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数字媒体艺术考研导师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祥旭考研辅导教学文案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祥旭考研辅导教学文案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数字媒体艺术专1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方向本研究方向从属于艺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为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理论,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路径。

其中创作部分主要针对数字影视媒体艺术创作实践规律探索。

在培养过程 中,本方向以理论教学为核心,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数字媒体艺术 理论的论文、专著、译著、政策建议、规划方案、数字影视艺术作品等。

艺术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兴学科理 关注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生产及消费的影响,密切跟 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其对民族遗产传承、 国民经济发 在较高的层次上总结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制作实践经验, 以 国际化的视野、全局性的高度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本方向的师资既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硕士生导师, 也有来自 传媒业界的资深专家。

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美学理论、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 研究方法、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研究、数字 化与现代艺术、音乐视觉化研究等。

2.网络多媒体方向本研究方向从属于艺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为网络媒体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相关的技术与艺术理论、 设计方法与创 作实践规律。

培养过程强调实践、理论与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本方向主要针对网络媒体技术 研发与艺术创作,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网络媒体新技术、网络媒体艺术作品、论文、专著、本方向要求学生重视传播学理论与技术研发、艺术创作实践的紧密关系,针对新媒体艺 术的学科理论架构尚待完善、充实的现状,关注网络媒体及其相关的理论、 实践和对社会文 化、技术与艺术领域的影响, 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深入研究网络媒体技术及其艺术创 作手段、思路和理念。

中传传播学考研辅导班导师介绍之麻争旗

中传传播学考研辅导班导师介绍之麻争旗

中传传播学考研辅导班导师介绍之麻争旗(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麻争旗,男,教授,中共党员,博士,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8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方向法学硕士,1992至今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工作,曾任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国际新闻教研室主任、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副主任,2007年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

主讲研究生课程:媒介跨文化传播、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讲本科生课程:跨文化传播概论、影视译制概论、翻译等。

1995年获广院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996年获“中央三台”优秀教师奖,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个人译作获全国优秀译制片“飞天奖”,2001年被评为广院优秀教师,2002年被评为广院先进个人,个人论文获广电总局优秀论文奖,2003年个人论文获广电总局优秀论文奖,2004年个人论文获全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奖,2006年个人作品《影视译制概论》获得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著作类)二等奖”。

自1991年以来,为中央电视台“正大剧场”、“国际影院”等栏目翻译电影、电视剧五十多部,电视连续剧、系列片六百余集,其中《失踪之谜》、《居里夫人》双获全国优秀译制片“飞天奖”。

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与跨文化传播领域:在《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翻译存在文化审美”和“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思考”获广电总局优秀论文二等奖,“二度编码”一文又获2003全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奖。

现为广电总局“影视译制研究”科研立项主要负责人,在研项目有校级立项“国际新闻译丛”和“影视剧跨国传播中的文化转译研究”等,学术专著《影视译制概论》,译著有《媒介事件》、《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越文化障碍:传播的挑战》、《新闻的生产:关于事实建构的学问》等。

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影视译制研究”(广电总局科研立项,2001年-2005年,专著) 、“媒介与跨文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校级“382”人才工程立项,2004年7-2005年7月,教材和论文系列)。

中传考研影视艺术学院导师 戴 清--新祥旭

中传考研影视艺术学院导师 戴 清--新祥旭

/ 新祥旭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导师的介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考研相关信息,现在是考研关键时期,新祥旭教育老师提醒同学们把握好时间,努力复习!合理而有效地攻克考研难关,胜利就在不远处!新祥旭教育在此祝大家考研顺利!戴清[女]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专 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电视剧创作与理论方向]戴清,女,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广电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先后于北京大学获得法学士、文学硕士学位,目前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广播电视艺术学在职博士。

1994年研究生毕业后,赴美进修学习一年。

回国后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从事音像、影视及出版等文化产业工作,从事过编辑、记者、策划撰稿、演员经纪等工作历时六年。

2000年9月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开设了《写作与语言艺术》、《影视剧批评》、《文艺理论》、《美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等本科、研究生课程。

2005年8月——2006年4月,获中国传媒大学“在职博士出国研修项目”资助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研究。

八十年代末以来在《中华读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文化月刊》、《华声月报》等发表散文、杂文等百余篇,2002年4月、2004年7月先后由学苑出版社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论著《历史与叙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电视剧审美文化批评》。

