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治疗进展概述
布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多汗 主要症状之一,急性期患者尤为明显 ,尤其是晚上。多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 时多汗症状加重,常可湿透衣裤,患者感 到紧张、烦燥,甚至会影响睡眠。可导致 虚脱。
肌肉/关节/后背痛 急、慢性布病患者,主 要发生在大关节。以骶、髂、肩、肘、踝 等关节处常见。
皮肤 急性期可出现充血性皮疹,持续时间 短。 淋巴结 淋巴结肿大,个别化脓成瘘管,脓 汁带菌。 肝脾肿大 质软,中等硬。个别由于肝脏损 害可出现黄疸。急性期较慢性期常见(急 性期肝肿大占21.31%,脾肿大的占10.31% ;慢性期肝脾肿大占4.26%)。
首发症状 发热、多汗、萎靡不振、食欲不 振、头痛、肌肉/关节/后背痛、乏力;
其它症状 头疼、头晕、失眠、烦燥不安、 自觉手足发烧。急性严重病人可随受损脏 器出现相应症状
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 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 累表现
发热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 病人,急性期较慢性期常见。热型不一, 常见的有:波状热,不规则热、间隙热、 驰张热、长期低热。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高热时患者神志清醒、痛苦较少,但体 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 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伤寒、副伤寒 多为高热,蔷薇疹、消化系 统症状多见。肥达实验阳性
风湿性关节炎 有风湿热病史、一般不发生制止疾病过程的进展,防止由急性 转变为慢性,减少复发,消灭后遗症。 治疗原则 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防止转为慢性,减 少并发症。 合理选用药物及用药途径 在细胞内发挥 抗菌作用,布氏菌性脑炎采用鞘内注射。 综合疗法 联合用药,对症治疗。 中西医结合 能提高疗效,减轻治疗反应 。
呼吸系统 急性期,咯白色泡沫样痰或血性 痰,痰中可培养出布氏菌。 心血管系统 低血压、收缩期杂音、心动过 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慢性期较常见 。 软组织 纤维组织炎、囊肿 局部肿胀和增厚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
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
标签: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防控;研究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布鲁氏菌却出现了反弹的趋势,很多报道称布鲁氏菌病的患病人数在逐渐呈递增趋势,这与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分析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已经迫在眉睫[1]。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所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外毒素,主要的治病毒素为其所产生的内毒素。
目前研究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布鲁氏菌属有4种,分别为牛种(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犬种(B.canis),这四种菌属对人类的致病性也是有相应的差异性的。
除了这4种外,还有绵羊附睾种(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2]。
前面所讲述的布鲁氏菌的分种是根据其储存宿主、生化、代谢以及免疫学的差异进行分类的。
近些年来对于布鲁氏菌的新种属的发现也有很多,比如田鼠型(B.micron)、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等布鲁氏菌都是近些年来新发新的,这些新型布鲁氏菌属的发现,使人们对布鲁氏菌有了更深的认识。
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2.1 传染源布鲁氏菌的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种,如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等都可以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状态或者带菌状态,人类感染的布鲁氏菌一般来源于已经被感染的动物,人类之间的感染一般是很罕见的。
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

㊀2019,35(5)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Z o o n o s e sD O I :10.3969/j.i s s n .1002-2694.2019.00.045 综㊀述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刘志国1,2,王㊀妙3,崔步云1,李振军1传染病重大专项(N o .2017Z X 10303401),生物安全重点专项(N o .2017Y F C 1200303,N o .2016Y F C 1200701)和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 .2018M S 08004)联合资助通讯作者:李振军,E m a i l :L I Z h e n Gju n @i c d c .c n ;O R C I D :0000G0003G0947G8839作者单位: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2206;2.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和浩特㊀010031;3.乌兰察布市地方病防治中心,乌兰察布㊀012000摘㊀要:布病也称马尔他热或地中海热,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直接或间接与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接触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该病临床表现多变且无特征性的症状.因此,临床诊断仍是极大的挑战,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㊁多汗㊁全身不适㊁头痛㊁肌肉关节痛㊁背痛㊁厌食等.布病的并发症可能涉及全身任何组织器官,骨关节受侵是最常见的布病并发症,另有生殖泌尿系统㊁中枢神经系统㊁心脑血管系统㊁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等并发症.本文就布病常见并发症及治疗进展予以概述,为布病并发症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布病;并发症;治疗中图分类号:R 378.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2694(2019)05-0447-08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c o m pl i c a t i o n s o f b r u c e l l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L I UZ h i Gg u o 1,2,WA N G M i a o 3,C U IB u Gy u n 1,L I Z h e n Gju n 1(1.N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n f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C h i n e s eC e n t e rf o r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C e n t e r f o rD i a gn o s i s 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B e i j i n g 102206,C h i n a ;2.