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2000字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_2000字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_2000字去年年底,俄罗斯多家报纸报道: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手稿终于找到了。
莫斯科的记者列・科洛德内经过数年的追寻发现,手稿在肖氏的挚友库达绍夫远亲的手里。
时任总理的普京命令财政部“立即筹款购买手稿”。
至此流传了70多年的肖洛霍夫剽窃《静静的顿河》手稿之说不攻自破。
就在这一年,俄罗斯的读者将《静静的顿河》推为十大畅销书的榜首。
在这个时候来重读《静静的顿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静静的顿河》长期以来被苏联主流批评家阐释为“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人民生活的史诗”,被视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颂歌。
应该说这些批评家们一点没说错。
肖洛霍夫自己曾经这样谈论这部小说:在《静静的顿河》中想展示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
作品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
哥萨克经过痛苦的历程走向社会主义确实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无可否认,写这个主题,肖洛霍夫是真诚的,但这里也隐含着他作为一个苏联作家的生存智慧――假如不写这个主题,当时他这样一个20多岁的默默无闻的作家是很难为小说弄到准生证的。
米・布尔加科夫的《白卫军》等作品的难产和作家本人的厄运就是前车之鉴。
与这个主题相适应,肖氏采用了评价人物的历史伦理标准,即凡是符合历史进步趋势的人物就获得被叙述的权利。
但是正统的批评家忽视或视而不见的是,在《静静的顿河》中还有另一个主题,这就是关于“人的命运”和“人的魅力”的主题。
这个主题是作家关注的热点。
作家说,“我在葛利高里身上就想表现出这种人的魅力。
”一方面葛利高里在痛苦地抗拒战争对他的人性的磨蚀和扭曲,另一方面,他在人格力量方面高于周围的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葛利高里和科晒沃伊同时出现的场面中,在两人的交锋中,叙述者情感距离离前者近,而离后者远。
在别的一些场景(比如葛利高里目击的波得捷尔柯夫砍杀柴尔涅曹夫等场面)里,代表历史进步趋势的人物被叙述者冷落,而葛利高里这小子却成了叙述的聚焦对象,获得了叙述者的同情。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精选10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多数的人都在追求外在的物质和虚名,而很少有人晓得静心读书的快乐。
唯有用心去读,用心去领悟,才能真正掌握读书的真谛。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静静的顿河》的书,它让我体会到了阅读的真正快乐。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由于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巴尔杜诺夫,所以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珍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苏联红军在二战期间反击德军的故事。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着悬念,让人一度感到揪心。
但是,作者很巧妙地将故事反转,以一个完美的结局结束故事,让我们钦佩他的智慧。
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苏联红军士兵的视角。
每一次战斗都充满了紧张而刺激的气氛,但同时也充满了哀愁和辛酸。
读到士兵们翻过水堤,冲向敌以的场景,我感到胸口一阵悸动,仿佛自己也参加了战斗。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的历史,并对苏联红军士兵的英勇和奋斗精神深感敬佩。
同时,也透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认识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思考。
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以及精彩的情节,让读者对那个艰苦的年代、充满磨难的战争和那个国家的人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说从苏联士兵的人性出发,深入地观察了二战中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感到无比真实与生动。
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我们能够真正掌握读书的精髓,让我们可以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精神和思想。
我认为,要真正理解读书的乐趣,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而应该透过这些文字,去发掘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思想,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掌握读书的真谛。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阅读的无穷魅力,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情感和意义。
在这书中领悟到的思想,将激励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学,拥有更深入的精神追求和更为美好的人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这本书是鲁迅先生的后期作品,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一部作品。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这本书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描绘出了哥萨克民族的兴衰与悲欢。
书中的顿河,不是一条平静的河,它流淌着哥萨克人的热血与泪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绝望。
主人公葛利高里,他的命运就像那波涛汹涌的顿河,起伏不定。
葛利高里,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他一会儿投身红军,一会儿又倒向白军,在历史的洪流中,像一片无根的浮萍,被时代的浪涛冲得晕头转向。
我记得有一个情节,葛利高里在战场上,耳边是枪炮声、喊杀声,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仗,不知道自己为谁而战。
他只是机械地挥舞着马刀,砍向那些同样迷茫的敌人。
他的内心在挣扎,在呼喊,那种痛苦和无奈,仿佛能透过书页,直直地戳进我的心里。
还有他和阿克西妮亚的爱情,那是一段不被世俗所容的感情。
阿克西妮亚,这个美丽而勇敢的女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他们在草原上的幽会,每一次的相拥,每一个眼神的交汇,都充满了热烈和深情。
