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实践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

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

一、引言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教育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实践意义以及现实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的基本内涵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教育费就是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费用。

这种费用是由生产者个人负担的,因此,它属于生产者的个人消费。

”这意味着教育应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人才。

2.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教育应当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道德、审美等方面。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实现。

”这意味着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教育在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获得解放。

”这意味着教育应当为社会的变革提供人才支持,推动社会进步。

三、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的实践意义1. 促进教育公平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强调培养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人才。

这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 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强调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这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的现实启示1. 重视教育公平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重视教育公平,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2.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教育实践观,注重培养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人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区别。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实践观的提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其鲜明的特色,而且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实践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表明,真理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要了解某种科学理论是否正确,就需要进行实验来验证。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提高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改善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的发生,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

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具有真正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才能为实践指明方向,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只有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检验和完善理论,不断地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也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

而实践活动又分为生产、科研、社会实践及革命实践等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发现和确证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实践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实际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认识和改造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实践方法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改造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对认识的检验标准。

只有实践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相符合时,才能说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对理论进行修正。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的具体目的和实践的过程,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核心要求。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科学、精确的认识和分析。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使理论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使实践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4.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念根源、实践的主体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通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观念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即实践是由人主体进行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是实践的主动者和创造者,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四、实践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良性循环,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五、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性意味着实践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两者密不可分。

实践和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姓名:耿芳兵学号:100301114以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述过实践,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注重的是行动,其目的在与自身,使人们“善”;而“创制”主要指导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技艺活动,其目的在于创制的对象。

之后,关于实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不过是思想的代名词。

而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实践指的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实践,但他们把实践又通常理解为饮食起居之类的日常生活或商人的营业牟利活动。

他们对实践的理解片面而孤立。

而马克思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构成其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的提出是一个从有到无、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l、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3、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认识论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于是,从哲学上概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可能。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过程马克思从开始从事哲学活动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问题,但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

实践的力量来自本身自由的理性,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同时也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

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他把两者看成是同一件事情。

这时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区别开来,认为从事政治批判不仅需要有革命理论,而且还需要物质力量,这个物质力量就是掌握了革命理论的无产阶级。

但这时马克思还没有研究生产实践问题,不了解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还没有解决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探索科学实践观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首先,由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实践。

其次,他在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并强调指出,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离不开外部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第三,马克思还初步论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此外,马克思正式使用了实践范畴,并把实践理解为人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他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初步萌发了实践是认识的对象、源泉以及认识真理标准思想。

在另一个方面, 基于此种实践观,马克思进一步伸张了实践的批判维度,把哲学终结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指出:/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

既然哲学与世无涉,停留在自言自语的满足上,那么它的灭亡便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哲学终结的现实批判,马克思依循的仍然是异化史观的批判路径。

人类非异化的价值悬设成了马克思批判现实的理据。

因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仍然运用哲学武器展开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神圣家族》,1844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合作了《神圣家族》。

该书不仅明确了人对自然的两种关系, 即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而且再次阐发了哲学终结的实践观的历史根基。

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他们已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

他们还指出,不去认识某一历史时期工业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认识这个历史时期,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次,他们强调实践在改变现存事物中的作用,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第三,他们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实践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他们说:在生产实践中,“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就是说,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生产实践改变的是物质存在的形态,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

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在这一点上《提纲》被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其中关于实践观的阐述具体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关于认识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不到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基本作用,必然对事物的认识只是一种直观的照相似的反映。

而未把事物看作是被人们改造过的对象,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事物检验理论上的作用。

因而,它不能说明理论的本质。

例如:费尔巴哈虽然不满意黑格尔将理性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而认为感性直观才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马克思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并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理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证明,区别真伪。

因此,马克思的结论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实践是社会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必然看不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不然对社会的认识,只是一种纯客观的,经验的直观,而未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实践活动的过程,没有看到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因而,它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

例如: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黑格尔将人类社会视为绝对观念产物的思辨性,虽然批判了宗教,但他由于没有用实践活动说明宗教产生的社会起源,最终仍然深陷唯心主义的巢臼中。

马克思通过将实践引入社会生活领域,表明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首先,社会的起源基础是物质实践。

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

其次,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实践。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它制约着人类的其他活动: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科学、艺术莫不如此。

再次,社会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实践。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各有其特点。

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参与即人的各种实践活动。

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人的实践。

3、实践是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了人与实践的关系,必然看不到实践对人的本质的作用。

对人的认识只是一种抽象的、生物学意义的理解,而未把人看作是实践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

没有看到实践对人的本质的作用,因而不能说明人的本质。

例如:费尔巴哈理解的作为出发点的,人不是在现实社会中受各种社会关系约束的人,而是彼此孤立的、无差别的自然实体。

于是他只好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理智、感情、意志、爱以为人类依靠所谓的“类本质”才使得所有个人得以联系起来组成了人类社会。

马克思通过将实践引入人的问题,表明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观点: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生存、发展,才能证明实现其本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化的社会活动。

人要生存,就必须时时刻刻从事实践活动。

人作为主体,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社会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活动。

在社会活动中,必然表现为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他人形成的各种关系。

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只能从其对象化的社会活动即从实践中寻求。

其次,人是实践内容,是多样化的社会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活动以及一切生活活动。

如:家庭活动等。

这些多样性活动的总体结果表现为个人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即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外化了的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

最后,对人的本质及其人性的考察,必须臵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

4、实践是历史的本质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了人类历史与实践的关系,必然看不到实践对人类历史的作用。

总是用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去说明社会历史,因而不能说明人类历史的本质。

例如:自中世纪以来的某些唯物主义者力求发现历史发展的动力,寻找改变现实的力量。

是由于不懂实践不能从历史观点出发,把实践看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因而不能说明人是怎样实现改变环境与改变人的辩证统一的。

最终得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结论。

马克思通过将实践引入历史,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历史。

没有物质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

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就在于他跳出了抽象人性论的理论陷阱,从历史的实践出发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认为两者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达到了辩证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