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合集下载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
新指南的发布,将对进一步规范我国糖尿病的预防、诊疗、管理等方面起到 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布仪式过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就指南更新要点 进行了解读。
2021/10/14
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 糖尿病患病率为 11.2%(WHO标准)
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从 1980年的0.67%,到后来的9.7%、10.4%,一直到最 新的11.2%(WHO标准),若按ADA标准为11.8%, 本次指南更新采用W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一线治疗后: ① 若HbA 1c 不达标: 可以进行二联治疗,加用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DPP-4(二肽激肽 酶4)抑制剂、TZD(噻唑烷二酮类)或SGLT2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药物排 名不分先后,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治疗药物;也可使用注射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 治疗,其中胰岛素推荐基础胰岛素。
低血糖分类
关于低血糖分类,国内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本次指南更新参考了ADA标准,分成:
•Ⅰ级低血糖:3.0 mmol/L ≤ 血糖 < 3.9 mmol/L •Ⅱ级低血糖:血糖<3.0 mmol/L; •Ⅲ级低血糖:没有特定的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 血糖。
2021/10/14
✤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部分,添加每日能量供给表格; ✤ 糖尿病相关技术部分,新添注射技术和胰岛素泵;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章节部分加入人工智能(AI)在DR筛查和分级诊断的作用,AI 筛查系统有望成为DR筛查、诊断以及随诊的重要辅助工具。
2021/10/14
thankyou!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糖尿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糖尿病,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制定了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决策。

在最新的指南中,分会提供了一套详细的糖尿病管理方案,旨在促进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下是指南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和建议:1. 糖尿病的分类和诊断: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量。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其他相关检查的重要性,如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和抗体检测,以帮助尽早发现和确诊糖尿病。

2. 糖尿病的预防:指南鼓励人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体力活动和保持正常体重都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因素。

此外,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推荐。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合并症等因素,指南给出了不同药物的应用指导,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物。

此外,指南还提醒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强调了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和不良反应的注意事项。

4. 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治:指南着重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指南建议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5. 糖尿病的营养管理:指南对糖尿病的营养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指南强调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配比主食和蔬菜水果、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和嗜好品的摄入等。

指南还提醒患者关注饮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以维持适当的营养平衡。

全文版:2020年中国二型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

全文版:2020年中国二型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

全文版:2020年中国二型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医生、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关于二型糖尿病的最新综合防治指导。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通过简单的策略来提高二型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水平。

预防预防二型糖尿病的关键是改变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

以下是预防二型糖尿病的简单策略:1. 饮食:建议采用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糖、高脂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2. 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或游泳。

3.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BMI在18.5-23.9之间。

4. 戒烟:戒烟可以降低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5. 限制酒精摄入:过量饮酒会增加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诊断与筛查二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对于预防并控制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推荐的筛查和诊断方法:1. 血糖测定:对于有糖尿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进行空腹血糖测试或糖耐量试验。

2.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以评估过去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3. 血压测量:同时进行血压测量,以评估有无高血压情况。

4. 脂代谢指标检测:检测血脂水平,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治疗与管理针对二型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应基于个体化的目标和策略。

以下是治疗与管理的基本原则:1.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控、体育锻炼和体重管理应作为首要治疗策略。

2. 药物治疗:对于无法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达到目标的患者,药物治疗可以考虑。

3. 血糖监测:监测血糖水平,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4. 并发症管理: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进行综合管理,以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随访与评估对于患有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定期随访和评估对于控制疾病的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推荐的随访与评估策略:1. 定期随访: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和调整治疗方案。

2. 并发症筛查:定期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如视网膜检查、肾功能评估等。

3. 教育与支持:提供患者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和管理方法。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增加HbA1c为糖尿病诊断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最大的更新点是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既往我们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 小时血糖。

更新的原因是HbA1c可以稳定地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相关,也作为糖尿病控制的目标之一,并且检测时不需要空腹,缺点是价格较贵。