近年来在《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电视剧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转载与索引。

论文、论著多次获奖,曾荣获广电总局高校文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九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以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理论、评论论文奖等。

治学信条:“因需而学”,做贴近艺术实践、切近人生的学术研究,用审美体验与理性沉思见证当下、见证历史。

考中传,找新祥旭.!新祥旭中传考研2014成功录取18人,其中新祥旭在中传艺术硕士 、新闻传播硕士 、广告学等专业获得多个状元和探花!中传考研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其中录取的学生55%是二本跨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 数字媒体艺术考研 复试 经验

中国传媒大学  数字媒体艺术考研 复试 经验

中传数媒考研复试准备技巧中传数媒复试:复试是被刷?导师在找谁?中传复试和别的学校的复试都差不多的,都是要体检、笔试、英语、面试这样的走完流程。

在每一个流程中都有可能出现刷掉你的可能性。

体检,大家都差不多的,身高体重、血液、耳鼻喉就是一些常规的检查项目。

但其中有一个项目叫做色盲色弱,当年我在检查的时候,就被说是色弱。

拜托,艺术生出身,要是色弱早就被检查出来了。

后来我说要要换一换色卡,但换了之后还是没看出来。

但我当时一点都没有怀疑,因为那个色卡确实很旧了。

估计要是三跨的可能就会慌了手脚。

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很奈斯的。

我当时就跟医生说,我是学艺术的,要是色弱早就检查出来了。

那医生说,那我就帮你写正常了。

也就这么过去了。

所以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就是要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摩拳擦掌的不知所措,或者和别人产生冲突。

要知道这两种方法都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无论是考研还是平时,遇到问题一定要先冷静,想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才是王道,一味地发些情绪只会让事情越变越糟。

这是复试上午安排的事情。

哦还有一点要注意空腹,到时候你的复试通知书上都会有说明的。

接下来就是下午的英语口语考试。

英语口语没什么可说的,什么水平你就认真的发挥出来就可以。

这个也没有办法作弊。

但是建议大家在复试前夕还是要多听一些BBC或者CNN的英语新闻,对于你的听力和语言的表达是很有帮助的。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可以说英语的环境,因此自己跟自己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想一下自己日常的生活应该如何英语化,或者下载一些APP,自己在上面练习一下就可以。

考研听力不算难,而且分值不大,因此大家不用过分的担心。

考完之后基本上就可以结束了。

这个时候你若是在中传学校转转或者找找同学也是可以的,必定大家还要一起奋斗两三天。

尤其是笔试或者面试的时候大家可以互相有个照应。

华丽的分割线-----------------------------------在接下来就会有笔试笔试这几年的考题题型变化不是特别大,主要就是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一些新现象,新发展,新技术。

传媒老师

传媒老师

数字媒体技术系刘剑波,男,1965年4月出生,湖南湘潭人。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宽带信息网络研究所所长,全国有线电视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理事、北京电子学会理事、北京电子学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

1985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取得学士学位;1988年获北京广播学院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至今。

主要从事有线电视网络、宽带信息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几项,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十多项,其中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一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2006年获得“全国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教书育人成绩突出,曾多次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和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

电子信息工程系柴剑平,男、汉族、1967年生,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宽带网络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有线电视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免试研究生资格,后去新疆广播电视厅工作锻炼,1991年回北京广播学院攻读研究生,1994年获硕士学位,之后留校至今。

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三门课的主讲,潜心教改研究,教学效果显著;承担省部级和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十几项,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为有线电视、宽带信息网络和电视新技术,拥有技术专利6项,研制出十几种产品,累计生产达上百万台;获得国家级奖励一次、市级奖励三次和校级奖励六次,教学和科研综合能力强。