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C e n t r a l f o rC o m pr e h e n s i v e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H u h h o t 010031,C h i n a ;3.U l a n q a bC e n t e r f o rE n d e m i c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U l a n qa b 012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r u c e l l o s i s ,k n o w na sM a l t a f e v e r o rM e d i t e r r a n e a n f e v e r ,i sa z o o n o s i s c a u s i n g b y Br u c e l l a .D i r e c t o r i n d i r e c t c o n t a c tw i t h i n f e c t e d a n i m a l s o r t h e i r p r o d u c t a r e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r o u t e .C l i n i c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o f B r u c e l l o s i s i s v a r i e da n dn o n s p e c i f i c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d i a g n o s i s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 r e m a i n s a v a s t c h a l l e n g e .C l i n i c a l s y m pt o m s i n c l u d e f e v e r ,s w e a t i n g ,g e n e r a l d i s c o m f o r t ,h e a d a c h e ,m u s c l e a n d j o i n t p a i n ,b a c k p a i n a n d a n o r e x i a .B r u c e l l o s i s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m a y b e r e l a t Ge d t o a n y t i s s u e o r o r g a n ,a r t i c u l a t i o n s i n v o l v e d a r e t h em o s t f r e q u e n t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b r u c e l l o s i s ,o t h e r s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c l u Gd i n gg e n i t o u r i n a r y s y s t e m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 ,c a r d i oc e r e b r a l v a s c u l a r s y s t e m ,d i g e s t i v e s y s t e ma n d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ys Gt e m ,e t a l .B r u c e l l o s i s c o mm o n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a d v a n c ew e r e s u mm a r i z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o i m p r o v e e f f i c i e n c y t h e d i G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o m pl i c a t i o n s o fB r u c e l l o s i s .K e yw o r d s :b r u c e l l o s i s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t r e a t m e n t S u p p o r t e db y N a t i o n I n f e c t i o u sI m p o r t a n c e S p e c i a l F u n d (N o .2017Z X 10303401),B i o GS a f e t y K e y S pe c i a l F u n d (N o .2017Y F C 1200303,N o .2016Y F C 1200701),N a t u r eS c i e n c eF u n dof I n n e rM o ng o l i aA u t o n o m y R e g i o n (N o .2018M S 08004)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h o r :Li Z h e n Gj u n ,E m i a l :L i Z h e n ju n @i c d c .c n ㊀㊀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㊁兼性厌氧胞内寄生菌.该病可侵犯动物的生殖系统导致流产㊁死胎和不育等,也可使牲畜生产和使役能力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1G2].同时,对人类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人感染布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㊁多汗㊁肌肉关节疼痛㊁乏力等临床表现,使患者身体和心理遭受严重打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该病反复发744作难以治愈,极大地耗费医疗资源,增加社会负担,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布病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与多种疾病具有相似或相近的临床特征,给临床诊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布病时常导致误诊和误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3].急性期布病主要采用2种以上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方案,慢性期则采用中西或中西蒙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布病并发症的准确判定对治疗药物㊁治疗时间的选择以及病程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4].另外,由于受到财力㊁经济发展㊁社会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执行全面彻底的布病预防措施较为困难,而且布鲁氏菌具有较强的在人群㊁家畜和野生动物中循环传播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较高的发病率[5].布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布病可引发包括骨骼系统㊁生殖系统㊁中枢神经系统㊁肝脏㊁心脏和肺部等组织器官的并发症[6G12],布病并发症的诊断治疗亟待重视.