记得有一次,他们在月光下的草垛旁相会,阿克西妮亚的头发在月光下闪着银色的光,她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意和渴望。
葛利高里紧紧地拥抱着她,仿佛要把她揉进自己的身体里。
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只有他们两个人,沉浸在爱的海洋里。
可是,他们的爱情却充满了磨难,被周围的人指责,被命运捉弄,看得我心里酸酸的,为他们的遭遇感到难过。
书中描写的哥萨克人的生活,也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
他们的村庄,那一片片的麦田,那一群群的牛羊,那热闹的集市,仿佛让我置身其中。
哥萨克人的婚礼,那欢快的音乐,那美味的食物,那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然而,战争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的平静。
村庄被烧毁,田地被荒芜,人们流离失所,曾经的美好瞬间化为乌有。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再说回顿河,它在书中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河,更是哥萨克人心灵的寄托。
当他们喜悦时,顿河的水仿佛在欢快地流淌;当他们悲伤时,顿河的水也变得沉重而缓慢。
静静的顿河战争的痛苦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战争的痛苦读后感静静的顿河战争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沙拉莫夫的一部作品,通过描述二战期间顿河战役中士兵们的艰苦生活和残酷战争,展现了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伤。
阅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助。
小说以主人公格拉乔夫为切入点,讲述了他在顿河战场上的一系列经历。
正是通过格拉乔夫的角度,读者得以深入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沉沦。
小说中,格拉乔夫目睹了战友们的悲惨遭遇、战场上的血腥场面,同时也与人们心灵的坚韧和对生存的渴望进行了交织。
在小说中,我被描绘出来的战争场景深深震撼了。
书中描述了战场上的死亡与毁灭,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战争使得原本平凡的农田变成了战争摧残的废墟,让原本平静的河流变成了红色的血河。
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让人心痛,让人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无意义。
更让我感到痛心的是战友间的相互牵挂和牺牲。
小说中,格拉乔夫与其他战友之间建立起了深厚和真挚的情谊。
在战争的洗礼下,他们携手面对死亡和苦难,相互扶持,守护着对方的生命。
然而,战争的残酷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兄弟情谊也只能在回忆中延续。
这种因战争而产生的痛苦和损失,让人无法言表。
在小说中,沙拉莫夫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许多战士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困苦,从而失去了往日的快乐与幸福。
即使在胜利面前,他们内心依然存在着无法抚平的伤痛。
小说中最后一段描写,格拉乔夫排着队伍穿过胜利大道时,他感受到的只有空虚与疲惫。
这个场景给我的感触最为深刻,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
通过阅读《静静的顿河战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痛苦和无助。
战争不仅带来了生命的损失和物质的毁灭,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在战争的洗礼下,人类的善良和美好往往被扭曲和磨灭,只剩下了残忍和无奈。
通过这本小说,我认识到了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战争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唯有和平与宽容,才能真正带来人类的福祉和幸福。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三篇)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往日的烟雾,是抑郁的尘埃。
逝去的窗外,不再等待。
多少悲伤与无奈,全被洗刷成了空白。
往事的精灵,揭开你黑色的疤瘌,然后在一阵不属于你的炮声中,抛下一切,重写你人生余下的光彩。
这是我对《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利高里一段个人评价。
《静静的顿河》中格利高里的结局是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但是在悲剧的最后我们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小说介绍了在新旧政权,红军与白军,新世界与旧世界斗战中,以主人公格利高里这个中农阶级出身的人物为代表以及哥萨克劳动人民由战乱走向新生活的艰难历程,在前进的路途中有多少人迷失了方向,以及多少人经历了悲惨的命运。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肖洛霍夫对格利高里的毁灭表示无限同情与怜悯。
通过描写主人公与时代的复杂关系反映出大时代里的大变动,唱出一道壮丽的人道主义悲歌。
格利高里曾经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白军,最后被迫当了土匪。
有人认为他是叛徒,有人认为他反复无常,也许他是为了名誉而生,也许他是为了保全性命而活,但我们只看到了他凶残、冷酷的一面。
对于格利高里个人性格和心灵上的扭曲,我们给予了他太多的批判与责备。
可是,造成他的悲剧不仅他是个哥萨克,重要原因他还是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他徘徊在沙皇的压迫和自己良心之间,面对这一切,他是无可奈何啊!我们知道格利高里有两个追求,那就是爱情与名誉。
因为有了执着,他愿意为爱情牺牲、敢于反抗。
在故事的结局,他的爱人阿克西妮亚最终还是静静地在他怀中死去。
他的敢爱敢恨是值得我们所歌颂的。
然而追求名誉与权利也不能全归咎于他的错,这是个人求生的本能,相对于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言,个人不过是漩涡中的一滴水,时刻会被滚滚前进的时代年轮而颠簸着、摧残着。
在故事的结局,格利高里扔掉武器,回到故乡,这意味的是什么?是意味着死亡吗?不是,这意味着重生。
他的儿子米夏洛带给了他生存的希望,也是整个哥萨克人民的希望。
格利高里最后表现的是他的爱子心切,因为他紧紧抱着的是这个世界上他最后的一样东西。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作家鲍里斯·普列文(Boris Pasternak)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苏联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尤里·安德烈耶维奇·贝加夫斯基(Yuri Andreievich Zhivago)的一生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于世,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的智慧和对人生的体悟。