曹三省主任, 宽带内容技术研究室,中国传媒大学(CUC)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国际发展信息学学会(IDIA)开放课题负责人, A200610,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该项目亦获得中韩亚洲传媒研究基金资助)博士(媒体内容与业务信息系统)研究方向:媒体内容与业务信息系统传媒智能信息处理CSCL / CSCW 内容平台智能人机交互与媒体平台可用性知识处理与知识管理教育背景:博士: 通信与信息系统,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6月)论文题目: "基于内容的媒体资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硕士: 信息处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2002年6月)学士: 多媒体技术,北京广播学院(1999年6月)职业经历:主任,宽带内容技术研究室,中国传媒大学(2005~)理事,国际发展信息学学会(2007~)委员,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2006~)开放课题负责人,计算机与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2006~)短期访问学者, Westminster大学, 英国(2004)副主任,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2004~2005)助理所长,应用软件技术研究所,北京广播学院(2003~2004)讲师,电子媒体与信息系统,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究负责人,麦蒂斯国际研究机构(A Western-Sino Joint Research Project with France, Canadian and Italian members), (2004~)项目负责人, iMIGRA (AM0351, 中韩亚洲传媒研究基金项目) (2003~2005)项目负责人, GFM (YNG0414,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项目) (2004~2005)项目组主要成员, 国家广电总局(SARFT)科技项目“宽带互动电视” (2005~2007)项目组主要成员, 国家广电总局(SARFT)下一代计算技术与广播影视传媒研究专项(2004~2005)项目组主要成员, 北京市十一五科技需求研究项目"数字内容产业" (2005)项目组成员, 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数字音频广播应用示范系统",(2002AA11901015)(2002~)系统架构师,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心,(2003~2005)系统架构师与设计师,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 广电总局高科技中心(2004)系统架构师, 搜易得电子商务公司, 北京, 中国(2002)程序委员, 第1届发展信息学国际研讨会,Prato,意大利(2007~)程序委员, 第3届国际社区信息科学学术会议,Prato,意大利(2006~)程序委员, 亚太视觉信息处理研讨会,北京,中国(2006~)圆桌会议委员, 第4届国际技术管理大会,杭州,中国(2004)学术编辑, "广播电视科技视界" (2005~)评阅委员, 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研讨会(2006~)评阅委员, 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学术会议, (2006~)评阅委员, 第三届IEEE国际信息技术及应用大会, 悉尼, 澳大利亚(2005)评阅委员,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4~)奖励:广电总局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优秀科技论文成果奖(中国科学院)(2005)优秀论文奖,第1届通用数字图书馆学术会议(2005)优秀论文成果奖(中国电子学会)(2001)优秀论文奖,第4届国际技术管理大会(2004)中国传媒大学战略发展贡献奖(2003)课程与重要讲座:电子媒体设计;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3年级; 2001~传媒信息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3年级; 2002~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4年级(英文讲授课程); 2004~ 计算机通信接口;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4年级; 2006~计算机网络;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3年级; 2007~数据挖掘与智能信息处理;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2005~专业英语;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2005~国际传媒技术进展;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2005~现代信号处理;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2005~基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的数字电视个性化服务策略;应邀学术报告,北京,中国;2006年11月Media Convergence in China: Harmonic Development against Digital Divide;应邀学术报告,北京,中国;2007年3月新媒体的内容融合:趋势与影响;应邀学术报告,海南,中国;2006年11月传媒知识管理的基本研究框架;应邀学术报告,青岛,中国;2006年7月Intelligent Content Management in Advertainment Production(See); 应邀学术报告, SIMS, Monash 大学, 墨尔本, 澳大利亚; 2005年7月部分学术论文:1.CAO Sanxing, LU Rui: A Gaussian王京玲女,工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媒学啥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媒学啥

中国传媒⼤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媒学啥?毕业后做啥?怎么考?数字媒体艺术本身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包含两个方向:01方向,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方向,这个方向主要是影视后期、影视剧创作、影视产业、影视与新媒体、影视与互联网等领域的研究;02方向,交互多媒体,这个主要是跟互动相关的一些领域,比如vr,ar,区块链技术,5g等新技术在一些艺术领域的一些具体的表现,故宫推出的一系列名画app,《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

先说一些数媒考研的一些基本情况:1、那数媒这个行业到底毕业后能够做什么?跟你考研的目的有关系,要是为了名校情结,考一个研究生,那毕业后你做什么都可以的。

要是为了改变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发展自己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对新技术,新媒体感兴趣,那你在中传数媒毕业后可以选择的余地就很大。

主要有这样几种:1、创业各类型的创业都是没问题的,尤其是在小微企业创业领域很是火爆。

比如我了解的比较成功的就有青藤文化、功夫兔菜包狗创业公司(原谅我只知道他们代表作)、姜子牙创业公司等等,当然中传还有一个创业孵化基地,专门为小微企业的创业提供各种支持,有很多小微企业就是在这里孵化成功的。