因此,对布病常见并发症的特征和治疗方案等进行综述,对提升布病诊断水平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㊀骨骼系统并发症骨关节疼痛是布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痛㊁关节炎㊁脊椎炎㊁骨髓炎㊁腱鞘炎㊁滑囊炎.85%患者可出现关节痛,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骶髂关节.脊柱炎是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2%~58%的布病患者会并发脊柱炎[13G14];该并发症通常见于老年患者,导致腰椎病变,常引起背部或颈部疼痛㊁发烧和全身症状;感染持续扩展可见椎旁脓肿㊁脊髓硬膜外脓肿和神经系统等病症[15].肌肉骨骼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7%(51/151),而腹膜炎和皮肤受累的病例相对较少[16].布病骨关节症状是成人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儿童少见.应强化布病导致的脊柱炎的鉴别诊断,特别是对于不明原因发热㊁背部及腹部剧烈疼痛的患者.应根据接触史㊁实验室检查综合判定,必要时采用M R I(核磁共振成像)进一步确认;该病采用O I E推荐的治疗方案通常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7].若患者出现病因不明的发热㊁急性腰骶疼痛等综合征,建议诊断时必须排除布病,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期.布病也可导致患者脊髓硬膜外脓肿,虽然患者未表现典型的布病症状,但可引发极为严重的颈椎椎间盘炎㊁硬膜外脓肿等症状[18].另外,布病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症和骨髓纤维化[19].对布病引发的全血细胞减少症病例的骨髓检查可见细胞构成正常㊁细胞过多㊁噬血细胞现象和肉芽肿等病症.骨骼系统受侵的患者较难治愈,复发率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药物,适当延长治疗期和按时复查,减少复发.2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布病神经系统受累可能是由细胞内微生物的直接作用引起或是引发免疫学机制的间接影响导致神经病理[20].在布病病例中约有2%~6.5%的患者涉及神经系统受累,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能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临床症状包括脑膜炎㊁脑炎㊁脑膜脑炎㊁神经根炎,脊髓炎和视神经炎;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脑膜炎,可能是急性或慢性期发病,可能是单一部位的表现或是全身性疾病,占神经性布病病例的17%~74%[21].脑膜炎可引发严重的颅内受累,神经病变㊁血管损伤㊁神经根炎以及脑积水[22].对480名布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表明,约6.5%(31/480)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7例为脑膜炎,其余有脑炎㊁脊髓炎㊁脑膜脑炎㊁脑脊髓膜炎㊁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㊁外周神经炎㊁脑膜炎合并周围神经炎和脑梗死等[23].布病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病.对脑脊液分析显示淋巴细胞增多㊁蛋白升高,而血糖较低[24].另外,1028例布病患者中有5.6%(58/1028)的患者涉及神经系统症状,77.6%(45/58)的患者表现为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并发症,12.1%(7/58)的患者有脑炎并发症,其余患者表现为脊髓炎㊁垂体脓肿㊁额叶脓肿以及持续性癫痫症状等并发症[25].神经性布病并发脑积水的病例,通常伴有双侧听力损失㊁运动障碍㊁共济失调㊁头部核磁共振交通性脑积水[26].若患者被确诊为神经性布病,应进一步检查排除脑积水等相关病症.另外,神经系统并发症通常较为严重,治疗极为困难.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应给予高度重视.3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中,心内膜炎是最严重的临床症状,可能导致死亡,但通常情况下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到2%,并与其他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感染比较常见,另有并发心肌炎㊁心包炎㊁感染性主动脉瘤等.偶有合并脑膜炎㊁肺炎㊁肝炎㊁皮肤损害等多系统受累的病例[27G28].采用抗生素和手术置换的方案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最佳选择[29],而且心内膜炎置换术应在患者临床病症改善后进行,但若有心力衰竭的迹象,应执844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35(5)行紧急心脏瓣膜置换术.布病心内膜炎患者常表现为发烧,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和持续性疲劳,但布病单一并发心包炎的病例极为罕见,抗生素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30].另外,布病还可引发完全性的房室传导阻滞[31],在临床中应与单纯的心脏疾病鉴别,以免引起误诊误治.布病可导致溶血并发症,包括血栓性微血管病(T MA)和溶血性贫血[32].布鲁氏菌感染也可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类似于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但在适当的抗菌治疗后疾病是可逆的.在布病诱发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短期标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是一种替代和补充的治疗方法[33].此外,布病可并发深静脉血栓[34].因布病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可能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包括血管在内的原因不明或异常的疾病,应强化鉴别诊断.布病不仅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同时还可导致患者的血液生理生化的显著改变.患者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 D 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 D MA 可能是布病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标志物.A D MA是一氧化氮合酶的主要内源性抑制剂被认为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但布病与A D MA间的关联仍需研究证实[35].布病还可导致急性期反应蛋白(C R P)和血清铁蛋白(S F)升高[36].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被认为是机体存在非特异性组织损伤㊁铁代谢异常和造血功能衰竭共存的表现[37G39],提示布病对血液循环系统和血液的生理生化具有严重的损害.因此,在布病临床治疗中关注患者生理生化指标的异常变化,与其他系统疾病相鉴别,尽可能排除干扰.4㊀消化系统并发症布病胃肠系统并发症包括厌食症,恶心㊁呕吐㊁腹泻㊁腹痛㊁消化道出血,约50%的患者伴有肝脾肿大和转氨酶轻度升高[40].布病的胃肠道并发症较为常见,但导致腹水特别罕见,通常发生在肝硬化等易感的情况下.