本文将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静静的顿河》以尤里·贝加夫斯基为中心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对命运的思考。
贝加夫斯基是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医生,他对生活有着远大的憧憬,但在战争和革命的年代,他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小说以贝加夫斯基的视角描述了一系列战争、革命和流亡的场景,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痛苦。
贝加夫斯基的人生如同一条顿河,静静地流淌,却充满了悲欢离合。
小说中贝加夫斯基的情感是一个核心话题。
尽管贝加夫斯基与一位医生的身份长期流亡在不同地方,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爱情。
他曾与劳拉展开了一段短暂而激烈的爱情,但命运的改变使他们分隔两地。
他始终将劳拉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即使他结婚生子,劳拉仍是他心中永远的挚爱。
这段爱情既是一种美丽的遗憾,又是一种纯粹的美好。
贝加夫斯基用自己的诗歌赞美了这段爱情,通过文字表达出他心中对劳拉的深深思念和对爱的体悟。
他说:“劳拉啊,你多美丽、多高尚!”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贝加夫斯基是一个有着艺术天赋的医生,他痴迷于诗歌和音乐。
他的诗歌和音乐既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在动荡的战争和革命时期,贝加夫斯基的诗歌和音乐成了他对世界的表达和抗议。
然而,他的艺术天赋却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退缩和沉默。
贝加夫斯基不愿成为政治的代言人,他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追求着纯粹和美好的艺术。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的艺术成为了他内心最后一片光亮。
《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

《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五篇】你认为《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怎么写才优秀呢?《静静的顿河》是一部结构宏伟、画面广阔、内容深邃的史诗般的作品。
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分享了《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五篇】,希望能帮到你。
《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精选篇1假期,我阅读了苏联著名作家,被人们称为哥萨克歌手的肖洛霍夫的成名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小说描述的是一个普通哥萨克的故事,反映的却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至国内战争时期这十年间顿河流域政治风云变幻和顿河全体哥萨克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命运。
全文以普通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生活经历为明线,以他的情感经历为暗线,记叙了他坎坷而又充满激情和迷惘的一生,并由点及面,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顿河人民在面对社会历史重大选择的紧要关头所经历的痛苦的思想斗争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探讨了个人命运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出作者独有的悲剧意识和深广的人道主义关怀。
读完全书后,我不得不对这位伟大作家感到信服,1965年他所荣获的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对他而言,真是当之无愧。
葛利高里就是文中的英勇而不屈于命运的青年,抛下妻子娜塔丽娅——这个富商的女儿,而选择真正至爱的,地位低微的阿克西妮娅;他那足够的魄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立刻应征入伍;在表现出色,屡立战功的光辉之时,对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深感困惑而使精神上异常痛苦;因不满自己所在的红军施下的暴行而一气之下加入叛军且当上师长;在白军被消灭后,再有勇气带着赎罪之心参加布琼尼骑兵团,并能奋勇杀敌,战功赫赫;因惧怕在肃反运动中遭迫害而冒险参加弗明匪帮;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带上阿克西妮娅远走高飞;在阿克西妮娅被追兵枪击,悲惨死去后,万念俱灰的独自一人在草原上流浪三天三夜。
小说的最后一幕,凡是读过的人都会有极深的印象,葛利高里抱着自己同他那在屈辱中度过了一生的妻子娜塔丽娅所生的儿子站在自家的门前,面对着疲惫而广阔的大地,不无凄凉地感到自己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便是小儿子米沙特……如果没有这些注定悲剧的恐怖因素,世间本可以是多么的祥和而温暖,人类自认为正确的进步方式反而抑制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小说《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

小说《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1趁着这几天休息,我读了《静静的顿河》的梗概。
因为时间关系,也因为这本书实在太厚了,也只能读一下梗概。
这是真正的史诗,真实地描写了每个生命的悲剧、痛苦和创伤,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有别与社会主义或所谓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气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萨克的生活,哥萨克浪漫不羁的性格,他们对春种秋收的眷恋,他们对生与死的豁达无畏,他们对正教虔诚的信仰。
我非常喜欢文字里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写,这些文字让人安静,让人暂时忘却了残酷生活里的死亡:黑夜里星星流着悲哀的眼泪,冬日的月亮,像战争和火灾的血红光亮一样,烟雾朦胧地在村庄的上空照耀着;初春的早晨,顿河边的树林、草地、湖泊和光秃秃的田野,都庄严地和静静地被粉红色霞光的火堆阳照得通红;像母亲的膨胀的乳房一样的满潮的小河里流淌着清凉的,像孩子的眼泪一样纯净的泉水;像缎子一样光滑的,绿油油的冬小麦,全身凝结着眼泪一样的露珠,像怕冷一样紧紧贴在松脆的黑土地上,吸着黑土地的黑色鲜血;野麻丛里,连续不断地发出了鹌鹑斗的咕咕叫声,金花鼠吱吱叫着,野蜂嗡嗡叫,被风吹动的青草沙沙响,云雀在流动的蜃气当中歌唱,远处的干枯的山沟里,有一挺机枪顽强地、凶狠地和沙哑地嗒嗒嗒响着,表示着人类确实是万物之灵。
