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陶器——唐

合集下载

唐代的工艺美术

唐代的工艺美术

唐代的工艺美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其中的艺术和文化成就更是令人称赞。

在那个时代,工艺美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唐代的工艺美术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陶瓷、织物、金属制品、雕刻和书法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代工艺美术的一些方面。

1. 唐代陶瓷唐代陶瓷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陶瓷之一。

唐代的陶瓷工艺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从制作工艺到装饰技巧都有所提高。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唐三彩。

这种陶艺使用了三种颜色,黄色,绿色和棕色。

这些陶器通常被用作装饰品,用于装饰住宅和皇宫。

唐三彩器具以其缤纷多彩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著名,至今仍有如新的光泽。

2. 唐代织物唐代织物也是唐朝的一大亮点。

在唐代,丝绸制品的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还出现了新的生产工艺和装饰技巧。

其中最著名的是云锦。

云锦是一种复杂的织物,通常由多种颜色和图案组成,具有非常强的装饰性。

云锦通常用于制作衣服,被公认为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3. 唐代金属制品唐代亦是金属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的历史时期。

唐代的金属制品特色是其精细度和可塑性。

当时的工匠们使用黄金、银、铜、锡、铁等各种金属制造来制造各种器具,包括酒器、香炉、灯芯、锅碗瓢盆等等。

在制造装备工具的同时,金属工艺家还加入了精美的花纹和装饰,使得制品更具美感。

4. 唐代雕刻唐代的雕刻也是非常富有特色,最著名的是石刻。

滕王阁、石窟、大佛寺、龙门石窟等都是著名的唐代石刻代表。

唐代的石刻技术十分先进,刀工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唐代的木雕和玉雕也非常有名。

唐代的雕刻艺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建筑、道教道观以及雕像上,作为佛教和儒教对唐代文化的重要影响。

5. 唐代书法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唐代的书法家将古代秦汉时期的“隶书”和“篆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唐代的“楷书”和“草书”。

唐朝“楷书”祖师爷为颜真卿。

他的楷书以笔力雄浑有力而著称,是唐代书法中的王者。

唐代“草书”代表则是张旭和怀素,用草书书写的结构十分奇特、奔放,有时候结体,在艺术上也非常高超。

唐三彩双龙耳瓶的形制由来及鉴定案例

唐三彩双龙耳瓶的形制由来及鉴定案例

唐三彩双龙耳瓶的形制由来及鉴定案例图一/马家窑双耳罐唐代三彩釉陶器,以其绚丽、迷幻的色彩,多变而又极富时代特征的造型享誉世界。

唐朝的时候,三彩釉陶器有两种用途:其一,作为国人的陪葬品;其二,出口赚取外汇。

所以在唐朝,三彩釉陶器是不会作为陈设放置在谁的家里,却被外国人视为至宝供奉于庙堂之上。

在众多的唐三彩作品中(马、骆驼、乐舞俑等),位居第一把交椅的是——双龙耳瓶。

究其原因,已不可考。

图二/齐家文化双耳罐双龙耳瓶是一种前代所没有出现过的器物形制,其形制由来颇有玩味之处。

随着新的考古成果的不断面世,关于双龙耳瓶形制的流变逐渐形成两种观点。

第一,双龙耳瓶的造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例如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都出土有双耳罐,其造型可以视为唐三彩双龙耳瓶的滥觞。

图三/南朝鸡首壶形制演变另一类观点认为,唐三彩双龙耳瓶的形制,源于南北朝时期的鸡首壶。

在南北朝对峙的400年中,鸡首壶的变化表现出由矮胖到瘦高的演变趋势。

南朝晚期,鸡首壶的鋬手已经由原来的单股,变为双股,而且出现了龙头。

这时的鸡首壶也由原先单纯的酒具,被附加了表现男欢女爱的含义。

图四/南朝晚期双股鋬手鸡首壶隋灭陈立国之后,鸡首壶的形制便弃之不用。

将双股龙头鋬手复制,取代原先的鸡头,再将系去掉,如此,一种新的形制——双龙耳瓶出现了。

唐承隋制,三彩釉陶器的双龙耳瓶便由此而来。

随着大唐帝国的覆灭,双龙二瓶也消失了。

图五/隋朝瓷双龙耳瓶由于唐三彩特殊的历史价值,深受各国藏家的追捧,加之其中巨大的利润空间,清末以来便不断有人仿造。

今日古玩市场上的假唐三彩亦多见,藏家应细加甄别。

文物鉴定是不断解读文物所包含信息量的过程。

试以双龙耳瓶为例,略叙述之。

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教。

图六/唐三彩双龙耳瓶正面文中展现的这件三彩釉陶器双龙耳瓶(高12厘米),其背面龙头掉了一只耳朵,是制作过程中贴塑不牢固的结果;从器底可以看出胎质的粗糙,属于中原地区的黄土质;图七/唐三彩双龙耳瓶背面明显的指纹印迹,表明了它为手工制品的身份。