布病引起腹水的患者多表现为渗出型,且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41];用四环素和利福平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布病引发肝脓肿的病例较为罕见,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超声检查(U S)㊁计算机断层扫描(C T)和磁共振成像(M R I)检查虽不具有特异性,但可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病例的确诊需要结合布病血清学实验结果[42].此外,布病可造成胆汁淤积.胆汁淤积㊁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为患者急性时相反应指标;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许多小㊁圆形㊁低密度肝脾局灶性病变[43].采用强力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结局,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可完全消退.布病的局灶性并发症较多,特别是来自布病疫区的患者应加以鉴别.5㊀造血系统并发症贫血㊁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表现在布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是布病的特征[44].54.6%的患者表现为贫血㊁6.5%的患者白细胞增多㊁7.7%白细胞减少症㊁另有淋巴细胞减少症㊁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少数患者有瘀点或紫癜性皮肤黏膜等病变[45].另外,个别病例伴有鼻出血㊁咯血㊁胃肠道或阴道出血,且这些并发症与血小板计数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及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46].偶有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致出血和死亡,而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脾功能亢进㊁反应性噬血细胞与血小板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相关.应与原发性造血系统病症相鉴别,以免发生误诊误治,延误病情.6㊀生殖泌尿系统并发症在布病患者中约1%~20%的病例可发生泌尿生殖系统的损害,其中单侧睾丸炎是常见的表现.并发肾盂肾炎㊁间质性肾炎㊁肾脓肿㊁膀胱炎和前列腺炎较为罕见.通常78%并发症在急性期发作,22%发生在亚急性或慢性,临床表现包括泌尿生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47].在怀孕的动物中布鲁氏菌优先在妊娠中晚期的胎盘滋养细胞中繁殖,可引起流产㊁早产和宫内感染伴胎儿死亡.睾丸炎和附睾炎是男性布病的并发症,但发病比例较少,通常多见于新发病例.睾丸附睾炎通常伴有波状热,阴囊疼痛㊁肿胀及关节受累.应综合既往病史㊁血培养及特异性血清学实验结果进行诊断.采用口服强力霉素㊁利福平和链霉素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外科手术治疗仅限于特殊病例[48].临床上睾丸和附睾同时受累的病例较多[49].侵犯生殖道的同时并发其他器官的感染也较为常见,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在布病病程中观察到轻微的蛋白尿较为常见,但活检证实布病并发肾小球肾炎的病例相当罕见.在布病并发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中,个别患者伴有心衰,发热,尿异常和蛋白尿;肾活检表现为微灶性肾小球肾病[50].尽管临床表现增加并发心内膜炎9445期刘志国等: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的可能性,需经超声检查证实赘生物的存在.布病并发肾脏相关疾病大致分为3类.急性感染过程中发生的暂时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盂肾炎引起的蛋白尿㊁血尿或脓尿[51];其次是慢性布病引起形成肉芽肿㊁干酪样坏死或阳离子钙化结节,与肾结核极为相似[52];第3类与并发布病性心内膜炎有关,该病变极为罕见.布病肾脏受累可能由细菌直接入侵引发间质性肾炎所致,而肾小球受累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循环免疫复合物有关[53].在布病临床中该类疾病应与原发性肾病加以鉴别,确保对症治疗.7㊀呼吸系统并发症布病的肺部表现较为罕见.在我国某些地区布病㊁结核病均有流行,明确的诊断对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患者的主要表现特征是布病并发呼吸系统相关症状,表现为胸部积液和呼吸困难㊁咳嗽㊁咳痰㊁疼痛及发热等其他全身症状;胸部X射线表现为胸部异常,并有胸腔积液.利福平和多西环素联合治疗可见明显的临床和影像学的改善[54].另有患者表现为发烧㊁咳嗽和粘液脓性痰,两侧肺部有毛玻璃状阴影㊁肺部血管和支气管周围增厚㊁胸腔积液等症状.胸部X光片显示肺部片状实变和间质性肺炎[55G56].E L I S A检查I g M㊁I g G和I g A抗体均为阳性;患者的胸腔积液布鲁氏菌培养可呈阳性.布病的肺部并发症较易忽视,应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定确诊,同时,应与肺结核等相关肺部疾患相鉴别,确保患者早诊断㊁早治疗.8㊀胸壁受累虽然布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胸壁受累的病症较为罕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锁关节剧烈疼痛㊁胸骨缘附近的肋骨间隙小型肿块或胸骨结节,个别患者表现为胸骨旁肿块[57].患者经多西环素和利福平治疗均好转或痊愈.布病可能表现出稀有的和不可预知的临床表现,可能误诊为结核病和恶性肿瘤,尤其是在结核病和布病流行地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布病的认识,综合多方面的检验㊁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定,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9㊀多系统并发症布病是一种多系统疾病,可导致广泛的临床表现.虽然肝脏受累在布病并不少见,但多器官有明显症状的并发症极为罕见.布病可并发肝炎㊁心肌炎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㊁共济失调㊁构音障碍.生理生化特征为转氨酶㊁血尿素氮㊁肌氨酸酐㊁肌酸磷酸激酶显著升高㊁并有中度蛋白尿;同时,心电图和脑核磁共振均异常[58].需要采用血培养㊁血清学和P C R 技术等多种方法进行确诊,进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建议在布病流行地区,患者表现为任何不寻常的涉及多个组织器官的疾病是应首选考虑布病,集合多种检查方法做出诊断,尽早排除布病感染.10㊀其他组织器官并发症布病可引发多系统并发症,包括皮肤㊁眼部㊁甲状腺及其他器官病变.布病的皮肤并发症包括斑丘疹皮损,丘疹㊁瘀点㊁紫癜㊁脓疱等.布病的眼部病变有葡萄膜炎㊁脉络膜炎和巩膜炎等[59G60];呼吸系统受累包括大叶性肺炎㊁支气管炎㊁肺结节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㊁纵隔炎㊁脓胸[61G62].布病也可引发甲状腺炎,患者表现为典型的甲状腺炎症状,却掩盖了布病的症状[63].布病还可引发乳腺相关并发症;乳腺呈肉芽肿性乳腺炎伴脓肿,细胞学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急性化脓性炎症相一致[64].患者病灶材料可培养获得布鲁氏菌.病变部位的针吸活检是一种极有帮助的初诊方法,病灶样本的微生物培养对诊断该类疾病具有相对优势,有助于明确诊断,提升治疗效果而控制全身感染.此外,布病可引发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布病抗体,并有提举运动无力㊁深腱反射消失和脑脊液白蛋白升高的典型特征.实验动物研究表明羊种布鲁氏菌表面存在GM1神经节苷脂样分子.羊种布鲁氏菌免疫小鼠的血清可与空肠弯曲菌和GM1神经节苷脂发生交叉反应,但不与非吉兰巴雷相关菌发生反应.此外,用羊种布鲁氏菌免疫产生的抗GM1神经节苷脂抗体可导致虚弱无力和共济失调样症状[65].羊种布鲁氏菌L P S与GM1神经节苷脂的免疫学交叉反应可能揭示了患者感染布鲁氏菌时呈现急性轴突多发性神经病的机制.