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条件:01 检测方法需标准化。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专家共识》(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所用的方法应该可溯源至国际临床化学与医学实验室联盟(IFCC)参考方法,厂商应提供可溯源至IFCC 参考方法的相关证明,实测值与可接受参考值(真值) 的差值在±0.5% HbA1c 范围内,如达到此测定质量目标,则应满足室内变异<2.0%。

02 存在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疾病时不能使用HbA1c。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影响红细胞寿命的因素会影响HbA1c的数值,比如血液透析,近期失血会引起HbA1c假性降低。

对于血糖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又高于正常的一种中间状态,指南称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分类标准,即:与我国指南稍有不同的是,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使用“糖尿病前期“ (Prediabetes)的概念,包括了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减低和/或HbA1c 在5.7–6.4%之间。

糖尿病前期与肥胖症(尤其是腹部或内脏肥胖症),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和/或低HDL胆固醇)以及高血压相关,将来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 (Cai, Zhang et al. 2020)。

需要指出,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部分人群经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后,可以使血糖保持稳定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2020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在苏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火热召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更新版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更新要点一:糖尿病患病率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图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更新要点二: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2020版指南: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

(B)图2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2020版指南:➤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A)➤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A)➤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

(A)➤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

《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版)》更新要点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版)更新要点一、糖尿病的定义及分类在2023版的指南中,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仍然保持不变。

2型糖尿病仍然被定义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二、预防措施1. 健康饮食2023版的指南强调了健康饮食在预防2型糖尿病中的重要性。

建议公众日常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

2. 积极运动积极运动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三、疾病管理1. 血糖监控2023版的指南强调了血糖监控的重要性,推荐病人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2023版的指南更新了一些药物的使用建议。

例如,对于一些特定的病人群体,推荐使用新型抗糖尿病药物。

四、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方面,2023版的指南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例如,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推荐病人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并积极进行足部护理。

五、病人教育与心理支持2023版的指南更加强调了病人教育与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建议医生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理解病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也强调了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处理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以上是《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版)》的一些主要更新要点。

总的来说,这份新的指南更加强调了预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在药物治疗和并发症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更新要点一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

(B)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1.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A)2.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A)3.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

(A)4.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

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

(A)更新要点五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新添章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

(A)2.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手段。

(A)3.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尽量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议代谢手术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抢先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抢先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抢先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10大更新要点一览2021年4月19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在万众期盼中出版。

新版指南相较上一版指南,主要有10点更新,下面让我们来抢先了解一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 要点1 ·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仍在增长依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仍在增长,升至11.2%。

其中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

糖尿病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 要点2 ·糖化血红蛋白被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可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但若为妊娠(中、晚期)、或患有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等,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图1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要点3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推荐成年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定为<7%。

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影响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以及可变因素两个大类,九个小类,提供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对于患者HbA1c的个体化管理。

图2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 要点4 ·2类降血糖新药获认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两类降血糖新药获认可。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仍然是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建议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或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或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若无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A级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11月26日下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发布仪式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20)期间举行。

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
更新要点三
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
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

(B)
更新要点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A)
✔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

(A)
✔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

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

(A)
更新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
新添章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
5%~10%。

(A)
✔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手段。

(A)
✔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尽量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议代谢手术治疗。

(B)
更新要点七
血糖监测章节,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B)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更新要点八
低血糖分类。

Ⅰ级低血糖:血糖<3.9 mmol/L且≥3.0 mmol/LⅡ级低血糖:血糖<3.0 mmol/LⅢ级低血糖: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

更新要点九
更新CKD进展风险及就诊频率。

表格中的数字为建议每年复查的次数;背景颜色代表了CKD进展的风险:绿色为低风险,黄色为中风险,橙色为高风险,红色为极高风险。

其他更新要点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部分添加每日能量供给量表格;
✔糖尿病相关技术部分新添注射技术和胰岛素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章节部分加入人工智能AI在DR的筛查和分级诊断的作用,AI筛查系统有望成为DR筛查、诊断、随访的重要辅助工具。

注:指南内容以正式出版文件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