太大咖的明星类校友不说,比如兔斯基、三国杀还有别的学院的罗振宇、张绍刚等。

当然个人感觉这类创业的人才一定要非常优秀,不仅自己创作内容的能力要很强(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懂的如何用人做事(管理才能),所以要求是很高的,能达到创业级别的同学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同学是在大公司就职。

2、就职这个方面是大部分同学未来的方向,去一个大公司就职,担任某一领域的职位。

数媒这个方向主要有以下这样单位可以选择影视行业我知道每年在传媒公司,电视台就业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如爱奇艺、优酷和一些新型自媒体抖音、快手、虎牙等等游戏行业游戏原画设计、场景设计、音乐设计,每年都有一部分人投入到这个领域媒体行业传统媒体自不必说,但话说这两年传统媒体行业的就业吸引力在逐年降低,很多毕业生都流向了新兴媒体。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师资队伍状况(导师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师资队伍状况(导师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师资队伍状况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任金州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胡芳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何苏六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陈作平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晓红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刘自雄电视系行政机构行政办公室:功敬、程素琴、王小刚办公电话:65779422本科教学办公室:王静、冷爽办公电话:65789904研究生教学办公室:赵希婧、付海钲办公电话:65779304党总支办公室:傅楠办公电话:65783312分团委办公室:丰瑞办公电话:65779595培训中心(研修班、短训班):陈昌群办公电话:65779262电视系教学机构编辑出版教研室:吴炜华(主任)王晓红、丁海宴、王宏、周文、程素琴、郑志亮、徐培喜电视编辑教研室:田维钢(主任)何苏六、霍文利、钟大年、徐舫州、陈默、隋岩、吴辉、祝虹、郭大为、徐帆电视新闻教研室:杨凤娇(主任)赵淑萍、高晓虹、刘宏、张静滨、张雅欣、张绍刚、曹晚红、曹培鑫、崔林、马忠君、李智电视摄影教研室:孙振虎(主任)陈刚、孟群、郭艳民、叶明睿实践教学中心:秦瑜明(主任)电视系实验机构资料中心:王闻俊(主任)韩亚非、夏丽丽办公电话:65779203节目制作实验中心:功敬(主任)吴引、杨鲁平、李为、顾洁办公电话:65783259、65779488数字媒体编辑中心:刘羽(主任)孙洪亮、郇睿教学机构Teaching新闻系主任:任金州新闻史论研究室主任:丰纯高张彩,李磊,哈艳秋,贾乐荣,辛欣,刘自雄,李煜,艾红红,郎劲松(外调),赵玉明(退休返聘)新闻业务教研室主任:方毅华罗哲宇,凌昊莹,李舒,唐远清,刘年辉电视新闻教研室主任:吴水平副主任:张丽陈作平,刘坚,隆莉(出国)报刊新闻教研室主任:金梦玉(南广)副主任:王灿发张燕,张晓红媒体创意教研室主任:宫承波副主任:王建华詹骞,罗琳,涂小华,刘萍(出国)新闻传播基础课教研室主任:余小梅刘京林(退休返聘),张晓辉,倪桓广播新闻教研室:副主任:于忠广曹璐(退休返聘)传播系主任:邓炘炘调查统计教研室主任:沈浩副主任:肖明丁迈,柯惠新,崔蕴芳,王锡苓传播理论教研室副主任:曾兴邓炘炘,曾庆香,王军,张志华,韩运荣研究所及研究中心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兼)副主任:王武录(退休)临时负责人:张晓红(兼)成文胜,詹新慧,闫永栋(人才派遣)广播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曹璐(退休返聘)副主任:邓炘炘张彩,于忠广外聘:(校内)王宇,谢非,李立军,孟伟(校外)王晓辉,赵忠颖,张萍,温秋阳,万梅,联新元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柯惠新副所长:沈浩丁迈,崔蕴芳,肖明,王锡苓舆论研究所所长:雷跃捷副所长:唐远清柯惠新,王锡苓,王灿发,韩运荣,曾庆香,刘燕南(校内)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刘京林(退休返聘)副所长:余小梅张晓辉,倪桓。