因此,在布病流行区吉兰巴雷综合征并发急性瘫痪应考虑急性布病,从而提高布病诊断的准确性.11㊀布病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布病的诊断需从患者的血液㊁组织液或组织中检出布鲁氏菌,或依据阳性血清学结果与临床表现.从各种临床样本(主要是血液)中检出布鲁氏菌是布病的确诊实验.若患者伴有并发症,用于病原培养的材料最好是来自并发症涉及的组织或器官,包括054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35(5)肝㊁脾㊁淋巴结㊁脓肿㊁滑膜液㊁前列腺炎和脑脊液等[66G67].在体外布鲁氏菌生长缓慢,用经典的双向培养瓶大多数急性患者的血液培养物在7~21d出现阳性结果[68].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极大地缩短了检测时间,最快3d即可获得阳性结果[69],不仅缩短了确诊时间,而且为早期治疗创造了良机.另外,急性期布病患者的骨髓培养比血培养更为敏感,并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培养结果[70].建议对不明原因发热㊁血清学阴性㊁血液系统受累的患者以及可疑的慢性布病病例进行骨髓细菌培养,对疾病的确证有极大的帮助.血清学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布病临床诊断方法.琥红平板凝集试验用于初筛,试管凝集试验用于确证;E L I S A(包括IGE L I S A和CGE L I S A)多用于科研或大批量样本的检验检测,可对布病的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 e s t e r nb l o t)检测患者的脑脊液对神经型布病的诊断具有极大的帮助[71].另外,布鲁氏菌与耶尔森Oʒ9可发生血清学交叉反应.因光滑型布鲁氏菌L P S和耶尔森Oʒ9有相同的A抗原表位,是布鲁氏菌与耶尔森Oʒ9发生交叉血清学反应的原因;而M表位为布鲁氏菌独有,是开发特异性布病诊断试剂的潜在靶点.近年,P C R技术也被尝试用于布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外周血及病变部位组织或渗出液等均可进行检测,减少了获得性感染风险,缩短了诊断时间.对菌血症㊁非菌血症及伴有局灶性并发症布病患者的初步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可用于复发性布病的早期诊断,但目前该方法并未被批准用于布病的临床诊断和检测.建议大力开展相关研究,利用该方法快速㊁特异的优势,建立相应的诊断标准提升布病的诊断检测能力.布病的治疗是世界性的医疗难题.治疗布病的抗生素应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杀菌活性和在细胞内有足够的药物浓度.大量研究表明四环素㊁多西环素和链霉素等在体外对布鲁氏菌具有较强的杀灭活性.布鲁氏菌对米诺环素和斯帕沙星极为敏感,被推荐用于布病临床治疗[72].布鲁氏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较为严重,土耳其㊁马来西亚㊁墨西哥及中国等地均发现有耐药菌株,同时,国内外对利福平的耐药的菌株也有报道.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布鲁氏菌对红霉素敏感性较差,不建议使用[73].在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布鲁氏菌对许多抗生素表现为敏感,但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并不能完全与临床治疗效果相关.此外,该病禁止采用单一抗生素进行治疗,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并适当延长治疗期是最佳治疗方案,但具体的治疗时间应根据受累的组织器官而定,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㊁心血管系统和骨关节受累,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取得良好的效果.中枢神经受累的患者通常联合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利福平㊁多西环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神经性布病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具体疗程应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而定.并发心内膜炎的患者采用抗生素和主动脉瓣置换术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方案,患者的病症可获得显著改善.多西环素和链霉素被广泛使用,相关的复发率为5%[74G75].庆大霉素或奈替米星与多西环素合用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有较少的不良反应[76G77].多西环素与链霉素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多西环素与利福平,复发率分别为7%和24%[78].在布病型脊柱炎的治疗中,多西环素与链霉素的治疗方案比多西环素与利福平更有效[79].通常情况下布病性脊柱炎治疗期必须延长,一般持续8~12周[80].骨关节受累的患者比其他系统并发症的患者有更高的治疗失败率[81],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重视,减少复发和慢性化.无局灶性病变而有并发症的患者应遵循布病的治疗方案,少数有局灶性病变的患者需引入外科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82].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当前所用的大多数抗生素均可使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得到缓解,但治疗失败和复发也较为常见.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适当的延长治疗期.布病是一种系统性的疾病,可引发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在临床上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与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给诊断和治疗造成极大的困扰,极易导致误诊㊁误治.在布病的临床诊断中应整合多方面检查㊁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判定,进而提高诊断准确性,杜绝误诊㊁漏诊.在布病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受累的组织器官制定合理的救治方案,推荐采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治疗,减少延迟治疗和误诊,防止慢性化的发生,提升布病的治疗效果,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产生.利益冲突:无引用本文格式:刘志国,王妙,崔步云,等.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35(5):447G454.D O I:10.3969/j.i s s n.1002G2694.2019.00.045参考文献:[1]Çi f t c iG,Y i㊅g i tÖ,Çi f t c iA.T h e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c o n j u n c t i v a l B r uG1545期刘志国等: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高明华樊庆德徐春光杨晓刚(呼伦贝尔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
根据致病性和宿主特异性,将布鲁氏菌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布鲁氏菌(B.meltensis)、牛种布鲁氏菌(B. abortus)、猪种布鲁氏菌(B. suis)、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犬种布鲁氏菌(B. canis)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 neotomae)。