在这些美丽的背后是什么呢:在一个明媚的春天,红军李哈乔夫被俘并押送上路,树枝上那褐色的芽儿已经灌足了三月的甜汁;那种淡淡的、隐隐约约的香气预示着春天的繁荣,预示着太阳转回后生命又要开始。
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
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
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
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世界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自最下层的咆哮,《静静的顿河》与《战争与和平》相比,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为内容的史诗。
它直接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切的告诉我们,在那些伟人物指点江山时,会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以历史前进为代价,还是只是无谓地牺牲。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座机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曾获斯大林奖、诺贝尔文学奖,此书与肖洛霍夫出身与生活密切相关。
出身于哥萨克的他,在俄国革命的暴风雨中诞生,体会过革命省里的快乐,也对俄国人民和整个人类所经受的苦难忧心不已。
他的一生与顿河分不开,从作者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和异域风情,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一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描绘了哥萨克在革命和战争中的激烈沸腾的生活,他们“脱胎换骨”的苦难,以及她们最后走向新道路、建设新生活的历史新进程。
哥萨克的那块天地里的世世代代人的生活组成了一幅史诗般的、充满泥土气息的、生动绮丽的画卷。
小说开头有一首歌唱哥萨克血泪历史古老的民族歌曲:“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耕耘·····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我们的富强,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翻滚”通过描写顿河边几个哥萨克家庭的悲欢离合,再现出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历程,描绘了这场历史进程中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识和风俗等震荡冲突。
小说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本丘克斟酌着字眼,说道,‘面包奇缺,工人区里到处是饥饿、不满和无声的抗议。
’‘日俄战争引起了1905年的革命——这次战争势必以新的革命收场,而且不仅是革命,还要发动国内战争”。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与恶劣,时势动荡,而哥萨克人的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残酷的斗争。
表现出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的意志力,揭示出一切反动统治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广大的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点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翁葛利高里的悲剧,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些人以一种疯狂、绝望的英雄气概,拼死地反击哥萨克,进行自卫,在马刀的劈刺声中倒下,而在垂死之际,却还是不顾一切地冲向死亡和毁灭,因为他们豁出去了,死在哪儿都是一样的”,让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感慨不已。
一方面感叹与敬佩这些士兵的勇敢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又觉得在那个动乱战争的年代,人们过于轻贱自己的生命了,亦或是那个年代,总是要有很多人流血牺牲的。
这是身为将士的光荣还是时代的悲哀,我不敢妄下定论,也不好定论。
在刚开始葛利高里因杀人行为不安时,一个叫“锅圈儿”的哥萨克对他说:“你不要去想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了什么,你是哥萨克,你的天职——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砍下去。
在打仗的时候杀敌人,这是神圣的天职······”我想,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会使这些士兵一往无前地去砍杀面前的敌人,而这种信仰我自是无法体会得到。
那“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这一切读来令人心里不由得隐隐发颤和作痛,为相互残杀的哥萨克男人,为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哥萨克女人,也为那永远静静地流淌,流向历史深处的顿河。
我们是否也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对生命的痛惜?我想大多数人心里都存有人道主义的悲悯之情。
细细地读《静静的顿河》,让我们人性深处的“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也超越各种意识形态,超越我们狭隘的地域及身份偏见,上升到心灵的最高层面!我自知出身于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年代,没有那种革命信仰,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那种革命情感,我是一个和平爱好者,从美国与伊拉克以及其后来与利比亚的战争,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给其国家的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和平是主流,我希望美丽的橄榄枝可以抛向世界每一角落。
而在我爷爷的那一辈,都是经历过那个风云变幻的转折点——建国,对革命感受自然匪浅。
我曾想,即使我们了解历史,那又如何?又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在革命时期涌现的那种无畏精神?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那种无畏精神已渐行渐远,喧嚣、金钱利欲充斥社会。
很难想象那么一天,我们都淡忘历史,淡忘带给我们和平安康的革命,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幸好,有像肖洛霍夫一样的喜欢用直笔记录历史的作家,让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
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奸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
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
