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寅恪》有感

合集下载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2000字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2000字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阅读报告谈到陈寅恪,最先想到的就是他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而读完《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会发现这原来就是先生毕生的信仰和坚守。

这本书是在午后的晴天读完的,读完以后心情像是晴天里的艳阳久久不能平复。

我静静地闭上眼,我好像看到了一位身穿青衫,拿着手杖的瘦弱的老人正目光坚定的望向前方,虽然先生早已盲目。

仅仅四十多载,竟物是人非,大相径庭,对先生的评价也人云亦云。

他尽力给人留下沉重的哀叹,却让太多人无法去触及。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书虽然是一本人物传记,但对历史的背景的写照都能印刻出来。

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屹立在那个时代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傲骨。

在那个特殊时期,当先生收到了北京的邀约,想任命他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陈寅恪不为所动,而是直接提出了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允许研究所不信奉马列主义,不涉及政治方面的学习。

第二个条件是请毛主席与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用来做挡箭牌,以防有人追责。

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史学界正“学习应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无疑是一个震惊众人的举动。

他坚持为学术争自由,不管别人怎么劝,先生永远坚持自己。

我自作王国维纪念碑文时,即持学术自由之宗旨,历二十余年而不变。

”这种知识分子的自尊令我们敬意油生,更令我们十分感动和仰望。

我突然又想起了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民国文人,他们永远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即使牺牲自己,也要留下清白在人间。

或许他们是古朴的,可是他们的傲骨和精神是我们永远都起立敬仰的。

或许正是因为有陈寅恪先生这些在黑夜里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人,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才能够打破黑暗迎来光明吧!陈寅恪先生的毅力也令我佩服。

中年眼睛失明,暮年腿脚失灵,肉体上疼痛的折磨并没有抑制他向前进的动力,而他更加坚定去抗击任何厄运,并坚持完成了足够扬名万世的《柳如是别传》。

为“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从1954年到1964年,十年的探索与写作,终究在历史的废墟和残垣断壁间艰难寻找和挖掘出来成果,八十余万字的《柳如是别传》由此诞生,传诵至今。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300字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300字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300字我从陈寅恪先生身上看到了三个阶段的人格演绎。

第一阶段是他求学路。

陈寅恪出身在官宦世家,其父亲陈三立是戊戌变法四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其父索性专注于诗歌创作,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这份为国图强的抱负溶解在无奈的吟诵之中并传给了他儿子。

陈寅恪13岁被送到日本读书,失去了应科考,求功名的机会,在异域他乡里,陈寅恪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深知,他的背后是一片混浑不堪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需要指引。

陈寅恪的博学离不开聪慧的天赋与超人的勤奋。

他精通二十余种语言,学习数学、物理、研读《资本论》可笑的是,西洋留学的13年里,他竟无一张博士文凭。

他常去旁听其他课程而不要学分,不愿受一个专题的束缚而枉费光阴。

而正是这种俯视学海的求学态度,使他的知识体系比一般的学者都更完善,贯通中西。

在这个阶段,陈寅恪所博览的知识似乎正影射着他内心的某些品格,正向着他的为学境界进发。

第二阶段是他盛年时传道受业解惑的日子。

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整个清华上下乃至整个学术界都没有一个人敢瞧不起他。

他的学生,毕业后无不成了大家。

他在西洋学习了东方学后,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文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他时刻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

我想,这正与当我们聆听异域的音调后,才会对中国音乐有更深层的理解一句相映。

只有融入了各种文化之后,才能领悟文化自信的精髓所在,二战的爆发,他的父亲陈三立绝食而死。

似乎是陈寅恪整个人生的转变。

他的第一次学术转向也正在此时转变为中古史的研究。

同时,他的眼睛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剥离,已经看不见了。

对于读书人,眼睛可是整个身体最要紧的。

眼睛看不清了,学问要再进展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陈寅恪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去逃难,他不想就这样而枉费前半辈子苦苦得来的学问。

在这段背负着家仇国恨的逃亡路上,他作的大多数书与批注都被烧毁和盗没了,永久地沉眠在时间中。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后感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后感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后感篇一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后感读完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我整个人都仿佛被拉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之中。

