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ppt优秀课件

❖
2.尽管美、印、巴三者关系何其暧昧 ,但是 美国和 印度走 向军事 合作的 态度相 当明朗 。
❖
3.乔冠华是个从不设防的人,他能够 在国际 舞台上 叱咤风 云,却 无法应 对政治 生活中 的阴谋 和陷阱 ,最后 付出的 宝贵的 生命为 , 那段时 间里, 我市解 放路上 到处都 是游玩 购物的 人,直 到深夜 ,大街 上还是 不绝如 缕,热 闹极了
唐宋诗歌中的内容与物候间有着怎样 的关系?
❖ 许多唐宋诗歌能够揭示大自然的 本质,反映物候规律。
精读2-7段,找出说明方法,并分 析其作用。
❖ 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 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唐宋诗人 作品中的物候现象。
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 不以时间为序,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夏
秋
冬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 业奠基人。
正音正字:
卉( huì)勰( xié)瀛 (yíng) 滹沱( Hū tuó )蕃( fān) 瀼( ràng )涪( fú)
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 唐宋诗歌中揭示了一些物候现象 和规律。
速读课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个段落开始 介绍题目中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的?此前、后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 第2自然段
内容概括
❖ 第一部分(1):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引出 说明内容—唐宋大诗人诗中包含着许多物候知识。
❖ 第二部分(2—7):举例说明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 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3-7 植物的变化昭示的物候知识 ❖8、9 候鸟与物候的关系
❖ 思路清晰
教案《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侯》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有许多物候知识,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物候知识的?①诗中植物的变化昭示的物候知识②诗中关于候鸟的来去分布所昭示的物候知识。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说明顺序。
(6)本文由两句古诗引出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有许多物候知识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了清晰的说明这个问题,作者还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由植物到动物一一道来(同学们想一想,这属于那种说明顺序?),最后总结全文。可见,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
2、题目解析: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3、正音、识字:
卉(huì)勰(xié)瀛(yíng)滹沱(hūtuó)
蕃(fān)瀼(ràng)涪(fú)
4、读课文,找出本课中引用的诗句,了解并分析诗句中包含的物候现象。
诗人
诗文
13.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14.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PPT[优秀课件资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0beafa27c1cfad6195fa7af.png)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夏
秋
冬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 业奠基人。
正音正字:
卉( huì)勰( xié)瀛 (yíng) 滹沱( Hū tuó )蕃( fān) 瀼( ràng )涪( fú)
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唐宋诗歌中的内容与物候间有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样 的关系?
❖ 许多唐宋诗歌能够揭示大自然的 本质,反映物候规律。
精读2-7段,找出说明方法,并分 析其作用。
❖ 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 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唐宋诗人 作品中的物候现象。
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 不以时间为序,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
❖3-7 植物的变化昭示的物候知识 ❖8、9 候鸟与物候的关系
❖ 思路清晰
语言:哪些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 了准确性?
❖ 1.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 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 2.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 指标之一。
❖ 3.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5.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他花开了,
❖ 唐宋诗歌中揭示了一些物候现象 和规律。
速读课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个段落开始 介绍题目中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的?此前、后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 第2自然段
内容概括
❖ 第一部分(1):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引出 说明内容—唐宋大诗人诗中包含着许多物候知识。
❖ 第二部分(2—7):举例说明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 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语文八上第16课《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唐宋大诗人诗中 的物候
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 年至1974年, 浙江上虞(yú) 人,著名的科 学家、教育家。
正音、识字
卉(huì) 勰(xié) 瀛(yíng) 滹沱(hū tuó) 蕃(fān) 瀼(ràng) 涪(fú)
诗人 白居易
李白 王安石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杜甫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题材:五言律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说明文阅读】《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竺可桢宛敏渭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
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的,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
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领悟考验感悟 B.领略考验感觉C.领悟考证感悟 D.领略考证感觉12.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绿色.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通过主题演讲、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跨文化对比与交流中深入理解和体验中西方诗歌中的 自然观念。
详细描述
主题演讲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小组讨论可以让学 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见解,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角色扮演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中西方诗人创作诗歌的 情境,深入体验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然观念。
06
课堂互动环节与课后作业布 置
提问答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提问
在唐宋大诗人的诗歌中,物候现 象是如何体现的?
答疑
引导学生理解物候与诗歌创作的 关系,探讨物候变化对诗歌意境
的影响。
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诗 人在物候描写上的特点和风格, 以及物候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
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展示成果
的感慨。
象征
如李白的《静夜思》 中“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用月光 象征思乡之情,表达 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
排比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 楼》中“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连续的排比 句,增强语势,表达 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和人生的感慨。
创作实践:仿写、续写、改编
仿写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表达 更加含蓄和深刻。
诗中文学手法举例分析
比标喻题
如•杜甫文的字《内春容望》中 • 文字内容
“•国破文山字河内在容,城春 草•木深文”字,内将容山河比 喻为国家的命运,草 木比喻为城市的景象 ,形象地描绘出战乱
后的荒凉景象。
拟人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中“离离 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将原上的草拟人 化,赋予其生命和情 感,表达出对自然界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PPT【优质课件】

❖ 思路清晰
Hale Waihona Puke 语言:哪些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 了准确性?
