐虫”,在泥沙中生活。

幼体以藻类等为食,成鳗在海中营寄生生活,溯河洄游期几乎不摄食。

数量较多,产地居民大量捕获后一般晒干食用,有较大经济价值。

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南至日本、朝鲜沿岸,北至阿纳德尔和阿拉斯加,国内见于黑龙江和图们江水系。

(摄于吉林)2施氏鲟鲟科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七粒浮子)软骨硬鳞鱼类。

吻端至口部中线上约有7个瓣状突起。

口下位,口前具圆柱形吻须2对。

下唇完整,不中断。

鳃膜与峡部相连。

体具5列骨板,背鳍条少于40,尾歪形。

肠管具螺旋瓣。

珍贵经济鱼类之一,终身生活在淡水水域,栖息于砂砾底质河道宽阔的河段。

每年5月末至9月初为产卵期;产卵场在水流较急、水深2~3米的砾石底区域。

幼小个体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成鱼还捕食小型鱼类。

鲟鱼卵可加工成鲜美的鱼子酱;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

近年来由于人为的影响使其资源锐减,现已进行人工繁殖并实施放流。

分布于黑龙江水系。

(摄于黑龙江)3库页岛鲟鲟科Acipenser medirostris Avres(鲟鱼、鲟鳇鱼)主要特征是吻须较长,后伸接近上颌。

第1鳃弓鳃耙少于30枚。

体侧骨板22~36枚。

大型肉食性鱼类,主要在海中生活,每年秋季溯河产卵,产卵场选择砾砂底质河段,怀卵量80~240万粒,卵径约3毫米。

幼鱼以底栖昆虫及小型鱼类为食。

经济意义和施氏鲟相近,但在我国仅属偶见种类。

我国常见的淡水鱼图集

我国常见的淡水鱼图集

白柄仔、乌孝、白面鳀
海沙、乾鱼、海蜓、出水烂、烂船厂、睛天烂、巴鱼食、老雁食、离水烂
含西
赤鼻、突鼻、肥肤、红鼻、赤鼻棱鳀
尖嘴鳁、尖水、丁鲳、温志、窘鱼、丁汶、尖嘴
青郎、黑立、黑加立鱼、乌颊、黑结、乌翅、海鲋、青鳞加吉、黑鳞加吉
平目、左口、圆眨、酒瓶、牙片鱼、偏口鱼、比目鱼、牙鳎、高眼、鲆
卢鱼、鲈板、鲁鱼、花鲈、大板、中板、鲈子、花寨
王占、竹签、吹鱼、大目鳀、大目鲭、阔目池、阔目吧浪、刺巴、巴浪、黄占、山舌鱼、山鲐鱼
海秃、粗鳞、细鳞、玉秃鱼、黄鞋底、尤利、龙舌、塔西鱼、狗舌、鳎沙、牛目、鳎目、舌头鱼、鳎板、 牛舌头、目鱼、鳎米、龙力、他板 水口、大头鱼、大口鱼、大头腥、明太鱼、大头青、乌口鱼 海鲫、海刀子、令吉、九九鱼、海{鱼与}、古眼、即板 扁鲫、沙丁鱼、泽鱼、姑鱼、河尖、沙梭、沙钻、沙鲇、船丁鱼、麦穗、丁头 黄古、黄婆鸡、或鱼、支或、花或、春只、皮{鱼或}、同乐鱼、黄姑子、罗鱼、黄鲞、同鱼、鳘子鱼、鳘 鱼 太平洋鲱 青条鱼、红线、青鱼 山肖、扁头鱼、三笑、牛尾鱼、竹甲、担甲、刀甲、沙甲、狗腿鱼、尖角子、便子、牛尾鱼、箭鱼、乖子、 驴尾巴、中鱼、摆加、棒柴、辫子鱼 成鱼、成仔、尖诛、赤鱼、黄松、成广、油松、青松 王吉、黄雀、赤鼻、黄只、箔只、鸡毛、鸡毛鳓、箔鼻仔、檬介、婆迹、刺仔、薄鲫、白赤、黄尖子、黄 即子、茫口、刀吉、油扣、麻口、毛口 乌交、板鲛、乌鲛鱼、竹鲛、尖头马加、乌脚、鲅鱼、巴鱼、乌交鱼、燕巴鱼、燕鱼、条燕 午仔、午笋、乌有、乌鲅、午鱼、竹简午 铅锤、水鲲、桌鲲、海块、洋包、炸弹、杜仲 片口、比目、高眼、地鱼、扁鱼、长脖、大高眼 里鲳、婆子、乌鳞鲳、长林、铁板鲳、假鲳
河鲀、街鱼、吹肚鱼皮包、辣头、辣打、气鼓、蜡头、合头鱼
马面鱼、橡皮鱼、老鼠鱼、羊鱼、迪仔、孜孜鱼、皮匠刀、圆迪、剥皮鱼、猪鱼、皮鱼、烧烧鱼、扒皮郎、面包鱼