哎呀,这感觉可真是奇妙!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吃力,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论述,让我头都大了。

我心里就犯嘀咕:“这也太难懂了吧,我能搞明白吗?”也许是我太着急了,静下心来慢慢读,好像又能品出点味道来了。

书中对于隋唐制度渊源的分析,那叫一个详细和深入。

我觉得就像是在拆解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机器,每一个零件都被陈先生剖析得明明白白。

这让我不禁感叹,历史研究原来可以这么细致入微!不过呢,我在想,要是能多一些生动的例子,是不是能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更容易理解呀?比如说,多讲讲当时人们的生活故事,也许我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制度的影响了。

但话说回来,这本书真的让我对隋唐时期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只知道隋唐很繁荣,可到底为什么繁荣,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啥作用,我是一知半解。

现在呢,好像迷雾被一点点拨开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场冒险,有时候我会迷路,有时候又能发现宝藏。

我觉得,虽然读起来有点费劲,但收获还是大大的。

我不禁问自己,以后我是不是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呢?也许可以吧!篇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后感当我合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打鼓:“这么厚,这么专业,我能读得下去吗?”可谁能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吸引进去了。

陈寅恪先生的论述,那真叫一个严谨!就好像是在精心搭建一座宏伟的建筑,每一块砖头都摆放得恰到好处。

但有时候,我又觉得他的观点有点高深莫测,我得反复琢磨好几遍才能有点头绪。

我就想啊,这是因为我太笨了,还是陈先生的思想太超前了?书中提到的隋唐制度的演变,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可我又在琢磨,这些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也许对于一些人是好事,对于另一些人就不一定了。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500字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500字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500字
陈寅恪,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通过他的经典著作《大师陈寅恪》,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我在阅读了《大师陈寅恪》之后,对其中涉及的文化理念及其理论深有体会。

首先,《大师陈寅恪》深入剖析了古代文化的优劣,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陈寅恪认为,古代文化曾经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因其落后的思想而陷入低迷。

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实质上是一种抗争、改革的过程,它的目的是要摆脱传统文化的局限,引导社会进入新的文化状态,以实现社会发展。

其次,《大师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论述,提出了许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建设主张。

陈寅恪提出,新文化运动必须重新审视古代文化的优势,以及如何将新的思想、新的现实、新的技术与古代文化融合在一起;新文化运动要突破传统价值观念,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加以创新发展;新文化运动必须通过激烈的斗争实现社会变革,维护民族利益和谋求民族振兴。

此外,《大师陈寅恪》还论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践策略。

陈寅恪坚持多元文化观,认为只有通过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才能够实现新文化的发展;又坚持不断的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坚实理论,确保新文化的发展;并且他还倡导新文化的实践应当以共和国的建立为目标,因为建立共和国是新文化的开创与发展的最终归宿。

在阅读了《大师陈寅恪》之后,我愈发认识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也愈发推崇他将古代文化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倡导文化多元化的远见卓识。

我以陈寅恪为榜样,将他的理念融入到新文化实践中,用实际行动驱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回忆陈寅恪先生》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家陈寅恪生平的回忆录。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泰斗,他的学术成就和个人品格都深受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这部回忆录以亲历者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陈寅恪先生的一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学者和人格魅力。

在读完《回忆陈寅恪先生》之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陈寅恪先生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他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待生活的豁达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不畏艰难,不怕挑战,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他的学识渊博,不仅涉猎古代文献,还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他的著作《新文化与古文化》、《史学论丛》等都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变革,但他始终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他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品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有的品质和态度。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陈寅恪先生的品德也令人敬佩。

他为人谦和、正直,对待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慈爱和关怀。

他的学生们对他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他的学识和品德都赞誉有加。

他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和为人处事的风度都让人敬佩不已。

通过阅读《回忆陈寅恪先生》,我对陈寅恪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态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陈寅恪先生的学识、品德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不畏艰难,不怕挑战,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他的学识渊博,不仅涉猎古代文献,还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他的著作《新文化与古文化》、《史学论丛》等都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范文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范文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范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陈寅恪先生悼念诗人范仲淹逝世800周年的论文集,由国内外学者共同完成,于2016年由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这本书记录了陈寅恪先生的最后二十年的思想、感受和学术成果。