另外,从海洋动物中分离到在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上有别于前6种的布鲁氏菌,定为海洋种布鲁氏菌(B. maris)。
据CDC报告,我国人布鲁氏菌病发生严重,2005~2007年全国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人分别为18 416、19 013、21 901例,2008年1~10月新发病数已达27 264例,形势十分严峻。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感染来源主要是患布鲁氏菌病的羊,其次是牛及其他动物。
并且具有疫区范围扩大、爆发点增多、典型病例增多、人群分布以农民和牧民为主等特点。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人和动物布鲁氏菌病,加强对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检疫监测力度十分重要。
为此本文就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1 免疫学诊断技术1.1 血清凝集性试验布鲁氏菌病传统检测方法有血清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MRT)和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等。
经典血清凝集试验包括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和平板凝集试验(PAT)等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停止使用,取代方法是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等。
在国际贸易中,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是牛、羊、猪种布鲁氏菌病的指定试验。
乳牛MRT依然是乳牛布鲁氏菌病监测的主要方法。
由于凝集性试验是基于检测针对布鲁氏菌多糖O-链的抗体,因此会与有类似多糖O-链的细菌如耶尔森氏菌O:9等出现交叉反应。
1.2 补体结合试验(CFT)CFT至今仍是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重要方法,是牛、羊及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病国际贸易指定试验,并作为确诊用。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等.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8-32,4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1.005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谢 飞(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世界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由于该病防治相对困难,在我国发病形势尤为严峻。
尽管我国对于布鲁氏菌病防治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因此,认清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以及自然史等流行病学特征,并了解当前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现状,对于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减少布鲁氏菌病对农业及人类造成的健康财产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5.1;R18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1-0028-05收稿日期:2020-04-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500828、81602408)。
作者简介:马紫恒(1989—),男,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向研究。
E-mail:maziheng@s-sbio.com。
通信作者:马雪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氢分子生物学方向研究。
E-mail:xmma@bjut.edu.cn。
布鲁氏菌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的乙类传染病,也是世界普遍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1],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布鲁氏菌病新增病例,然而此病发病早期不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许多本病患者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该病实际的发病率要高出10~25倍[2]。
2024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目录CATALOGUE•布鲁氏菌病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控制•并发症与危害•研究进展与展望01CATALOGUE布鲁氏菌病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发病机制布鲁氏菌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侵入机体,引起菌血症和毒血症,进而导致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害。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患病的动物和人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中羊、牛、猪等家畜是最常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布鲁氏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等,也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但从事畜牧业、屠宰业、兽医等职业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肝脾肿大等。
此外,还可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并发症。
分型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布鲁氏菌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
其中,急性型起病急骤,症状严重;亚急性型症状相对较轻,但病程较长;慢性型病程迁延不愈,可反复发作。
02CATALOGUE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室确证检测试管凝集试验(SAT )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补体结合试验(CFT )滴度1∶10及以上;或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 )滴度1∶400及以上。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布鲁氏菌病相关的动物或物品有接触史,或生活在布鲁氏菌病疫区,或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检测或布鲁氏菌疫苗生产、使用等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实验室初筛检测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半定量凝集试验、荧光偏振凝集试验等任一项阳性或可疑。