唐三彩讲义

唐三彩讲义

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中国古代,“三”是“多”的意思。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

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一、历史背景唐三彩之所以在唐代产生,绝非偶然,它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与陶瓷手工业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大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

618年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政策,包括改革吏治,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轻赋及检括户口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适时地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家政权日益强大,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我们从唐代库存就可以看出唐代社会的富足。

据记载,仅粮食一项,天宝八年(749年)国家粮仓贮粮“几天下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

从贞观以来,由于粮食库溢,又频岁丰稔,粮价低贱,“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

一斗粟米仅值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岁时有赠遗……”唐太宗贞观年到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面貌。

《通典·卷七·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至八年、九年(634、635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

至十五年(641年)米每斗值两钱……”,“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唐三彩设计(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唐三彩设计(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二、唐三彩的艺术特征
(三) 形体饱满圆润 与唐以前的审美观念不同,唐代崇尚以丰腴盈润为 美,因此反应作用在唐三彩上,则表现出另外一比 较明显的特征:形体丰硕飽满,浑厚圆润。不仅仅 是常见的人物俑、动物俑,许多器物俑也鲜明的体 现出这个特点。 唐三彩中的动物俑和人物俑比例协调,线条自然流 畅,刻画得相相如生,如:武士俑往往被塑道的强 壮有力,骁勇善战:而马俑的额项、胸肌与腎肌等 部位往往会被者重刻画,唐三彩的溯源,最早可及于宝鸡茹家庄的琉璃珠、 琉璃管等,从经验的传承上,它己奠定基础。 汉代以后绿釉陶器盛行,铅釉的烧制技术己然成 熟,彩釉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峰。 北朝年间,更把彩釉由单色发展成双色或者三色, 奠定多彩釉的基础。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 阶级生前过着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死后厚葬威 风。
谢感观

唐三彩——天王俑
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 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起镇恶驱 邪的作用,以保护墓主的尸首、财物及灵魂不受侵 扰。所以天王俑皆作武士装扮,身材魁梧,头戴盔 冠,身穿铠甲,但也未能掩饰住其发达肌肉。 天王佣一般都脚踩夜叉。夜叉为梵文译音。亦译作 “野叉”、“药叉”、“阅叉”、“夜乞叉”等。 佛经中指一种惡鬼,列为天龙八部神众之一,在民 间夜叉是阴间独有的鬼怪生物。
02
艺术特征
一、唐三彩的特点
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 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 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仁立, 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 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 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 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馨,穿著色彩鲜艳的 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 的典范精品。

唐三彩主要颜色6则

唐三彩主要颜色6则

唐三彩主要颜色6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唐三彩主要颜色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唐三彩的颜色是哪三彩(一)唐三彩是我国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术陶瓷,古代陶瓷制作艺术的瑰宝,全称唐代三彩釉陶器,是唐代兴盛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简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既指唐代陶器或陶俑上的彩釉,也指着此彩釉的唐代陶制品。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美称。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

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1899年修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出土了一批陶器,每一陶器上都施有黄绿白、黄绿蓝或黄绿赭等三种颜色的彩釉。

这批陶器后来运到北京,引起着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重视,定名为唐三彩。

随着出土陶器、陶俑的增多,人们知道唐三彩并不限于三种颜色,单色、双色、三色以上的都有,但“唐三彩”的名称却约定俗成了。

唐三彩的种类很多,主要为人、动物和器物三种。

由于当时日用青瓷和白瓷的生产已经发展起来,而三彩陶器烧成温度较低,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价值远不如瓷器。

所以唐三彩除极少部分作日用品与陈设品外,大部分都用作随葬品。

现在所见的完整的唐三彩,大多是从唐墓中出土的。

唐三彩主要出于中原地区,尤其是洛阳、西安附近,其他地方数量有限。

可见唐三彩当时流行于中原地区,供两京一带大小官僚享用。

唐三彩的胎料是高岭土,唐三彩上的釉质,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呈色剂是加入釉料中的各种不同的适量的金属氧化物。

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黄釉,有从棕红色到浅黄色的不同变化。

黄、绿、白、蓝、黑等几种釉色虽然简单,但经过艺人们精心创作,就会呈现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翠蓝、茄紫等色彩,而产生一种斑驳晕缬、十分富丽的艺术效果。

三彩俑的头部多不施釉,这一方面是为了“开相”的需要,便于在上面涂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釉质下流成为大花脸。

为什么把唐代上釉的陶器被称做“唐三彩”

为什么把唐代上釉的陶器被称做“唐三彩”

为什么把唐代上釉的陶器被称做“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晚期上釉绘陶器的一种,以色彩鲜艳、绘画技巧精湛、造型传神而著称,成为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珍品之一。

为什么把唐代上釉的陶器被称做“唐三彩”?这个问题从多个方面来解析。

1.唐三彩的名称起源唐三彩名称的起源包括两种说法,一种是唐代实物艺术品展出时,人们会将同一品种的器物分为三种颜色,故称“三彩”;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皇帝喜欢使用三种器物:玻璃、珐琅和陶器,而“唐三彩”则是在制作陶器中选取三种颜色的釉料进行配合,因此被称为“唐三彩”。