阅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让我深刻体会到陈寅恪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心路历程。

在任教、研究、著述、治师等方面,陈寅恪先生表现出了非凡的追求和敬业精神。

虽然他曾受到迫害和诋毁,但他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并且对于自己的错误态度和言行,也能够勇于反思和批评。

他的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让我深深感动并受到启迪。

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陈寅恪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继承的重要性。

陈寅恪先生及其学术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他的治学之路,不仅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贡献的体现,更是人文精神和学问品德的体现。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化和学问道德层面上的佳作,不仅让我领会到陈寅恪先生的思想和学术履历,也使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本色。

此外,学术论述和语言表达方面都非常的规范和易懂,这也是一本值得推介的好书。

总的来说,《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一本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不仅记录了陈寅恪先生的学问历程,更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文品质。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它也提醒我们,我们应当关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立足于传统,积淀悠久,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创新价值。

读《陈寅恪》有感

读《陈寅恪》有感

读《陈寅恪》有感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本书由学者陆键东所著,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的传记。

陆先生本着学术原则,极力不带个人情感,但字里行间仍然充满着对文化大师陈寅恪的崇敬之情。

同时,又流露出对文化大师晚年凄凉境遇的悲愤。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的史学思想中既有对传统史学优点的融会与继承,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吸收了近现代史学的诸多积极因素,是这一学术转型时期的典范。

读完本书,我深深的被陈先生对历史的执着和求真所折服,我敬佩他历史的博识和学人风骨,更慨叹陈先生那可歌可泣的人生。

然而,该书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是陈寅恪先生一生治学原则的写照,正如陈寅恪先生亲撰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向北京关上了大门展示了陈先生的傲骨与气节。

1953年,陈先生拒绝了出任中央历史研究所中古所所长一职,尽管先生的原助手兼徒弟——汪笺再三南下劝陈先生北返任职,陈先生还是毅然地拒绝了,并为此与汪笺断绝了使徒关系。

先生在这件事上所表现的气度让我折服。

陈寅恪先生还提出了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两个条件: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而面对冼玉清的劝说,陈先生倔强地说“我要为学术争自由。

我自从作王国维纪念碑时,即持学术自由之宗旨,历二十余年而不变。

”这是陈寅恪先生在诱惑面前的最真实的回应,表现出了他对学术自由的执着追求,而这也恰恰是陈寅恪先生自傲、倔强气质最鲜明的体现。

在陈寅恪先生晚年的生涯中出现了对其影响极深的女性——冼玉清。

这位奇女子在“检讨”风潮中,自承:向往贤人君子的人格,向往旧道德、旧礼教、旧文化。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读后感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读后感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读后感朋友!今天咱聊聊《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我这心情可复杂啦,就像第一次吃到那香甜的水蜜桃。

对我来说,这书可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像是唤起了我对历史的那些好奇和想象。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那沉甸甸的分量直击我心。

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陈寅恪这文笔吸引住了。

讲述柳如是的故事,他那手法真是绝了。

说实话,柳如是在我脑子里简直成了活生生的人物,我开始想象她那风情万种的样子,还有她和钱谦益那些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纠葛。

嘿,你说,这生活是不是比戏剧还精彩?说起来,陈寅恪先生研究柳如是,那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老陈头可不像我们这般浮躁,抓到个历史人物就开始天花乱坠地编。

他是真正下了考据的功夫,把那些个史料翻了个底儿朝天,就像农夫翻土一样,细致耐心。

我有时候就在想,若我能有老陈头那两下子,哼,写个啥也妥妥的。

可别说,这柳如是也是个不一般的人物。

她那种才情和胆识,实在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她在历史洪流中走过来,就像那果园里的水蜜桃,经历风吹雨打,却依然香甜动人。

每次读到她的故事,我总会不自觉地有些感叹: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活得如此潇洒,真是个传奇女子。