诊断标准及流程从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等。
布鲁氏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布鲁氏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布鲁氏菌感染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被认为是人畜共患病,可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食用感染动物的未经处理的动物产品而传播。
布鲁氏菌感染在许多地区都存在,并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布鲁氏菌感染,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防止疾病的传播。
近年来,针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传统的药物治疗包括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阿米卡星和链霉素等。
然而,这些药物经常需要长期使用,且患者的治疗反应不一致,容易出现药物耐药的问题。
因此,科学家对于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结果。
首先,一些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已经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治疗的药物可能对布鲁氏菌感染具有抗菌活性。
例如,抗结核药物对布鲁氏菌感染显示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骨关节型布鲁氏病是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因此针对该类型的治疗尤为重要。
一项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联合应用利福平和利奈唑胺等抗结核药物在治疗骨关节型布鲁氏病患者中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其次,抗菌肽在治疗布鲁氏菌感染方面也显示出了潜力。
抗菌肽是一种天然产生的肽类分子,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抗菌肽可以直接杀灭布鲁氏菌或阻止其生长。
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抗菌肽,它能有效抑制布鲁氏菌的生长和复制,并在小鼠模型中展示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这一发现为布鲁氏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外,免疫治疗也被认为是治疗布鲁氏菌感染的新方法。
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一项研究发现,利用特定的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小鼠对布鲁氏菌的免疫反应,从而降低细菌负荷并改善病情。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应用特定的抗体可以中和布鲁氏菌,阻止其入侵人体细胞并抑制疾病的发展。
虽然布鲁氏菌感染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但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希望。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索更多新的药物和治疗策略,以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概要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概要:布鲁氏菌病严重可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性期治疗应以抗菌治疗为主一般多采用抗菌素联合治疗,多疗程治疗。
应慎重进行有脱敏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宜与抗生素药物合用。
对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管理等预防措施。
布鲁氏菌病的详细治疗:预防:1.预防措施:(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生、猪等。
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
②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
③宣传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
④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2)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
人用菌苗系104M (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肌肉或静脉注射。
低温避光条件下运输,在4℃下保存。
免疫对象仅限于疫区内职业人群及受威胁的高危人群,接种面不宜过广,而且不宜年年复种,必要时可在第二年复种一次。
对孕妇、泌乳期妇女、年老体衰者及有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种。
104M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
(3)检疫淘汰疫畜、隔离疫畜培养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2.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管理:出现布病患者应按传染病管理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及程序进行报告,—般不应超过24小时。
因布病人不传人,故对病人及接触者均不需隔离等处理。
对患者所居住环境等也无需特殊处理,但应对周围人群进行布病检疫,发现可疑者应及时处理;对引发布病的传染源必须追查,对患者家中及邻居饲养家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牲畜流产状况、患者接触牲畜历史,接触程度,食用乳肉或内脏情况等。
对查出的可疑畜及乳肉制品等应及时有效处理。
3.流行期措施:当出现布病暴发流行时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治疗进展概述
发表时间:2016-05-20T11:15:50.9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作者:宋维旭[导读] 吉林省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白城 137100)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宋维旭
(吉林省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白城 137100)
【摘要】目的:对布病治疗进展简要综合介绍。
方法:急性期布病患者抗生素治疗;慢性活动期布病患者治疗中医中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果:抗生素远期疗效不巩固,愈后容易复发,慢性活动期布病患者中医疗法疗效确切,动用灵活,药源广。
结论:我国治疗急性期布病患者和慢性活动期布病患者主要方法。
【关键词】急性期抗生素治疗;慢性期中医疗法疗效确切;动用灵活;药源广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013-02 Overview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brucellosis Song Weixu.