❖ 1.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 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 2.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 指标之一。
❖ 3.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5.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他花开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夏
秋
冬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 业奠基人。
正音正字:
卉( huì)勰( xié)瀛 (yíng) 滹沱( Hū tuó )蕃( fān) 瀼( ràng )涪( fú)
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唐宋诗歌中的内容与物候间有着怎样 的关系?
❖ 许多唐宋诗歌能够揭示大自然的 本质,反映物候规律。
精读2-7段,找出说明方法,并分 析其作用。
❖ 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 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唐宋诗人 作品中的物候现象。
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 不以时间为序,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
❖ 第三部分(8):总写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 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答案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 本文说明的目的。 •答案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 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图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唐宋诗歌中的内容与物候间有着怎样 的关系?
❖ 许多唐宋诗歌能够揭示大自然的 本质,反映物候规律。
精读2-7段,找出说明方法,并分 析其作用。
❖ 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 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唐宋诗人 作品中的物候现象。
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 不以时间为序,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夏
秋
冬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 业奠基人。
正音正字:
卉( huì)勰( xié)瀛 (yíng) 滹沱( Hū tuó )蕃( fān) 瀼( ràng )涪( fú)
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当今社会的确是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 烈的社 会,是 一个追 求速成 的社会 ,许多 的人都 在赶路 脚步匆 匆,忙 着做着 自己的 事情。 生下来 后,忙 着长大 ,忙着 工作, 忙着打 拼,睁 开眼就 是各种 烦心事 压在心 中:房 子、孩 子、车 子、位 子、票 子……他 们唯恐 落后于 人,唯 恐受人 轻视 ,跟别 人比金 钱、比 地位, 比拥有 ,不停 地奔波 ,你追 我赶, 气喘吁 吁,为 了追求 物质财 富、争 取想得 的名和 利、实 现个人 的理想 ,呈现 在人们 面前的 总是一 副:麻 木的表 情,忙 乱的脚 步,总 以为前 面有一 个巨大 的幸福 在等着 他,为 了早日 抵达目 的地, 日夜高 速奔跑 前行, 生命就 在疲于 的奔忙 中消耗 掉,精 神也在 残酷的 竞争和 快节奏 的生活 中趋于 紧张, 以致麻 木或崩 溃。百 花的争 奇斗艳 ,吸引 不了他 们向前 凝望的 眼神; 婉转悠 扬的歌 声,打 动不了 他们执 着的心 灵;灵 山香气 氤氲, 难以改 变他们 坚毅的 神情; 一路上 风光无 限,停 滞不了 他们奔 忙的身 影,他 们关注 着一些 虚无的 东西, 而忘了 生命的 本质意 义。748219美 文网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既 然沿途 有着绚 美的风 景,我 们又何 必风雨 兼程脚 不停息 ?既然 眼前便 有旖旎 的风情 ,又何 必对未 知的前 方魂牵 梦萦? 生活中 ,其实 我们每 个人都 有目标 ,并且 我们的 奋斗, 都是为 了能离 它更近 。奋斗 努力, 快步走 行,无 可厚非 ,但是 我想, 人生在 路上行 走,本 应该走 走停停 ,该歇 的则歇 一歇, 该停的 则停一 停,在 生活一 直往前 走的同 时,适 时的放 慢脚步 ,看看 你的身 边,看 看你的 周围, 欣赏一 下沿途 的美丽 风景, 也许里 面就有 会你想 要的东 西。不 要为了 追求物 质财富 ,不要 忙于到 达目的 地,只 顾疲于 奔跑, 而错过 了身边 美丽的 风景, 不要让 你已拥 有的很 多东西 在手中 悄悄的 流失, 失去对 它的珍 惜,更 不要怨 天怨地 怨人怨 己,抱 怨自己 的人生 磕磕绊 绊,不 如人意 。要知 道很多 时候, 当在你 盲目地 追求着 你的目 标后, 当你在 怨天怨 地怨人 怨己时 ,回过 头来看 时,可 能会发 现:许 多的美 丽和幸 福,原 来就在 你路途 的景色 里!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时间也不能停滞 ,但是 我们可 以驻足 。人生 路上, 一路行 走,一 路都是 风景, 路上, 你会遇 到很多 美的人 ,美的 事,美 的景。 不要忘 了经常 抬头凝 视一会 儿蔚蓝 的天空 和飞翔 的鸟儿 ;不要 忘了去 看一看 路边盛 开的花 朵,嗅 嗅花儿 散发出 的香气 。在人 生的风 景里有 春夏秋 冬,会 有不同 景致, 春葱茏 、夏繁 盛、秋 斑斓、 冬纯净 ,都显 得很美 丽,你 大凡可 尽收眼 底。只 不过人 生的风 景画册 里,有 的柔和 ,有的 热烈, 有的凄 美,还 有的悲 壮,只 要你放 慢脚步 ,多看 看沿途 的风景 ,多收 藏些快 乐的心 情,人 生就会 轻松很 多。也 许在你 放松心 境的时 候,你 就能看 见生活 的笑容 。不同 的人生 体验, 才能让 人生多 彩丰富 。如果 太在意 目的地 ,这一 路上, 心中便 会少了 很多乐 趣。