新祥旭--中传影视艺术学院导师 李兴国

新祥旭--中传影视艺术学院导师 李兴国

新祥旭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导师的介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考研相关信息,现在是考研关键时期,新祥旭教育老师提醒同学们把握好时间,努力复习!合理而有效地攻克考研难关,胜利就在不远处!新祥旭教育在此祝大家考研顺利!
李兴国
[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电视艺术与技术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全国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灯光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
李兴国同志所带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电视艺术与技术方向。

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主要讲授摄影构图艺术、电视照明艺术和电视画面美学等课程。

主要著作有《摄影构图基础》1987年出版;《电视照明艺术》1993年出版;《摄影构图艺术》1998年出版,学术专著100余万字。

主编著作16部近450万字。

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

从1981年开始曾参与拍摄和制作多部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等。

该同志是国家艺术学科“九五”规划国家课题《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研究》项目的负责人,2002年度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并是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电影华表奖”等多项政府奖终评委。

考中传,找新祥旭.!新祥旭中传考研2014成功录取18人,其中新祥旭在中传艺术硕士、新闻传播硕士、广告学等专业获得多个状元和探花!中传考研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其中录取的学生55%是二本跨专业。

所以同学们不用担心本科及专业,选择你热爱的专业,在集训营加油复习,定可成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传数字媒体艺术考研导师介绍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介绍一、廖祥忠,男,出生于1968年,汉族,籍贯湖北,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同时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动画学会副秘书长兼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十部委扶持动漫产业部级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年鉴》主编、“全国新媒体艺术”院长论坛首任轮值主席。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学习简历: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1999年,获得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07—2005年,获得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工作简历2002.09—2002.11在日本朝日电视台研修日本广播电视业务;2002.06—2005.05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科学艺术系主任;2005.06—2007.2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7.02—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科研状况:(一)发表的论文:1、《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2003年,《河南师大学报》2、《信息社会与数字艺术》2003年,《社会科学辑刊》3、《走向未来的网络文学》2005年第六期《河南大学学报》4、《网络游戏——带刺的玫瑰》2005年第五期《现代传播》5、《“超越逻辑”:数字人文的时代特征》2005年第六期《现代传播》6、《数字媒介与艺术创新》2006年第三期《现代传播》7、《网络艺术及其发展态势》2002年,《现代传播》(二)已完成项目:专著《数字艺术论》(上下):该项目为国家211重点学科项目,此论著共五十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本专著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艺术著作评选一等奖”;(三)作为主编完成的项目有:1、《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优秀论文集》2、《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原创动漫大赛优秀作品集》3、《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原创动漫大赛优秀作品集》4、《中国动画年鉴》20065、《中国动画年鉴》2007(四)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课题有:1、国家211重点科研项目——《互动艺术研究》(五)在研项目(部级):1、《面向二十一世纪电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架构研究》:该项目为部级科研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教育部2008年度人文社科重大科研项目:《我国动画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3、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动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负责人;二、贾秀清,女,出生于1964年11月,教授,现任动画学院副院长。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学历背景大学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研究生199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人类文化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博士200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电视艺术家学会会员,韩国中央大学访问学者,南昌大学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中国动画教育基地”专家,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会专家库成员等个人工作简历:1985年7月-1999年9月,就职于甘肃电视台,从事纪录片、电视剧创作,编导、制片人;1999年9月-2002年7月,就学于中国传媒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年7月-今,先后在信息工程学院科学艺术系、动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科研项目:《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项目成员2,20 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已结项,成果出版《数字艺术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十五”211重点科研项目,2006年结项,成果已出版,学术著作10册;《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与现代电视传媒》,项目主要成员和执行主编,国家教育部人文基地重点科研项目;《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十五211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已完成结项,成果出版;《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新探》,项目负责人,北京市“十一五”教改项目;《动画教育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博士后研究项目;《动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专著:《纪录与诠释:电视艺术美学本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 04年国家邦博电影电视总局科研项目评奖一等奖;《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合著,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出版《美学重构:数字媒体艺术美学本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数字媒体艺术系列丛书》(10册),执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中国动画年鉴2006: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编》,责编/撰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论文:《关于电视文化发展的三个重要关系》,《中国电视》2004第5期,2004年第四届金鹰电视艺术届优秀论文二等奖《一种值得关注的电视剧创作理念》,2004年第四届金鹰电视艺术届优秀评论二等奖;《冷思数字媒体艺术建构》,2005年,中国首届杭州国际动漫节高层论坛二等奖;《“故事”氤氲中的中国电视》,《南方电视学刊》2005年4期;《“实用”所带来的——电视艺术创作中价值链研究》,《当代电视》2005年10期《“娱乐”:从功能到本质》,《现代传播》2006年1期;《动画频道广告运营瓶颈的突破》,《当代电视》2006年2期;《核心竞争力中的动画产业》(合作),《当代电视》2008年1期;三、李停战,女,1953年6月,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吉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剪辑师。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剪辑工作三十余年,共剪辑了近四十部电影(文艺片、武打片、歌舞片、戏曲片)、近三百部集电视连续剧及若干专题、广告等。