Taon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lin Province, Taonan 137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reatment progress of brucella. Methods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a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hase;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hase.. Results After antibiotic treatment, the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is not consolidated, more easy to relap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treatment with TCM; Curative effect, wide medicine source. Conclusions In our country, the main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brucella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TCM) is in active chronic brucella patients. 【Key words】Acute stage; Antibiotic treatment; Chronic phase;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据WHO统计,全球有近100万例布病患者,而且新发布病患者以每年1~2万例的速度在增加[1]。
近年来,我国的人间布病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病例分布以东北、华北较多。
布病病人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传播途径感染布病,感染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抗菌药物很难进入机体而发挥作用,所以治疗后容易复发,尤其是布病发病后症状表现复杂,特异性的病症少,许多初次感染者未按布病进行诊断、治疗,极易出现误诊误治,延误病情,容易导致急性期布病转至慢性期布病,增加了布病患者治愈的难度,给布病患者增添了很多痛苦,很多贫困地区的布病患者因久治不愈导致因病返贫。
为及时规范治疗急性期布病患者,防止慢性化,几十年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布病治疗的研究,在布病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对近年我国布病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综合介绍。
1.急性期布病的治疗
抗生素是治疗急性期布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依药敏结果选择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给药的抗生素,对于脊椎炎患者需注意较长时间卧床制动,加强支持疗法等。
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并推广链霉素加四环素或链霉素加磺胺类药治疗方法,该方法在治疗布病患者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布病患者治愈率95%以上了。
近年来,许多临床医生进行了远期疗效观察,结果,疗效不巩固,伴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久治不愈,复发率在50%以上。
80年代中期开始抗生素两联的应用,选择比较广泛,一般采用多西环素或多西环素加利福平,同时有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治疗布病的药物,效果明显[2]。
21世纪以来,全国治疗布病患者一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二线药物,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
一、二线药物治疗布病急性期布病患者效果显著。
2.慢性期布病的治疗
2.1 免疫疗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效果观察,在经常使用的抗原制剂中,水解素及溶菌素毒副作用较大,现已停用,疫苗也因患者反应较重而不被接受。
目前多采用免疫调节制剂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方式,治疗效果较好。
2.2 中医药疗法
近年来,中国对中药治疗慢性期布病患者的研究比较多,取得了明显疗效,被慢性期布病患者所接受。
由于慢性期布病患者累及全身系统脏器,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运用中医药治疗时,不能对所有患者采用一种方剂治疗,该病具有的流行性和传染性,发病快,病程长,临床表现较重不一。
发热虽高,但身热不扬,有痛、重、肿等症状,且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符合湿热戾毒的致病特点,故认为湿热毒邪是布病的主因。
慢性布病患者的中医治疗法则可根据中医理论辨症失治[3]。
2.3 中西医结合疗法
基于慢性期布病患者病程长,治疗困难,用药单一,疗效欠佳的特性,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治疗疗效。
综上所述,急性期布病患者治疗主要是抗生素疗法,不论是急性期、亚急性期还是慢性活动期患者,抗菌疗法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用抗菌素治疗时,若能佐以中药,对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病情好转会大有裨益。
慢性活动期布病患者治疗原则是采用中医中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治疗慢性活动期布病患者具有疗效确切、运用灵活、药源广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治疗慢性活动期布病患者的首选方法。
近几年基因工程发展迅速,如果能够构建基因工程疫苗,特别是转基因动物疫苗,畜间的布病疫情得到控制,人间布病疫情将迅速下降。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关注到布病治疗还普遍缺乏统一管理的多中心药物治疗数据,缺乏统一安慰剂和对照组的药物治疗数据的现象,布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也呈现多样化。
笔者认为,布病的化学治疗方法所应遵循的药物组合原则、药物剂量、治疗疗程和疗效评价,做到早诊断,规范治疗,健全疗效评价统一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大力,张士义.急性期布氏菌病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2):94-95.
[2]FalagasME,BliziotisIA.Quinolonesfortreatmentofhumanbrucello-
sis:criticalreviewoftheevidencefrommicrobiologicalandclinicalstudies[J].AntimicAgentsChemother,2006,50:22-23. [3]吴改娥,李小玲.复方丹参联合利福平、多西环素治疗布氏杆菌病疗效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