钓鱼爱好常见鱼种辨别及图像

钓鱼爱好常见鱼种辨别及图像
海鲶
成鱼、成仔、尖诛、赤鱼、黄松、成广、油松、青松
黄鲫
王吉、黄雀、赤鼻、黄只、箔只、鸡毛、鸡毛鳓、箔鼻仔、檬介、婆迹、刺仔、薄鲫、白赤、黄尖子、黄即子、茫口、刀吉、油扣、麻口、毛口
蓝点乌鲛
乌交、板鲛、乌鲛鱼、竹鲛、尖头马加、乌脚、鲅鱼、巴鱼、乌交鱼、燕巴鱼、燕鱼、条燕
四指乌鲛
午仔、午笋、乌有、乌鲅、午鱼、竹简午
海鲫鱼
海鲫、海刀子、令吉、九九鱼、海{鱼与}、古眼、即板
多鳞{鱼喜}
扁鲫、沙丁鱼、泽鱼、姑鱼、河尖、沙梭、沙钻、沙鲇、船丁鱼、麦穗、丁头
黄姑鱼
黄古、黄婆鸡、或鱼、支或、花或、春只、皮{鱼或}、同乐鱼、黄姑子、罗鱼、黄鲞、同鱼、鳘子鱼、鳘鱼
太平洋鲱青条鱼、红线、青鱼
鯒鱼
山肖、扁头鱼、三笑、牛尾鱼、竹甲、担甲、刀甲、沙甲、狗腿鱼、尖角子、便子、牛尾鱼、箭鱼、乖子、驴尾巴、中鱼、摆加、棒柴、辫子鱼
羽鳃鲐
白柄仔、乌孝、白面{鱼是}
{鱼是}鱼
海沙、乾鱼、海蜓、出水烂、烂船厂、睛天烂、巴鱼食、老雁食、离水烂
长颔棱{鱼是}
含西
短颔棱{鱼是}
赤鼻、突鼻、肥肤、红鼻、赤鼻棱{鱼是}
圆腹腓
尖嘴鳁、尖水、丁鲳、温志、窘鱼、丁汶、尖嘴
三角鳊
角鳊、乌鳊、三角边、平胸鳊、三角舫、方鱼
银鱼
面鱼、面条鱼、面丈鱼
鲶鱼
鲶拐子、年鱼、鲇鱼、河鲶、占鱼、土鲶
胡子鲶
鲇胡、胡鲶、过山鳅、圹辞告、鲶巴郎、怀子
乌鳢
乌鱼、才鱼、黑鱼、生鱼、黑里头、乌里黑、乌棒、墨鱼、丰鱼、孝鱼、蛇头鱼、火头鱼、黑松、黑色棒子
我 国 主 要 海 洋 鱼 类 名 称 对 照
油魣
牛楔、尖嘴、竹签、竹尖、白裙、苏君、吹鱼、吹同鱼、思君、乙只、益字、鸭嘴梭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书序言受国家水产总局的委托,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共同协作拍摄和编写的《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淡水鱼类原色照片图集,其所收集内容之广泛,色彩之真实,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中国是世界淡水鱼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总数不下八百种。