所剪辑的影片十几部获国家“华表奖”、电影“百花奖”、电影“百荷奖”、国家电视“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本人曾五次荣获吉林省电影百花奖“优秀剪辑”单项奖。

其代表作有《蒋筑英》、《毛泽东与斯诺》、《任长霞》。

获“优秀剪辑”单项奖的影片有:《红、白、黑房间》(1988年)、《蒋筑英》(1992年)、《灯塔世家》(1998年)、《毛泽东与斯诺》(2000年)以及《走向太阳》(2002年)。

现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有着丰富的影视剪辑实践经验,所授《影视剪辑艺术》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著作有《数字影视剪辑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四、曹云生,男,生于1951年,汉族。

1978年1月,北京广播学院。

高级实验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电视视频指标的测试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成果名称:1、字幕信号发生器通用技术条件,1994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发布实施,本人署名次序为第二位。

2、电视节目自动播出系统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1998.1.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发怒实施,1999年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研成果三等奖,本人署名次序为第一位3、数字电视播控中心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实施,本人署名次序为第二位。

4、会议电视会场环境设计和测试规范,2003年为化为技术有限公司制定,本人署名次序为第一位。

五、姜浩,男,1970年11月生,籍贯:江西南昌,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职务:系主任,职称:副教授。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个人工作学习简历:学习经历:1992年7月,在南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电子系,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

1997年6月,在北京广播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电视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

2006年9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动漫艺术与技术”。

工作经历:1992年7月—1994年8月,电子部第十二研究所,1997年4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艺术系,副主任。

主要科研情况及成就:科研项目:2002年完成,第二期教改科研项目,“教材《combustion教程》”。

2003年完成,司局级科研项目“计算机图形图像与数字视频技术及其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2006年完成,教育部211二期“互动影视艺术”项目的子项目“数字媒体技术与互动影视应用”。

2007年完成,广电总局高校科研项目,“基于新技术的高校专业课立体教学模式研究和教学环境构建”。

著作:《非线性编辑技术与应用》,1998年9月,新华出版社,参与编著,主编其中的“技术篇”;40万字。

《影视多媒体》,2000年11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副主编,撰写其中的若干章节;59万字。

《combustion教程》,2002年4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一作者,30万字。

《中国广告年鉴》参与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的编撰和制作工作。

《DV数字影视制作》,2004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第一作者,51万字,全彩印刷。

《数字影视合成与特技特效--combustion3教程》,2004年11月,清华出版社,第一作者。

《数字媒体技术与互动影视应用》,2006年5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一作者。

六、李海燕,女,生于1974年1月,籍贯山西,199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硕士学位、数字艺术学副教授。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个人工作学习经历:199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

主要科研工作:“211”重点科研项目“互动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动态影像与宽带流媒体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数字图像合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第一负责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移动多媒体传输方式及其仿真”,第三负责人;现代远程教育课件《多媒体技术》,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多媒体原理及应用》,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动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主要成员,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发表论文《On the Communication of Space-Time Codes with Eigen-Beamfo rming in Spatial Correlated Fading Channels》、《数字图像合成技术的实现与发展》、《基于TD-SCDMA的蜂窝小区两跳结构的覆盖性能研究》、《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等。

七、王利敏,女,出生1972年3月,籍贯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任教于动画学院艺术基础部。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个人工作学习简历:2000年至今,承担本科生的艺术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讲造型基础课程。

2002年顺利完成了在职攻读中央美术学院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习任务,并取得美术学硕士学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