你要是让我形容这本书,我就觉得它像是一场历史与文学的盛宴。

那些故事既绚丽又苍凉,像是水蜜桃的汁水一样,甜中带酸。

再说这本书呀,还真得慢慢读,细细品。

就像吃水蜜桃,不能急,也不能随便啃一口就走。

我读完这书啊,心里总有那么股淡淡的惆怅。

就好像朋友之间,聊到一半忽然分开了。

我想,是不是人一旦与历史有了挂钩,就变得特别有分量呢?哎,我还真希望身边也有个像老陈头这样的学者,能一起侃侃历史,聊聊那些不朽的传说。

不管怎么说,这书让我好像和柳如是还有陈寅恪都来了一次时空旅行。

这是一份独特的体验,就像享受了一份大自然的馈赠似的。

朋友,不知道你对这本书有没有啥有趣的想法呀?咱们可以好好唠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
本书由学者陆键东所著,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的传记。

陆先生本着学术原则,极力不带个人情感,但字里行间仍然充满着对文化大师陈寅恪的崇敬之情。

同时,又流露出对文化大师晚年凄凉境遇的悲愤。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的史学思想中既有对传统史学优点的融会与继承,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吸收了近现代史学的诸多积极因素,是这一学术转型时期的典范。

读完本书,我深深的被陈先生对历史的执着和求真所折服,我敬佩他历史的博识和学人风骨,更慨叹陈先生那可歌可泣的人生。

然而,该书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是陈寅恪先生一生治学原则的写照,正如陈寅恪先生亲撰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向北京关上了大门展示了陈先生的傲骨与气节。

1953年,陈先生拒绝了出任中央历史研究所中古所所长一职,尽管先生的原助手兼徒弟——汪笺再三南下劝陈先生北返任职,陈先生还是毅然地拒绝了,并为此与汪笺断绝了使徒关系。

先生在这件事上所表现的气度让我折服。

陈寅恪先生还提出了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两个条件: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而面对冼玉清的劝说,陈先生倔强地说“我要为学术争自由。

我自从作王国维纪念碑时,即持学术自由之宗旨,历二十余年而不变。

”这是陈寅恪先生在诱惑面前的最真实的回应,表现出了他对学术自由的执着追求,而这也恰恰是陈寅恪先生自傲、倔强气质最鲜明的体现。

在陈寅恪先生晚年的生涯中出现了对其影响极深的女性——冼玉清。

这位奇女子在“检讨”风潮中,自承:向往贤人君子的人格,向往旧道德、旧礼教、旧文化。

她被迫离开政坛后在香港力邀她重返讲台之良机时,她却毫不犹豫的向党请示并因此放弃。

正所谓志趣相投吧,不过陈寅恪的气质与冼玉清的也有不同。

陈寅恪先生的坚持自由,几乎坚持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向盛情邀他入京的中央体提绝无可能的要求,书稿送检勃然大怒,即使大悖时事也断不肯改之一字,如此种种,所以说他是“不屈的陈寅恪”。

他的固执,他的硬脾气,与冼玉清的忠肝义胆一样,不觉让人有泣下之心痛。

而陈寅恪先生最看不得,听不得别人对他进行人格侮辱。

如“误人子弟”,陈愤然不再开课;再如“享受特权”“侮辱护士”等等,让陈先生在家中大发雷霆。

这些虽说是时代与陈寅恪思想不相容的遗憾与悲愤,又何尝不是陈先生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人气骨的体现。

时代的不平,一代人的感奋,陈寅恪先生悲喜交加的故事,仍感震动,思绪难平。

而陈先生也一直活在自以为已陈迹的历史中,从来未能割断与往昔的恩怨。

他的自由思想与精神也感动了许多人。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云: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是啊,陈先生才华学问又有几个历史学者能比及的。

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云: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

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

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

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

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

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宝成:毫无疑问,陈寅恪先生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不仅是江西的骄傲,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从众多学者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更清晰的认识了一代伟人
陈寅恪的精神和他为历史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看出了众多学者对陈先生坎坷遭遇的悲悯和伟大学者逝去的惋惜。

总而言之,陈寅恪先生的晚年,有教学,有著书,而占本书最重要部分的,是他的精神,是他自由的精神。

他的精神世界,是关系到他晚年一些言行和思想,没有改变的则是他的治学方法。

而最能概述我对陈寅恪先生的崇敬则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虽大师已去,但大师的精神仍在激励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流中不断前进,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奋进,因为我们的时代也在呼唤着新的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