2.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高峰时期。

在唐代前期,陶瓷器具仍然是以青瓷、白瓷为主导,但在唐朝后期逐渐出现了上釉装饰的陶瓷器。

唐三彩的产生正是在这一时期,它是经过一系列实践的升华和创新,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技艺发展的重要产物。

3.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唐三彩的制作过程包括胎、坯、素器、彩饰、釉料及烧制等几个关键环节。

其中,唐三彩的胎制主要分为砖石凿胎和泥凿胎两种方式。

泥凿胎工艺更为复杂,一般采用泥土捏制胎体然后雕刻成型。

坯画一般在泥坯烘干后,用炭笔草拟图案,蘸黑泥为草图填色,并加入泥扁成实物。

素器的特点是造型简约、线条流畅、造型传神,彩饰则是以黑色为底,使用黄、绿、棕等色釉料绘制装饰图案。

烧制的温度一般在900℃-1100℃之间,瓷器烧成后,唐三彩的各种颜色表现更加鲜艳。

4.唐三彩的艺术特征唐三彩不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深受人们青睐的原因在于其艺术特征的表现。

一是颜色丰富多彩,有黄、绿、棕三种颜色相互增辉,无论是遮掩式斑点、斗笠点、阴线与阳线的勾边,还是勾边式细饰线条,在三彩陶瓷上都能发挥最佳的表现。

二是造型传神,构思精湛,采用丰富多样的造型,包括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唐代人物文化和民俗风情。

三是精湛的工艺技巧和高超的意境表现,采用毫厘之间的彩装点缀,表现出唐代陶器绚丽多彩和提炼的艺术精华。

关于唐三彩的历史故事

关于唐三彩的历史故事

关于唐三彩的历史故事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彩绘陶器,主要流行于唐朝时期
(618年-907年)。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鲜艳多彩的色彩和独
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

关于唐三彩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些被广为人知的包括:
1. 大唐芙蓉园:唐三彩的发现地之一是位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的大唐芙蓉园。

该园是唐朝皇家园林,被认为是全国唐三彩的发源地。

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农民挖掘出大量的唐三彩陶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 法门寺:唐三彩也在其他地方发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在陕西省西安市的法门寺遗址。

法门寺是唐朝著名的佛教寺庙,被认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佛教建筑之一。

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华丽的唐三彩佛像和供奉品,揭示了古代佛教教义和艺术的繁荣。

3. 丰富的题材:唐三彩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器皿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三彩陶俑。

这些陶俑以细致的雕刻和鲜艳的色彩闻名,通常描绘着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官员、士兵、乐器演奏者等。

4. 质朴的艺术风格:唐三彩以其质朴的艺术风格而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它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挖坑、揉泥、成型、彩绘和烧制等过程。

陶俑经过选材、精细雕刻和细致彩绘,最后烧制而成。

这种制作工艺使得陶俑具有良好的保持性能,让后世能够
欣赏到精美的唐三彩作品。

这些历史故事展示了唐三彩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瑰宝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陶器,更代表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当时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唐朝文化艺术的象征-唐三彩

唐朝文化艺术的象征-唐三彩

唐朝文化艺术的象征-唐三彩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黄、赭、绿,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古人多用于殉葬。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经过修整、晾干后,放入热火中烧烤先经过1000℃烧制,冷却后涂上挂彩,再放入火中以900℃继续烧烤即可)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达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

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因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 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历代艺人 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也得以继承和发展。谢谢欣赏 Nhomakorabea种类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 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 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 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 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 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 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至 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 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 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 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 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 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 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 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 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艺术魅力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 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 要的作用。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 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 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 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那么这种文化传流到国外也对他们 的陶瓷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在日本和朝鲜。日本奈良时期曾 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 的新罗时期也仿造中国的三彩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
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
主要产地
河南巩县三彩窑位于该县的大、 小黄冶村,其距县城东约10公里, 位于站街乡西南2.5公里的黄冶河 两岸的台地上。由于巩县南依青 山支脉青龙山,北临滔滔不息的 黄河,伊、洛两河东西贯穿县境, 所以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 黄冶河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白色高 岭土和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就为 三彩器的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人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选择 这一地点建立生产唐三彩的作坊、 窑炉是很自然的,因而这一带也 就成为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发源地, 而且还是目前所发现的三彩产地 中专门烧制三彩器的窑地。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 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 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 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 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 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 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 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 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 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艺术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 它的造型与一般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 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 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它通 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 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 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马俑
这是兵马俑中的马俑。这 是一号兵马俑坑中出土的 驾车的陶马。马身高2.1米, 通首高1.72米,双耳前耸, 马的体形不大,头较宽, 脖颈短,属于河曲马种。
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 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 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 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 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 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 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 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 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 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 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 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唐朝著名陶器——唐三彩
14-文管-赵路
简介
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 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1905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 古都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后来 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三彩”是多彩 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 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