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和季节的变化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和季节的变化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和季节的变化一、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的运动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和地球自转的运动。

这两种运动决定了地球上的日照、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

这一运动的周期大约是365天6小时,我们通常将其约化为365天。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从而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一个圆形。

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的变化。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太阳直射地面的光线较为强烈,这时候我们所处的区域就会进入夏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地面的光线较为弱,这时候我们所处的区域就会进入冬季。

2. 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运动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周期大约是24小时,即一天的时间。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日夜交替现象。

当地球自转到太阳直射地面的一侧时,该地区经历白天;当地球自转到背离太阳的一侧时,该地区经历黑夜。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会有不同的日照时间和气温。

二、季节的变化及其影响地球的运动直接影响了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又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季节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与自转运动共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地球南北半球之间,季节的变化是相反的。

当地球的南半球靠近太阳时,南半球进入夏季,而北半球则进入冬季;当地球的南半球远离太阳时,南半球进入冬季,而北半球则进入夏季。

在地球的赤道地区,季节的变化相对较为微弱。

这是因为赤道地区距离两极较远,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对均匀,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而在地球的极地地区,季节的变化则非常显著,极夏和极冬的差异极大。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运动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球运动模型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球运动模型、PPT课件。

2. 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邀请学生分享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和疑问。

2. 教学新课:(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通过实例说明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互动:(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运动模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4. 巩固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掌握情况;(2)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2. 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进行解释;3. 搜集有关地球运动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批改课堂练习题,分析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了解地球运动的机制,明白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理解地球自转引起日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4.了解地球公转引起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

5.能够使用图表等方式,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四季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日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4.地球公转引起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机制。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提问学生所在的时间、季节、昼夜等问题,让学生了解时间、季节、昼夜等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2.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使用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动来巩固对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3. 地球运动的机制以及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教师通过动画等方式,利用黑板、投影仪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地球运动的机制,并让学生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地球自转引起日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教师通过实验或动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引起日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理。

5. 地球公转引起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公转引起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展示一些例子和图片,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机制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教学方法和技巧1.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利用实验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巩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4.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指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等。

三、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四、应用(10分钟)1. 学生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太阳从东方升起,为什么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2. 教师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展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讲解和实践,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在应用环节,学生能够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掌握不够扎实。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运用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图片等教学道具。

2. 教学课件或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地球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一天)。

演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 地球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一年)。

演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

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

4.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进一步探索兴趣。

6.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程度。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七、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否准确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评价学生的能力掌握情况:能否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这个轴心被称为地轴,它连接了北极和南极,且垂直于地球表面。

地球完成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1. 地轴倾斜引起的现象地球的轴线并不完全垂直于黄道面,而是倾斜23.5度。

因此,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太阳光照射到各个纬度上时会产生不同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季节会发生变化以及为什么地方之间有着不同的气候。

2. 日食和月食由于地球自转和月亮绕地球公转,当月亮处于特定位置时,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会形成一条直线。

这种情况下,如果月亮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则发生日食;如果月亮正好进入阴影区域,则发生月食。

3. 环形日食和部分日食在某些情况下,当月亮离太阳较远时,无法完全遮挡住太阳表面,我们看到的就是部分日食。

而当月亮处于距离地球较远的位置时,无法完全遮挡住太阳,我们就会目睹到环形日食现象。

4. 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的变化。

白天人们进行各种活动,而夜晚则提供了休息和睡眠的时间。

此外,自转还导致了不同纬度上的气候差异、潮汐现象以及风向的变化等。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

这个轨道呈椭圆形,并且与黄道面相交。

完成一次公转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即一年)。

1. 阳历年和闰年日常使用中我们所说的一年通常指数学年、农历或者阳历年。

然而,由于公转周期并非整数,因此为了保持日期与季节间稳定性,在平年基础上增加一个额外日期来弥补,即闰年。

闰年具有366天。

2. 四季交替与自转不同,公转引起了四季交替现象。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我们称之为冬至点,此时南半球将迎来夏季,而北半球则迎来冬季。

当地球完成四分之一公转并达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时,则是夏至点。

3.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轨道运动使得地区之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导致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气候差异。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公转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 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
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

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

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

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
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
太阳光热的多少。

(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

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
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2(表.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
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
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春分
3、21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春季(3、
4、5)
注:南半球季节相反
[归纳总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形成了四季。

[过渡]同一纬度不同时间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

那么,同一时间不同纬度地方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会一样吗?(如:在夏季,赤道地区、北纬40度地区、北极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一样吗?地面冷热一样吗?)
三.五带的划分
[活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小组为单位归纳,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度,最南可23.5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可达北纬] 教师点拨说明[
达南纬23.5度。

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投影]地球上的五带图
[分组活动]分三个大组,分别代表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观察思考:各温度带的范围、有无阳光直射、获得热能多少。

[角色扮演]各组派一名同学上讲台展示所代表温度带景观图片并介绍其特点。

[活动]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完成表3
表3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和北极点之间;南极圈和南极点之间
有无阳光直射有直射阳光无直射阳光无直射阳光,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热量多少获得热量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得到热能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季节变化明显获得热能最少,气候终年寒冷
[知识拓展]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课后想一想] 我们这里的房子(北纬24度附近)为什么一般都朝向南方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