“它们适应范围的广泛,区系组成的复杂,形态的千变万化,色泽的绚丽多彩,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但由于鱼类栖息于江河湖泊之中,其自然环境和天然色彩难以被直接观察和记录,以往的科学描述也难免失真。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采用新的摄影技术,直接拍摄活体标本和模拟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美丽的直观图片,这对开发利用我国的淡水鱼类资源,普及鱼类科学知识,有着较大的实际意义,在鱼类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采用新的技术,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们期待着更多原色动物图集的出版,用色彩鲜艳的彩色照片,去反映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富饶的动物资源。

伍献文1981.5.9原书前言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流经九省,汇集无数大小支流,浩浩荡荡地注入东海,整个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

宜昌以上的上游江段比降陡削,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出三峡后的长江中游比降和缓,河道弯曲回转,串通了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小湖泊,支流纵横;到了下游,江面宽阔,水流更为平缓,在河口江海相会,形成喇叭口形的三角洲江段。

上、中、下游水文地貌千姿百态,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此鱼类区系组成复杂,水产资源极为丰富。

现已记载的长江鱼类近三百种,约占我国淡水鱼的三分之一。

为反映我国淡水鱼类的区系特点和淡水鱼类绚丽多采的面貌,我们选用长江鱼类为《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第一集的内容,其他水系和地区的鱼类拟将陆续再分集出版。

本集选自长江流域的鱼类169种,分隶于28科,其中包括长江流域所有的重要经济鱼类,以及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中的不同鱼类区系的代表种类和一些常见种类。

图片均系在实地采集活体,模拟相应的生态环境拍摄而成,真实地反映了鱼的原有色彩和它们的自然习性。

每种鱼都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描述其主要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

全书反映了长江流域的鱼类的概貌,将为开发利用长江鱼类资源提供一些科学资料。

在照片拍摄过程中,曾得到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岳阳市畜牧水产局、合川水产学校、乐山市农水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和新安江渔林研究所等单位及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文稿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副教授审阅,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热诚希望广大读者对我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的编写出版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1中华鲟鲟科Acipenser sinensis Gray(鳇鱼、腊子)头背部骨板光滑。

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

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成体较粗糙。

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

鳃耙14~28。

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

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为粘性。

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

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

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

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以长江出产较多。

2长江鲟鲟科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鲟鱼、沙腊子)各行骨板间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

背鳍前有10~12块骨板。

鳃耙33~54。

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十流中。

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达到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重为20市斤左右,雄鱼体重10市斤上下。

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

分布于长江上游。

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鱼放流,并可作为大型水库的放养对象。

3白鲟白鲟科Psephurus gladius(Martens)(象鱼、鲟钻子)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

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1对。

眼甚小。

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

鳃孔大。

鳃膜后缘尖。

体表光滑无鳞。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

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

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

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

生长迅速,个体特大,“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

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

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4鲥鲱科Hilsa reevesii(richardson)(三黎鱼、三来)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

口大,端位,上颌正中有一缺刻。

鳞片大而薄,无侧线。

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6~7月产卵,卵浮性。

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

9~10月人海。

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

产于长江以南各人河流。

5短颌鲚鳀科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毛花鱼)体形长而侧扁。

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

无侧线。

纵列鳞68~77。

胸腹部具棱鳞。

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

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

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

食水生无脊椎动物。

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

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6刀鲚鳀科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刀鱼、毛花鱼)体极扁薄。