“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
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
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
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
”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
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撞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来除了赔偿金钱,他不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
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
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附近的克鲁日林村,他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正是如此肖洛霍夫的笔始终与顿河哥萨克的命运相连。
从标题看,这篇小说题是最常用的五字标题,简洁明了,毫不拖沓。
偏正结构的短语,只交代了本文事件的发生地点,使文章充满了悬念感,引出读者无穷的疑问:在这顿河边上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这顿河是静静的呢?而且,在这闲适变体的背后描写的却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和读者本想的有差距给读者一种新颖感,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主人公葛利高里在也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他辗转流落各地,最后,终于身心疲惫地回到顿河岸的家。
父母、兄嫂、妻女,均已去世,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年幼的儿子——米夏洛而已。
这样的结局又和标题相吻合。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性小说。
这部作品所涵盖的时间从1912年延续到1922年,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所触及的空间从平静的顿河的农庄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从混乱的白军司令部到小村子里的革命委员会,从列强伺机侵入的边疆到中心地带的城市。
而这种广阔的时空性质又不同于其他的史诗性作品。
文中,作者的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一致,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视角,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视角。
因为从真实的角度来衡量,人活在历史之中,但历史事件只有与个人命运相交织,方才显现出历史对于个人的真实面貌。
简而言之,《静静的顿河》之所以是现实主义杰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史诗性与独特个人视角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肖洛霍夫一贯坚持艺术真实要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他曾告诫年轻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违背真实,便会引起读者的怀疑,读者会想,在大的问题上可能他也会撒谎。
”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秉笔直书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肖洛霍夫艺术的良知,也是他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独创性。
主人公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逃亡途中,被枪打死。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穷途末路之际,他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时,他与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联系只是他幸存的儿子了。
造成葛利高里悲剧的原因最突出的就是他的哥萨克身份。
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
原指从中亚突厥国家逃到黑海北部从事游牧的人,后来泛指15-17?世纪俄国从农奴制压迫下逃亡出来,迁移到边远各地的农奴、仆从和市民。
南方顿河两岸的大草原是这些“自由人”聚居的地方之一。
从16世纪开始,哥萨克因替沙皇政府镇守边疆,被免除劳役和赋税,并获得一定的奉禄和土地,同时哥萨克形成了带有相对自治性质的组织,他们是沙皇兵力的主要来源,18世纪开始成为特殊的军人阶层。
特殊的历史一方面使哥萨克保留了许多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酷爱自由,粗犷善战。
可以说,哥萨克最大的矛盾是:内心向往自由,身份上又是沙皇镇压自由的工具。
葛利高里就是在矛盾的哥萨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青年哥萨克的代表,他有责任感、有良心,有哥萨克特有的群体归属意识,也有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
哥萨克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葛利高里的迷惘: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因为他们许诺给受压迫者以自由;还是选择哥萨克,因为自己世世代代身为哥萨克。
就这样,葛利高里是千百万在红军和白军犹豫不决的哥萨克的缩影。
正如葛利高里所属的那个白军师的师参谋长考佩洛夫所说:“一方面你是一个拥护旧时代的战士,另一方面--请原谅我说话尖刻,又有点象个布尔什维克。
”但是最为矛盾的是他又不仅仅是个哥萨克,而是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
作者在这主人公葛利高里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普通人的角度反观大时代里的大变动,在这之中,肖洛霍夫以悲悯的情怀出了一首人道主义的悲歌。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冷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淡淡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葛利高里内心的伤痛和珍爱;那宁静的庄严的顿河,那“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这一切读来令人心里不由得隐隐发颤和作痛;为相互残杀的哥萨克男人,为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哥萨克女人,也为那永远静静地流淌,流向历史深处的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