在 人生的 旅行中 ,最重 要的不 是结果 ,而是 过程, 也不是 他经历 了什么 ,而是 他以何 种心态 去面对 生活 。 为了在旅途结束时不留下丝毫的遗憾, 请把握 好旅程 中的每 一分钟 。一路 上慢慢 地走, 别忘了 欣赏沿 途的风 景。 作者简介:谈笑在指尖 原名:张 波文章,诗歌多见于省内外报刊和 网络平 台。喜 欢把日 子中的 点点滴 滴写进 文字里 ,抒写 心中之 梦,始 终保持 着乐观 心态, 过好每 一天。 滴写进 文字里 ,雀巢 冰泣淋 裡的一 种,外 面是薄 薄的一 层巧克 ,裡面 是甜甜 的奶油 的一个 心形的 冰棍我 要用 它来纪 念他们 的爱情 。 辉和莉是在网络上认识的,莉比辉大5岁。2000年初 秋的一 天,他 们相识 了,以 后的日 子,他 们相知 了,彼 此以姐 弟相称 。第一 次他给 她写信 是在圣 诞节, 当时仅 仅是一 声祝福 ,是一 张贺卡 后来,他爱上了她,一个让辉用三生 三世都 不能忘 记的女 人。 2001年的2月10日,值得纪念的日子 ,辉告 诉了莉 他心裡 的想法 !因為 莉是从 艰辛中 一路走 来身心 疲惫的 人,深 知道爱 就要付 出什麼 ,她没 有给辉 任何的 天长地 久,任 何的承 诺,苍 白的语 言,无 力的承 诺失去 了它应 有的价 值。也 许,在 那个时 候,他 们的爱 就已经 开始了 ,只是 他不愿 意去瞭 解罢了 。平凡 的书信 来往, 交换彼 此的心 灵得可 笑和无 力,丝 毫都不 能让你 停顿半 步。你 脸上的 微笑, 会让你 在行走 时浑身 增添起 无穷无 尽的力 量;你 脸上的 微笑, 就像是 那照亮 天空的 火炬, 能使你 的眼前 永远闪 耀着光 明与希 望;你 脸上的 微笑, 能催你 不断奋 进向前 ,让你 的生命 里充满 激情与 活力。748219美文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3、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4、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请几位同学背诵上节课诗词。
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正音、识字:
卉(huì)勰(xié)瀛(yíng)滹沱(hū tuó)蕃(fān)瀼(ràng)涪(fú)三、解析课文: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书。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诗人诗文物候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变。
李白王安石“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李益刘禹锡王之涣毛泽东《临滹沱见蕃使》竹枝词》《出塞》《送瘟神》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杜甫“西川有杜鹃…”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陆游《鸟啼》
侯鸟与农事的关系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
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
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溉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2.用三分钟的时间通读课文,然后找同学简述所讲主要内容。
(注意字词)
卉(huì)勰(xié)瀛(yíng)滹沱(hū tuó)蕃(fān)瀼(ràng)涪(fú)
二、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那些物候现象?(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达到提高积极性的作用)
提示:本文由两句古诗引出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及目的——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包含着许多物候知识;我们要了解这些知识,使之服务于人类。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
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告诉了人们春天到来的标志。
唐代诗人李益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除此,作者还举例说明诗中关于候鸟的诗句也表现了这一点。
唐代诗人杜甫“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
咽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告诉了我们杜鹃的分布;南宋陆游的《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不仅证明诗人是留心物候的,而且还用以预报农时……等等
2.课文第二段引用了黄宗羲的一段话,仔细阅读,说说他的含意及其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这段话是说大诗人能够真切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并将自然万物及其变化凝于笔端,故其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
三、精读课文,细节体会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黑板,分别写出他(她)所找出的说明方法,然后请其他男女生上来补充。
写完以后再分别请男女生找出每种说明方法的依据,其他人补充。
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一种游戏式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获得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学生只要说出课文运用的主要方法就可以。
)(课堂总结)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
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这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四、课后练习
除了作者所举的例子之外,还有很多诗句包含物候学的知识,请同学们找出几句,并适当的作出分析。
(不少于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