上颌骨后伸至胸鳍基部。

无侧线,纵列鳞74~83。

胸腹部具棱鳞。

胸鳍前6根鳍条游离呈丝状。

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基相连。

为洄游性鱼类,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行生殖洄游。

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

卵粒具油球,受精后漂浮于水体上层孵化发育。

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肥育至秋后或翌年人海。

成鱼食小鱼虾。

小型鱼类,但在同属中其个体最大,大者长达40厘米。

重280克。

为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

7银鱼银鱼科He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面条鱼、面鱼)体细长,为体高的11倍左右。

下颌缝合处有肉质垂。

舌上无齿。

胸鳍条8~9。

体透明。

洄游性鱼类,3~4月从海中洄游到江河口咸淡水中产卵。

亲鱼产卵后死亡。

生活在水体上层。

个体虽小,但在生殖洄游期间数量较大,形成鱼汛。

味颇鲜美,深受群众喜爱。

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域。

8大银鱼银鱼科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体细长。

头部上下扁平。

吻尖,略呈三角形。

具有舌齿。

背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十至胸鳍基部。

体透明。

在海水淡水中都有,一般活动于水体。

上层,在江河、湖泊宽阔的水面中产卵,生殖季节为1~3月。

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为150毫米左右。

主食小虾、小鱼。

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

9太湖短吻银鱼银鱼科Neosalanx tangkehkeii taihuensis Chen(小银鱼)体细长。

头部扁平。

吻钝,呈弧形。

无舌齿。

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

体透明。

纯淡水种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

以浮游动物为食。

繁殖期3~7月,在湖边水草丛生地区产卵。

个体小,繁殖力强,数量较大。

味鲜美,经加工鲜冻,或晒成鱼干畅销国内外。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

10鳗鲡鳗鲡科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白鳝、鳗)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

上下颌具细齿。

鳞甚小,隐埋于皮下。

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

胸鳍小,圆形。

腹鳍缺失。

体无斑点。

降河性洄游鱼类。

海中产卵。

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

一般夜间活动。

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

现已进行人工养殖。

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11胭脂鱼胭脂鱼科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黄排、火烧鳊)体形随生长而变化,幼时体高,成年体长。

唇厚,上下唇均具乳头状突起。

下咽齿一行,数多,呈梳状。

背鳍条多,延全臀鳍的后上方,成熟雄鱼的臀鳍及尾鳍具珠星。

体色也随生长而变化,幼鱼体侧有3条黑褐色横斑,稍大则体色灰褐并渲染有红紫色的彩晕;成鱼体色粉红或略带青紫色,从吻端于尾鳍基有1条猩红色的宽条。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

主要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

3~4月在江河上游急流石滩产卵。

多栖息于上游,幼鱼和未成熟个体也见于江河中下游及湖泊中。

个体大,生长较快,可长至60市斤以上,是大型经济鱼类。

同时也是胭脂鱼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的种,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应重视资源保护。

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水系。

12中华沙鳅鳅科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钢鳅)吻长而尖。

须3对。

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

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

颊部无鳞。

腹鳍未端不达肛门。

肛门靠近臀鳍起点。

尾柄较低。

小型鱼类。

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3花斑副沙鳅鳅科Parabotia fasciata Dabry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口角须较长。

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

颊部被细鳞。

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

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

食水生昆虫和藻类。

个体小。

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14武昌副沙鳅鳅科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口角须短。

眼下刺分叉。

颊部被细鳞。

腹鳍未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

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

小型鱼类。

生活于江湖底层。

分布于长江中游。

15漓江副沙鳅鳅科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

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

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

颐部无突起。

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

颊部具鳞。

腹鳍未端达到肛门。

尾柄较高。

小型鱼类。

生活于江河底层。

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16长薄鳅鳅科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花鱼、花斑鳅)体长,侧扁。

头长而尖。

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

眼很小。

眼下刺不分叉。

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

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

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市斤,具有捕捞价值。

分布于长江上游。

17紫薄鳅鳅科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颐下无钮状突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